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粉眼中明朝的骨氣到底是什麼?看看明朝士大夫的表現吧

2020-12-23 斟北鬥

小編經常寫明朝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有史有據,客觀公正。但是有一些所謂的「明粉」可能就不高興了,甚至是暴怒。他們說,明朝是那麼有骨氣的一個朝代,什麼「君子死社稷,天子守邊疆」,什麼「不和親,不割地,不投降,不賠款」。感覺他們說得理直氣壯,我竟無言以對。

這個骨氣到底是什麼呢?小編認為,這個骨氣應該是程朱理學提倡的「節氣」,孟子將它叫做「浩然之氣」,也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宋朝是受到「氣節」影響最深刻的朝代。。劉麟瑞、趙景良等集錄的《忠義集》的序中說:「宋有天下三百餘年以仁厚立國,以詩書造士,以節義勵士大夫,故其士民觀感興起,皆知殺身成仁之為美。及其遭罹變故而且亡也,死宗廟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如靖康之變後,「忠臣羲士死者接踵」。

南宋被元朝所滅,同樣出現了許多氣節之人投死,其中以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為代表。張世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戰敗崖山,溺死平章山下;陸秀夫在雅山之敗後背著趙昺赴海而死;文天祥被俘虜後,拒絕投降,最終從容就義。

總體來說,看一個朝代有沒有骨氣,應該看他們士大夫的表現。明朝的士大夫的生活應該是中國古代最優越的朝代吧。明朝規定,明朝的士人家庭都是免除賦役的,也就是明朝的讀書人、當官的、貴族、地主都是不用交稅,不用服役的,交稅的只是哪些底層的農民、商人等,主要是農民。明朝90%的財政收入來自於農民。於是明朝出現了富人不交稅,窮人多交稅的現象。

按理說,明朝對這些士大夫如此好,明朝的士大夫應該懂得感恩吧,應該很有骨氣吧。不過讀了明朝歷史,要說明朝有骨氣的士人真的沒有多少。我能夠說出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如于謙,他捨生忘死,終於拯救了北京城,但是最終被殺;海瑞,一個大清官;史可法,清軍來了拒降遇害。

那麼明朝其他人的骨氣到底如何呢?一般來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一個王朝的末年就能夠看清楚這個朝代有沒有骨氣。我們就直接說明朝末年的士人表現吧。

崇禎皇帝上臺後,國庫空虛,要求官員們捐出一些100萬兩白銀來拯救小明。不過這些官員卻是一毛不拔,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全部忘了。沒辦法,皇帝只好讓國丈帶頭,國丈死活說沒有,最後實在沒辦法,皇后拿出了5000兩,湊了13000兩。難道明朝的大臣真的沒錢?後來李自成打進北京,就在國丈家搜出了60萬兩白銀,還有大量的其他珍寶。李自成總共在北京搜出了7000萬兩白銀。

再說明朝士人在面對清兵入關時候的表現吧。李自成失敗後,清朝人進入了北京,入主中原。當時天下未定,清朝只是佔據了北京一城,當時卻敢定都北京,這是為何?原因很簡單,因為明朝官員歡迎清朝皇帝呀。當時他們都擔心自己的烏紗帽不保,於是清兵來了後,他們就夾道歡迎。多爾袞也很理解他們的心情,於是宣布讓他們回到原來的位置就任。這樣,明朝在北方一帶的官員轉眼就穿上了清朝的官服。這裡還忘了說吳三桂了,不過他的事情天下皆知,就不用說了。

清朝滅了李自成的勢力後,就不斷向南明小王朝進軍了。按理說,明朝很有骨氣,那就打唄。但是南明沒有,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用錢賄賂多爾袞,讓多爾袞回東北,甚至答應將北京割讓給清朝。不過被多爾袞拒絕了。既然割地賠款不行,那就最好迎戰。於是南明主要軍隊就吞併長江以北,準備應付清軍南下。然而,清兵還未來,南明的軍隊先自己打了起來,1645年,駐睢州總兵許定國殺了高傑,高傑的手下找他報仇,他一不做二不休,投降清朝了事,高明。更無語的是,左良玉居然帶領10萬大軍去進攻南京,後來他的兒子也投降給了清朝。當時只有揚州的史可法沒有投降,他堅守揚州城,但是只堅持住了一天。

當時從南京去投降清朝的明朝士人一大堆。最有名的就是錢謙益了。1645年,清兵近逼南京。兵臨南京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託住了。不就,他就向清朝投降了。果然,錢謙益很有骨氣,不會投入冷水中。

現在大家應該對明朝的骨氣有所了解了吧

相關焦點

  • 為何明朝會成為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後人太需要骨氣了
    明朝成為最為骨氣的王朝,根源於一句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之所以是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就是對這句話的總結。縱觀明朝近三百年,似乎的確做到了這句話。這段話,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對許多了解歷史和文化的人來說,古代各種刑法典的確是很殘忍的,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印象,但一提到廷杖,許多人可能就把矛頭指向了明朝,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廷杖是明朝發明的,你知道嗎?
  • 明朝士大夫氣概沖天,不畏皇權,為何輕鬆投靠清朝?
    明朝處在士大夫階層的人,幾乎都是鐵骨錚錚,而且名聲在外,尤其是在明朝末期時,東林黨人連皇帝都敢懟,一言不合就將皇帝氣得半死。雖然說東林黨人總是觸皇帝的眉頭,但是他們不懼皇權,敢於發聲,這是文人的一種風骨,這種不畏皇權的氣概,也確實為人敬佩。
  • 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明朝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
    談到明朝士大夫階層,那可真是鐵骨錚錚,名聲大振。特別是明朝後期的東林黨人,懟天懟地,一言不合就上奏,氣得皇上不得不祭出廷杖和詔獄的大招,才勉強鎮定下來。明朝士大夫如東林黨人雖屢次觸怒皇上,但這份不懼皇權,敢言文武之風也讓士大夫收穫了不少粉絲。明末清初,東林黨人錢謙益為首的一群士大夫,卻一反往日的威嚴,轉而屈膝稱臣,驚得無數士大夫心下不禁暗暗嘀咕: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其實,明朝士大夫階層降清,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單純背主求榮,叛國降敵。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我們看待歷史並不能以偏概全,其實明朝宦官中除了少部分奸臣之外,大多數都是奉公執法的。他們和士大夫之間的衝突,並不是源於道德上的高低,而是源於做事邏輯上的差別,道德只能算是衝突爆發的導火索。那麼是為何導致了宦官與士大夫在做事邏輯上的差別呢?
  • 如果明朝延續到近代鴉片戰爭,能打敗英國嗎?
    很多人在痛恨滿清腐朽的同時非常崇拜明朝的骨氣,當然也有一些人說明朝未能夠開疆拓土,清朝雖然腐朽卻開拓了近600萬疆域,也讓網上分為了「明粉」和「清粉」兩派。有網友曾總結了兩段語錄「終明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清一朝268年,和萬年親,割萬裡地,賠億萬款,納萬年貢,天子棄國門,君王萬裡遁。」來對明朝和清朝進行對比。
  • 為何太監成為了明朝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且整個明朝都是太監支撐的
    對於明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萬惡的源頭。但作者想說的是,能在皇帝位置上生存下去的人都比我們聰明。對於明朝皇帝和帝國整體利益來說,太監不僅不是壞人,還是皇帝得力的助手,帝國的希望,生產力的先進代表以及明朝的支柱。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在這種變化中,明朝宦官首當其衝,他們做事的一些邏輯方式,其實蘊涵著現代文明的曙光,但這種苗頭剛剛起來,就被士大夫階層給無情地壓了下去。本文就來談一談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還有宦官的做事方式是如何暗含現代文明的曙光的。
  • 明朝的疆域有多大?
    明朝的疆域: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約合997萬平方公裡(永樂中後期至宣德年間)。譚其驤版明朝全圖明朝歷朝疆域的變遷:從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首先,我們先來看明太祖時期的明朝疆域。朱元璋稱帝的時候,國家並沒有取得完全統一。元朝殘餘勢力尚且控制著包括河西、陝西、山西、東北以及漠北高原的廣大地區。
  • 明孝宗為什麼會被一些人稱為明朝的千古一帝?
    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曾評價:「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從這可以看出,明孝宗的位置應該是一代明君的位置,他的功績就像漢宣帝那樣,復興國家,帶領明朝再次走向「中興」,將明朝的壽命得以延續。至於為什麼有人將明孝宗稱之為千古一帝,下面我們就看看明孝宗到底有哪些功績。
  • 明朝的士大夫那麼有風骨,為何國破後那麼多人選擇降清?
    說起明朝的士大夫階層,那真是鐵骨錚錚,清名在外。尤其是明朝晚期的東林黨人,懟天懟地懟皇帝,一言不和就上奏,氣得皇上只好祭出廷杖和詔獄的大招,才能勉強鎮住場子。東林黨人等明朝士大夫雖然屢次觸怒皇上,但這份不懼皇權,敢於發聲的文人風骨也讓士大夫們收穫了不少粉絲。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在弘治元年五年時,達延汗率領韃靼數萬大軍兵臨大同,請求向明朝朝貢。達延汗表面上雖聲稱要朝貢,實際上大有威脅明朝之意,其表現有2點:1.既然是朝貢,完全可以派使團過來,何必率領大軍過來呢?2.達延汗在向明朝朝貢的國書上,自稱自己是大元大可汗,顯然是在故意向明朝示威。達延汗的想法可能是,先提出朝貢索取好處,如果明朝不同意,那就率軍攻打大同,擄掠一番。
  • 金朝:最有骨氣的朝代,明朝也不如?皇帝、臣子、將士皆殉國?
    事實上,歷史上大多數朝代都是很硬氣的,那麼哪個朝代是最有骨氣的呢?答案就是金朝。金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甚至有很多人都不待見這個朝代,原因就是這並非漢人建立的王朝,而是女真族所建。但是,說到骨氣這一點,金朝卻可以說做到了極致。當初,完顏陳和尚和蒙古軍隊決戰於三峰山,最終幾乎被全部殲滅。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而對於電腦硬體的喜愛,則讓百度的顯卡吧和圖拉丁吧成為DIY愛好者的聚集地。  那,到底啥是明粉呢? 這群網友對明朝的喜愛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範疇,不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它們都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稱讚明朝的強大,並竭力維護明朝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具體來說,狹義上的明粉又分為:宣傳派 、行動派和反清復明派。
  • 明朝末年的將領都是什麼學歷?看過之後才發現,難怪明朝會滅亡
    你知道明末幾位最有名的明朝將領,都是什麼學歷嗎?1.袁崇煥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也是最富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袁崇煥在後世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褒貶不一。2.孫承宗相比袁崇煥,很多明粉更願意承認,孫承宗是明末的第一名將。因為孫承宗戍守遼東期間,曾經以守代攻的辦法,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裡。若不是遭到魏忠賢的排擠,說不定最後就直接把努爾哈赤給滅掉了。
  • 在獄中被肢解的劉球:以一身浩然正氣挺起了明朝士大夫的不屈脊梁
    作者:齊雲軻明朝正統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餘姚市)龍泉山的山頂,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鄭重地設立了明朝大臣劉球的靈位,犧牲香菸齊上,敬酒者三,而後率領家人嚎啕大哭,涕淚如雨,如喪考妣。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寶作詩曰:「萬古興亡淚滿箋,一壇遙憶祭忠年。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興明朝,也滅明朝
    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自稱「起於淮右布衣」,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底層奮鬥而來的開國皇帝。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奮鬥史,還是明王朝的開國史,都有著小農所特有的務實,甚至是保守色彩。九字方針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起義之初,儒士朱升就為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
  • 明朝服裝制度等級分明,為何到了晚期士商服飾的界限被「打破」?
    一、明朝建立初期嚴苛的服飾制度與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我們首先要知道,明朝是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而存在的,而這一點同時也決定了明王朝的建立是夾在兩個少數民族統治之間的一個封建王朝,因此最初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實施了嚴苛的服飾制度,有許多方面的考量。
  • 明孝宗朱祐樘明明劣跡不少,為何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
    明孝宗朱祐樘之所以被後人稱為明朝中興之主,是因為後人認為弘治年間,明朝實現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曾國藩稱「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認為明孝宗是古代五大英哲君主之一。
  • 明朝宣布滅亡,老百姓卻毫不關心,照舊生活
    1644年4月稱為「後金國」的滿人們在東北自居,與明朝形成軍事敵對。很快便向中原進攻而來,明朝都督指揮吳三桂,對明朝的治理不滿,直接放滿人攻打進來。應戰的是農民起義軍顯然沒有對戰經驗,分分鐘被秒殺。同年十月,滿人佔領明朝繼承大統稱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