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士大夫那麼有風骨,為何國破後那麼多人選擇降清?

2020-12-14 鏡鑑青年

說起明朝的士大夫階層,那真是鐵骨錚錚,清名在外。尤其是明朝晚期的東林黨人,懟天懟地懟皇帝,一言不和就上奏,氣得皇上只好祭出廷杖和詔獄的大招,才能勉強鎮住場子。

東林黨人等明朝士大夫雖然屢次觸怒皇上,但這份不懼皇權,敢於發聲的文人風骨也讓士大夫們收穫了不少粉絲。誰知明朝滅亡後,以東林黨魁錢謙益為首的一眾士大夫,卻一反當初的氣節凜然,轉而向清廷屈膝稱臣,驚得無數粉絲忍不住在心裡直嘀咕:

士大夫們那麼有風骨,為何國破後那麼多人選擇降清?

01君王死社稷

其實,明朝的士大夫階層降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非是單純的背主求榮,叛國降敵。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軍浩浩蕩蕩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無計可施,只得親手斬殺公主,逼死妃嬪,準備全家以死殉國。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當昭仁公主與長平公主先後倒在血泊裡後,崇禎無論如何狠不下心再處死幾名年幼的皇子。於是,他讓皇子們換上平民的衣服,並安排親信送他們出城。

幾名皇子跪下與崇禎行禮告別,崇禎心知此番一走就是永別。他看著年幼的孩子們,強忍著淚水說道:「你們怎麼這麼倒黴,偏偏生在帝王家呢。今天你們是太子、王,城破後,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記住嘍,出去看到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為相公,或稱為長兄。看到文人,稱呼為先生;呼軍士為戶長,或稱曰長官……」

說完,崇禎揮揮手,看著孩子們消失在宮門盡頭。他轉過身,慘澹地笑笑,一步步走上了景山,留下一段君王死社稷的血色傳說。

崇禎之死,徹底激起了明朝軍民抗擊李自成的鬥志。關外的清軍馬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聯合吳三桂一起殺得李自成落花流水,而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滿清八旗席捲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北京城。

至此,明朝的都城實際上已經落到清軍手裡,但清軍統帥多爾袞實在太會做人,他進京後率先搶佔輿論至高地,快速發布安民告示說:我們清軍這次入關,是為了替崇禎皇帝報仇。我們要殺的只有李自成一個人,大家為官的還能接著做官,為民的還能安居樂業,我們清軍是絕不會害大家的。

一篇錦繡文章洋洋灑灑,忽悠著明朝軍民俱都對清軍有了幾絲好感。這時多爾袞又繼續發動輿論攻勢,宣傳清軍是漢人吳三桂「借」的,還保證會厚葬崇禎皇帝。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朝的官員們或許是真的想替崇禎報仇,也或許是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跳槽,總之,不少明朝士大夫紛紛歸順清廷,準備借清軍的手除掉李自成,上替君父報仇,下為自己謀個出路。

士大夫階層的擁護,促使清軍迅速坐穩江山。而這一古今罕見的權力混亂期,也讓明朝士大夫一邊安慰自己忍辱負重無損氣節,一邊心安理得的向清廷屈膝。

02留頭不留髮

作為傑出的軍事家,多爾袞深知唱戲要唱全套的道理。取得了明朝士大夫支持後,多爾袞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一邊表示出對崇禎的極度緬懷,一邊加緊收集人力物力等稀缺資源。

一時間,就連東林黨魁錢謙益也一邊喊著水太涼,一邊加入了多爾袞的陣營,弄得清軍一方人才薈萃儼然明朔正統,鬧喳喳又內訌的南明小朝廷反而看著像亂黨。

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凸顯多爾袞的演技,為了盡一步消除人們對清軍的敵意,多爾袞還命令滿清八旗必須對百姓秋毫無犯,否則一律嚴懲。

恰在此時,有三名清兵私自外出打牙祭,殺了百姓一隻狗分而食之。狗主人看了多爾袞的命令後,將信將疑的去告發,結果多爾袞立刻將殺狗的士兵處死,另外兩名士兵被罰打了一百鞭子外加貫耳鼻遊營示眾。

消息傳出,「中原人士莫不悅服」,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後來多鐸率軍一路南下時,南方民眾自發的抵抗明顯弱了許多。

清軍就這麼輕輕鬆鬆的飲馬長江,而被佔領的江南地區百姓竟然對清軍的敵意極少,有些地方甚至還表現出了友好態度。

比如清軍到太倉時,「民香花迎之」,而蘇州的百姓也表現出對清軍的歡迎,他們推薦了代表拿著黃旗線香到清軍大營納款,以示臣服。

江南百姓喜迎清軍入城時,清軍確也做到了軍紀嚴格,特別是當清軍攻下明朝舊都南京後,還專門傳示百姓「不殺人,不剃頭,照常樂業」。

如此「友好」的清軍,也換來了南京民眾興奮地在自家大門上揮毫寫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可惜,江南百姓和明朝的士大夫們不知道,他們心目中的「仁義之師」,即將撕下和善的偽裝,露出可怕的本來面貌。

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眼看大局已定,不顧此前友善的承諾,悍然頒布嚴厲的「剃髮令」,要求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僅僅一個月後,可怕的「易服令」也帶著獰笑而來,那上面明晃晃寫著: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一時間,天下大譁。漢人們高呼著「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與滿清展開殊死搏鬥。揚州三屠、嘉定十日等慘案接連上演,那些投降清軍的明朝士大夫,也隨著滿漢關係惡化風評大變,成了百姓眼中毫無骨氣的變節小人。

但此時明朝士大夫們已然無法回頭了。南明小朝廷如泥菩薩過河,天下大半江山落入清軍之手,士大夫們無處可去,唯有自盡與留在清廷兩條路而已。

降清已經是降了,不管士大夫們是真沒看破多爾袞的偽裝也好,藉機苟圖衣食也罷,這名聲都是同樣的臭大街,縱使立時自盡,也是洗不白了。

正因如此,明朝士大夫們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繼續頂著個「貳臣」的臭名聲在清廷混口飯吃,至於氣節風骨云云,那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到士大夫們早已忘了它。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參考資料:《明史》、《野史無文.卷三》、《略述多爾袞進京後的招降安撫與京城局勢》

相關焦點

  • 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明朝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
    談到明朝士大夫階層,那可真是鐵骨錚錚,名聲大振。特別是明朝後期的東林黨人,懟天懟地,一言不合就上奏,氣得皇上不得不祭出廷杖和詔獄的大招,才勉強鎮定下來。明朝士大夫如東林黨人雖屢次觸怒皇上,但這份不懼皇權,敢言文武之風也讓士大夫收穫了不少粉絲。明末清初,東林黨人錢謙益為首的一群士大夫,卻一反往日的威嚴,轉而屈膝稱臣,驚得無數士大夫心下不禁暗暗嘀咕:士大夫如此風骨,為何國破之後如此多人選擇降清?其實,明朝士大夫階層降清,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單純背主求榮,叛國降敵。
  • 明朝士大夫氣概沖天,不畏皇權,為何輕鬆投靠清朝?
    明朝處在士大夫階層的人,幾乎都是鐵骨錚錚,而且名聲在外,尤其是在明朝末期時,東林黨人連皇帝都敢懟,一言不合就將皇帝氣得半死。雖然說東林黨人總是觸皇帝的眉頭,但是他們不懼皇權,敢於發聲,這是文人的一種風骨,這種不畏皇權的氣概,也確實為人敬佩。
  • 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 在富、美的明朝為何有那麼多奇葩皇帝呢?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中,明朝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當家管事的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天天不幹活玩木匠的皇帝,也有一輩子就喜歡一個比自己大十七八的女人的皇帝。然而明王朝再不堪,他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一個外民族彎過腰、低過頭。為何明朝皇帝奇葩多?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明粉眼中明朝的骨氣到底是什麼?看看明朝士大夫的表現吧
    小編經常寫明朝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有史有據,客觀公正。但是有一些所謂的「明粉」可能就不高興了,甚至是暴怒。他們說,明朝是那麼有骨氣的一個朝代,什麼「君子死社稷,天子守邊疆」,什麼「不和親,不割地,不投降,不賠款」。感覺他們說得理直氣壯,我竟無言以對。
  • 中國最後的士大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在這種教育氛圍下,周朝的士大夫都是一群文武雙全的人才。我們所熟知的孔子便是一個箭術精湛的士大夫。在《禮記·射義》當中就有記載:孔子一次射箭,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可見射箭是孔子的拿手好戲。還有一個武藝高超的士大夫便是我們熟知的詩仙李白,李白的劍術也是相當精湛的,他自己便曾說過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
  • 明朝的宗室子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因出在哪裡?
    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皇室子弟那是最多的,就連李唐時期都要甘拜下風。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之巨,而且這麼多人都不用工作,全靠朝廷的財政支撐。 大明每年四成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吃掉了,硬生生的把這個大明朝給拖垮了。所以說明朝的敗亡與這些宗室子弟有著直接的關係。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大勢已去之下崇禎皇帝選擇煤山自縊,明朝宣告滅亡。此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但最終在吳三桂降清之後塵埃落定,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李自成攻佔京師之前,吳三桂仍然是忠於大明的。畢竟在這個時候,除了大明朝誰都不可能給予其每年數百萬兩白銀的遼餉,誰都不可能允許他控制遼東大片的土地和百姓。不客氣地說,此刻的吳三桂即使有野心,也十分有限,他的人生目標頂多像舅舅祖大壽那樣當個有錢的軍閥,如果再長遠一點的話,成為第二個李成梁,雄霸遼東。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與當時西方的文藝復興相比,處在14-16世紀的明朝也確實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商業繁榮發展時期,肯定會有一批人是思想或者行動比較超前的,他們在這種大環境中,必然與眾不同,這一批人就是明朝的宦官。再來談一談宦官為何是明朝比較超前的一批人明朝宦官辦事有個特點,就是講效率,重結果,沒有道德上的束縛,沒有官場各部門利益的牽制,他們只對皇帝負責,代表皇權,所以做事往往比較實際,一是向皇帝交差,二是給自己撈油水,這些做法說成是自私自利也不為過。
  • 吳三桂降清:衝冠一怒真是為陳圓圓?其實根本原因並非如此
    崇禎末年,李自成帥軍攻破明朝京都,崇禎吊死煤山。據傳當時進京以後,李自成有個手下叫做劉宗敏,他擄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聽聞勃然大怒,遂降清,引清兵入關後與多爾袞會合,一同舉兵攻打李自成。有了這句話的存在,似乎為當時吳三桂降清找了「藉口」,而陳圓圓也成了如今吳三桂降清的「背鍋禍水」。可事實上,吳三桂降清,真的就是因為一個陳圓圓那麼簡單嗎?顯然,吳三桂作為一個在政壇和戰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梟雄人物,僅僅為了陳圓圓這似乎有點說不通,完全是莽夫之舉。那麼,吳三桂降清的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內幕呢?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大明風華#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近日隨著明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一直不溫不火的明朝,屬實火了一把。劇中演員真實演繹,朱家父子的家長裡短,十分的接地氣。劇中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仁宗朱高熾寬厚仁慈,漢王朱高煦野心蓬勃,卻有勇無謀。唯獨趙王朱高燧卻讓人感到異常的精明。相比漢王的狂野,趙王多了些細膩。
  • 宋明兩朝都產生了「新儒學」,為何宋朝壓制人性,明朝卻解放人性
    那麼,宋明兩朝同樣都誕生了"新儒學",為何宋朝壓制人性,明朝卻解放人性? 於是,明朝建立後致力於恢復社會秩序,但是用的卻是法律的手段。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如果只看標題,估計不少人以為我在胡謅。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這是為何呢?
  • 東林黨和宦官專政,究竟誰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源?
    在非常多的歷史論壇上,關於明朝的討論此起彼伏,而當說起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加這個罪名強加到東林黨上,認為它比宦官幹政還要惡劣,那麼歷史上的明朝究竟是因為東林黨還是宦官而導致滅亡的呢?魏忠賢與崇禎皇帝要說起東林黨的起源,就不得說一下明朝的一位吏部尚書顧憲成,在明末那段時間裡,與江南學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級而組成。後來也將這些江南出生的官員統稱為東林黨。
  • 北王韋昌輝為何在天京事變中那麼瘋狂?
    關於韋昌輝為何在天京事變裡有那種瘋狂的表現,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猜測。 過去把這個事變的根由歸結為韋昌輝是混進革命隊伍裡的地主階級異己破壞分子的說法現在的書已無人當真。那麼,在殺了楊秀清及其近親屬之後,為何後來會將誅殺範圍擴大到楊的近關係下屬達兩萬人的駭人規模?
  • 為何說清朝取代明朝,不是優勝劣汰而是歷史的倒退?
    可清朝取代明朝後,不要說和當時的歐洲國家相比,即使和明末時期相比,歷史出現了驚人的大倒退。首先是社會制度的大倒退。明朝從總體上來說仍然是一個封建社會,但到了晚明時期,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不僅體現在經濟上,同時也體現在社會制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晚明社會已經處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之中。
  • 錢謙益為何反清也洗刷不了自己的罪名?「水太涼」打斷了明朝文脈
    因為錢謙益他這個人不僅僅是明朝末期東林黨真正的首領,曾經更是天下無數書生文人士子心中的文壇盟主,可以說在很多書生士子心中,錢謙益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天下楷模。如果說崇禎的死代表明朝的滅亡,那麼錢謙益的投降,代表著明朝文人氣節的崩塌,這是明朝士大夫階層精神支柱的垮塌,讓全天下無數的官員、文人、士紳、書生、士子在彷徨無措,猶豫動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 為何西方人那麼懶惰,但還是誕生了那麼多的發達國家?
    如果你曾經到過歐洲或美洲的一些西方國家去旅遊,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就是他們不僅建築風格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那裡生活的居民性格和我們受到的傳統習俗也有所不同,而且他們給我們的感覺是相當懶惰和隨性的,街頭四處可見休閒愜意的喝著咖啡或者下午茶的人,那麼不禁就會有人提問,為何西方人那麼懶惰
  • 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將統一全國為己任,就在入關前後也收穫了不少的明軍將領,其中有一位幫助自己徵服南方,發起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帝,可是後來又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清軍急先鋒稱號的李成棟。
  • 張獻忠有沒有屠殺掠奪過四川人?這件出土文物終結了這個爭論
    一直以來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殺掠奪」過四川人,一直是明粉和清粉爭論的焦點。 認為張獻忠沒有的人,他們的主要論點如下—— 1、張獻忠自己在四川建立大西國,把人殺完了他怎麼統治? 2、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在張獻忠死後還一直與清軍交戰,如果張獻忠把人殺完了,那麼究竟是誰在與清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