抗美援朝戰史中,一個謎案就是美軍宣稱的「原州炮擊」。在美國但凡涉及到韓戰的書籍基本上會提到這段「光輝」戰史,筆者瀏覽了美軍幾個步兵和炮兵部隊的官方戰史,也均有提到。但奇怪的是,中國方面不論是官方公開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還是部隊內部出的一些戰史,以及戰爭親歷人員寫的回憶錄均未明確提及該事。那麼事情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美軍視角
該事件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部分美軍逃到原州組織防線。此時志願軍主力已經盯住砥平裡,並以小部分兵力南下原州鉗制敵軍,阻止其增援砥平裡。
2月14日早上7時15分,美軍偵察機駕駛員哈泰爾,
在原州西北的蟾江一個U字形彎道附近的河灘上發現了異常。
剛開始他以為是一個樹枝,再仔細一看這條「樹枝」居然在移動,這才反應過來是數量龐大敵軍,正在那裡渡河並向原州方向移動。他初略估計了一下大概有2個師1.4萬餘人,嚇得差點沒從飛機上掉下來。他立即向原州的指揮部報告了此事。
?原州
此時原州的美軍包括原來駐守的以及部分從橫城逃出來的,手上有大量重型火炮,
其中105mm榴炮39門,155mm榴炮20門。
擔任原州防守任務的美第2師副師長斯圖爾特下令開炮,他們先打一發白磷指示彈,美軍的校正飛機修正了方位和距離後,所有榴彈炮開始射擊。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安裝了變時引信的炮彈,可以在目標上空20米左右的距離爆炸,以破片大範圍殺傷人員。
美軍第2師的戰史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雷鳴般吼叫的彈幕越過群山,成噸的彈片傾瀉在行軍隊伍中,飛行員報告說河水被鮮血染紅,從沒有見過一支軍隊在千萬顆炮彈下遭受如此浩劫。但他們仍然前進,齊步走入死亡之雨,而不顧周圍的屠殺。」
炮擊持續3個多小時後,炮兵指揮海恩斯建議停止射擊,因為炮彈不多了。但是斯圖爾特拒絕了他的建議,命令:「繼續開火,把最後一顆炮彈打光。」同時,他還讓通訊員向東京「聯合和國軍」司令部請求彈藥補給,而以美軍的補給能力,他們需要的炮彈幾個小時後就可以空投下來。沒過多久,海恩斯再次要求停止射擊,因為炮管已經過熱了。斯圖爾特還是沒有理會他的建議,並說:「
繼續開火,直到炮管融化。」
這次炮擊持續到傍晚才結束,美軍認為殺傷3000-3500名中國士兵,這是整個戰鬥的轉折點,炮擊阻擊了志願軍向原州的進攻。
志願軍視角
正如開頭所說的,志願軍的資料中並未對該事件有明確的描述,只能通過一些相關的描述來推測志願軍的動向。
按照官方戰史《抗美援朝戰爭史》描述:「13日14時,鄧華命令於以42軍主力進至原州西南西區,截斷原州之敵西南向文幕裡和南向牧溪裡的退路;第120師進至原州西北地區,並歸42軍指揮;第66軍主力進至原州東北地區,破壞道路。」又根據42軍軍長吳瑞林寫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描述:「我軍125師、124師,40軍的120師向原州攻擊。」
分析:
當時66軍在原州東北地區,結合後來各師的移動方向
只有125、124、120三個師有可能出現在美軍所說的炮擊區內。
而且有上述資料也可以判斷,志願軍南下原州的目的是為了鉗制美軍,阻止其增援,
兵力並不多。
因為鄧華打橫城用了9個師的兵力,而原州敵軍又得到加強,就算他再自信,也不可能用五六個師的兵力打原州。
實際上以上三個師也並不完整,
結合當時橫城反擊戰和砥平裡戰鬥的部屬:
120師359團在砥平裡。根據《120師戰史》描述:其360團14日凌晨已經渡過蟾江,並且與美軍發生戰鬥後佔領了幾個高地,2營進至樓山控制118高地,3營進佔古呂岱東南山。
唯獨其358團動向不明。
但一般部隊在戰鬥中,1個師只用2個團,1個團只用2個營,留1個做預備隊,比如其360團就只用了2營和3營。
由此可以推測,如果遭炮擊也只可能是發生在其預備部隊過江時,也就是說只有1個營或者1個團的兵力。
125師375團在砥平裡。根據該師副參謀長郭寶恆寫的《馳騁漢江南北》描述:該師374團一個先頭營14日天亮後已經插到原州西南的平章洞、佳谷裡,後續部隊及373團動向不明,情況跟120師差不多。
124師動向不明。但該師師長蘇克之的回憶錄《鐵馬金戈》中提到:橫城反擊戰前,該師一直擔任遲緩敵人推進的任務,損失較大。開始反擊時,上級本來要該師休整,但他主動湊出相對完成的370團和372團2營參加戰鬥。
橫城之後的原州,該師能拿出來的兵力不會超過1個團。
而且《馳騁漢江南北》還提到:「因砥平裡攻擊停止,124師,125師2個團於16日返回龍頭裡地區」與之印證,
可見該師參戰的團並未遭到炮擊。
總結:
吳瑞林寫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提到:「由於敵人集中了一百多架飛機,進行輪番轟炸,我傷亡較重被迫退出原州城。」
這一描述與美方的描述基本吻合,可以判斷「原州炮擊」是存在的。
但是「傷亡較重」是一個團還是一個營,具體是傷亡數字是多少?未有資料記載。
不過根據上文分析,可能被炸的部隊只會是一個營到一個團的兵力。
因為行軍打仗不像逛街買菜,各團各營都是分開行動,不會集中到一起行軍。尤其是在敵人佔據制空權的情況下,志願軍幾乎不在白天行動,如果有行動也會極為注意分散和隱蔽。
所以當一個小規模部隊遭到炮擊後,其它部隊自然會躲避。
按一個團的兵力算又有多少人呢?砥平裡戰鬥時,119師師長徐國夫回憶,經過連續的三次戰役,部隊很少得到補充,其手下一個團只剩900多人,其他部隊情況也大致相同。
由此推測當時參戰的一個團人數大概也就一千多人。遭到炮擊後,戰士們肯定會想辦法躲避,估計最終傷亡人數也就幾百人。
加上這次行動並非主攻任務,所以部隊歷史中並未記錄。
為何與美軍列出的傷亡數字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因為美軍只是在飛機上觀察,按照其炮彈發射量來推斷傷亡,他們並沒有打掃戰場,不可能知道確切的數字。從各個國家的戰史來看,出於宣傳目的,都會放大敵人傷亡,縮小自身傷亡。
而且,志願軍從來不避諱失敗和傷亡。
比如砥平裡戰鬥以及後來的白馬山戰鬥,失敗了都會有很多內部總結,親歷者的回憶錄當中也或多或少會提及。如果真如美軍所說的傷亡如此之大,這些親歷人不可能在幾十年後寫回憶錄時還能不約而同地選擇避而不談。
總之,所謂的「原州炮擊」可能存在,但美軍把戰果誇得太大了,這樣的事例在其戰史中屢見不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