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反覆思量後,決定引清軍入關,報君父之仇。他的這一決定,最倒黴的屬李自成了,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到北京後,倉促登基後,連夜就撤出了北京,一路難逃。
就這樣,清軍入關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吳三桂投降滿清,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眼裡,也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罷了。李自成是撤出了北京,但是仍然佔據大量地盤,軍隊數量也不少。況且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存在。
與此同時,藩王也在南京登基,整個黃河以南依然牢牢控制在明朝官員手中,百萬屬於明朝的軍隊,在陪都南京則有一套完整的朝廷行政體系,可以立刻運轉。
可現實是非常殘酷的,僅僅兩年之內,清朝軍隊就基本佔領的全國。李自成、張獻忠先後陣亡覆滅,南明的小朝廷立一個又被滅一個。.一路潰退,逃到緬甸都被人家揪了回來。
首先,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還是南明。互相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也就是說誰也沒有管著誰,誰也不服誰,對於南明很多人來說,這兩個農民政權,正是讓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那麼既然沒有辦法聯合,就給了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
本身,在山海關一戰後,大順就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就帶著三萬餘人回到了北京。在一路潰退中,很多投降的明軍將領復投南明或者滿清。在李自成殺了李巖後,大順人心渙散,根本組織不了有效的抵抗了。
張獻忠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四川,他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煩,當地的反抗非常劇烈。同時南明以及李自成對他的壓力也非常大。
最關鍵的是張獻忠的政權,比李自成的大順好不到哪裡,他這個人好殺,動不動就喜歡殺人,不得民心。
南明那就更不用說了。由於崇禎沒有留下接班人的人選,導致各個藩王誰也不服誰,而各個朝廷內部也是內鬥嚴重,爭權奪利,黨爭延續,可以說毫無鬥志。
清軍在入關後,所作所為比李自成聰明多了。不僅軍隊一如既往,並沒有出現貪圖享樂的局面,在對待明軍將領以及老百姓時,也要更加高明。甚至打著要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幌子,使得北方並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就這樣,短短兩年左右,滿清就基本上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