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2020-12-14 憶論歷史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但是多爾袞在為崇禎服喪三日後下詔立即剃髮易服,雖然後來及時取消,但還是搞得百姓人心惶惶。

為了進一步安撫民心,清廷暫時無暇對外發動戰爭,所佔領地區僅限於北京周邊,除一支部隊派到山西追趕李自成以外,大部分清軍留在北京附近休整長達近半年。在這半年中,由於李自成迅速西撤,而明朝降將官紳紛紛打出「復明」的口號,山東、河南等地紛紛脫離大順,翹首等待南明弘光朝廷的招撫,進一步北伐北京、恢復舊都。

然而1644年的夏天、秋天都過去了,山東、河南經歷了長時間的權力真空期,不僅沒有等到南明派軍隊來接收,反而是清廷派出官員帶領少許士兵,打出清廷的名義招攬州縣。山東、河南大批的州縣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清廷收入囊中,那麼在這半年裡,弘光朝廷為什麼完全沒有作為呢?

弘光朝廷立國就不穩,史可法對擁立福王朱由崧猶豫不決,導致朱由崧依靠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四鎮將擁立,皇帝沒有實權,弘光朝廷反而處處處受制於武將。武將憑藉手中的兵就能獲得弘光朝廷的封賞、加官進爵,也都懶得在戰場上廝殺。為了保護手中的權力不被染指,鎮將紛紛駐軍在離南京不遠的地方。

由於情報不足,清軍擊敗李自成以後,弘光朝廷反而沾沾自喜。因為謠傳吳三桂藉助清軍打敗了大順軍,弘光朝廷認為可以藉助清軍之手消滅農民軍,南明只要拿出錢糧支付給清廷,甚至只需要與清廷互市,就可以讓他們出兵消滅闖賊。當然他們不願意割讓土地,這是弘光君臣的底線。自史可法、馬士英以下,大多數官員都有這樣的美夢,他們不知道的是吳三桂早已降清。

弘光朝廷中當然也有主張自強,北伐恢復河山,但都職位較低,沒有話語權,只能看史可法、馬士英等大臣們表演。弘光朝廷建立後甚至沒有視清廷為最大威脅,反而寄希望於清廷幫助南明消滅李自成。1644年的秋天,中國短暫地出現了三足鼎立,大順、南明、清廷各懷鬼胎。在愚蠢的弘光君臣看來,李自成是清廷和南明共同的敵人,心裡存在著一種既感激清廷又畏懼清廷的複雜情緒。

殊不知清廷已經在北京建立穩固的長久統治,不久之後就要南下,踏平弘光朝廷,當然這是後話。弘光朝廷不打算去接收山東、河南,準備與清廷劃江而治、偏安一隅。除此以外,弘光朝廷打算坐山觀虎鬥,等清廷徹底消滅了大順,再與清廷聯絡。

在1644年夏秋,清廷雖然沒有大規模出兵山東、河南,但卻派出官員巡撫各地,所帶的兵馬很少。青州趙應元事件發生時,山東巡撫方大猷可調集的兵力僅600多人,可見弘光朝廷只要出兵北上,山東、河南唾手可得,各地擁立明朝的武裝、盜賊,小則數千人,多則十多萬,只是缺乏明朝官員的統領。

弘光朝廷也不是完全沒有搭理山東,而是僅派出幾個使者,在還沒有被清廷佔領的州縣任命官員。但是沒有武力作為後盾,一切都只是表面文章,許多官紳因為得不到弘光朝廷的支援不得不投降清廷。種種跡象表明,弘光朝廷只滿足偏安一隅,因為戰爭還未結束,弘光朝廷內部就開始了內鬥。

馬士英靠鎮將坐上了東閣大學士,就把閹黨阮大鋮招入朝廷,大肆打擊東林黨人士。唯獨錢謙益擅長見風使舵,雖然事前並不贊成擁立福王,但是事後為馬士英歌功頌德,馬士英甚至推薦錢謙益做了禮部尚書。

總而言之,由馬士英、史可法主政的弘光朝廷,文武大臣多是一些沒有文韜武略的政治侏儒。他們仍然以退入山西、陝西的李自成作為主要敵人,對多次進入中原、已經進駐北京的清廷一味忍讓,甚至寄希望於清廷幫助他們消滅農民軍的美夢。弘光朝廷想的只是保住江南,完全沒有進取之心,置千萬百姓於不顧。

崇禎朝大學士蔣德璟指出,歷史上晉、宋偏安江南的時候,北方都有強敵。現在順治帝年幼,內部爭權奪利,又剛剛入關立國不穩,中原百姓無不期待王師。只需內外文武同心發兵北伐,很快就能收復失地,不是晉、宋二朝可以比擬的。但是史可法、馬士英等人不願意北伐與清廷爭鋒,那就只能等待清軍南下了!

最後依然是求個關注,持續更新南明史!

相關焦點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反覆思量後,決定引清軍入關,報君父之仇。他的這一決定,最倒黴的屬李自成了,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到北京後,倉促登基後,連夜就撤出了北京,一路難逃。
  • 太平天國佔領天京後,除了一次北伐外,為什麼不敢向北進攻了?
    這也是定都天京,佔據南方大部分地盤的太平天國唯一一次北伐了。這之後,太平天國再也沒有向北進攻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早在太平軍佔領武昌時,就面臨著去向問題。北進河南可以威脅京畿,東下金陵可能形成割據局面。當佔領天京後,太平軍再次面臨去向問題。如果以南京為根據地,把重點放在推翻清朝上,那麼就要集結力量,全力向北運動了,必然要佔領河南山東等地,直指北京。
  • 大明王朝世系圖(附南明)
    公元1356年朱元璋佔領應天,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擴大勢力,隨後先是擊敗陳友諒,又打敗張士誠和方國珍 ,於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朝。隨後使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上攻打元朝,元庭北遁大都被攻陷。隨後朱元璋使藍玉等人繼續北伐將元朝殘餘勢力趕到漠北,佔領東北及西北地區,又消滅了四川的明玉珍進攻雲南等地逐漸統一西南地區。
  • 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而清軍從皇太極之後就沒有經歷過大敗,各級將領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無法替代的傷亡。所以,大順軍的兵員戰鬥經驗、軍官指揮經驗等很可能不如清軍。8.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大順軍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西安。山海關一戰對於大順軍來說並不是定都之戰,而是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的目標也不是清軍,而是滅亡明朝。也就是說,大順軍的確是在毫無戰略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與清軍開打的。
  • 太平軍當年如果一鼓作氣全軍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洪秀全等率領的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後,當起了天王。太平天國真正有戰略眼光的就是東王楊秀清。為了減輕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的壓力。楊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等率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開始北伐。
  •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何能迅速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
    當然,這個數字是入關後漢人大量投充到旗下以及滿洲貴族採買家奴之後的數據。文中的臺尼堪屬於努爾哈齊起兵前居住在口外的遼東漢人,他們被大量編入滿洲包衣佐領;漢軍八旗當中的漢軍旗分,包衣佐領和漢軍一樣,都有獨立的戶籍,因此可以視臺尼堪為正身旗人,不過包衣阿哈尼堪則不屬於此例。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南明政權建立後視李自成等流寇為首要敵人,對於清兵的入關,南明政府居然非常高興,還提出「聯虜剿匪」的外交政策,試圖拉攏清廷圍剿李自成。 而在清廷這邊,由於是剛剛入關,多爾袞也不願意四面樹敵,因此他一直宣稱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並沒有爭天下的意圖,還下令終止剃髮令,以此麻痺南明,防止南明與李自成抱團。
  • 清朝陣亡最高將領:曾屠城大同,被南明猛將一劈兩半
    清軍入關後,因戰功一路晉封,成為清初理政三王之一。 然而這位地位顯赫的親王卻於順治十年,在與南明第一猛將李定國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成為清朝歷史上陣亡級別最高的將領。
  • 鄭成功北伐長江之役全復盤:本來大有希望,為何功虧一簣折戟南京
    鄭成功北伐這一年,順治調天下清軍主力進兵西南,東南防務空虛,這一切逃不過鄭成功的耳目。他決定,趁此機會,誓師北伐,集中主力揚帆北上,自長江口進入內地。八月初九,鄭成功集結起近千艘戰艦,浩浩蕩蕩抵達羊山,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在這裡遇到了颶風。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常言道,勝敗是兵家常事,打不贏就重整旗鼓,打不贏就是好的,可李自成卻潰不成軍,連北京都沒守住,直接敗退到陝西。不知是當年瓦剌滅了明朝的數十萬大軍,來到北京城下,還是于謙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王朝。那麼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那是從李自成進攻北京開始的。
  • 多爾袞進入中原後本想與南明和談,為什麼突然下決心要消滅南明
    前言:清軍入關後,一度是勢如破竹,幾乎無人能敵,但是,此時的清軍卻不得不注意到南明這一威脅。當時的南明看似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政權,但是其軍事實力卻不可小覷,僅在江淮一帶,南明的兵力就達到了70萬以上,這比滿清部隊和李自成農民軍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
  • 清軍一到,弘光朝官員勳貴爭迎降?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人們在聽到「三足鼎立」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過是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而明朝末年大清入關時的局面與此卻頗為相似。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在攻下北京城後,建立大順,並且在倉促之下稱帝。然而,因為李自成所率領的部隊大多都是由百姓組成,沒有管理經驗,這就導致了其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許多重大錯誤,其中之一便是吳三桂降清。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之後,慌慌張張逃回北京城,登基做了一天皇帝後火速撤回西北。不久,清軍入關,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國二百餘年的封建統治。實際上,清軍入關之初,對於統一中國並沒有多大把握,用於進攻的兵力十分有限,而李自成撤回西北後,其統治區域內掀起了一股明朝官紳起來擒殺大順政權官吏的狂潮,內部極不穩定。
  • 南明和大順軍反攻荊州失敗:何騰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文/晚風暮雨南明隆武年間,大順軍餘部和南明官軍聯合反攻荊州,但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擊由於湖廣總督何騰蛟的指揮無方而最終功虧一簣,大好的抗清情勢就此付諸東流。清軍荊州守將鄭四維,原為大順軍將領,李自成遇害後,他殺死大順將領孟長庚佔據荊州,隨後向清廷英親王阿濟格獻城投降。
  •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被清軍打趴呢?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擁兵近百萬,而關外的清軍,滿、蒙、漢八旗兵總共不過20萬。可是,僅僅1年後,李自成就兵敗身死。李自成,為何敗得如此之快呢?背對虎狼攻入北京後,大順軍控制了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大部,總兵力近百萬之眾,實力雄厚。
  • 「天地會」和南明在清朝之初是怎樣的存在,最終命運又是怎樣的?
    嘉慶以後為了避免清政府的鎮壓和吸收會眾,不斷地改名,因此組織分散沒有固定的領導,各組織之間互補統屬,但是有嚴格的教規,後發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於誓言,嚴守秘密。電視劇中還提到了南明政府,清軍已經入關,為什麼還有南明政府的存在?劇中描述的是康熙初年,也就是康熙於1661年繼位,此時的清政府距離1644年入關短短17個年頭,從歷史版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南明同樣存在。
  • 很傻、很天真、很愚蠢的南明小朝廷!
    闖王剛攻陷了北京,氣勢很盛,既然你吳三桂不肯投降,那我就帶兵打得你跪地投降。李自成的農民軍與吳三桂明軍展開激戰。吳三桂感覺要輸,終於下定決心投降清軍。滿洲人很看重吳三桂,已經私下招降他好幾次了。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結果農民軍全面潰敗。
  • 社稷傾頹、國家破碎——南明最後的十七年
    (諷刺的是,當年東林黨的前輩們,正是堅決反對神宗「立賢」、抵制了皇帝想越過長子改立第三子的企圖,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訓,對抗神宗近二十年,最終迫使神宗放棄易儲主張,立長子朱常洛為儲君。想不到三十年後,這些東林後輩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黨爭的成敗,居然自己打臉,推翻前輩們的努力,堂而皇之地改變立場,其政治節操可見一斑。)。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八大王」張獻忠後來李定國兩蹶名王,是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南明桂川湘大反攻的重要部分。事實上,隨尼堪參戰的滿清宗室有「多羅貝勒巴思哈、屯齊,固山貝子扎喀納、穆爾祜,鎮國公漢岱,一等伯伊爾德等人」,並沒有那麼多,不過這些宗室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筆者推測,清軍的野戰兵力應當有5萬左右,多於李定國本部兵,而且裝備遠在李定國所部之上,考慮到入關後八旗獲得了驚人的資源,尼堪所部戰鬥力可能還要高於皇太極時代的八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