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在我們國內又叫做「拆東牆補西牆」,或者是「空手套白狼」。
所謂的龐氏騙局就是一個接盤遊戲,先來的人提取新用戶投進去的錢,新用戶在提取後面新進入用戶的錢,或者是老用戶追加投入的錢,一旦沒有新的資金流入,那麼整個騙局就會開始崩盤。
提到龐氏騙局,就得談談伯納德·麥道夫,他是美國最大詐騙案製造者,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單從詐騙的金額來說,這算得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龐氏騙局。這人被判監禁150年,最終將會老死監獄中。
為什麼伯納德·麥道夫能騙這麼多錢呢?他的身份不一樣,他是猶太人出身,是一位猶太富豪,並且當時是納斯達克主席。
麥道夫通過忽悠富人俱樂部,猶太人社團等,讓不少的富豪都願意把資產交給了他來打理。甚至誇張點說,那些有錢人們不是很看重麥道夫能不能幫他們賺多少錢,而是能把錢交給麥道夫打理,把它當作一種上流社會身份的標誌。
麥道夫站在全球最頂尖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又擁有強大的人脈,他能詐騙個數百億美金,其實是能理解的。前幾年國內的那些騙子P2P平臺,少的騙個幾個億,多的十幾個億也有,像很「有名」的錢寶網,詐騙金額更是達到幾百億人民幣。
普通人面對龐氏騙局這個陷阱大坑,如何去防範?
一、牢記一個觀念:風險和收益是並存的,根本就不存在沒有任何風險的高額收益。我們常聽的一句話是: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比如銀行存款是很安全的,那麼相應的存款利息就低。股票投資上限高,一個漲停就是10%,一年內本金翻倍也是有可能的,但同樣股票的風險也大,虧損上限也高。碰到行情很差的股市,像熊市,本金虧個30%,40%也是正常的。
在龐氏騙局中,騙子許諾的收益和風險不成正比,他以高於市場正常水平的回報來吸引投資者,對風險則是避而不談,忽悠投資者購買他的產品或者項目。雖然第一批的投資者在約定期限得到了本金和高額利息,但他們得到的收益並非來自真正的項目盈利,而是新投資者的本金。
二、有成本的概念。平時我們逛超市的時候,當看到超低價的產品時,難免會猶豫,擔心自己購買到過期劣質產品,因為我們知道,正常的產品成本可能都沒有那麼低。
類推到金融產品上,也有類似的道理。假設某個產品或項目承諾的收益率為12%,那銷售人員的佣金,公司的花銷,產品廣告費,還有公司的利潤等等加起來,該產品至少要賺20%以上才能達到要求。但是在市面上要找到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低風險資產,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是投資高風險資產,那麼可能賺得多,但也有可能不賺反而虧的。既然虧錢,那投資公司拿什麼歸還投資者的本金以及高額利息。
三、識別商業模式,別被虛假的宣傳語所蒙蔽。很多人在投資理財上做的決定,並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而是別人講,你聽,聽激動了,立馬就拍板買了。
做投資還是要對投資產品或項目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行。比如公司的定位是什麼?公司盈利模式是什麼?如果只是靠拉人頭,那麼不用想了,遠離這種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