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新生活,傳播老滋味!
陽春三月,春風拂面,萬物復甦,生氣盎然。對於吃貨來說,此時正是品嘗春天的好時光,對於像香椿、馬蘭頭這樣的應季食材,萬萬不可錯過。
作為春鮮之一的馬蘭頭,又名馬蘭、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
長大後的馬蘭-馬蘭花
因馬蘭的花朵類似小雛菊,福建廣東通稱路邊菊或田邊菊。南方民間叫雞兒腸。又因生長能力強,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通稱魚鰍串、泥鰍串、泥鰍菜,雲南稱蓑衣蓮等。
馬蘭頭也稱「 馬藍頭 」。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有馬藍頭可食。按《爾雅·釋草》:『葴,馬藍。』郭璞註:『今大葉冬藍也。』俗以摘取莖葉故謂之頭。」
袁枚(1716年3月25日
-1798年1月3日)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汪研香司馬攝上海縣篆,臨去,同官餞別江滸。村童以馬攔頭獻。某守備賦詩云:『欲識村童攀戀意,村童爭獻馬攔頭。』馬攔頭者,野菜名。京師所謂『十家香』也。用之贈行篇,便爾有情。」章炳麟《新方言·釋植物》:「﹝馬藍﹞今人摘食其芽,謂之馬藍頭。」
馬蘭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有時略帶紅色,葉脈通常離基3出,表面粗糙,兩面有短毛,春天摘其嫩莖葉作蔬菜稱馬蘭頭,嫩葉嫩莖的採收期主要集中在2~4月份。
馬蘭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部。中國各地極為常見,以長江流域分布較廣,江浙皖一帶較為多見。也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印度。在美國,馬蘭頭只生長在夏威夷州。
馬蘭性喜肥沃土壤,適應性廣,抗寒、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長於林緣、草叢、溪岸、菜園、農田、路旁。海成吃成海年少時,常和父母去田野採摘。
馬蘭開花二十一
那時候,女孩子們跳皮筋時用的一首歌,就是關於馬蘭花:「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
馬蘭頭性味甘、平、微寒,無毒。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有機酸。具有清熱利溼、止痢、消炎、解毒等功效。孕婦慎服。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馬蘭頭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強力抑制作用,因而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稱。
我國歷代名家對馬蘭頭的食、藥用價值多有記載。《本草綱目》中記載:「馬蘭頭能散血消腫,利筋滑胎,解毒通麻。」並稱「南人多採汋曬乾為蔬及饅餡。」
《本草正義》:「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則言之過甚矣。」
清朝趙學楷《百草鏡》中也有 「馬蘭氣香,可作蔬」的說法(《百草鏡》原書早佚,賴其胞兄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收錄)。
清代王士雄(孟英)1861年所撰《隨息居飲食譜》中稱馬蘭「甘辛涼,清血熱,析酲解毒,療痔殺蟲。嫩者可茹、可菹、可餡,蔬中佳品,諸病可餐。」
食用馬蘭,最好在二、三月間。萬物清淨之時,獲取的馬蘭頭,氣味清新。而穀雨之後,已無嫩頭,氣味也清香缺失矣。
中國人發現馬蘭頭可以入饌的歷史,應該很久啦。陸遊在《戲詠院中百草》中寫道:「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
《西遊記》中第八十六回,也曾記載唐僧師徒在一個樵夫家裡吃了多品野菜,「爛煮馬藍頭,白汋狗腳跡。」
下酒菜,酷愛馬蘭頭
「 老樹畫畫 」
儘管時光變遷,馬蘭頭的最好的吃法,還是做涼菜。清代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馬蘭頭,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
馬蘭頭拌香乾
當代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美食人生》對馬蘭也有記載,寥寥數字,春天裡的幾道野菜就一起鮮活起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風俗……枸杞、薺菜、馬蘭頭用開水焯過,加醬油、醋、香油涼拌……有詩人說「這是吃春天」。
馬蘭頭拌香乾
馬蘭頭拌香乾具體做法就是:把馬蘭頭用開水燙熟擠幹切細,拌以細鹽、味精、糖、碎香乾丁,再淋以麻油,裝盆就成了精緻的時令下酒小菜。
馬蘭頭豆腐羹
馬蘭頭肉圓子湯
馬蘭頭的吃法頗多,除了和豆乾涼拌,也可以做成馬蘭頭拌海帶、馬蘭頭拌螺肉等菜餚。還可以和豆腐、豬肉一起做成馬蘭頭豆腐羹、馬蘭頭肉圓子湯。
清炒馬蘭頭
馬蘭頭炒雞蛋
清炒馬蘭頭、馬蘭頭炒雞蛋、馬蘭頭炒鴨蛋、馬蘭頭炒豬肝,各具特色,味道也不錯啊。
馬蘭頭青團
馬蘭頭青團,可惜我還沒有吃過!
馬蘭頭幹燒肉
馬蘭頭曬成乾菜後,可以隨時嘗到春天的味道,以和豬肉一起紅燒最佳。
野生和大棚馬蘭頭區別圖
最好,海成吃成海提醒列位注意的是,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之分,青梗主要為大棚馬蘭頭,紅梗才是野生馬蘭頭(相關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
人生要快意,吃好樂下去!
識別二維碼,關注海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