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曉曉愛爬山】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人們在聽到「三足鼎立」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過是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而明朝末年大清入關時的局面與此卻頗為相似。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在攻下北京城後,建立大順,並且在倉促之下稱帝。然而,因為李自成所率領的部隊大多都是由百姓組成,沒有管理經驗,這就導致了其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許多重大錯誤,其中之一便是吳三桂降清。同時,在清軍南下時,雖然起義軍也做出了相應的抵抗,但終究失敗,李自成西逃,回到了自己的起兵之地——西安,以圖養精蓄銳,東山再起,而大清隨之進駐北京城。在大清與大順相爭時,明朝舊部以陪都南京為首都,重新建立政權,名為南明弘光政權。此時的中原大地已經初步形成了類似於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與其不同的是,這種局面很快就破滅了,大清最終一統中原。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三足鼎立」的時局曇花一現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各方勢力的差距。大清在入關後,全國的形勢也可謂是錯綜複雜。雖然清軍已經入駐北京城,但也只是佔領了極少一部分中原地區。即使李自成敗退北京,但西邊仍然還是大順政權的統治區域。另外,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也是佔據了江南大部等富饒之地。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三者是有著相差無幾的地盤與實力的。
大清王朝扮演的角色雖然是侵略者,但其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也可謂是煞費苦心。其一,大清作為「外來戶」,首要任務就是與前明的鄉紳們搞好關係,說白了就是先要站住腳。其二,以先帝的身份將崇禎帝厚葬,這個做法不僅深得民心,同時還麻痺了南明弘光政權。其三,多爾袞在進駐北京時,強制下達剃髮令,但遭到了漢人的強烈反對與譴責,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將此令推遲。
除此之外,滿清軍隊入關時,人數上並不佔優,如果此時其他政權大軍來犯,那也只有敗退的餘地。面對這一情況,多爾袞與大臣商議後,決定將順治帝接到北京,並且令關外守軍一起進駐中原,這樣一來,人數上的弱勢就不存在了。其時,滿清在入關之後並不像我們了解的那樣摧枯拉朽,也算不上有什麼明顯的優勢。
然而,沒多久,這三方勢力之間的平衡就徹底打破了。當滿清在積極發展時,其他政權卻無所事事。特別是南明弘光政權。雖然朱由崧能坐上皇帝之位是眾人推舉的結果,但明末的黨派之爭已經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文臣武將則只顧貪圖享受。口口聲聲說的復仇也成了空談。更可笑的是,他們竟然希望大清能把大順滅掉,以報崇禎帝被逼自縊之仇,從始至終都沒有動用過一兵一卒。
面對南明弘光政權的不作為,大清心裡可是笑開了花。多爾袞抓住了這個機會,組織兵力開始西伐大順。順治元年,大清軍隊向西進軍,而此時的弘光政權還認為大清伐順乃是為先帝報仇的正義之舉,依然按兵不動。結果就是,李自成放手一搏,最終戰死,大順滅亡。所謂「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此就破滅了。而整裝後的大清軍隊,再次把矛頭指向了只顧安樂的南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在小編看來,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南明弘光朝廷的不作為罷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野心的政權,就算當時你再強大,也終究免不了走向滅亡。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三足鼎立」是建立在謀略跟長遠眼光上的,而大清、大順、南明這三者就無法與其而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