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2021-01-07 妲己射中你的心

本文由【曉曉愛爬山】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人們在聽到「三足鼎立」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過是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而明朝末年大清入關時的局面與此卻頗為相似。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在攻下北京城後,建立大順,並且在倉促之下稱帝。然而,因為李自成所率領的部隊大多都是由百姓組成,沒有管理經驗,這就導致了其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許多重大錯誤,其中之一便是吳三桂降清。同時,在清軍南下時,雖然起義軍也做出了相應的抵抗,但終究失敗,李自成西逃,回到了自己的起兵之地——西安,以圖養精蓄銳,東山再起,而大清隨之進駐北京城。在大清與大順相爭時,明朝舊部以陪都南京為首都,重新建立政權,名為南明弘光政權。此時的中原大地已經初步形成了類似於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與其不同的是,這種局面很快就破滅了,大清最終一統中原。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三足鼎立」的時局曇花一現的呢?

大清入關前的局勢圖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各方勢力的差距。大清在入關後,全國的形勢也可謂是錯綜複雜。雖然清軍已經入駐北京城,但也只是佔領了極少一部分中原地區。即使李自成敗退北京,但西邊仍然還是大順政權的統治區域。另外,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也是佔據了江南大部等富饒之地。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三者是有著相差無幾的地盤與實力的。

大清入駐北京後的局勢圖

大清王朝扮演的角色雖然是侵略者,但其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也可謂是煞費苦心。其一,大清作為「外來戶」,首要任務就是與前明的鄉紳們搞好關係,說白了就是先要站住腳。其二,以先帝的身份將崇禎帝厚葬,這個做法不僅深得民心,同時還麻痺了南明弘光政權。其三,多爾袞在進駐北京時,強制下達剃髮令,但遭到了漢人的強烈反對與譴責,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將此令推遲。

清朝剃髮令

除此之外,滿清軍隊入關時,人數上並不佔優,如果此時其他政權大軍來犯,那也只有敗退的餘地。面對這一情況,多爾袞與大臣商議後,決定將順治帝接到北京,並且令關外守軍一起進駐中原,這樣一來,人數上的弱勢就不存在了。其時,滿清在入關之後並不像我們了解的那樣摧枯拉朽,也算不上有什麼明顯的優勢。

大清軍隊

然而,沒多久,這三方勢力之間的平衡就徹底打破了。當滿清在積極發展時,其他政權卻無所事事。特別是南明弘光政權。雖然朱由崧能坐上皇帝之位是眾人推舉的結果,但明末的黨派之爭已經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文臣武將則只顧貪圖享受。口口聲聲說的復仇也成了空談。更可笑的是,他們竟然希望大清能把大順滅掉,以報崇禎帝被逼自縊之仇,從始至終都沒有動用過一兵一卒。

貪圖安樂的弘光政權官員

面對南明弘光政權的不作為,大清心裡可是笑開了花。多爾袞抓住了這個機會,組織兵力開始西伐大順。順治元年,大清軍隊向西進軍,而此時的弘光政權還認為大清伐順乃是為先帝報仇的正義之舉,依然按兵不動。結果就是,李自成放手一搏,最終戰死,大順滅亡。所謂「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此就破滅了。而整裝後的大清軍隊,再次把矛頭指向了只顧安樂的南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愛新覺羅·多爾袞

在小編看來,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南明弘光朝廷的不作為罷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野心的政權,就算當時你再強大,也終究免不了走向滅亡。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三足鼎立」是建立在謀略跟長遠眼光上的,而大清、大順、南明這三者就無法與其而論了。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究竟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還是大清王朝推翻的?
    此外,在四川還有一個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關外還有女真人的大清虎視眈眈(漠南蒙古已經歸順清朝)。也就是說,1644年雖然並非大明終結之年,但卻結束了大明作為全國性政權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正統地位。從此,大清、大順、南明自北向南一字排開,誰笑到最後,誰便是大明的繼承者。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
  • 多角度分析,面對「同樣」的敵人,為何南明比不過處境相似的南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當年把相對大一統的宋室打得落花流水,倉皇南遷的女真人在三百多年接近四百年後,再度捲土重來,依舊稱「金」,再次打得大一統的明朝政府落花流水,更在得以入關之後,與上次與南宋政權對峙百年不同的是,它迅速消滅了所謂的南明政權,這似乎令人大惑不解:為何這次,南明政權不能同它前輩一樣能夠再挺住個一百多年呢?
  • 「大順」銘文磚 南明抗清地的見證
    「大順」年號銘文磚。西昌明代所築城牆幾經修葺至今仍存於老城區。□文/古林豔圖/涼山州博物館提供「大順」銘文磚是劉文秀在西昌培修城牆時留下的遺物,它見證了他身前的榮光,也在幽冥中守護著他300多年之久。同時,它的出現也為西昌打下了南明時期的烙印,確認了這片土地曾經是南明政權抗擊清軍的基地。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吳三桂投降滿清,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眼裡,也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罷了。李自成是撤出了北京,但是仍然佔據大量地盤,軍隊數量也不少。況且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存在。
  • 貴州山中葬著南明永曆帝,但永曆死於昆明,其屍骨怎麼到了貴州?
    中華大地上此時出現了大順、南明和後金三個政權。好景不長,大順在建國僅一年的時間就被清軍所滅。從此南明政權就開始了對清軍的鬥爭。南明隆武帝在福建被清軍殺害後,朱由榔正式繼位,史稱永曆帝。在對清軍作戰連連敗退的情況下,永曆帝逃往緬甸。最後,吳三桂投清,將永曆帝逼死於雲南昆明五華山。可是死於昆明的永曆皇帝,其陵墓卻出現在遙隔千餘裡的貴州都勻市,這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明末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明末內外交困,內部農民起義四起、消耗了明朝大部分的國力,外部東北的清朝也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明朝看起來已經是無力回天了,而農民軍和清朝這兩股勢力,究竟誰會成為最終取代明朝的勝利者?
  • 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所以李自成屢降屢起
    歷史上,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其實當時情況可謂三足鼎立,大順在西北明王朝死守華北,江南則被大順攔腰折斷,清軍虎視關外,這個時候大順王朝不要急於北上消滅明王朝,而是鞏固西北建立完整的地方政權,順勢進攻漢中、巴蜀,並且直下江南,這樣一來明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大順王朝阻力還不會那麼大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畢竟在這個時候,除了大明朝誰都不可能給予其每年數百萬兩白銀的遼餉,誰都不可能允許他控制遼東大片的土地和百姓。不客氣地說,此刻的吳三桂即使有野心,也十分有限,他的人生目標頂多像舅舅祖大壽那樣當個有錢的軍閥,如果再長遠一點的話,成為第二個李成梁,雄霸遼東。
  • 歷史南明之殤,弘光朝廷為何無法延續大明王朝?
    今天歷史小課堂又開課了,前面我們看了劉邦為何必殺韓信和老子西出函谷關最終去了哪裡?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年間,其實記得在很老的歷史書中,明朝一般在崇禎自盡於煤山歪脖子樹後,北京城破,後面的南渡的南明不到30年的歷史幾乎被一筆帶過,南明的屈辱史今天就不細說了,不然幾天幾夜也講不完,今天主要來分析下為何南渡的南明弘光王朝不能繼續抵抗大清延續大明王朝的血脈。
  • 大清為何比大明命硬:一個憤青的失敗
    同樣內憂外患,大清為何比大明命硬? 原因很簡單。 當時的清王朝比明末慘多了,太平軍盤踞江南,捻軍肆虐黃淮,杜文秀割據云南,回亂擾攘陝甘,新疆也是動蕩無比,俄國侵略東北,天地會擾亂廣州,英法侵略北京廣州,可謂天下騷亂,無一處之寧靜,而大清的財政也因江南餉絕而基本上破產了。總體來看,這種局面不亡,簡直沒有天理。
  • 大清為何要削藩?
    大清從入關開始,開始重用一些南明降將,比如說吳三桂。隨著大明降將們的賣力攻伐,大清也順利拿下了江山,將南明徹底滅亡了。但是南明一消失,各位大明降將就開始慌了,畢竟愛新覺羅一家是能和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畢竟皇子們一個爹生得都可以拔刀相向,更何況大明降將這種叛臣,大清用他們的時候固然爽,但是用完麻煩事也就多起來了。
  • 李二何與明末甲申之變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群龍無首的明朝中央政府一班臣子迅速出現分化,小部分如大學士範景文等人基於封建道德的忠貞理念,採取自戕的極端方式追隨崇禎而去,更多的是迫於形勢主動或被脅迫轉投新的政權,其中就有與李士淳同為皇太子老師的項煜。那麼李士淳本人作出怎樣的抉擇呢?按《程鄉縣誌》的說法,他沒有接受新政權大順朝的任命,因此受到刑答,最後潛遁歸裡,具體則語焉不詳。
  • 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比如像是吳三桂這種投機者,一邊表面聽從於崇禎,等到大明一倒下,又和大順和大清眉來眼去,即使後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內部也是如此。當然了,這也離不開明朝最嚴重的內鬥問題。而李成棟的領導高傑也是深諳此道,此人身為李自成部將,投降過南明。
  • 南宋南明之初,為何都對華北義軍棄之不顧,只顧偏安一隅?
    河北和河東(即山西西南部)的義軍在抵抗了近三載春秋後最終被金軍徵服,留下成片的屍骨和荒蕪的孤城。無獨有偶,500多年後的南明這樣的場面再一次發生在了河北、山東的土地上。1644年五月,當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城後,明朝鄉紳百姓推翻了華北大部分地區的大順基層政權,組織起了義軍並以「復明」為旗號,形成了一大片權力真空帶。
  • 「天地會」和南明在清朝之初是怎樣的存在,最終命運又是怎樣的?
    嘉慶以後為了避免清政府的鎮壓和吸收會眾,不斷地改名,因此組織分散沒有固定的領導,各組織之間互補統屬,但是有嚴格的教規,後發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於誓言,嚴守秘密。電視劇中還提到了南明政府,清軍已經入關,為什麼還有南明政府的存在?劇中描述的是康熙初年,也就是康熙於1661年繼位,此時的清政府距離1644年入關短短17個年頭,從歷史版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南明同樣存在。
  • 清滅大順潼關之戰前後各方勢力的博弈
    前面說了多爾袞本來打算兵分兩路的事情,多鐸本來不應該出現在潼關而是應該和南明打仗,但是在李自成增援潼關之前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懷慶戰役,大順軍本來也是想要反攻清軍的,攻打懷慶幾乎要打了下來,於是多爾袞急令多鐸增援懷慶。這一戰讓多爾袞認為李自成仍然有實力,以阿濟格一部並不穩當所以讓多鐸前去幫忙。
  • 為何滿清與南明都沒有拿到他的首級?
    他們在山中到處搜尋,也沒有找到李自成。降卒和被擒的大順軍士兵都說李自成逃走時被村民圍困,不能逃脫,自縊而死了。於是找了認識李自成的人去認屍,但是屍體腐爛,無法辨認。李自成是死是活,還得繼續察訪。阿濟格的奏疏在主要情節上(時間、地點和犧牲經過)同何騰蛟的報告相一致,因為他的消息也是由當時原屬於大順軍的兵卒所提供的,也具有相當的準確性。
  • 志哥聊史:從大清和大順發的三張榜文能確定李自成死於九宮山屬實
    順治二年\永昌二年(即1645年)四月三十日,大順皇帝李自成率殘部逃入湖北省鹹寧境內,當日李自成書寫了一封密諭要求其它大順部隊將領立即甩脫清軍多鐸和阿濟格部隊向湖北通城縣一帶集結,信中說通城一帶屬於糧食富饒之地,南明還未有駐軍,可見李自成當時確實在九宮山所在的湖北通城縣一帶活動,李自成書寫的密諭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