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人。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
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敵至應對失當」被貶。
元祐四年(1089年),沈括舉家搬遷潤州夢溪園,就此隱居。
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隱居期間,沈括集一生之所見所聞,作《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可謂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在《夢溪筆談》裡,沈括記錄了一段其察訪鹹平(今開封通許)時拜瞻佛牙的經歷:
熙寧中,予察訪過鹹平。是時劉定子先知縣事,同過一佛寺,子先謂予曰:此有一佛牙,甚異。
予乃齋潔取視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颯然湧出,莫知其數,或飛空中,或墜地,人以手承之,即透過,著床榻,摘然有聲,復透下,光明瑩徹,爛然滿目。
予到京師,盛傳於公卿間,後有人迎至京師,執政官取入東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異之跡,不可悉數。有詔留大相國寺,創造木浮圖以藏之,今相國寺西塔是也。
宋熙寧二年(1069 )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設「東府」以居之,實施變法。沈括是變法的中堅成員,深受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
熙寧五年(1072)九月,沈括主持汴河的水利建設,去各州縣察訪。到鹹平縣時,在知縣劉子先的推薦下,看到了佛牙。
沈括所觀之佛牙,被王安石取入東府,後又在京師士大夫之家以次流布。至於佛牙的最終所在,沈括說「有詔留大相國寺,創造木浮圖以藏之」。其知僅止於「有詔」,其後未言。
1994年3月15日,發掘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真身佛牙一肢,佛牙正中有繁體「東府」兩字。
佛牙置於金棺銀槨之內,藏於石匣之中,石匣上有銘文: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先於熙寧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於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百顆。今以自備及有施主將到者,以金為棺,以銀為槨,以石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於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時大宋元豐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記於此。
據銘文,知此佛牙於熙寧六年二月二十三日來自京師嘉王宮。嘉王即宋神宗幼弟趙覠。
佛牙正中有繁體「東府」兩字,經專家鑑定,系王安石手跡。
應該是佛牙在京師流布,先在王安石「東府」。王安石崇信佛教,欣賞之至,不禁題「東府」二字於其上。佛牙最後落到嘉王趙覠宮裡,後由趙世昌求取,安葬於汶上寶相寺。
《夢溪筆談》所記、石匣銘文所記、佛牙所題「東府」,一脈相承,相互吻合,是知沈括所言不虛。
那麼,沈括觀瞻佛牙時,所見佛牙生舍利的聖相:「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颯然湧出,莫知其數,或飛空中,或墜地,人以手承之,即透過,著床榻,摘然有聲,復透下,光明瑩徹,爛然滿目」,是否是真的呢?
如果是真的,那1994年3月15日,佛牙再次顯聖時,佛牙生舍利的聖相,又為什麼沒有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