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門-論調息到胎息的具體方法和過程

2020-12-16 綠岑山人

人人皆知,呼吸支撐著生命,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極重視呼吸的訓練。他們認為,善養生者,應當首先調節好日常呼吸,讓大自然的清新之氣透達全身。然而這還遠遠不夠,真正的養生家還應當開啟丹田呼吸、開啟體呼吸,由此而呼吸真氣,超越自然壽命的局限。最被現代人忽視的呼吸,在古人那裡,發展成了一門調息導氣的大學問。 古人認為,呼吸的氣息有四種形態:一為風,二為喘,三為氣,四為息。有聲為風,無音為氣,出人為息,氣不暢為嘴。在人靜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只有「氣出人綿綿,若存若亡」同時胸腹開合依舊的息,才最有益於健康與長壽。

善養生者,呼吸真氣

深、長、柔、細,微弱而綿綿不絕的呼吸,最宜於養生。此時,將一根羽毛放在鼻孔前,「鴻毛可以不動」。人們日常的呼吸大約在每分鐘24次左右之間,而人靜後深長柔細的呼吸減為每分鐘1-2次。要想把日常呼吸調為體呼吸,需要一個鍛鍊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操作中,要以「勿忘勿助」為準則,既要主動去調整呼吸,又不可故意憋氣,勉強去做。一定順其自然。練功人靜過程中出現的胸悶、頭暈、勞累等不適,多與呼吸氣息的操作不當有關。

人靜呼吸形式的高級形態是「胎息」,即體呼吸。胎息有兩種解釋,一是氣息自臍中出入,如古人所說:「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古人指出胎息是為了在呼吸形式上返老還童,他們認為胎中的嬰兒是以臍呼吸的。《攝生三要》中說:「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臍帶繫於母之任脈,

任脈通於肺,肺通於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氣皆於臍上往來。」胎息的第二種解釋是體呼吸,即遍身皮膚呼吸,毫毛呼吸。此時肺呼吸已近停止。如《蘇沈良方》中說:「一息自往,不出不人,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已來。」胎息的兩種解釋或可以看作是它的兩階段或兩種形式,前者是初步的,後者是從前者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唯有到達體呼吸階段,人體才可以自如地採納天地日月星辰精華之氣,因此,古代養生家將體呼吸稱為真息。

從人們日常的自然呼吸過度到胎息需要一個鍛鍊過程,這個過程的操作大體可分為三個依次進行的階段,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體呼吸。

導引胸式呼吸向下發展

人靜呼吸操作的第一步,即是將自然的胸部呼吸向深、長、柔、細的方向引導,在氣息操作中已經談過,其操作的準則是要用意不用力。但在呼吸形式操作最初的時候,完全不用力難以做到,可以以意為主,稍稍用一點力。用力到何種程度為恰到

好處呢?如古人所說:不澀不滑,即使出入的氣息通暢自如而又稍有約束待胸中的氣息出入調勻之後,就可以引導氣息向下發展,從胸式呼吸逐步轉為腹式呼吸。這個轉變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漸進,一般可採用分段下降的方法。

如先下降到心窩部腹中穴處,待此處氣感充實了,氣息出入穩定了,再向下延伸到臍部,最後到達丹田。在此氣息逐步下降的過程中,胸式呼吸可能先過渡為胸腹式

混合呼吸,此時的呼吸胸部和腹部均有起伏。

在胸式呼吸向腹式呼吸過度的階段,由於呼吸尚淺,呼吸氣息的深、長、柔、細都是相當有限的,不可過高要求。呼吸只有深才可能長,而長才能更柔更細。這一階段的呼吸操作,只要能做到節奏平穩,氣息調勻且逐漸下降就可以了。

腹式呼吸時可見腹部起伏。它可以分為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順腹式呼吸

是吸氣時是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縮回。逆腹式呼吸與此相反,吸氣時腹部回說縮,呼氣時腹部隆起。一般從胸式呼吸自然度過到腹部呼吸,都是順腹式呼吸。

故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需要經過專門訓練,難度較順腹式呼吸大。就入靜的目的來說。不必專門去選擇呼吸的順逆。

只要是自然的循序漸進形成的,無論順逆均可。

在強調排出體內濁氣時要多做逆腹式呼吸,因為逆腹式呼吸對振奮內氣的運行更為有利。

例如運氣行小周天時,常以逆腹式呼吸法,吸時內氣上行百會,呼時下行丹田。訓練逆腹式呼吸一開始著重呼氣。而不去理會吸氣,意念在呼氣時引內氣下行,聚於丹田。久而久之呼氣時腹部充實膨起,吸氣時則放鬆縮回。

無論是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切忌故意挺肚子。腹部的膨起或回縮是氣息吐納自然形成的,不必人為操作時只在吐納上下功夫即可,腹部只是配合。納氣深而多時,腹部自然膨起,而隨著腹壁回縮的壓力,氣息也自然排出。

初形成腹式呼吸時,往往覺得整個腹部都在呼吸。如胸式呼吸時整個肺葉都在舒縮一樣。漸漸地,隨著氣息調整原深、長、柔、細,就會有一個比較局限和明確的呼吸支點形成。

這個點就是腹壁膨出後回縮時,四周壓力向內聚點的中心點。於是,以後吸氣便入此點,呼氣從此點出。這個點便是丹田。這個點的呼吸便是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丹田是在臍內三寸,所以丹田呼吸也就是臍呼吸,即胎息的初級形式。

嚴格意義上,形成腹式呼吸且有了明確的呼吸波動支點,即丹田呼吸形成之後,入靜的調息操作才剛剛開始。胸式呼吸的操作是為了形成丹田呼吸。我們知道,入靜要求讓呼吸操作至深、長、柔、細需要持久的功夫。

第一步是要丹田這個呼吸支點穩住,使呼吸真正在丹田生根,然後再充實丹田,使丹田的氣感漸漸加強,這需要長時 間的積累,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丹田逐漸充實的過程,範圍有可能增大。例如最初丹田呼吸支點只有豆粒大,以後可能增至棗大甚至雞蛋大。這既與功力的深淺有關也與各人生活條件不同有關,不必強求一律。丹田呼吸整樣才算真正確立起來了呢?那是在丹田氣機已經充實動,丹田呼吸已經由被動轉為主動的時候,此時呼吸不必再用意識氣息送入或引出丹田,丹田已完全自主地 把握呼吸節奏了。丹田開則氣人肺部為吸,丹田合 則氣出肺部為呼。不需要有意識的人為操作了。當對丹田的開合有了體會後,腹部的隆起和回縮逐漸平息。運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後以無外在的起伏感覺。此時呼吸的深、長、柔、細已經形成,已達出入綿綿的境界。呼吸自然婉轉,沒有間斷停頓和轉折的痕跡。書稱這種呼吸為潛呼吸。此時便可向胎息過渡了。

體呼吸的意境是周身毛孔開合,內外渾然一體。這個階段,與丹田呼吸是相等或相當的。故以上介紹丹田呼吸時,胎息的初級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這裡談胎心息的高級階段

體呼吸或毫毛呼吸與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觀感覺上不再經過口鼻。胸式氣息的出入還都要經過口鼻。體呼吸就不同了,它要求氣息從遍身毛孔出人,避免使用口鼻。體呼吸最初形成時,呼吸的支點還可以保留在丹田。氣息是通過全身毛孔向丹田聚散,不再經過口鼻。在主觀感覺上,感覺周身毛孔開合,氣息往來其間,而口鼻已無氣息出入了。

氣息自口鼻出入向自遍身毫毛出入的轉化是如何完成的呢?原來,在潛呼吸的基礎上,口鼻出入的氣息越來越弱,漸至似有似無,時有時無,趨於停止;另一方面:隨著丹田氣感的充實,內氣向周身彌散,整體的氣感已經形成,且有彌散出體外與外界大氣融為一體的趨勢。漸與外界的交換成為自然,體呼吸就此形成。在操作的時候,

只要不斷加強丹田的氣感,它自會向周身、向體外彌散,而口鼻出入的氣息也自會逐漸減弱,順此一增一減的趨勢因勢利導,體呼吸就自然地形成了。

剛才提到,體呼吸在最初形成的時候,可以丹田為呼吸支點。此時主觀感覺上周身的其它部位似乎已不存在,身內身外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仿佛天地間只有丹田這一點存在,它在微微地開合,除此之外,一切都渺渺茫茫,恍恍惚惚。體呼吸進一步發展,則丹田這一點也將逐漸消失,自覺內外連成一片都是渾然一氣。丹田的開合已經全無,身體好象完全氣化了,主觀感覺上無所謂什麼呼吸了。仿佛內外都是氣,均融為一體了,還交換什麼呢?這便是混沌,便是天人合一。

從上面的敘述也可以看出,調息的高層次,與調心的高層次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意和氣此時已經合二而一,構成了胎息的高級階段。調心和調息的操作大都同步,故要時時注意它們的協調性。頭腦中滿是雜念時呼吸不容易深、長、柔、細,更不用說胎息了;而呼味帶喘的呼吸也絕對不能和恬淡虛無的心境同時出現。

相關焦點

  • 胎息的呼吸訓練法
    「息息歸臍,壽與天齊」這是古人經驗之談,促以說明深呼吸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同時也說明煉功之人調息的重要性。深呼吸不但經過肺部還啟動腹肌運動,加上意守丹田和丹田呼吸時都要息息歸臍。修命功、找健康、就要先從腹部訓練開始,這是根基,而意守丹田和丹田呼吸,都是腹部訓練方法。要領是細、柔、慢、長、勻。可進一步發展為胎息。日常生活工作中,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呼吸,氣走身亡。
  • 呼吸之道:十五種調息方法,知道九種以上就是高手!
    調息方法,大致分為以下的幾種類型,氣功入門。 1、自然呼吸:指人自然的呼吸頻率、習慣和方法。 6、武式呼吸:指口吸口呼要領同文式呼吸。 7、文武呼吸:指鼻吸口呼。 8、深呼吸:指鼻吸鼻呼的基礎上儘量將氣吸滿和吐出。 9、爆發呼吸:指以短促的頻率以腹向裡收儘量向後收為動力,促使鼻子噴氣。
  • 胎息——長生之徑,仙道之門!
    就是說不用口和鼻子呼吸,而是以下丹田為中心高深層次的內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胎息自成系統,不受外息(肺呼吸)影響,進入胎息狀態時,外呼吸依舊自然進行,但卻若存若亡。最高層次者,可達口鼻呼吸停止。  胎息,是一種心性與命所達到無念無為之表現。胎:根源,始也;泰定,不動不搖,不憂不懼,不思不想,如嬰孩之處母腹。
  • 胎息修煉法
    胎息的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是以下丹田,為中心的高深層次,的閃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呼吸一樣。胎息們自成體系,不受肺呼吸的影響。進入胎息狀態,外呼吸自然進行。但卻若有若無。最高層次者,可止。口鼻呼吸停止。
  • 神秘的胎息養生法
    啟動方法⑤此方法是古人在閉氣的基礎上增加了觀想的內容。先仰臥而靜心,待出息盡,即可閉息。其法宜緩,從容心靜。此法可存想,人體八萬四千毛孔皆通虛空,以周身毫竅毛孔呼吸漸至胎息。胎息生,則口鼻之息自閉。五百息能閉之,而內景觀,閉之千息可易肉換骨煉髓。此方法閉之千息,非啟動胎息不可。
  • 關竅調息啟動胎息訣
    所以,無論你是想健身,還是追求武功高強,如果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打坐方法,不妨試試此法。 1、學習此法後,不學後面內容也可以,只練此法就行。2、可快速補充內氣、可健腎、無偏差,功深後可出胎息,。3、一切氣血不和之症,練此功可立即糾正,例如氣血不和引起的失眠,可立即消失。4、一切練硬功上火情況,練此功可立即糾。
  • 健身氣功「三要素」的醫學原理(調息篇)
    二、關於調息胸式呼吸是利用肋間肌運動進行的呼吸,所以胸廓起伏,稱為後天呼吸,有升氣作用。腹式呼吸是利用膈肌運動進行的呼吸,所以腹部起伏,稱為先天呼吸,有內臟按摩作用和降氣作用。胸腹式呼吸同用,稱為完全呼吸或混合式呼吸,肺活量最大。
  • 丹法:胎息無息 三家相見
    南老說,修持者經過調息寧心,漸入靜定,起初感覺鼻孔的呼吸減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後肺部的呼吸近於停止,小腹內的「丹田」開始有了翕闢(收縮放鬆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謂的「胎息」或「內呼吸」,便是這種現象。再次而等到內臟各部分的氣機都充實以後,循食道而上達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經,自然的松暢舒適,「丹田」的內呼吸也隨之由微弱而漸止於停止的情形。
  • 調息:站樁時主動調整呼吸的作用
    這裡的息,不僅僅指的是一呼一吸的過程,還包括這個過程之間的停頓,調息是主動有意識地去調整和控制呼吸的次數及深度等,讓我們可以快速進入站樁的功態中。一般來說,調息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1、減少雜念站樁時,如果腦袋安靜不下來,可以嘗試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藉助調息的方式來入靜,即意念隨著呼吸運動:人體在呼吸時會產生形體上的運動,我們在呼吸時
  • 淺析調息偏差,讓呼吸平穩順暢
    調息即是在主觀意識為主導下的呼吸鍛鍊,是氣功「三調」的重要內容之一。氣功鍛鍊既要重視呼吸的調整,又不可過於執著,根據功法要求,有意無意地求得平穩、順暢、細勻的呼吸,自然可以逐漸達到「綿綿若存」的調息狀態。
  • 調息功夫之我見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認為,修習氣功,其實就是對調息、調心、調身這三種方法的熟練掌握。只要「三調」做好了,練功就可馬上入門,並能達到比較深的靜境,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萬慮俱忘、身心皆松的氣功態。而調息,便是這「三調」中最關鍵的一環。下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來習練氣功的體驗,以及在氣功教學中的心得,闡述一下調息在靜功修習中的具體應用,也許對初學氣功者能有些幫助。
  • 調息:站樁時主動調整呼吸的細節要求
    ,這時可以主動調整下呼吸來使心靜下來,這個節奏掌握好了,對整個站樁過程都會起到比較大的幫助。一是盲目追求調息的方法,社會上調息的方法很多,我們要選擇與自身水平相符的方法,因人而異選擇;二是調息的效果和境界,不能要求馬上見效,調息是個過程,如果有了這個想法,心裡就產生了貪念,也就多了個執著一執著,效果反而出不來。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 如何調息?9種呼吸法,適合零基礎的初學者!
    調息是自覺地意守呼吸或調控呼吸,以達到和氣養生的目的。它是練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應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從而來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調息的方法氣功調息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口鼻的運用,呼吸肌的運用,意念的配合,動作的配合,讀字的配合,呼吸時相和呼吸速度的調節等。應用時可根據功法和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1、自然呼吸法由於人們的習慣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自然呼吸可分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種形式。
  • 太極拳握固內練之秘——神凝、鬆柔、調息
    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特色強調的練內。《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太極拳初學最難管住自己的,也就是眼、耳、口。
  • 「添油益精」和中道七門調息法
    (一)「添油益精」調息法一般人元氣虛弱,精氣不足,或老年人元氣耗損,則用「添油益精」調息法把元氣補過來。古氣功理論講,人到六十四歲元氣就剩下不多了,再想修仙成道則用「添油益精」調息法來增加元氣。此法與迴風混合調息法差不多,只是較之延長了路線。具體作法:吸氣時同混合迴風,氣至脊中後繼續下行至尾閭,前行到會陰,經前陰而後入下丹田(圖4-11),至此忍住氣暫不吐氣,而後再自然呼氣。實際是多吸(吸氣長)少呼(呼氣短)。這種調息方法是用後天來培補先天的辦法。一般練功是督脈上升,任脈下降,而此法是吸氣督脈下降(逆行督脈),讓後天氣充足了由後天轉化成先天。
  • 《宗氣論》名詞簡析
    下面,晚輩鬥膽試為《宗氣論》段落大意、關鍵詞等進行簡要分析,如有曲解原文本意及不妥之處敬請師父及同門斧正。《宗氣論》正文第一自然段,簡述太極功由招功、勁功、松功、氣功四大部分組成,明示學人應由宗氣入手,以觀太極內景而得窺太極功真意。即陳述了「宗氣論」的由來。第二自然段闡述「無極真機乃太極之妙本也」。
  • 我對胎息練習的經驗
    葛洪真人:「練功莫過達於胎息,修仙之門亦如此。」這裡講的是面對面,零基礎啟動胎息的那種修煉方法。此時已然打通周天(自發舌抵上顎就是通任脈的變現),形成真正之胎息,要想胎息穩定常生​只有一方面刻苦用功,一方面加強定力,如此通周天之後,​才可穩定,這是修煉胎息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周天運行,一般都是在丹田真氣氤氳充盈,悠悠自得的​修煉過程中,自發打通。
  • 意氣引動調息法
    這種調息方法是利用呼吸的節律進行意念導引,使內氣發生變化的一種方法。也是氣功家較為重視的,是在練靜功中使用較多的一種,也是從初級向高級階段過渡的方法。(一)丹田翕(音息,當合講)張調息法這是在練功過程中使丹田氣充足,用後天的呼吸之氣引動先天氣產生的一種調息方法。
  • 道教:「返嬰還本」胎息
    在道教的日常修行中,胎息是行氣的一種,指模擬嬰兒內呼吸的一種修煉方法。古人認為,胎兒通過臍帶而稟受母氣,以供其生長發育之需;母氣在胎兒體內循環彌散,從臍帶出入而起到吐故納新作用。這就構成了胎兒的特殊呼吸代謝方式,即為「胎息」,也稱之為「內呼吸」」以與出生後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對。胎息是服氣的最高層次,修煉成功者可以返老還童,跳出生死局限之外。道教關於胎息的法訣很多,如「茅山賢者內氣訣」、「胎息根旨要訣」、「胎息口訣」等。
  • 胎息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實現人天合一的長生久視之道。生之源被稱為先天,作為人體,父母是先天;作為人類生命,宇宙天地是先天;作為宇宙萬有,道是先天。道家把返回父母先天,稱為「返歸復命」。復命就是復還先天狀態,使生命狀態恢復到先天童年那樣健康、青春狀態,這就是常人所說的返老還童,老子稱為「復歸於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