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陳美齡曾經是與鄧麗君、山口百惠齊名的當紅歌星,不過,她在正當紅的時候,沒有繼續自己的演藝事業,而是選擇結婚、生子、讀書……
不得不說陳美齡的這個選擇很有勇氣,也很令人欽佩,而且她在婚後一邊育兒,一邊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了教育學博士,三個兒子也先後考上了史丹福大學,可以說不管是工作、念書、育兒她都非常成功。
因為攻讀教育學博士,又培養出了3個優秀的兒子,所以陳美齡特意寫了書記錄她在教育方面的心得,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很重要
在陳美齡的書中,她寫道:
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責任都應該由家長承擔。
同樣的理念,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表達過,他將大理石比作兒童,他認為,把這塊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
1、家庭;2、學校;2、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其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其他教育形式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
從陳美齡的育兒事跡中,我們能發現她很重視孩子的習慣,尤其是在小學階段。
教育就是在拼習慣,尤其是小學階段
一、陪孩子寫作業
陳美齡在孩子上小學期間,每天都會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不過,和一些家長動不動就批評孩子、不耐煩孩子的問題不一樣,陳美齡對孩子很有耐心、很包容孩子,她以陪伴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探討難題,陪孩子一起預習,整個寫作業的過程很愉快。
所以陳美齡的孩子對作業沒有恐懼,反而很享受這個和媽媽一起學習的過程。
二、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陳美齡在孩子小學時做的另一個努力,就是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喜歡上學習。陳美齡認為,學習和玩是分不開的,給他們興趣,孩子自己就會去找答案,他們看得到、感受的到,學的就會很快,也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陳美齡分享,他的大兒子非常喜歡魚,她一有時間就會陪大兒子到水族館等地方看各種各樣的魚,差不多日本可以去的水族館,他們都去過了。
比如在學拼音的過程中,很多孩子記不住拼音的用法,大多是因為他們覺得拼音很枯燥,沒有感受到拼音帶來的方便和趣味性。
我給大家分享一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魔法拼音·名家經典系列》,通過「線上的拼音教學+名家經典閱讀」的方式,幫孩子一邊學拼音,一邊通過閱讀鞏固拼音用法。
這套《名家經典閱讀》入選的篇目都是名家經典作品,適合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閱讀。
第一輯一共有8冊,分別是:
沈石溪老師的《第七條獵狗》、張秋生老師的《小巴掌童話》湯素蘭老師的《笨狼的故事》、周銳老師的《豎著爬的小螃蟹》任溶溶譯寫的《能聽懂人話的貓》、管家琪老師的《從現在開始》湯湯老師的《別去五釐米之外》、王一梅老師的《第十二隻枯葉蝶》
這些名家都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作品也都是很受兒童喜愛的故事,像湯素蘭老師的《笨狼的故事》被選入了《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張秋生老師的《小巴掌童話》、《青蛙寫詩》、《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等作品也先後被收錄在語文教科書中。
這套書是24開本,很適合孩子翻閱,全書注音、彩頁,插圖的質量也很高,而且是嚴格按照統編教材的編校規則編校的,字體大小也適中。
三、全面培養孩子
有句古話叫:功夫在詩外,意思是學詩不能只學寫詩,真正的功夫是要下在詩之外的。
同樣的,教孩子學習,不能只是盯著學習,在學習之外下的功夫才是關鍵。陳美齡正是在讀教育學博士時明白了這個道理,她在書中寫道:
用取長補短、以點帶面地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用精挑細選的小遊戲來發展孩子的專注力;用音樂、藝術和運動來為孩子強體養性………
正是有了這樣全面的教育,陳美齡的3個兒子都不是死讀書的類型,他們和陳美齡的關係很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很愛學習。
最後,再給大家分享一套人文百科書《寫給兒童的文明史》。
這套書一共10冊,是臺灣作家陳衛平「人文三部曲」中的一套。每一冊有一個小主人公帶領孩子進行一場穿越奇遇,形象生動的重現歷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時普及知識。
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推薦這套書時說:
人文精神是要從小養成的。這套《寫給兒童的文明史》知識豐富,形式活潑,圖文並茂,非常適合有獨立閱讀能力的孩子自主閱讀,發現其中的「奧秘」,更是一套親子共讀的讀物。
這套書作為臺灣小魯出版社「鎮社之寶」,先後榮獲臺灣「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和臺灣出版社「金鼎獎」兩項大獎,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和家長、孩子的肯定。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