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2020-12-23 深更讀史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反覆思量後,決定引清軍入關,報君父之仇。他的這一決定,最倒黴的屬李自成了,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到北京後,倉促登基後,連夜就撤出了北京,一路難逃。

就這樣,清軍入關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吳三桂投降滿清,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眼裡,也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罷了。李自成是撤出了北京,但是仍然佔據大量地盤,軍隊數量也不少。況且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存在。

與此同時,藩王也在南京登基,整個黃河以南依然牢牢控制在明朝官員手中,百萬屬於明朝的軍隊,在陪都南京則有一套完整的朝廷行政體系,可以立刻運轉。

可現實是非常殘酷的,僅僅兩年之內,清朝軍隊就基本佔領的全國。李自成、張獻忠先後陣亡覆滅,南明的小朝廷立一個又被滅一個。.一路潰退,逃到緬甸都被人家揪了回來。

首先,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還是南明。互相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也就是說誰也沒有管著誰,誰也不服誰,對於南明很多人來說,這兩個農民政權,正是讓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那麼既然沒有辦法聯合,就給了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

本身,在山海關一戰後,大順就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就帶著三萬餘人回到了北京。在一路潰退中,很多投降的明軍將領復投南明或者滿清。在李自成殺了李巖後,大順人心渙散,根本組織不了有效的抵抗了。

張獻忠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四川,他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煩,當地的反抗非常劇烈。同時南明以及李自成對他的壓力也非常大。

最關鍵的是張獻忠的政權,比李自成的大順好不到哪裡,他這個人好殺,動不動就喜歡殺人,不得民心。

南明那就更不用說了。由於崇禎沒有留下接班人的人選,導致各個藩王誰也不服誰,而各個朝廷內部也是內鬥嚴重,爭權奪利,黨爭延續,可以說毫無鬥志。

清軍在入關後,所作所為比李自成聰明多了。不僅軍隊一如既往,並沒有出現貪圖享樂的局面,在對待明軍將領以及老百姓時,也要更加高明。甚至打著要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幌子,使得北方並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就這樣,短短兩年左右,滿清就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相關焦點

  •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何能迅速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
    當然,這個數字是入關後漢人大量投充到旗下以及滿洲貴族採買家奴之後的數據。文中的臺尼堪屬於努爾哈齊起兵前居住在口外的遼東漢人,他們被大量編入滿洲包衣佐領;漢軍八旗當中的漢軍旗分,包衣佐領和漢軍一樣,都有獨立的戶籍,因此可以視臺尼堪為正身旗人,不過包衣阿哈尼堪則不屬於此例。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
  • 多爾袞進入中原後本想與南明和談,為什麼突然下決心要消滅南明
    前言:清軍入關後,一度是勢如破竹,幾乎無人能敵,但是,此時的清軍卻不得不注意到南明這一威脅。當時的南明看似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政權,但是其軍事實力卻不可小覷,僅在江淮一帶,南明的兵力就達到了70萬以上,這比滿清部隊和李自成農民軍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南明政權建立後視李自成等流寇為首要敵人,對於清兵的入關,南明政府居然非常高興,還提出「聯虜剿匪」的外交政策,試圖拉攏清廷圍剿李自成。 而在清廷這邊,由於是剛剛入關,多爾袞也不願意四面樹敵,因此他一直宣稱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並沒有爭天下的意圖,還下令終止剃髮令,以此麻痺南明,防止南明與李自成抱團。
  • 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是僅僅41天,李自成即狼狽西逃,北京城再次易主,清軍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幫助下擊敗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城,清朝正式入關,走向統一天下之路。南明弘光政權,並不是一個有振興明朝的雄心壯志的政權,也不是一個能收拾殘局的強力政權,而是一個自身極度腐朽的政權。弘光政權對農民軍遠比對清軍更恨之入骨,而弘光政權所屬官兵,對外打農民軍和清軍都不行,然而對欺壓剝削百姓極為擅長。
  • 很傻、很天真、很愚蠢的南明小朝廷!
    李自成的農民軍與吳三桂明軍展開激戰。吳三桂感覺要輸,終於下定決心投降清軍。滿洲人很看重吳三桂,已經私下招降他好幾次了。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結果農民軍全面潰敗。清軍入關後,輕而易舉佔領了北京,並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與此同時,明朝殘餘勢力擁護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但當南明建立後,弘光帝朱由崧卻主動向清朝送禮,這是什麼操作呢?
  • 清軍入關直逼北京,唐王朱聿鍵北上勤王卻慘遭崇禎囚禁,結局亮了
    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上吊死後,明朝正式走向滅亡,雖然有各個勢力先後擁立南明皇帝,但也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今天要講的主角就是被擁立的南明皇帝朱聿鍵,但是他的一生真的很悲催,一生被囚禁的時光居多,好不容易自由了又趕上明朝滅亡,雖然一心想成就事業,但最終被擄殺。
  • 宋朝南遷後憑藉半壁江山支撐了上百年,為何明朝卻僅堅持了十幾年
    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引導下,大舉入侵中原。清軍入關後,李自成農民軍和明軍被打得節節敗退。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作為明朝的繼承者,南明政權仍然佔據著江南的半壁江山,擁兵上百萬,得到了江南民眾的支持。但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卻僅僅堅持了十幾年就被清朝給滅亡了。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宋朝南遷後仍可據有半壁江山,為何明朝卻僅堅持了十幾年?
  • 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5.當時清軍主事的是多爾袞。他是攝政王不是皇帝,地位並不牢靠。滿清內部矛盾重重。多爾袞很可能是想依靠徵伐,立下功業,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選擇入關。如果換成另一個人統領軍隊,很可能作出不一樣的選擇,歷史也將被改寫。6.清軍曾經多次聯繫李自成,李自成從來沒有任何答覆。也就是說,清軍是不可能招降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之戰前從未和清軍交過手。李自成很可能不知道清軍的實力。
  • 起義軍勝利後不得人心,清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只能這樣選擇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吳三桂,清朝的統治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另一方面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直搗北京,避免了長年徵戰給百姓帶來的困苦,也不是沒有一點積極意義的。當時的階級矛盾也越來越大,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百姓日子過得艱難,苛捐雜稅更是壓得底層人民喘不過氣,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各個地方都動亂不斷,其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成為了起義的主力軍,很多百姓自發投奔這支勢如破竹的正義之軍,農民軍迅速壯大起來,成為了明朝統治者最大的威脅。
  • 寧予外族,不予家賊:南明弘光小朝廷是如何在一年內作死自己的
    清軍近在眼前,他們這是在鬧哪樣? 由於崇禎時的朝臣大多數是東林黨人,許多人在李自成進京時投奔大順,於是馬、阮之流便在南京大興「順案」,和東林派執行的「逆案」相對應。先殺了「降順」後又逃回的周鍾、光時,再藉故殺了周鍾之兄周鑣,以及復社著名人士雷祚,因此而受牽連被治罪的不計其數。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為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其實南明也還是明朝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弘光帝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國號依舊是「明」,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南明的概念,還是視明朝為正統而不是自立門戶,而之後寫史書的人稱之為「南明」。那為什麼沒有將弘光政權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 「天地會」和南明在清朝之初是怎樣的存在,最終命運又是怎樣的?
    嘉慶以後為了避免清政府的鎮壓和吸收會眾,不斷地改名,因此組織分散沒有固定的領導,各組織之間互補統屬,但是有嚴格的教規,後發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於誓言,嚴守秘密。電視劇中還提到了南明政府,清軍已經入關,為什麼還有南明政府的存在?劇中描述的是康熙初年,也就是康熙於1661年繼位,此時的清政府距離1644年入關短短17個年頭,從歷史版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南明同樣存在。
  • 李自成的農民軍,真的是烏合之眾嗎?百萬大軍被清軍幾萬大軍擊敗
    也就是說,大順農民軍投入山海關之役的參戰部隊不超過六萬人。吳三桂原有「關遼五萬眾」,再加上山海關地區的地主武裝,共約8萬兵力左右;吳三桂與清軍聯軍之後,其總兵力大約是農民軍的三、四倍之多。其實,山海關戰役並不是吳、清聯軍以少勝多,而是以多勝少。他們絕對優勢於農民軍的力量取得了山海關大會戰的勝利。如果再加上李自成東徵以前曾派柱駐守山海關一帶的大順軍。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導語:南明弘光朝廷的覆滅,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降,弘光朝廷自身應負主要責任。崇禎自殺、明朝滅亡後,由於明朝實行雙京制,南京還有一套機構完整的政府班子,運轉正常,其主導者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像高傑暗殺黃得功不成,黃得功脫險後,立即興兵攻打高傑。最後,督師史可法就像個老婆婆一樣,到處勸和,才勉強維持住局面。其實江北四鎮及武昌的左良玉所部,雖然號稱百萬大軍,其實都是李自成農民軍的手下敗將,驚懾於李自成大順軍的兵鋒,紛紛從北方逃到南方,不為別的,只為躲避李自成大順軍的攻擊。
  •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當然,在禁止海上貿易的朝廷看來,鄭氏家族不是海商,而是海賊。 彼時世界正處於大航海時代,荷蘭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偉大航路,將印尼的香料群島當做了自家的後花園。香料養肥了荷蘭這個不足河南省面積1/4大的"彈丸之地",打出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奠定了荷蘭海上霸主的地位。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秦良玉的白杆兵也不是成型的大西軍對手明朝滅亡前夕,地方權限增長,秦良玉這種地方將領也大規模擴軍,白杆兵由於兵源不再精挑細選,其素質也大為下降,這當是多達三萬的白杆兵幾乎全軍覆沒的重要原因。筆者推測,清軍的野戰兵力應當有5萬左右,多於李定國本部兵,而且裝備遠在李定國所部之上,考慮到入關後八旗獲得了驚人的資源,尼堪所部戰鬥力可能還要高於皇太極時代的八旗軍。由於已經掌控了整個北中國的資源,在火器和騎兵方面,清軍均佔絕對優勢,唯李定國麾下步兵經其之訓練,足與八旗精銳匹敵。
  • 對比南宋中興四大將和南明江北四鎮就知道南明有多廢柴
    靖康之恥後的中國北方:首都汴梁和眾多名城大邑被金軍洗劫一空、作為核心武力的禁軍和最有戰鬥力的西軍全盤崩潰、中原士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更不待言。在這種情況下,宋徽宗唯一出逃成功的兒子康王趙構,能夠在顛沛流離中重建宋室、依託江南半壁江山、抵擋住極盛時期的女真大軍,實在是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