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神神叨叨的育兒專家,他們說的,真的都可以相信嗎?

2020-12-26 阿呆爸育兒

▲這是阿呆爸的第131篇原創

文 | 阿呆爸

這是我最近看到最心碎,也是最想說一句罵人的事了:

一個家有三個月大的孩子的寶媽加入了某個睡眠訓練付費群,訓練孩子趴著睡覺。中途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但是在群友「老師」的建議下,寶媽沒有管,為得是要「解鎖趴睡」技能。在不停的和群友「老師」,們交流兩個小時之後,再去看看,孩子已經走了。

真的就是走了,走到不會再逼著你趴著睡的天上了。

1

這個搞什麼「嬰兒趴睡訓練」的育兒機構「XXXX育兒經」,事後還迅速發了聲明,甩鍋說自己沒有責任,也請大家不要給寶媽造成二次傷害。

這是一個要命的群,一群要命的育兒專家。

這壓根就不是什麼責任不責任,二次傷害的問題,而是你們到底有沒有犯罪,涉嫌不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的問題。

我期待有後續的嚴查,否則何以慰那三個月的小生命?

這個寶媽怎麼可以這麼蠢?

都發現孩子哭聲不對了,臉捂住了,還寧願在付費群裡,傳一個又一個的視頻,聽遠在天邊的陌生人指手畫腳,也不去幫孩子翻個身,也不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為了一個趴著睡,有那麼重要嗎?

更無語的是,當發現孩子真的悶到了,沒呼吸了,竟然還在群裡求教「怎麼辦」。

真是有點想不通。

2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可注意過:

現在的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早教、育兒機構,一張張巨幅海報上,都是一些看起來頭銜很大的專家。

什麼科學育兒、財商情商口才之類的這課程那理念,很唬人。

許多寶媽寶爸,經不住銷售一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幾千幾萬塊的培訓費說掏就掏了。

這種心情我是理解的。畢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心情焦慮,尋路無方,想學點科學的育兒方法,找點經驗,這沒有錯。

錯的是將它們當成金科玉律,忘了養孩子,第一位是「安全」。

說真的,在我家孩子出生之前,我也覺得他們很專家。

後來,等阿呆出生了,我關注的多了,琢磨過幾回之後,我就想說:

那些什麼睡眠訓練師、什麼來自美國、德國的先進育兒方法,這個育嬰資格證,那個營養師資格證,大都是假牙,神神叨叨記,像跳大神一樣,經不起查,也經不起有心人琢磨。

關注的多了,就會發現,中國的育兒市場,可能是假專家、大騙子、大忽悠最集中的地方了。

那裡收割智商稅,各種打著科學名目出現的神神叨叨,玄而又玄,太亂了,比老年人保健品市場還要亂。

3

我也有孩子,還寫一些親子文章。我個人的體會是: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也沒有一個方法是絕對普適的。

育兒沒有絕對的標準,再科學的育兒方法,再來頭大的專家,你都不要盲從,更抵不過你的親身實踐。

在孩子三五歲以內的這個階段,很複雜,也很簡單。

複雜是因為,它需要你持續保持注意力,關注孩子的情緒、身體、語言變化。

孩子喜不喜歡吃蔬菜,有沒有過敏,最近為什麼痴迷於超級飛俠,晚上睡覺為什麼打呼嚕了?

這些都是耗心費力的事,需要你根據情況,適時做出調整。

簡單則是因為,所有的育兒行為,都應該建立在親密的互動、陪伴基礎上。

尤其是一兩個歲的時候,多抱抱孩子,一起搭搭積木,帶他散散步,問問今天中午吃了什麼,去小區遊樂場坐坐蹺蹺板,扶著他爬爬雙槓。

能做到這些,許多事情,比如斷奶啊、分房啊、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實現的,真沒必要研究這個理論,實踐那個方法。

育兒中的焦慮,有一大半都是毫無必要的。

4

在今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所謂的育兒專家來告訴你:

要買學區房,要上雙語班,要學口才,學情商,學財商。這個年齡要做這個事,那個階段必須完成那個目標。否則孩子的性格不好,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這些話,真的是聽聽就好了。

做父母的,手頭寬裕,沒負擔,或者努一把力,可以做到,那就去做一做。

真做不到,那也沒什麼。

有那個心,與其相信那些神神叨叨,整天琢磨著怎樣才能割到你這把韭菜的育兒專家,還不如多花點心思,陪孩子踢兩次球,放放風箏呢。

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走向世界的獨立性,都是在你花時間和孩子親密互動中,才能夠慢慢建立起來。

至於那些育兒專家,還是離他們遠一點吧。

相關焦點

  • 神神叨叨?美名嘴再批歐文:科比不會喜歡你那些拐彎抹角的言論
    但我不認為科比會喜歡歐文那些拐彎抹角的複雜言論了,不管你想說什麼,你該說清楚一些,別一直神神叨叨的,也不要模稜兩可,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科比會感到失望。」而隨後A·史密斯對身旁的主持人說到:「Max,你在洛杉磯工作,我們都知道科比是怎麼樣的,我希望他能聽到我說的這些。」
  • 這個出場最晚的角色反而受歡迎,神神叨叨的樣子很有喜感
    《黑相集: 稀望鎮》這款遊戲裡面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物,就是一行人沒有辦法被迫來到一間破屋子,看到的那個戴帽子的喝酒人,這個人有兩個特點,首先就是說話神神叨叨,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他要麼就說這裡一直是這樣,要麼就說很多事情都過去了。
  • 孩子對著玩具「神神叨叨」,媽媽在泛靈期要及時做好權衡
    孩子們在幼兒的時候,會有時候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時而與玩具進行「談心」,時而給玩偶餵水打針,神神叨叨地自顧自地說一堆話,好像玩具能聽懂似的。 孩子這種「幼稚」行為,其實是「泛靈論」的表現。
  • 《夢溪筆談》裡,那些神神叨叨的故事……
    他們匯報說:這枚「龍蛋」,我們是從大河裡撈出來的。大河,就是黃河。宋仁宗與其他愛玩的皇帝不太一樣,對奇花異草珍玩寶貝都沒啥興趣,不但沒有給什麼賞賜,連龍蛋也沒留下,直接下令派人送到潤州「金山寺」去了。讀完以後筆記,你突然會發現,這老頭有點神神叨叨的呀……01嘉佑年間,揚州人常常在陰雨天的時候,看到一個巨大的「珠子」。起先天長縣的人在「陂澤」中也見過,後來轉入「甓社湖」(現在的高郵湖),然後又跑到了「新開湖」,至少在十多處的居民行人都親眼目睹。
  • 越是喜歡一個人,表現得越是奇怪的四個星座,金牛座變得神神叨叨
    只要是陷入一段感情,大部分人都會變得很奇怪,可能就是越是喜歡一個人,到最後就越是容易變得神神叨叨吧,一起看看十二星座中,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是容易變得很奇怪的,都有哪一些吧?
  • A-史密斯:歐文的偶像科比不會喜歡他那些神神叨叨的言論
    A-史密斯說道:「有一個人他一直喜愛、尊重、崇拜,那就是科比-布萊恩特,我不認為科比-布萊恩特會喜歡他那些拐彎抹角的複雜言論。不管你想說什麼,你都該說清楚一點,別神神叨叨的,別模稜兩可,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科比會感到失望。」
  • 孩子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這些育兒「真理」你還相信嗎?看科學解釋
    做了媽媽之後,許多人會從書本或其他過來人身上學到許多顛撲不破的育兒道理。但如果我們更較真一些,會發現這些「真理」的本質並不像看上去那麼有道理。根據研究,以下三種情況可未必是真的: 1、孩子性格可以被塑造。傳統看法:毫無疑問,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都會成為改變兒童性格的不確定因素。
  • 《我的秘書會捉鬼》他的女秘書有些神神叨叨的,沒幾天就成了團寵
    文案:晨輝集團總裁顧柏然發現自己新上任的女秘書有些神神叨叨的,沒幾天就成了秘書室的團寵,就連自己的相親對象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她的懷抱!直到有一天顧柏然被厲鬼纏住,他的小秘書穿著精緻的套裝踩著十釐米高跟鞋拎著八卦鏡出現了……身為天一派的傳人韓向柔為了重振天一派,要努力賺錢,廣交朋友。
  • 活著能做到的事都不做,等到死了才做嗎?《與神同行》裡的育兒經
    說起了,跟這部電影的緣分還很深,早在2017年剛上映那會,我就看到過好幾次這個電影的海報,但是我以貌取影,很不喜歡這個電影名字,顯得神神叨叨的,有些「怪力亂神」,我當時就沒看。直到今天,時隔三年後,我才姍姍來遲,竟然一見鍾情,相見恨晚。
  • 我可以讓所有人相信氣功!
    是長期以意行氣,意到氣到,練的越多越久以意行氣的功力就越強,這是健身氣功,受到國家鼓勵,國家只是反對神神叨叨的所謂氣功。而健身氣功做為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之瑰寶對於我們身心健康具有無可比擬的好處,先說養性開智,就像練武先修德,傳統氣功也是提倡修德的,所謂練功先正心。
  • 那些與《哈利波特》失之交臂的明星,沒看到他們,你覺得遺憾嗎?
    很多大牌明星都跑去參加了《哈利波特》的面試,不過,他們都因為各種原因,而與《哈利波特》失之交臂了。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那些無緣出現在魔法世界的明星都有誰吧! 1、伊恩·麥克萊恩—阿不思·鄧布利多
  • 佛教:世上真的有佛菩薩嗎?別再愚昧了!
    世上真的有佛、有菩薩嗎?如果有的話,在哪裡?如果沒有,我們為什麼要信仰佛教?相信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都會有此疑惑。不明白可以解惑,但是切記不要迷信、走錯了路。毋庸置疑,許多學佛人信佛很「虔誠」,嘴裡時刻稱念佛菩薩名號,但卻將佛菩薩視為「神靈」,盲目崇拜,執著於追求神通,信佛信的神神叨叨,這就不是培福而是造業了。現實生活很多人都誤將佛菩薩視為自己的「護身符」,有求必應,卻不知人命運福禍的背後是「因果」。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眾生信佛,信的應是因果;拜佛,不是彎下身體,而是放下傲慢;學佛,當學佛菩薩之智慧。
  • 朋友問我,在那邊好嗎?我說,挺好的,下雪了
    真的很平靜!我不再需要每天為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不相干的事勉強地陪著笑臉,也不需要每天用憂國憂民的心態去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心神不寧。我說不清楚這是因為嚮往,還是因為想要逃避,因為不重要了。我突然發現我具備了某種自由職業者的潛質,外面刮著風、下著雨、夾著雪,我可以一個人鑽在溫暖的被窩裡看著一直沒心思看的電視劇,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猛烈地敲打著鍵盤來讓自己徹頭徹尾地變成一個工作狂,這是我嗎?真?假?原來我可以做到。我正在一天天靠近真實的自己。
  • 育兒專家:想要寶寶語言能力強,父母必須當「話癆」
    這讓妻子十分不解,甚至擔心自己的女兒變成話癆,明明結婚前老公就是沉默寡言的樣子,怎麼有了女兒整個人都變了?有些時候妻子實在受不了,就會打斷張爸爸的話:「別再和女兒叨叨了,一個大男人,整天話這麼多,別把我們的小公主帶壞了」。女兒在旁邊聽著媽媽的話,咯咯咯的笑了起來,仿佛就在嘲笑自己爸爸被媽媽訓了。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可女兒卻是普通的音樂老師,人設「翻車」了?
    但很多的家長由於知識範圍狹窄,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低,往往都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育兒方式,甚至在正確的育兒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時候,那些育兒專家的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深受廣大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如今,育兒專家可謂是十分常見,而在眾多的育兒專家中,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卻額外受到家長們的認可,也成為了家長們最信賴的一種教育方式。
  • 「翻盤生兒子」火了,萬餘準媽媽接男寶,說好的男女都一樣呢?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隨著社會的進步,育兒觀念的更新,「重男輕女」已經成為「進步青年」們抨擊的對象。如果有人說家裡一定要有個兒子,那麼立即就會有人反擊:你家是有皇位要繼承嗎?雖然現在人人都說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真的就這麼容易被拔除嗎?恐怕沒那麼容易。尤其是對於多數老人而言,他們一直認為只有男性子孫才可以維持家庭的穩固,讓家族血脈傳承下去,如果一個家裡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那便是陰盛陽衰,斷了香火。
  • 永泰公主英年早逝,真的與武則天脫不了干係嗎
    有人說永泰公主是受到武則天杖責而死,是武則天殺的;也有人說永泰公主是難產而死,武則天不應該背這個鍋。那麼永泰公主究竟是如何逝去的呢?讓我們追隨人物性格分析一下。在各類歷史記載的資料上,對於永泰公主的死就頗有爭議。有的記載的是她被縊死,有的說是因為杖罰而死,但是都無一例外的認為是武則天殺死的。
  • 農村老人告誡: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三八說的是什麼?
    在農村,仍有一些老人願意說一些老話,或希望得到一些好東西。老人常說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這是什麼意思?讀完後,我相信你會受益匪淺!整句話意味著初一的男孩,以及十五出生的女孩,往往命運艱難,甚至要長大都是困難的。真的是這樣嗎?對科學知識有點了解的人都會意識到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純粹是古人的誤解。如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嬰兒出生。陰曆一年有十二個第一天,十二個第十五天。這些人的命運不好?顯然這個想法是不科學的。
  • 一個天津球迷的深夜叨叨!
    也可能這件事在我心裡已經不是閒事了,我現在回憶往事時,都經常會用泰達來紀年,奧斯來天津那年我初中畢業,重回甲A那年我來到了北京,根偉最後一個賽季我大學畢業,泰達足協杯奪冠那年我拍了紅娘子進了郭家班……用我們泰達球迷的話說一日藍白終身藍白,何況我還是從彪馬三星的藍白開始呢。 我看著泰達成長,所以我也看著他出問題,但我依舊相信那曾經粉飾的太平,可是一切的一切都在今年來要債了。
  • 教育孩子不是靠蠻力,而是靠知識,生活中那些不得不說的育兒經驗
    為什麼很多即將生產的媽媽會看一些育兒之類的書呢?就是因為她們知道教育孩子是需要知識的,可能她們有旁邊人的幫助,有之前人的經驗,但是遠遠不如自己學到手好一些。所以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育兒的知識。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人類在睡覺的時候總是要關燈,為什麼呢?你以為這是一個習慣嗎?其實這是一個習慣,但是更重要的是關燈可以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