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南宋中興四大將和南明江北四鎮就知道南明有多廢柴

2020-12-22 史海微言

靖康之恥後的中國北方:首都汴梁和眾多名城大邑被金軍洗劫一空、作為核心武力的禁軍和最有戰鬥力的西軍全盤崩潰、中原士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更不待言。在這種情況下,宋徽宗唯一出逃成功的兒子康王趙構,能夠在顛沛流離中重建宋室、依託江南半壁江山、抵擋住極盛時期的女真大軍,實在是一個奇蹟。而同樣是面臨類似局面的明朝末年,弘光君臣在江南的基礎比趙構可要好得多了,但面對南徵的滿清軍隊,南明的江淮防線卻幾乎是一觸即潰,短短數年南明政權就整個傾覆,這是什麼原因呢?

後世史家對比南宋和南明兩個小朝廷的論述很多,總結的原因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氣候各個方面,我主要想闡述它們在軍隊方面,特別是統帥軍隊的核心將領上面的區別。南宋有所謂中興四大將,也就是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四大名將;南明的主要軍隊則掌握在江北四鎮手中,也就是負責淮安、揚州、廬州、泗州四個防區的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四大總兵。

先看南宋諸將:嶽飛不用說了,他文武雙全、忠心耿耿,雖然出身河北農家,但無論個人武勇還是戰略戰術都是天才型的,關鍵是他還治軍有方,其部下軍紀之嚴明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算罕有。韓世忠是西軍宿將,戰爭經驗豐富、指揮藝術獨到,還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部下往往願意為他賣死命,戰績不在嶽飛之下。張俊因為參與了謀害嶽飛的陰謀所以聲名掃地,但他不管是對內壓制叛軍還是對外抗擊金兵,都有勝績,絕非無能之輩;劉光世是最無能的一個,只會逃跑,但至少在對宋室的忠誠上沒有問題。

再看掌控南明武力支柱的四人:這裡面最忠誠勇敢的是黃得功,雖然他也很跋扈,至少對得起大明,清軍過江後弘光帝選擇逃到他的營中也說明皇帝對他的信任,不過他的軍事能力一般,不是哪種能力挽狂瀾的統帥型人物。高傑軍事能力還行,其部隊是四鎮中戰鬥力最強的,可由於他是投降的農民軍出身,不被史可法信任,而且他大意的被投降的友軍將領誘殺後,部下大部分投降了清軍,說明其馭下是有問題的。劉良佐、劉澤清完全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軍閥,一見清軍勢大就匆忙投降,反而成了滿清鎮壓江南的幫兇。

南明除了這四人,還有著名的無恥之徒左良玉,也是個殘暴貪婪的軍痞,毫無節操可言。對比南宋和南明的主要將領,會發現他們最大的差別是宋將哪怕再無能無用,至少很少主動向侵略者投降,這說明民族大義在宋朝武人心中還是頗有地位的。而且宋朝的文官儘管有種種道德缺陷,但他們在對前線大將的掌控以及軍隊戰略部署運用上還是有一些能力的,比南明江南那些臣子高明得太多了。

相關焦點

  • 多角度分析,面對「同樣」的敵人,為何南明比不過處境相似的南宋
    從這方面來看,似乎南明政權的覆滅和南宋政權的延續一對比,南明完全沒有立刻覆滅的理由,可事實上南明政權確實是立刻就覆滅了,而且幾乎不存在有力的抵抗與對峙。這到底是哪裡出毛病了呢?讓我們從多角度出發來分析下。一、我們先從時間角度出發,從北宋滅亡時候的時間與大明帝國滅亡的時間在進行對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結果福王朱由崧利用江北四鎮總兵及風陽總督馬士英的勢力,在軍隊的支持下,進入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廷。而史可法因錯失擁立之功,被排擠出朝廷中樞,外出督師。朝政大權落入奸臣馬士英、阮大鋮之手。從此,弘光朝廷繼承了明朝的黨爭,東林黨與閹黨餘孽爭鬥激烈,全然不考慮天下大局,使得朝廷毫無凝聚力。
  • 南宋南明之初,為何都對華北義軍棄之不顧,只顧偏安一隅?
    而在南京草創的弘光政權則全盤繼承了北京政府的黨爭傳統,並圍繞著「定策」進行權利的鬥爭,武將跋扈、文臣怯懦,所謂的東林君子也不過是迂腐偏狹的高談闊論之輩,尚無一人有安邦定國、中興大明之才。明清史專家顧誠在他的著作《南明史》中評價道:「弘光政權一直是在大臣和軍閥的勾心鬥角中苟且偷安,在內訌中粉墨登場,在內訌中分崩離析。」
  •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真相.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權,史稱,弘光皇帝左良玉當時擁兵80萬,是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因為皇帝是由江北四鎮擁立出來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鎮操縱下完成的。
  • 社稷傾頹、國家破碎——南明最後的十七年
    福王主動拉攏武將、意欲武力登基的消息傳到南京後,正在和史可法討價還價的馬士英立即做出了選擇,以文臣的身份第一個向福王輸誠,表明願意支持福王繼位。隨即馬士英通知江北最後一鎮武將:淮安劉澤清,讓他率大軍護送暫居淮安的福王朱由崧來南京。南京各方勢力沒有料到福王主動出擊、拉攏了江北四鎮武將及鳳陽總督、守備太監,一舉確立了繼位優勢。
  • 歷史南明之殤,弘光朝廷為何無法延續大明王朝?
    今天歷史小課堂又開課了,前面我們看了劉邦為何必殺韓信和老子西出函谷關最終去了哪裡?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年間,其實記得在很老的歷史書中,明朝一般在崇禎自盡於煤山歪脖子樹後,北京城破,後面的南渡的南明不到30年的歷史幾乎被一筆帶過,南明的屈辱史今天就不細說了,不然幾天幾夜也講不完,今天主要來分析下為何南渡的南明弘光王朝不能繼續抵抗大清延續大明王朝的血脈。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佔北宋都城汴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和諸多皇室宗親,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
  • 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史可法根據投降農民軍的官僚對農民軍的態度和表現,進行分類處理,希望儘量吸收他們到弘光政權裡面來,讓他們發揮作用,為弘光政權出一份力。史載弘光政權控制的四鎮有「數十萬驕悍之兵」此外,而且還有左良玉佔據長江上遊,有「兵八十萬,號百萬」,雖然左良玉的兵力有很大的水分,但是弘光政權至少擁有幾十萬軍隊是確定的。
  • 南明悲歌:夭折的弘光朝(下)
    到4月27日,也就是崇禎在煤山自縊後兩天,就已經有四位親王到達了淮安。分別是封地在開封的周王、衛輝的潞王、汝寧的崇王和最為落魄的福王,據當時所見者對福王形象的描述:「葛巾蔽袍而已」。這也是因為福王一家是明皇室近支親王中最早落難的,老福王朱常洵死得也很慘。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和梅花鹿一起烹煮做下酒菜,還取了個名頭叫「福祿宴」。
  • 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鄭鴻逵失守長江防線,他的確有一部分責任,但是真正的主要責任並不在他。鄭鴻逵當時擔任弘光朝的鎮江總兵,統率一支陸上部隊,而水師戰船都列陣於瓜洲、儀真一帶。因為他是海匪出身,很多弘光朝文武官員都看不起他,雖然名義上他是駐守長江的主將,但是他的兵力一向比較薄弱,別說左良玉和江北四鎮了,就連一些中型軍閥的部隊都比他多。
  • 南明的實力相當強盛,為何不能效仿東晉、南宋,與清朝劃江而治?
    然而,這種局面並沒有出現,南明僅存在17年時間便走向滅亡。在筆者看來,南明之所以難以跟清朝劃江而治,原因大概有以下4點:首先,南明諸王喜好內鬥,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穩固的抗清核心。南明存在的17年間,充滿了諸王內鬥的「黑歷史」,起初是潞王朱常淓與福王朱由崧之間的皇位之爭,緊接著便是隆武帝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之間的「同室操戈」,很快在紹武帝朱聿鐭和永曆帝朱由榔之間又爆發大規模的內戰。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為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其實南明也還是明朝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弘光帝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國號依舊是「明」,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南明的概念,還是視明朝為正統而不是自立門戶,而之後寫史書的人稱之為「南明」。那為什麼沒有將弘光政權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 招撫吳三桂落空、與清朝議和失敗——南明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息傳到南京,福王朱由崧於同年5月15日在馬士英、史可法等人的擁戴下即帝位,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南明政權開始了。當時這個政權才存在了一年多,除了內部腐敗以外,還有什麼原因呢?他們天天講「討賊」、喊「中興」,把主要敵人看成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全力防禦,對北方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還看不到威脅南明存亡的已經不是農民軍,而是清軍。當他們君臣聽說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被清軍和吳三桂軍擊敗,退到山西後,一蹶不振的消息後,非常高興。弘光君臣達成一致意見,形成「聯虜擊寇」的方針,與清朝議和,拉攏封賞吳三桂(此時,他們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
  • 同樣都是偏安政權,為何南宋能撐150年,而南明撐不過20年?
    首先,北宋是亡於外族政權金國,而明朝是亡於內部農民起義,這就決定了南宋和南明政權的穩定性是不同的,直接影響了政權集權力量的強弱。北宋雖亡,但是南方的統治根基健在,在趙構振臂一呼下,南宋建立,大一統帝國集權模式繼續開啟,整個南方的軍政大權都牢牢的掌握在了皇帝和中央手中,再加上民心向宋,南宋又佔據了長江天塹的地理優勢,在擁有絕對經濟實力的情況下,是具備和蒙古帝國打持久消耗戰的條件。
  • 南明弘光朝真正的敵人是李自成?左良玉、多鐸表示我們才是友軍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殘部到達荊襄地區,與原本駐紮在這一地區的大順軍大將白旺及其手下七萬大軍會合。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宋朝靖康之變後,中興四將靠什麼養軍的?
    一旦中原王朝勢弱的時候,草原王朝就會趁勢而入,輕則如東晉、南宋一般保住半壁,重則如明朝一般直接覆亡。其中南宋和明朝面對的都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但是南宋卻堅挺了下來,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南宋的中興四將比南明的江北四鎮更優質、更會打仗。
  • 命運多舛,四處逃亡,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身死國滅之路
    南方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南京本來就是明朝的第二首都,有著和北京一樣的機構制度。所以殘餘的宗室開始重新建立朝政,沿用「大明」國號,史稱南明,又稱後明。南明政權歷時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卻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政權,最終以永曆帝的被殺作為南明政權終結的句號。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
  • 康熙元年,南明四位大人物相繼去世,除了鄭成功,其他三位是誰?
    這一年南明的四位大人物相繼去世,標誌了南明政權的徹底結束。1、永曆帝朱由榔,他是崇禎皇帝的堂弟。在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之後,朱由榔被推舉為皇帝,依靠著張獻忠餘部的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在西南堅持抗清。然而,南明朝廷的黨爭不斷,永曆帝毫無建樹,只能在八旗軍隊的追擊下四處逃亡。1659年,永曆帝被清軍趕入緬甸境內,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