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融化才準停,美軍宣稱原州炮擊殺傷三千餘人,志願軍卻未記錄

2021-01-09 網易

  抗美援朝戰史中,一個謎案就是美軍宣稱的「原州炮擊」。在美國但凡涉及到韓戰的書籍基本上會提到這段「光輝」戰史,筆者瀏覽了美軍幾個步兵和炮兵部隊的官方戰史,也均有提到。但奇怪的是,中國方面不論是官方公開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還是部隊內部出的一些戰史,以及戰爭親歷人員寫的回憶錄均未明確提及該事。那麼事情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美軍視角

  該事件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部分美軍逃到原州組織防線。此時志願軍主力已經盯住砥平裡,並以小部分兵力南下原州鉗制敵軍,阻止其增援砥平裡。

  2月14日早上7時15分,美軍偵察機駕駛員哈泰爾,

  在原州西北的蟾江一個U字形彎道附近的河灘上發現了異常。

  剛開始他以為是一個樹枝,再仔細一看這條「樹枝」居然在移動,這才反應過來是數量龐大敵軍,正在那裡渡河並向原州方向移動。他初略估計了一下大概有2個師1.4萬餘人,嚇得差點沒從飛機上掉下來。他立即向原州的指揮部報告了此事。

  

  ?原州

  此時原州的美軍包括原來駐守的以及部分從橫城逃出來的,手上有大量重型火炮,

  其中105mm榴炮39門,155mm榴炮20門。

  擔任原州防守任務的美第2師副師長斯圖爾特下令開炮,他們先打一發白磷指示彈,美軍的校正飛機修正了方位和距離後,所有榴彈炮開始射擊。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安裝了變時引信的炮彈,可以在目標上空20米左右的距離爆炸,以破片大範圍殺傷人員。

  美軍第2師的戰史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雷鳴般吼叫的彈幕越過群山,成噸的彈片傾瀉在行軍隊伍中,飛行員報告說河水被鮮血染紅,從沒有見過一支軍隊在千萬顆炮彈下遭受如此浩劫。但他們仍然前進,齊步走入死亡之雨,而不顧周圍的屠殺。」

  

  炮擊持續3個多小時後,炮兵指揮海恩斯建議停止射擊,因為炮彈不多了。但是斯圖爾特拒絕了他的建議,命令:「繼續開火,把最後一顆炮彈打光。」同時,他還讓通訊員向東京「聯合和國軍」司令部請求彈藥補給,而以美軍的補給能力,他們需要的炮彈幾個小時後就可以空投下來。沒過多久,海恩斯再次要求停止射擊,因為炮管已經過熱了。斯圖爾特還是沒有理會他的建議,並說:「

  繼續開火,直到炮管融化。」

  這次炮擊持續到傍晚才結束,美軍認為殺傷3000-3500名中國士兵,這是整個戰鬥的轉折點,炮擊阻擊了志願軍向原州的進攻。

  

  志願軍視角

  正如開頭所說的,志願軍的資料中並未對該事件有明確的描述,只能通過一些相關的描述來推測志願軍的動向。

  按照官方戰史《抗美援朝戰爭史》描述:「13日14時,鄧華命令於以42軍主力進至原州西南西區,截斷原州之敵西南向文幕裡和南向牧溪裡的退路;第120師進至原州西北地區,並歸42軍指揮;第66軍主力進至原州東北地區,破壞道路。」又根據42軍軍長吳瑞林寫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描述:「我軍125師、124師,40軍的120師向原州攻擊。」

  

  分析:

  當時66軍在原州東北地區,結合後來各師的移動方向

  只有125、124、120三個師有可能出現在美軍所說的炮擊區內。

  而且有上述資料也可以判斷,志願軍南下原州的目的是為了鉗制美軍,阻止其增援,

  兵力並不多。

  因為鄧華打橫城用了9個師的兵力,而原州敵軍又得到加強,就算他再自信,也不可能用五六個師的兵力打原州。

  實際上以上三個師也並不完整,

  結合當時橫城反擊戰和砥平裡戰鬥的部屬:

  120師359團在砥平裡。根據《120師戰史》描述:其360團14日凌晨已經渡過蟾江,並且與美軍發生戰鬥後佔領了幾個高地,2營進至樓山控制118高地,3營進佔古呂岱東南山。

  唯獨其358團動向不明。

  但一般部隊在戰鬥中,1個師只用2個團,1個團只用2個營,留1個做預備隊,比如其360團就只用了2營和3營。

  由此可以推測,如果遭炮擊也只可能是發生在其預備部隊過江時,也就是說只有1個營或者1個團的兵力。

  

  125師375團在砥平裡。根據該師副參謀長郭寶恆寫的《馳騁漢江南北》描述:該師374團一個先頭營14日天亮後已經插到原州西南的平章洞、佳谷裡,後續部隊及373團動向不明,情況跟120師差不多。

  124師動向不明。但該師師長蘇克之的回憶錄《鐵馬金戈》中提到:橫城反擊戰前,該師一直擔任遲緩敵人推進的任務,損失較大。開始反擊時,上級本來要該師休整,但他主動湊出相對完成的370團和372團2營參加戰鬥。

  橫城之後的原州,該師能拿出來的兵力不會超過1個團。

  而且《馳騁漢江南北》還提到:「因砥平裡攻擊停止,124師,125師2個團於16日返回龍頭裡地區」與之印證,

  可見該師參戰的團並未遭到炮擊。

  

  總結:

  吳瑞林寫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提到:「由於敵人集中了一百多架飛機,進行輪番轟炸,我傷亡較重被迫退出原州城。」

  這一描述與美方的描述基本吻合,可以判斷「原州炮擊」是存在的。

  但是「傷亡較重」是一個團還是一個營,具體是傷亡數字是多少?未有資料記載。

  不過根據上文分析,可能被炸的部隊只會是一個營到一個團的兵力。

  因為行軍打仗不像逛街買菜,各團各營都是分開行動,不會集中到一起行軍。尤其是在敵人佔據制空權的情況下,志願軍幾乎不在白天行動,如果有行動也會極為注意分散和隱蔽。

  所以當一個小規模部隊遭到炮擊後,其它部隊自然會躲避。

  按一個團的兵力算又有多少人呢?砥平裡戰鬥時,119師師長徐國夫回憶,經過連續的三次戰役,部隊很少得到補充,其手下一個團只剩900多人,其他部隊情況也大致相同。

  由此推測當時參戰的一個團人數大概也就一千多人。遭到炮擊後,戰士們肯定會想辦法躲避,估計最終傷亡人數也就幾百人。

  加上這次行動並非主攻任務,所以部隊歷史中並未記錄。

  

  為何與美軍列出的傷亡數字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因為美軍只是在飛機上觀察,按照其炮彈發射量來推斷傷亡,他們並沒有打掃戰場,不可能知道確切的數字。從各個國家的戰史來看,出於宣傳目的,都會放大敵人傷亡,縮小自身傷亡。

  而且,志願軍從來不避諱失敗和傷亡。

  比如砥平裡戰鬥以及後來的白馬山戰鬥,失敗了都會有很多內部總結,親歷者的回憶錄當中也或多或少會提及。如果真如美軍所說的傷亡如此之大,這些親歷人不可能在幾十年後寫回憶錄時還能不約而同地選擇避而不談。

  總之,所謂的「原州炮擊」可能存在,但美軍把戰果誇得太大了,這樣的事例在其戰史中屢見不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美軍傷亡統計很精確?兩連士兵被志願軍殲滅,麥克阿瑟看報紙才知道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在韓戰期間,美軍共陣亡54246人,其中戰區外陣亡17627人。這一數據到今天,仍然存在巨大爭議。美國號稱「燈塔」向來擅長引導價值觀,又宣稱自己的數據客觀、準確,因此即便是國內許多人也對其深信不疑。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強敵的巨炮面前美軍勇猛表現直追志願軍
    為保證一線戰友及時得到增援,志願軍連續七次冒著美軍投擲的千餘枚炸彈和近三千發遠程火炮炮彈,將這座橋修復,由此巖裡橋也被稱為打不垮的橋,連美軍都直言志願軍創造了奇蹟。一些人直言,換成美軍遇到絕對優勢火力的對手,必然會因意志崩潰而失敗。
  • 喋血上甘嶺,美軍被志願軍打服了
    這使得美軍惱羞成怒,範弗利特的"攤牌行動"在十月八日得到批准,該計劃準備攻擊中朝軍隊戰線上的突出部五聖山,從而將中朝軍隊攔腰截斷,並威脅志願軍補給基地,從而扭轉被動局面。而上甘嶺則是五聖山的門戶,因此,上甘嶺必將成為重要的戰場。
  • 美軍傾瀉190萬發炮彈,無人倖存?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任何火炮的威力都是有限的,榴彈炮主要依靠破片和衝擊波進行殺傷,而其對地下目標的影響有限。例如,普通155mm火炮的殺傷半徑約為60米,最大殺傷半徑為350米,這是指彈片飛行的距離。如果進入戰壕,那麼可以排除彈片影響考慮衝擊波,殺傷距離會在60米以內,受土質影響有很大波動。而當步兵進入坑道後,火炮的殺傷力則進一步下降。
  • 志願軍狙擊手如何避免美軍報復性炮擊,5秒出槍,打完立即鑽坑道
    在前期進攻作戰中,志願軍還可以憑藉朝鮮多山的複雜地形,搭配靈活戰術來有效保存有生力量,同時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 在這樣的陣地戰中,美軍的火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志願軍陣地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會招致美軍至少1個重炮團長達半個小時的轟擊。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志願軍部隊開始發起「冷槍冷炮運動」,即單槍、單炮依託固定陣地或採取遊動方式來打擊敵人。不過最初的目的僅僅是以此警告美軍,志願軍表面陣地上也時刻有人在警惕地監視著他們。
  • 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1951年9月,志願軍炮兵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使用這樣的武器,這時五次大戰役都已經結束,交戰雙方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美軍的裝備優勢在戰爭初期給志願軍造成很大麻煩:由於武器代差,有時我軍圍死了敵人還能被對方突圍,即便取勝也造成遺憾;而志願軍的很多軍事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同樣是忌憚美軍的空中優勢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防禦初期,美韓軍炮擊時,隨便進入地表陣地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敵人的火炮實在太強,上甘嶺地表的土木野戰工事根本擋不住,很容易連人帶工事一起被轟碎。所以,敵人炮擊時候,志願軍必須進入坑道,藉此躲避炮擊。等待大規模炮擊停止後,敵人步兵開始衝鋒,志願軍才會從坑道出來,進入陣地。
  • 美軍炮擊6小時,兩個營卻打不過志願軍一個連
    而有這樣一場戰役,完美的體現了中國輕步兵的巔峰,也給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785高地阻擊戰,這是第五次戰役,志願軍第20軍掩護主力北撤時發生的戰鬥,59師176團5連被部署到785高地阻擊在公路上行進的美軍機械化部隊。
  • 不怕美軍原子彈!衝鋒鎗手榴彈黃金組合讓志願軍在上甘嶺重創強敵
    美軍在上甘嶺的彈藥消耗量讓李奇微都感到不可思議而志願軍方面僅有24門火箭炮和百餘門中小口徑山野炮,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遠不能和美軍相比,所以即使火力反擊最密集時單日炮擊量也不足四萬發。從攻守雙方態勢和實力對比來看,無疑讓人想起太平洋戰爭後期困守孤島面對美軍海陸空立體碾壓火力的日軍。
  • 志願軍傳奇事例:40人對抗一個加強的美軍團,讓美軍損失慘重
    八連連長郭恩志,1926年8月生,河北任丘人。雖然是基層指揮員,但他非常善於用大腦指揮作戰。郭恩志帶領八連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到達陣地。120多人的連隊,此時只有40名官兵。戰鬥任務下達後,營長反覆叮囑郭恩志:「敵人炮火特別猛烈,你既要大量殺傷敵人,又要注意保存自己。」
  • 美軍被志願軍打慘,克拉克:我是第一個在失敗協議籤字的美國將軍
    後來美國人派李奇微統帥聯合國軍,繼續和志願軍作戰,但是戰況仍然不理想,李奇微一度想通過細菌戰的方式來消滅志願軍,但是很快便被我方發動的愛國衛生運動粉碎了陰謀。志願軍的出現讓美軍頗為頭疼,原本聯合國軍已經打下了平壤,已經快打到鴨綠江邊了,金日成緊急向蘇聯和中國求援,志願軍入朝之後才導致戰況反轉。
  • 韓軍戰史中,為何詳細記錄慘敗給志願軍的戰況?
    在韓國,就有一本叫做《韓國戰爭史》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書,就如同中國的史書,本朝人書前朝事,幾分真假大家自會評說。那本書中,撰寫的交戰戰例,幾乎全是貶低敵方的內容,以滿足自己國家的自信與驕傲。
  • 志願軍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料得年年腸斷處,冰血夜,長津湖
    他們沒有一點禦寒的經驗,二十軍僅行軍3天就凍傷一千餘人,在幾乎沒有補給又要隱蔽偽裝行軍的情況下,戰士們一把炒麵就一口雪,連續急行軍10晝夜,終於在11月26日前集結到長津湖戰鬥位置。11月27日下午4點30分是志願軍向長津湖美軍發起總攻的時間,很多戰後倖存的美軍心有餘悸的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刺耳的軍號聲突然響起,霎時間滿天的信號彈升空伴隨著四面八方傳來的「沙沙」聲,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志願軍戰士單薄的膠鞋踩在雪地裡的聲音。
  • 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的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的炮擊,自此拉開了上甘嶺戰役的序幕,負責防守上甘嶺的是秦基偉率領的志願軍第15軍。在美軍的不斷轟炸下,秦基偉打電話給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匯報戰況。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
  • 美軍瘋狂增援砥平裡,步兵騎坦克上強衝志願軍防線,全成了活靶子
    砥平裡是美軍開展反攻的一個重要支點,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裡。以美軍23團為主的「聯合和國軍」6000餘人被志願軍包圍後,美軍開展了瘋狂的增援行動。從原州方向增援的英27旅4個營在途中被志願軍阻擊,寸步難行,美軍又派出騎兵第1師第5團從酈州方向增援。美騎5團的增援行動,是砥平裡之戰中非常精彩的一場戰鬥,不亞於許多好萊塢大片。
  • 志願軍陣地被炸成火海,無奈搬出「沒良心炮」,半個小時削平美軍
    彭德懷剛拿下漢城,決不能讓美軍得逞,但鑑於當時敵我力量懸殊,且志願軍後勤補給困難,彭德懷始終想不出好的辦法應對。經過長時間磋商,彭德懷心生一計:西頂東放。從志願軍中抽出一支小而精銳的部隊,在正面戰場頂住二十五萬美軍,同時派遣大部隊迂迴到美軍右翼,來個關門打狗。當時這個任務,非三十八軍莫屬。第三十八軍下轄三個師,軍長梁興初。
  • 七千志願軍的鋼鐵防線,讓美軍戰術徹底失敗,慘烈的華川狙擊戰
    所以在完成第一階段作戰後,我軍決定主動後撤,避免在南朝鮮地區被美軍包圍。而在我志願軍撤退的途中,一場發生在華川的阻擊戰與鐵原阻擊戰幾乎同時打響,它以其更加慘烈的悲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史上留下了鮮血與榮譽的記錄。
  • 志願軍一個連為搶衣服突然襲擊,佔領美軍指揮所,全殲敵軍三千多
    之所以這樣部署是因為宋時輪掌握的情報不準,在戰前志願軍偵察得知新興裡的美軍僅為1個加強營,而實際上駐守此地的為美軍一個團級戰鬥隊,包括第31團團部和第3營、第32團第1營、第57野戰炮兵營及坦克連、高射炮連、迫擊炮連等加強分隊,共3100餘人,相當於一個加強團,但火力卻超過我軍一個軍。
  • 張藝謀《最冷的槍》開拍,志願軍的狙擊戰打得美軍不敢上廁所!
    有志願軍戰士對此的描述頗為形象:「對面陣地上的美國佬,眼睛是黃的還是藍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這種長期對峙的陣地戰,對裝備劣勢明顯,炮兵火力密度和射程不佔優勢,有沒有制空權的的志願軍來說極為不利。當時,美軍1個軍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超過1400餘門,志願軍1個軍僅有各種火炮198門。  陣地戰之初,吃過志願軍大虧的美軍,洩憤一樣的向我軍陣地傾瀉炮彈。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炮兵某部4連3班支援並配合步兵堅守938.2高地,在兩天的防禦戰中,這個炮兵班使用1門美制M2A1榴彈炮支援步兵對抗敵軍的集中進攻,擊潰美軍兩個營以上兵力的三次集團衝鋒,並壓制了敵2個火力點和1個迫擊炮陣地,擊斃擊傷敵軍500餘人。戰後,該炮兵班集體榮立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