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問津書院辦的《問津》雜誌很有特色,每期一個主題,聚焦天津人文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別具趣味。從創刊開始,到這一期刊物已經出版了64期。這一期的主題是「武清鄉村老物件」。
武清,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相連,南與天津市北辰區、西青區、河北省霸州市比鄰,東與天津市寶坻區、寧河區搭界,西與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接壤。武清區位於京、津兩大直轄市的中心點,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譽。從這兒看,是值得一寫的地方。
作者侯福志老師,我曾在天津的舊書攤上相遇過,他就是武清人,可見寫的是親歷的地方史。侯老師在自序裡說:
2016年秋天,我去三姐家串門。三姐告訴我說,她們村最近一兩年就要拆遷了。她知道我喜歡收藏老物件,就讓我到廂房看看有沒有需要的。我在廂房裡一下子就發現了好多東西,有梳妝鏡、耗子夾、人工鑽、老相片框、月餅模子,還有她家的「大鐵驢」。這些東西多已棄置不用,若不搶救出來,很可能就滅失了。於是,我讓外甥幫我進行清理,並請他到鄰居家再替我搜刮一下,把他們已經沒用的老物件,全都給我弄過來。外甥很用心,不久便把一大堆老物件送到我家裡。
在這本《武清鄉村老物件》中,侯老師用66篇文章,記錄了66件老物件,大致分為生活用品、穿戴用品、文化用品、娛樂用品、裝飾用品、生產用品等類別。可以說幾乎涵蓋了鄉村生活的各種用品。
每一件老物件都是見證了鄉村的變遷。尤其是在這個新時代,它們固然已經不再發揮作用,卻已經是鄉村記憶的一部分了。
這讓我想到,時下的鄉村熱衷於打造村史館、村博物館,像這樣的鄉村老物件,雖然看著和鄰村相差不是特別大,但對一個村莊而言,卻是具有唯一性,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如果將這些老物件匯集起來,也是難得的生活史。
不過,由於檔案意識不強,或者說對老物件的價值缺乏認識,想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也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比如在鄉村,當新房子建好之後,老舊的家具、物件等等,因為沒有用處,就丟棄了。可是他們見證了一個家庭的變遷,也見證了鄉村的變化。
我想,在我們城市的社區裡,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老物件遺存呢?是不是社區在打造歷史場館的時候,收錄這部分內容呢?
王振良兄將侯老師的這種生活細微記錄稱之為「另類鄉村歷史」:人隨著年齡增長,懷舊漸成常態。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只是「懷」而已,可福志還肯花費時間,把這些「舊」記錄下來,這不但是時代的有心人,而且是歷史記錄者。現在看來這類資料的挖掘、整理還是大有必要的。
現在看來,這些細微工作也還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