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呼吸支撐著生命,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極重視呼吸的訓練。他們認為,善養生者,應當首先調節好日常呼吸,讓大自然的清新之氣透達全身。然而這還遠遠不夠,真正的養生家還應當開啟丹田呼吸、開啟體呼吸,由此而呼吸真氣,超越自然壽命的局限。最被現代人忽視的呼吸,在古人那裡,發展成了一門調息導氣的大學問。 古人認為,呼吸的氣息有四種形態:一為風,二為喘,三為氣,四為息。有聲為風,無音為氣,出人為息,氣不暢為嘴。在人靜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只有「氣出人綿綿,若存若亡」同時胸腹開合依舊的息,才最有益於健康與長壽。
善養生者,呼吸真氣
深、長、柔、細,微弱而綿綿不絕的呼吸,最宜於養生。此時,將一根羽毛放在鼻孔前,「鴻毛可以不動」。人們日常的呼吸大約在每分鐘24次左右之間,而人靜後深長柔細的呼吸減為每分鐘1-2次。要想把日常呼吸調為體呼吸,需要一個鍛鍊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操作中,要以「勿忘勿助」為準則,既要主動去調整呼吸,又不可故意憋氣,勉強去做。一定順其自然。練功人靜過程中出現的胸悶、頭暈、勞累等不適,多與呼吸氣息的操作不當有關。
人靜呼吸形式的高級形態是「胎息」,即體呼吸。胎息有兩種解釋,一是氣息自臍中出入,如古人所說:「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古人指出胎息是為了在呼吸形式上返老還童,他們認為胎中的嬰兒是以臍呼吸的。《攝生三要》中說:「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臍帶繫於母之任脈,
任脈通於肺,肺通於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氣皆於臍上往來。」胎息的第二種解釋是體呼吸,即遍身皮膚呼吸,毫毛呼吸。此時肺呼吸已近停止。如《蘇沈良方》中說:「一息自往,不出不人,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已來。」胎息的兩種解釋或可以看作是它的兩階段或兩種形式,前者是初步的,後者是從前者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唯有到達體呼吸階段,人體才可以自如地採納天地日月星辰精華之氣,因此,古代養生家將體呼吸稱為真息。
從人們日常的自然呼吸過度到胎息需要一個鍛鍊過程,這個過程的操作大體可分為三個依次進行的階段,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體呼吸。
導引胸式呼吸向下發展
人靜呼吸操作的第一步,即是將自然的胸部呼吸向深、長、柔、細的方向引導,在氣息操作中已經談過,其操作的準則是要用意不用力。但在呼吸形式操作最初的時候,完全不用力難以做到,可以以意為主,稍稍用一點力。用力到何種程度為恰到
好處呢?如古人所說:不澀不滑,即使出入的氣息通暢自如而又稍有約束待胸中的氣息出入調勻之後,就可以引導氣息向下發展,從胸式呼吸逐步轉為腹式呼吸。這個轉變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漸進,一般可採用分段下降的方法。
如先下降到心窩部腹中穴處,待此處氣感充實了,氣息出入穩定了,再向下延伸到臍部,最後到達丹田。在此氣息逐步下降的過程中,胸式呼吸可能先過渡為胸腹式
混合呼吸,此時的呼吸胸部和腹部均有起伏。
在胸式呼吸向腹式呼吸過度的階段,由於呼吸尚淺,呼吸氣息的深、長、柔、細都是相當有限的,不可過高要求。呼吸只有深才可能長,而長才能更柔更細。這一階段的呼吸操作,只要能做到節奏平穩,氣息調勻且逐漸下降就可以了。
腹式呼吸時可見腹部起伏。它可以分為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順腹式呼吸
是吸氣時是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縮回。逆腹式呼吸與此相反,吸氣時腹部回說縮,呼氣時腹部隆起。一般從胸式呼吸自然度過到腹部呼吸,都是順腹式呼吸。
故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需要經過專門訓練,難度較順腹式呼吸大。就入靜的目的來說。不必專門去選擇呼吸的順逆。
只要是自然的循序漸進形成的,無論順逆均可。
在強調排出體內濁氣時要多做逆腹式呼吸,因為逆腹式呼吸對振奮內氣的運行更為有利。
例如運氣行小周天時,常以逆腹式呼吸法,吸時內氣上行百會,呼時下行丹田。訓練逆腹式呼吸一開始著重呼氣。而不去理會吸氣,意念在呼氣時引內氣下行,聚於丹田。久而久之呼氣時腹部充實膨起,吸氣時則放鬆縮回。
無論是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切忌故意挺肚子。腹部的膨起或回縮是氣息吐納自然形成的,不必人為操作時只在吐納上下功夫即可,腹部只是配合。納氣深而多時,腹部自然膨起,而隨著腹壁回縮的壓力,氣息也自然排出。
初形成腹式呼吸時,往往覺得整個腹部都在呼吸。如胸式呼吸時整個肺葉都在舒縮一樣。漸漸地,隨著氣息調整原深、長、柔、細,就會有一個比較局限和明確的呼吸支點形成。
這個點就是腹壁膨出後回縮時,四周壓力向內聚點的中心點。於是,以後吸氣便入此點,呼氣從此點出。這個點便是丹田。這個點的呼吸便是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丹田是在臍內三寸,所以丹田呼吸也就是臍呼吸,即胎息的初級形式。
嚴格意義上,形成腹式呼吸且有了明確的呼吸波動支點,即丹田呼吸形成之後,入靜的調息操作才剛剛開始。胸式呼吸的操作是為了形成丹田呼吸。我們知道,入靜要求讓呼吸操作至深、長、柔、細需要持久的功夫。
第一步是要丹田這個呼吸支點穩住,使呼吸真正在丹田生根,然後再充實丹田,使丹田的氣感漸漸加強,這需要長時 間的積累,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丹田逐漸充實的過程,範圍有可能增大。例如最初丹田呼吸支點只有豆粒大,以後可能增至棗大甚至雞蛋大。這既與功力的深淺有關也與各人生活條件不同有關,不必強求一律。丹田呼吸整樣才算真正確立起來了呢?那是在丹田氣機已經充實動,丹田呼吸已經由被動轉為主動的時候,此時呼吸不必再用意識氣息送入或引出丹田,丹田已完全自主地 把握呼吸節奏了。丹田開則氣人肺部為吸,丹田合 則氣出肺部為呼。不需要有意識的人為操作了。當對丹田的開合有了體會後,腹部的隆起和回縮逐漸平息。運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後以無外在的起伏感覺。此時呼吸的深、長、柔、細已經形成,已達出入綿綿的境界。呼吸自然婉轉,沒有間斷停頓和轉折的痕跡。書稱這種呼吸為潛呼吸。此時便可向胎息過渡了。
體呼吸的意境是周身毛孔開合,內外渾然一體。這個階段,與丹田呼吸是相等或相當的。故以上介紹丹田呼吸時,胎息的初級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這裡談胎心息的高級階段
體呼吸或毫毛呼吸與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觀感覺上不再經過口鼻。胸式氣息的出入還都要經過口鼻。體呼吸就不同了,它要求氣息從遍身毛孔出人,避免使用口鼻。體呼吸最初形成時,呼吸的支點還可以保留在丹田。氣息是通過全身毛孔向丹田聚散,不再經過口鼻。在主觀感覺上,感覺周身毛孔開合,氣息往來其間,而口鼻已無氣息出入了。
氣息自口鼻出入向自遍身毫毛出入的轉化是如何完成的呢?原來,在潛呼吸的基礎上,口鼻出入的氣息越來越弱,漸至似有似無,時有時無,趨於停止;另一方面:隨著丹田氣感的充實,內氣向周身彌散,整體的氣感已經形成,且有彌散出體外與外界大氣融為一體的趨勢。漸與外界的交換成為自然,體呼吸就此形成。在操作的時候,
只要不斷加強丹田的氣感,它自會向周身、向體外彌散,而口鼻出入的氣息也自會逐漸減弱,順此一增一減的趨勢因勢利導,體呼吸就自然地形成了。
剛才提到,體呼吸在最初形成的時候,可以丹田為呼吸支點。此時主觀感覺上周身的其它部位似乎已不存在,身內身外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仿佛天地間只有丹田這一點存在,它在微微地開合,除此之外,一切都渺渺茫茫,恍恍惚惚。體呼吸進一步發展,則丹田這一點也將逐漸消失,自覺內外連成一片都是渾然一氣。丹田的開合已經全無,身體好象完全氣化了,主觀感覺上無所謂什麼呼吸了。仿佛內外都是氣,均融為一體了,還交換什麼呢?這便是混沌,便是天人合一。
從上面的敘述也可以看出,調息的高層次,與調心的高層次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意和氣此時已經合二而一,構成了胎息的高級階段。調心和調息的操作大都同步,故要時時注意它們的協調性。頭腦中滿是雜念時呼吸不容易深、長、柔、細,更不用說胎息了;而呼味帶喘的呼吸也絕對不能和恬淡虛無的心境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