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一到,弘光朝官員勳貴爭迎降?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2020-12-11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

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他們都選擇性遺忘,天險固然重要,但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走向的,依舊是人,只能是人。

可惜,當時為弘光朝把守長江天險的,偏偏是一個不太中用的人,他的名字叫鄭鴻逵

鄭鴻逵本人不太出名,但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侄子,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其實鄭鴻逵不能說不中用,他跟隨明末著名大海匪,也是他哥哥鄭芝龍徵戰大海,在海上也是一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大海匪。

後來被招安,成為弘光朝駐守天險長江的主將。

鄭鴻逵失守長江防線,他的確有一部分責任,但是真正的主要責任並不在他。

鄭鴻逵當時擔任弘光朝的鎮江總兵,統率一支陸上部隊,而水師戰船都列陣於瓜洲、儀真一帶。因為他是海匪出身,很多弘光朝文武官員都看不起他,雖然名義上他是駐守長江的主將,但是他的兵力一向比較薄弱,別說左良玉和江北四鎮了,就連一些中型軍閥的部隊都比他多。

大家都知道其實清軍南下之前,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已經開始互相鬥爭,互相打仗打的火熱,後來高傑死了,史可法死了,左良玉也死了,清軍佔領了揚州城、還造成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南明軍隊大潰敗。

鄭鴻逵看了一下自己為數不多的手下,又聽聞各地的明軍或逃或降,也開始變得緊張兮兮地,加上自己本來就不被弘光朝待見,隨時準備跑路。

清軍不善水戰,到達長江北岸之後,先試探性地放了一些小木船和竹筏,讓熟悉水性的漢軍進行試探性攻擊,並對長江南岸的明軍進行開炮吶喊造勢。

精神已經極度緊張的鄭鴻逵認為清軍開始渡江,立刻命令炮兵對長江北岸進行開炮狂轟,打得長江江面水柱連連,然而對清軍幾乎沒有殺傷能力,還浪費無數火藥彈丸,並且導致明軍的炮火配備被清軍知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九日凌晨,在夜色和晨霧的掩護下,固山額真拜音圖和梅勒額真李率泰奉清軍南徵大將多鐸的命令,強行渡江。

鄭鴻逵看到清軍真的開始渡江,率領自己的手下第一個逃跑,其他人一看,主將都跑路,立馬四散而去。

長江天險,就這樣被不善水戰的清軍輕而易舉地越過了。

清軍成功南渡長江,直逼南京城,這下誰都知道南明弘光朝要完蛋了。弘光皇帝朱由和首輔馬士英等人的反應還算快,很快作出決定一逃。

但具體是怎麼逃的,各種史料的記載卻各不相同。有的記載說朱由崧不厚道,連心腹重臣馬士英都不通知一聲,就自自地逃走了;也有的記載說朱由崧是與來朱由崧和馬士英沒有在一起,分別在不同的方向跑路,這也導致了之後馬士英一起出逃的。

不管哪一種說法真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皇帝和內閣首輔逃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部分官員也隨之出逃,但大部分官員留了下來。

不過,他們之中僅有極少數人選擇了自殺殉國,大多數留下來的官員,並不是與南京城共存廣,而是商議籌劃投降清朝相關事宜。

當時的南京城,人心惶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一些官員和百姓在走投無路之下將獄中的所謂「假太子」王之明救出,給他穿上「龍袍」(應該是戲服,這時候應該沒時間做真龍袍),舉行所謂的「登基大典」。

當時的南京守備勳臣的忻城伯趙之龍,為了給清軍留下好印象,立即派兵鎮壓了這些所謂的「亂民」。

緊接著,他在勳貴文武官員們的支持之下,派人前往清軍大營商議「議降」事宜,並進行清查封庫,等待清軍接收。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軍到了南京城外,以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久爵、保國公朱國弼為代表的勳貴和以大學士王鐸、大學士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為代表的官員,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至此,清軍不戰而得到南明京城——南京,南明弘光朝覆滅。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對深受明朝國恩的勳貴和文武官員們集體投降的行為既氣憤又無奈,在清軍進南京城之後,自縊殉國

在南京城的秦淮河百川橋下行乞的一個沒能留下姓名的乞丐(可能是一位落魄的讀書人),聽說南京城陷落,在橋墩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

寫完之後,這位乞丐也投河殉國,為南明弘光朝的滅亡再添一抹悲壯!家國破滅之際,位高權重的勳貴和文武百官們大多貪生怕死,選擇屈膝投降,倒是太監和乞丐自殺殉國,真是絕妙的諷刺!

相關焦點

  • 南明弘光朝真正的敵人是李自成?左良玉、多鐸表示我們才是友軍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殘部到達荊襄地區,與原本駐紮在這一地區的大順軍大將白旺及其手下七萬大軍會合。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 社稷傾頹、國家破碎——南明最後的十七年
    南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給堂兄上廟號安宗,諡號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朱由崧身後總算得到了一定的皇帝待遇。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弘光帝被俘後,潞王朱常淓在群臣擁戴下於杭州監國,不過短短六天後,清軍抵達杭州,朱常淓不做抵抗,開城投降。九月間與弘光帝一同被押往北京。
  • 歷史南明之殤,弘光朝廷為何無法延續大明王朝?
    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年間,其實記得在很老的歷史書中,明朝一般在崇禎自盡於煤山歪脖子樹後,北京城破,後面的南渡的南明不到30年的歷史幾乎被一筆帶過,南明的屈辱史今天就不細說了,不然幾天幾夜也講不完,今天主要來分析下為何南渡的南明弘光王朝不能繼續抵抗大清延續大明王朝的血脈。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
  • 南明悲歌:夭折的弘光朝(下)
    弘光政權覆滅後,避居杭州的潞王朱常淓奉弘光太后之命於順治二年六月八日(1645年7月1日)監國於杭州。但這個被東林黨寄予厚望的「賢藩」卻在監國僅五天後,聽說清軍逼近,便不顧黃道周等人勸阻,向清軍投降了。 南明諸君中也就後來的隆武帝朱聿鍵還算有點「中興之主」的氣質,就個人品德來說也是當時宗藩中比較少見的「喜讀書,無聲色犬馬之好。」
  • 南明弘光政權曾委派一位登萊巡撫,但始終不敢到登州上任
    在這十多位登萊巡撫當中,有一位比較特殊,他不僅是最後一任,而且也沒有實際到登州上任。他就是南明弘光小朝廷委派的登萊巡撫——王瀠(ying)。弘光政權建立之後,面對的局勢是: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大為減小,而清軍一時之間也沒有南下,此時河北、河南、山東仿佛成為了真空地帶,並沒有哪一方實現真正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南明方面雖然不敢派兵北上,但卻煞有介事地派出了一大批官員到以上地區赴任,其中就有新委任的登萊巡撫。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為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其實南明也還是明朝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弘光帝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國號依舊是「明」,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南明的概念,還是視明朝為正統而不是自立門戶,而之後寫史書的人稱之為「南明」。那為什麼沒有將弘光政權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 寧予外族,不予家賊:南明弘光小朝廷是如何在一年內作死自己的
    弘光小朝廷建立後幹了點啥呢? 一是皇帝享樂,大臣爭權;二是圍剿李自成;三是向清王朝乞憐。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抗清向西收縮兵力,弘光政權建立後,先後收復了宿遷、歸德、開封、汝寧等地。南明在七月至八月時的控制範圍包括黃河下遊以南,今京廣線黃河長江中間段以東、武昌上遊的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 南明滅亡的起點——弘光三大案之大悲案
    公元1644年六月,朱由崧在南京繼承明廷大統,建立南明政權,年號「弘光」,史稱弘光帝。然而,可能弘光帝做夢都想不到的是,自己日思夜想、費盡百般周折才得到的皇位只坐了不到一年就沒了,不得不令人嘆息。其實弘光政權的快速滅亡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而導火線就是南明三大案。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講一下南明三大案之大悲案。
  • 南明東林黨的代表人物:複雜的錢謙益
    明亡後,依附南明弘光政權,為禮部尚書,弘光政權覆滅後後降清,為禮部侍郎。降清後錢謙益仍多次私下策反降清武將、暗中資助鄭成功反清。錢謙益的兩段小故事。「水太涼」。清軍兵臨南京城下,錢謙益與小妾柳如是(名妓,秦淮八豔之首)決定投湖自盡殉國,但錢謙益在投湖前,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出了「水太涼」的千古名言,作為對比的是跳湖自盡的柳如是被錢謙益救出。
  • 馬士英殉國卻依然為奸臣?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南明弘光政權,並不是一個有振興明朝的雄心壯志的政權,也不是一個能收拾殘局的強力政權,而是一個自身極度腐朽的政權。弘光政權對農民軍遠比對清軍更恨之入骨,而弘光政權所屬官兵,對外打農民軍和清軍都不行,然而對欺壓剝削百姓極為擅長。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導語:南明弘光朝廷的覆滅,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降,弘光朝廷自身應負主要責任。崇禎自殺、明朝滅亡後,由於明朝實行雙京制,南京還有一套機構完整的政府班子,運轉正常,其主導者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當清軍消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以後,立即出兵進攻江南。恰逢大將左良玉病死,高傑被叛徒暗殺;劉良佐、劉澤清主動降清;黃得功要抵抗清兵,卻被叛徒劉良佐借勸降之機,一箭射死。至此,南明弘光朝廷的幾十萬大軍群龍無首,軍心大亂,一槍未放,爭先恐後地投降了清軍。
  • 南明弘光政權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純粹是臆想,只是誤了自己而已
    崇禎十七年六月,南明弘光政權派遣使者到北京與清朝議和,聯合攻打李自成。這一方針被稱為「聯清抗順」。當時馬士英經過與史可法的角逐逐漸掌握了弘光政權的大權。十六日,他推舉陳洪範北行款虜。左懋第認為清朝這樣做是將他們當作屬國來對待,爭辨再三,終於轉到了鴻臚寺。後來清朝出面商談的是內院的剛林。他一味指責弘光帝即位不合法,雙方為此討論了二十多天,而聯合抗順之事卻一直沒有涉及。之後,清朝直接暴力驅逐了左懋第跟陳洪範。當使團到達滄州境內時,清朝又派軍將其追回,將左懋第強制拘押。至此,這場弘光政權所謂的談判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時,在清軍南下時,雖然起義軍也做出了相應的抵抗,但終究失敗,李自成西逃,回到了自己的起兵之地——西安,以圖養精蓄銳,東山再起,而大清隨之進駐北京城。在大清與大順相爭時,明朝舊部以陪都南京為首都,重新建立政權,名為南明弘光政權。此時的中原大地已經初步形成了類似於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與其不同的是,這種局面很快就破滅了,大清最終一統中原。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三足鼎立」的時局曇花一現的呢?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皇上,是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人,朱元璋重視的人都是有實幹能力的人,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文人並不看重。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
  • 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南明先後經歷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等五個時期,其中隆武和魯王監國是一個時期也就是競爭關係;而邵武和永曆在一個時期,只不過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月。所以我們總的來說南明政權還是以弘光、隆武和永曆這三個時期為主。而這個詳細情況和鄭成功沒有立逃亡臺灣的宗室為皇帝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聽起來可能比較亂,在下文中我們進行詳細敘述。
  • 崇禎帝最信任的勳臣:祖先是明朝功臣,他卻率二十萬大軍降清
    明朝除了宗室外戚、宦官以及文武官員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這就是勳臣。朱元璋稱帝後,冊封了一大批開國功臣;朱棣在奪取皇位後,也封賞了一批靖難功臣。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功臣,但明朝依然有不少勳臣存在。然而,明朝的江山卻葬送在這些勳臣的手中!
  • 明粉眼中明朝的骨氣到底是什麼?看看明朝士大夫的表現吧
    按理說,明朝對這些士大夫如此好,明朝的士大夫應該懂得感恩吧,應該很有骨氣吧。不過讀了明朝歷史,要說明朝有骨氣的士人真的沒有多少。我能夠說出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如于謙,他捨生忘死,終於拯救了北京城,但是最終被殺;海瑞,一個大清官;史可法,清軍來了拒降遇害。那麼明朝其他人的骨氣到底如何呢?一般來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這時候,建立於江南地區的南明弘光政權,若能有所作為,積極北伐,前途當不可限量。然而,弘光政權最終還是讓心懷明朝的臣民們失望了。(大順軍)一、青州之變第一季:入城抗清發生於甲申年(1644)九月底、十月初的青州之變,充分體現了弘光政權的不作為,貽誤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