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網友:還有年齡歧視

2020-12-27 中關村在線

今日最新消息,人社部日前發布《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特別強調了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網絡招聘新規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用人單位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網絡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


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很顯然,之所以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成為《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中重點提及的對象,足以說明目前網絡招聘服務中仍存在大量的不規範行為,而且性別歧視仍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很多崗位對女性應聘者存在明顯的不公平的歧視行為。

除了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應聘者的信息安全也成為重中之重。《規定》要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健全網絡招聘服務用戶信息保護制度,不得洩露、篡改、毀損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個人公民身份號碼、年齡、性別、住址、聯繫方式和用人單位經營狀況等信息。


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同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對網絡招聘服務用戶信息保護情況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自查,記錄自查情況,及時消除自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

另外,以網絡招聘服務平臺方式從事網絡招聘服務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記錄、保存平臺上發布的招聘信息、服務信息,並確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招聘信息、服務信息保存時間自服務完成之日起不少於3年。


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隨著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頒布,很多網友表示非常支持。但是也有網友提出,最好再加上對年輕的歧視內容。畢竟過了35歲就面臨著失業,是目前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你在應聘中遇到過被性別歧視的尷尬嗎?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759/7593144.html report 1397 今日最新消息,人社部日前發布《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特別強調了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網絡招聘新規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用人單位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網絡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

相關焦點

  • 人社部新規: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人社部日前發布《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規定》指出,用人單位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網絡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
  • 人社部規定招聘環節不得性別歧視!
    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為此,近日,人社部再次發聲維護勞動者權益,人社部發布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要求,用人單位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單位基本情況、招聘人數、招聘條件、用工類型、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基本勞動報酬等網絡招聘信息,應當合法、真實,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
  • ...教育部公布各地舉報電話;人社部: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
    【教育資訊】2021年全國研究生考試26日舉行 教育部公布各地舉報電話;人社部:網絡招聘不得含有性別歧視性內容 2020-12-24 | 來源:綜合
  • 網絡招聘管理規定明年3月1日起施行,不得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
    《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今天公布,並將於明年3月1日起施行。《規定》明確,用人單位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單位基本情況、招聘人數、招聘條件、用工類型、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基本勞動報酬等網絡招聘信息,應當合法、真實,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
  • 人社部禁止網絡招聘性別歧視,網友質疑:懲罰輕保障少,誰會聽?
    近日,人社部發布了《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此規定自明年3月1日起施行。《規定》指出,在網絡招聘信息中,禁止出現性別歧視的內容。女性求職者深受其害,她們正遭遇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然而這樣的規定卻並不能讓她們放心,只有一行文字而無懲罰措施、執法保障和配套措施,也有網友說這是在掩耳盜鈴。不少用人單位對女性求職者的不滿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年輕女性進入職場之後,可能會面臨婚戀生育問題,她們要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育兒上,自然沒辦法像男性那樣打拼事業。
  • 就業歧視在中國是否有法律規範?
    上面羅列了幾條對入駐商販的規定,其中一條就是要求女商販年齡不得超過45歲,男商販則是不超過50歲。以我們現在逛菜市場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一般賣菜的商販年齡一般都不小了,絕大部分已經超過45歲。因此,此項規定也遭到了很多網友的吐槽和忿忿不平。在部分網友看來,這項規定對於周圍以賣菜為生的中老年人來說,無異於斷人後路。
  • 破除大學生就業的歧視性障礙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不久前,有媒體以「招聘中不得將全日製作為限制條件」為題,對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行了報導,引起社會關注。從內容來看,《通知》是對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一次總體部署和細緻安排,涉及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和高質量就業的方方面面。而媒體著重從這個點進行關注,顯然是反映了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和諧現象,尤其是需要正視的就業歧視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是否為全日制身份的各種明面或隱秘的就業歧視障礙。
  • 女大學生未能舉報鐵路局招聘中的性別歧視。事實是什麼?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一則關於優秀女大學生舉報鐵路局的案例,內容大致如下:上一屆很多優秀學姐們都沒能籤約鐵路局,相反有些崗位是個男的哪怕掛過科都要,實在想不明白,老師還跟我們說目前鐵路行業女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儘量不要填報「適宜男生」的崗位,避免第一輪就被淘汰,強烈舉報鐵路局招聘嚴重存在性別歧視
  • 網絡求職被騙、簡歷被賣咋辦?人社部出手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姜琳)針對網絡求職被騙、簡歷被賣等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4日公布《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用人單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得洩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個人信息,違者將被處罰。網絡招聘已經成為人們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的主渠道。
  • 網絡求職被騙、簡歷被賣?人社部出手整治了-新聞中心-北方網
    針對網絡求職被騙、簡歷被賣等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4日公布《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用人單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得洩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個人信息,違者將被處罰。
  • 央行: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
    據央行網站消息,央行近日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發布公告,提出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公告提出四個基本原則:——維護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
  • 牛津詞典也性別歧視?英女子的這個請願被網友批史上最糟
    隨著進一步的探究,她發現了更多歧視性語言。比如詞條下選擇了這樣的例子:「他精明世故的倫敦女人之一」、「別傻了,女人!」「他想知道比利是否帶著他的女人」。▲ Is the dictionary sexist?
  • 延遲退休漸進實施網友建議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
    網友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之前,是否先取消35歲招聘年齡限制?漸進式延遲退休,是強制實施還是採取彈性化?「現在最有價值的討論是如何實施,而不是要不要實施」根據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女幹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方可退休。
  • 女聲播報 | 湖北:就業性別歧視將被「聯合約談」
    因為背後暗戳戳隱藏著就業性別歧視呀!面對就業性別歧視怎麼辦?別怕!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湖北省總工會湖北省婦女聯合會重拳出擊將對涉就業性別歧視用人單位展開聯合約談 為貫徹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人社部發〔2019〕17號)要求,著力解決就業性別歧視,促進婦女平等就業
  • 都0202年了,職業性別歧視怎麼還存在呢?
    「你曾遭遇過職業性別歧視嗎?」因此一有家暴的新聞,很多網友就會在微博上@她,希望她為女人出頭,去暴揍家暴男。甚至還有很多人說,沒有男人敢找她當老婆,說不定一言不合就要被當作人肉沙袋打。,但同樣,在某些行業和場景裡,男性也許同樣面臨著因性別所帶來的歧視。
  • 職場年輕人遭受的年齡歧視 一點不比中老年人少
    我想知道自己的擔憂是否有現實依據,於是查了一下:在網上搜索「職場年齡歧視」,你會找到很多關於歧視老年員工的文章,還有針對這個問題的法律。美國聯邦政府有相關規定保護40歲及以上的員工免受歧視。比方說,法律禁止公司以員工「年齡太大」、無法理解如何使用某項技術或應用最新創新成果為由推定員工無法勝任某個職位。不過,這種保護措施是否見效還有待商榷。
  • 英語試題性別歧視:女性應該如何取悅男人(組圖)
    網絡配圖女報訊 近日,天津城建大學學生報料稱,該校面向2015級全體本科生的公共英語考試試卷中,出現了涉及「性別歧視」的閱讀理解題,她們認為:文章直白地表達了女性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以取悅男人,並成為男人的理想型,從而讓男性求婚好把自己嫁出去。
  • 這詞離她很近,離他很遠:性別歧視
    在界面新聞職場頻道2017年職場關鍵詞系列報導的64位受訪者中,有17位受訪者表示自己在職場中與「性別歧視」的距離很近。而在這17位受訪者中,超過2/3為女性,僅有的幾名男性分別為從事婦女維權的律師、社會學學者和企業招聘官。面對這個話題時,有人站在旁觀的角度,將顯性和隱性的性別歧視當作一種習慣和常態,卻不知自己正身處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