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幾個學生,他們在幼兒園和小學期間是同班,在初中部是同校。在他們小時候,看上去都很聰明伶俐、可愛至極。可是,他們現在的學業成績卻相差較遠,在初中畢業班級裡,有的在級部前十幾名,有的在級部倒數幾十名。真讓我感到詫異!
從家庭來看,他們的父母都無法在學業上給予他們直接的幫助,最多只是在成績很落後時,請家教。據我了解,成績好的那幾位學生從未請過家教,也沒有上過補習班;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從小學起,就上補習班。
可以看出,他們的外部條件基本相同,如:相同的受教育環境和大致相同的家庭環境。那麼能拉開他們學業距離的主要是個人原因。
有人會說: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不聰明唄!有的孩子記憶力好,有的孩子記憶力差吧!
據我對這幾位學生的了解,那幾位成績好的孩子確實聰明,具體表現在:
1、有極強的專注力,如:他們特別喜歡「偷聽」老師們在一起的聊天,特別「關注」別的班級老師過來說的話。在家長接他們時,他們會一五一十講給奶奶或媽媽聽。
2、想像力極豐富,如:他們會背地裡給老師起外號,並告訴奶奶或者媽媽:王老師是「虎大王」,邊說邊用雙手做虎爪式,在空中舞,因為老虎頭上有王字。劉老師是「鼻涕」,邊說邊做手背擦鼻涕狀,因為鼻涕總「留」下來。田老師是「糖塊」,邊說邊用舌頭舔一圈嘴唇,因為糖是甜的。這群孩子真讓人可氣又可笑!
如:他們幾個喜歡編故事給小朋友聽,講時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他們還互相比賽,看誰能逗小朋友笑得多,那情景像極了現在的脫口秀。
因此,不難得出:這幾位成績好的學生之所以成績突出,如此聰明,得益於他們從小就有較強的思維能力。
從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對那些在學業上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做父母的應該從培養和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做起!這是根本!
媽媽和孩子在交流
下面從上篇講到的第五思維層次展開解釋:
1、第五思維層次:利用有意義的想法
家長可以利用身邊的一些機會與孩子交流,如:放學後、晚飯後、地板時光時等。引導孩子說出對身邊發生的事有什麼看法?如:當家長看到孩子對晚飯中的某一盤吃得不多,好像不喜歡吃時,就可以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吃這盤菜?如果讓你來做的話,你會怎樣做呢?這時,無論孩子說什麼,都要對他的創造力大大讚揚。
當孩子對某一情景做出反應時,父母就問問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如:你是高興?難過?還是生氣?總之,父母通過提問,讓孩子把自己此時此刻的情感表達出來。
當孩子與朋友玩完一個角色遊戲時,父母鼓勵孩子看看能不能就此編出一個動機和情感一致的故事來。
2、第六思維能力層次:邏輯思維
其實,孩子3、4歲就具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了。有時候,當孩子開始某個新的思維層次時,他們需要獲得支持才能實現飛躍。
那麼,家長在與孩子的對話中,聽一聽孩子是否能將自己的想法與你的想法邏輯地聯繫起來,這能讓家長知道是否需要給孩子一些額外的幫助。
如:媽媽和軒軒正在談論學校的事情。軒軒說:「我不想再討論學校的事情啦,我想告訴你我最喜歡的電腦遊戲的事情。」軒軒想改變話題,而且還為要改變的話題創設了一個適當的邏輯過渡。說明軒軒邏輯思維能力不錯。
如果,當他正在和媽媽談論學校的事情,卻突然話題一轉,說到了一個卡通人物。這時,媽媽就要通過進一步詢問孩子的想法,便可幫助孩子將各種觀點邏輯地聯繫起來。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用邏輯思維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問孩子:「今天為什麼你看上去非常難過?」|「今天在學校有什麼事情發生了,讓你樂不可支?」「誰惹你了,讓你怒不可遏?」聽到這些提問,孩子會說:「因為········」孩子會很自然地順著提問,將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一一表達出來。如:孩子回答道:「我今天難過,是因為老師衝我大吼!」這時,孩子已將「我難過」和「衝我吼」兩個觀點邏輯性地聯繫起來了。
所以說:邏輯性地表達情感是孩子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入口。
媽媽隨時都能找到機會和孩子聊天。
3、第七思維層次:多因素思維
在4、5歲時,孩子已經準備好給一種行為或者情感的原因多個解釋了。在自發的日常對話中,孩子有時會很自然地練習多因素思維,其中大部分不需要家長來督促。如果孩子被一個問題卡住了,家長可以給他提供可能性的答案,讓他做出選擇。
如:媽媽:「今天你想帶誰來家裡玩啊?」浩浩:「就叫凡凡吧。」媽媽問:「為什麼叫凡凡呢?」
浩浩:「凡凡很風趣啊,我們喜歡玩同樣的遊戲。」媽媽:「噢,那不錯,你們玩什麼遊戲呢?」
浩浩:「我們兩個都喜歡玩同樣的電腦遊戲。」浩浩的回答很隨意。媽媽可以繼續詢問,讓他想出更多的理由。媽媽:「喔,那你還喜歡凡凡什麼呢?」浩浩:「他很好啊,我們喜歡一塊兒說說話,他還會拿一些遊戲卡片給我玩。」在媽媽的詢問和支持下,浩浩的理由從一個擴大到二三個。
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是通過不斷深入地提出問題,鼓勵孩子開動腦筋思考,發展多因素思維能力。
與孩子散步,是聊天的好機會。
4、第八思維層次:比較思維和灰色地帶思維
比較思維和灰色地帶思維關係密切。比較思維就是要求使用「更」或者「較」,例如:浩浩比軒軒更好,更聰明,更帥,個子更高,等等。比較思維包括對所有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灰色地帶思維的意思是孩子能夠理解不同程度的不同情感、不同事件以及不同現象或者他們的相對影響,例如:浩浩幾乎和軒軒一樣聰明,但是凡凡是所有人中最聰明的。
比較思維和灰色地帶思維6~10歲這個年齡段得到發展。家長要有意識幫助孩子提升灰色帶思維能力。否則他們會用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生活在一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裡。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4—5歲的孩子就會運用比較思維。不管是什麼年齡,只要你的孩子能夠做比較,那他就已經做好理解灰色地帶思維的準備了。
家長還是可以利用情感的表達,來促使孩子運用灰色地帶思維。如:問:「比起前幾天,今天你有多生氣呢?」孩子:「喔,有一點點。」問:「寶貝,今天出去玩,你有多高興?」孩子:「我今天好高興好高興呦!」
總之,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和智力發展來說,灰色區域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這能夠幫助他從單級化思維,即將世界看作非黑即白,向精細思維過渡。只有具有精細思維的人才能理解事物的差異和複雜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越來越複雜的學業內容。
所以,家長們在孩子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提升他們各種層次的思維能力,那麼孩子就擁有了超級發達的大腦,想學不好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