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年到1032年間的某一年,正是大宋仁宗皇帝趙禎的天聖年間,京城附近的老百姓獻給宋仁宗一枚「龍蛋」。
他們匯報說:這枚「龍蛋」,我們是從大河裡撈出來的。
大河,就是黃河。
宋仁宗與其他愛玩的皇帝不太一樣,對奇花異草珍玩寶貝都沒啥興趣,不但沒有給什麼賞賜,連龍蛋也沒留下,直接下令派人送到潤州「金山寺」去了。
收到龍蛋的這一年,金山寺還沒來得及對「龍蛋」做研究,洪水就來了,一場「水漫金山」發生了,金山寺被淹得挺慘,幾十間房子被衝垮,大概連木雕泥塑都泡散架了——「是歲大水,金山廬舍為水所漂者數十間。」
但是當時的老百姓不知道怎麼回事,紛紛猜測是因為金山寺收藏了這枚「龍蛋」招來的災殃。
這枚龍蛋什麼樣子呢?大概一個現在三公升大小的一個超大號雞蛋,「舉之至輕,唯空殼耳。」
這是沈括在筆記《夢溪筆談》裡的記錄,後來中國的學術界對這本書評價極高,說它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但這本書裡,確實記錄了很多細思即恐的神秘現象。
讀完以後筆記,你突然會發現,這老頭有點神神叨叨的呀……
01
嘉佑年間,揚州人常常在陰雨天的時候,看到一個巨大的「珠子」。
起先天長縣的人在「陂澤」中也見過,後來轉入「甓社湖」(現在的高郵湖),然後又跑到了「新開湖」,至少在十多處的居民行人都親眼目睹。
沈括的朋友劉某某,書齋就在湖上。一天晚上,看見這顆大珠距離自己很近,微微生出一道縫,強光從裡面射出來,像一根長長的光線。
隨即,整個珠子像蚌殼一般張開,有半席大,內發白光,內有一小珠子,如拳頭大,光芒更是非常耀眼,燦然不可正視,
只見這顆大珠發出的亮光,導致十多裡外的林木都疊影重重,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
再過一會兒,珠子便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漂浮在湖面,發出熒熒芒焰。
沈括的朋友崔伯勖是高郵人,過去經常看到,後來這東西就不知所蹤了。
有個地方叫「樊良鎮」,因為在這個鎮子上經常能看到這顆珠子,很多行人到達這裡,會聚在一起等著看這個天相奇觀。
他們還建了一座亭子,起名「玩珠亭」,搞得跟網紅景點一樣。
02
山陽有一個女巫,很神秘,據說能通靈。
沈括和他朋友伯先生曾經請她來詢問過,凡是人間的事物,即使在千裡之外,問她她都能說出來;甚至於一個人心中剛萌生出念頭,她就已經知道了。
當時有客人正在下棋,隨手抓了幾顆黑白棋子握在手中,問她數目,她總能說得對。
於是又隨便取了一把棋子,這下可就不知道數目了。原來別人心裡知道的她就能知道;心裡沒有,她也就不能知道了。
又問她箱子中的物品,她都能說得上來。
當時伯先生正好有幾百冊《金剛經》,放在一個大箱子裡,於是指著問她:「裡面是什麼?」
她說:「是空箱子。」
伯先生說:「裡面有幾百冊佛經,怎能說是空箱子呢?」
女巫沉默許久,冷冷的說:「明明是空箱子,不要騙我……」
03
嘉祐年間,沈括的堂兄任衛尉丞,一個來自吳地的和尚,拿來一面寶鏡說:「 齋戒後,照這面鏡子,能看到您前途的吉兇。」
堂兄按照他的話,用水把鏡子淋溼,鏡子不是很明亮,仿佛看到有個人穿著緋色的官服坐在裡面。
當時堂兄任京寺丞,穿綠色官服,沒有機會立即穿緋衣。
沒過幾個月,英宗即位,提拔了一批幹部,賜給堂兄緋衣的待遇。
幾年後,這位吳僧來到京城,蔡乘禧當時任御史,他也曾照過那面寶鏡,看見鏡中自己戴著「貂蟬」,暗自心裡美滋滋的。
沒過幾天,他代理主持祭祀的官員,暫時戴了一回有貂蟬的禮帽。
蔡乘禧最終只做到了承議郎,可見用這面寶鏡佔卜,只能預知眼前的事。
04
陳允在衢州做官,他的歲數大了,頭髮也落了,牙齒也掉了,常感到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一天不如一天。
一天,有一位客人求見。
這位客人衣衫襤褸,說贈送陳允一劑藥,只要陳允抹在牙齒上,就可以使他返老還童。
陳允不是很相信。過幾天,還是取出來,抹了一點在上牙上,抹幾下就作罷。
回到家裡,家裡人看到他,都笑話他說:「你為什麼用墨染你的鬍子?」
陳允嚇了一跳,拿出鏡子一照,上面的鬍子黑的象漆一樣。
再看頭頂,已經長出了幾寸頭髮,牙齒也好象就要長出來了。
沈括後來見到了陳允,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上面的鬍子和頭髮都是黑的,而下面的鬍子卻白得象雪一樣。
05
正郎官蕭渤來到了京城,他有一個給犯人臉上刺字的手下,姓石。
石某可以把沙土放在手中,一搓就變成了銀子。
蕭渤對他很好,問他是怎麼辦到的。
石某說:「這其中有真氣,不能隨便教別人。但是吃了我的藥以後,可以喊一聲就變。」
蕭渤吃了石某的藥,拿來石塊,果然喊一聲就能變成銀子。
蕭渤是當時的王安石的兒女親家,沈括在王安石手下做官,親眼看到了這件事。
後來各種各樣的人紛紛去找石某,石某就逃走了。
石某剛走,蕭渤的法術也就不靈了。
石某是山東人,當時曾子在山東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到他家裡去尋訪,也找不到他。
蕭渤既然吃了藥,總能延年益壽吧,可是不過幾年,蕭渤就死了,石某的本事也許不過是幻術而已。
06
熙寧年間,沈括路過鹹平,鹹平的知縣是劉子先。
路過一座廟時,劉子先對沈括說:「廟有一顆佛牙,很是神奇。」
於是,他們恭敬地請出了佛牙觀賞。
突然,佛牙象人出汗一樣,湧出許多液體來。也不知道有多少,或是在空中飛,或是落到地上。
人右手去接,液體會透過手;落到床上,會發出聲響,然後透過。
液體閃閃發光,耀人雙目。
後來,有人把佛牙請到了京城,流傳於達官貴人的家裡。
各種神奇的故事無法一一細數。之後驚動了皇上,下命造一個木浮圖來收藏佛牙,這就是現在的相國寺西塔。
07
內侍李舜舉家,曾經被雷所擊。
當時,西屋有火光從窗戶中一下跳出屋簷去,人們嚇得紛紛向外跑。
等到雷停了,房子還是好好的,只是牆壁窗戶紙都變黑了。
有一個木格子,裡面放了各種物品,裡面的銀器都被燒化了流在地上,漆器卻沒有焦灼的痕跡。
他家有一把鋒利的寶刀,在刀鞘裡熔化了,刀鞘卻完好無損。大家都說應該先燒草木而後才是金屬,現在金屬被燒化了,草木卻一點沒有損壞,真是奇怪。
08
一些蔬菜象大頭菜、大白菜、芥菜,在大旱的時候,末端會結成花的樣子,或是象蓮花,或是象龍蛇的形狀,這種現象司空見慣,也不覺得驚奇了。
熙寧年間,李賓客家裡在院中的菜花都成荷花的形狀,更令人驚奇的是,許多花裡坐了一個佛像,就象雕刻的一樣。
大旱突然來的時候,佛像也不變形。
有人說:「李先生的家裡虔誠地供奉佛,所也才會有這樣的奇異現象。」
09
彭蠡小龍,在民間有很多奇異的事情,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得出來幾件,其中有一件最神奇了。
熙寧年間,官軍去南方打仗,有數十條船順江南下。剛一離開真州,就有一條小蛇上船。
有人認得它,對大家說:「這是彭蠡小龍,應該是來保護軍船的。」
主持禮儀的人拿出乾淨的器皿獻上,蛇就趴在上面。
然後船一路順風,一天可以走上百裡,也沒有大的風浪。
很快就到了洞庭湖。蛇又上了一條商船回到南康。
老百姓說,它的領地只到洞庭湖為止。
有官員聽說了這些事情,皇上下詔封為「順濟王」,並讓禮官林希宣讀詔書。
林希來到祠堂,剛燒完香,就有一條蛇落到了祝先生的肩膀上,祝先生說:「龍先生來了。」小蛇的重量一條胳膊都舉不動。
小蛇慢慢下來到了桌子中間,它的頭象烏龜一樣,一點也不象蛇頭。
林希說:「要齋戒三天後才能夠供奉祭品。這可是皇上的命令,您要聽從才是。」
蛇聽了,就徑直到了銀香盒裡,盤了三天。三天祭日過了以後,就獻上了酒。
蛇從盒子裡伸出頭來喝酒,很快又出來,順著桌子行進。
蛇的顏色象溼胭脂一樣,發出光芒,穿過一個剪彩花時,尾巴還是紅的,前面就是黃的了,又穿過一條花,就變成了綠色。
過了一會兒,上了房頂。很快又進了帳篷,就看不見了。
第二天,林希要離開了,蛇在船後面送行。這條蛇經常在船上出現,與通常的蛇也沒什麼區別。但是蛇應該是蜿蜒向前遊動的,但這條蛇卻是直行,老百姓就是這樣來區分他的。
10
沈括在任中書房檢正一職時,讀過一封從雷州送來的奏摺,其中提到有人被鄉民詛咒而死。
他覺得很神奇,便詢問那種能把人咒死的方法到底如何,說是鄉民能夠用燒熟的肉來詛咒人。
咒人的時候,切碎燒熟的肉塊,不大一會兒工夫就全都變成了整塊的熟肉;接著詛咒,熟肉就又變成了生肉;
再詛咒,生肉還能動,並且能活過來,牛肉變作牛,羊肉變成羊,只不過小一點而已;
再繼續詛咒,牛羊便會漸漸大起來;
然後再詛咒時,就又還原成了熟肉。
如果有人吃了這種肉,就會覺得肚子裡一陣陣攪動,那就必須用金銀絲綢等作為禮品來向念咒的人求得解脫;如果不送禮求解,就會肚子脹裂而死,所吃的牛、羊肉從裂口處掉出來。
據案件審理後上報的公文,看到詛咒者所使用的咒語,只有「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
11
邕州和敵寇交戰之後,防守用的城牆剛剛修繕完畢,定水精舍中有座泥菩薩,就自己動搖起來,晝夜不停,像這樣過了一個多月。
當時剛經過戰亂,人心惶惶,人們因為這座菩薩感到更加不安。
相關官員不敢隱瞞,把這事詳細地向朝廷作了匯報,於是朝廷下達詔令,設置道場驅邪,那座泥菩薩仍然動搖不已。
當時劉初任邕州知府,恨它蠱惑群眾,就把這座佛像抬出去,投入江裡面了。
後來發現,邕州也不見有什麼異常發生。
12
祥符年間,有一個人叫王捷,會特異功能,曾經被發配到了沙門島。
他有一項非常牛逼的本領,就是能夠鍊金。
有一位老鐵匠叫畢升(不是搞活字印刷那個)的,曾經給王捷幫過忙,打過下手。
畢升說:「他是用爐灶煉的,讓別人隔著牆鼓風,大概是不想讓人知道其中的玄機。「
那些金子,其實是用鐵煉出來的,剛出爐的時候還是黑的,攢到一百多兩就成了一個金餅,每個餅分成八塊,人們說的『鴉嘴金』就是指這個,現在還有人家收藏著。
皇上下令用這些金子做成了一些金龜和金牌,金龜賞給了一些大臣,當時受賞的共有十七個人,別的埋在了宮殿的下面,金牌賞給了各地的官員,就是今天說的「金寶牌」。
洪州李簡夫家有一個」金龜「,是叔公傳下來的,想來是那十七個人中的一個。
金龜晚上常常會四處走,閃閃發光。
鎮江夢溪園裡的沈括像。
書裡這類故事很多,以後慢慢整理來,不過讀了《夢溪筆談》裡的這些故事,再看沈括,越看越像蒲松齡了。
分享:
老鎮江
鎮江的味道
看這些鎮江的記憶,已淹沒在光陰裡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請幫忙右下角點個在看,並給我個留言。
如感興趣,您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