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
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他們都選擇性遺忘,天險固然重要,但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走向的,依舊是人,只能是人。
可惜,當時為弘光朝把守長江天險的,偏偏是一個不太中用的人,他的名字叫鄭鴻逵。
鄭鴻逵本人不太出名,但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侄子,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其實鄭鴻逵不能說不中用,他跟隨明末著名大海匪,也是他哥哥鄭芝龍徵戰大海,在海上也是一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大海匪。
後來被招安,成為弘光朝駐守天險長江的主將。
鄭鴻逵失守長江防線,他的確有一部分責任,但是真正的主要責任並不在他。
鄭鴻逵當時擔任弘光朝的鎮江總兵,統率一支陸上部隊,而水師戰船都列陣於瓜洲、儀真一帶。因為他是海匪出身,很多弘光朝文武官員都看不起他,雖然名義上他是駐守長江的主將,但是他的兵力一向比較薄弱,別說左良玉和江北四鎮了,就連一些中型軍閥的部隊都比他多。
大家都知道其實清軍南下之前,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已經開始互相鬥爭,互相打仗打的火熱,後來高傑死了,史可法死了,左良玉也死了,清軍佔領了揚州城、還造成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南明軍隊大潰敗。
鄭鴻逵看了一下自己為數不多的手下,又聽聞各地的明軍或逃或降,也開始變得緊張兮兮地,加上自己本來就不被弘光朝待見,隨時準備跑路。
清軍不善水戰,到達長江北岸之後,先試探性地放了一些小木船和竹筏,讓熟悉水性的漢軍進行試探性攻擊,並對長江南岸的明軍進行開炮吶喊造勢。
精神已經極度緊張的鄭鴻逵認為清軍開始渡江,立刻命令炮兵對長江北岸進行開炮狂轟,打得長江江面水柱連連,然而對清軍幾乎沒有殺傷能力,還浪費無數火藥彈丸,並且導致明軍的炮火配備被清軍知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九日凌晨,在夜色和晨霧的掩護下,固山額真拜音圖和梅勒額真李率泰奉清軍南徵大將多鐸的命令,強行渡江。
鄭鴻逵看到清軍真的開始渡江,率領自己的手下第一個逃跑,其他人一看,主將都跑路,立馬四散而去。
長江天險,就這樣被不善水戰的清軍輕而易舉地越過了。
清軍成功南渡長江,直逼南京城,這下誰都知道南明弘光朝要完蛋了。弘光皇帝朱由和首輔馬士英等人的反應還算快,很快作出決定一逃。
但具體是怎麼逃的,各種史料的記載卻各不相同。有的記載說朱由崧不厚道,連心腹重臣馬士英都不通知一聲,就自自地逃走了;也有的記載說朱由崧是與來朱由崧和馬士英沒有在一起,分別在不同的方向跑路,這也導致了之後馬士英一起出逃的。
不管哪一種說法真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皇帝和內閣首輔逃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部分官員也隨之出逃,但大部分官員留了下來。
不過,他們之中僅有極少數人選擇了自殺殉國,大多數留下來的官員,並不是與南京城共存廣,而是商議籌劃投降清朝相關事宜。
當時的南京城,人心惶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一些官員和百姓在走投無路之下將獄中的所謂「假太子」王之明救出,給他穿上「龍袍」(應該是戲服,這時候應該沒時間做真龍袍),舉行所謂的「登基大典」。
當時的南京守備勳臣的忻城伯趙之龍,為了給清軍留下好印象,立即派兵鎮壓了這些所謂的「亂民」。
緊接著,他在勳貴文武官員們的支持之下,派人前往清軍大營商議「議降」事宜,並進行清查封庫,等待清軍接收。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軍到了南京城外,以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久爵、保國公朱國弼為代表的勳貴和以大學士王鐸、大學士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為代表的官員,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至此,清軍不戰而得到南明京城——南京,南明弘光朝覆滅。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對深受明朝國恩的勳貴和文武官員們集體投降的行為既氣憤又無奈,在清軍進南京城之後,自縊殉國。
在南京城的秦淮河百川橋下行乞的一個沒能留下姓名的乞丐(可能是一位落魄的讀書人),聽說南京城陷落,在橋墩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
寫完之後,這位乞丐也投河殉國,為南明弘光朝的滅亡再添一抹悲壯!家國破滅之際,位高權重的勳貴和文武百官們大多貪生怕死,選擇屈膝投降,倒是太監和乞丐自殺殉國,真是絕妙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