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但是多爾袞在為崇禎服喪三日後下詔立即剃髮易服,雖然後來及時取消,但還是搞得百姓人心惶惶。
為了進一步安撫民心,清廷暫時無暇對外發動戰爭,所佔領地區僅限於北京周邊,除一支部隊派到山西追趕李自成以外,大部分清軍留在北京附近休整長達近半年。在這半年中,由於李自成迅速西撤,而明朝降將官紳紛紛打出「復明」的口號,山東、河南等地紛紛脫離大順,翹首等待南明弘光朝廷的招撫,進一步北伐北京、恢復舊都。
然而1644年的夏天、秋天都過去了,山東、河南經歷了長時間的權力真空期,不僅沒有等到南明派軍隊來接收,反而是清廷派出官員帶領少許士兵,打出清廷的名義招攬州縣。山東、河南大批的州縣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清廷收入囊中,那麼在這半年裡,弘光朝廷為什麼完全沒有作為呢?
弘光朝廷立國就不穩,史可法對擁立福王朱由崧猶豫不決,導致朱由崧依靠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四鎮將擁立,皇帝沒有實權,弘光朝廷反而處處處受制於武將。武將憑藉手中的兵就能獲得弘光朝廷的封賞、加官進爵,也都懶得在戰場上廝殺。為了保護手中的權力不被染指,鎮將紛紛駐軍在離南京不遠的地方。
由於情報不足,清軍擊敗李自成以後,弘光朝廷反而沾沾自喜。因為謠傳吳三桂藉助清軍打敗了大順軍,弘光朝廷認為可以藉助清軍之手消滅農民軍,南明只要拿出錢糧支付給清廷,甚至只需要與清廷互市,就可以讓他們出兵消滅闖賊。當然他們不願意割讓土地,這是弘光君臣的底線。自史可法、馬士英以下,大多數官員都有這樣的美夢,他們不知道的是吳三桂早已降清。
弘光朝廷中當然也有主張自強,北伐恢復河山,但都職位較低,沒有話語權,只能看史可法、馬士英等大臣們表演。弘光朝廷建立後甚至沒有視清廷為最大威脅,反而寄希望於清廷幫助南明消滅李自成。1644年的秋天,中國短暫地出現了三足鼎立,大順、南明、清廷各懷鬼胎。在愚蠢的弘光君臣看來,李自成是清廷和南明共同的敵人,心裡存在著一種既感激清廷又畏懼清廷的複雜情緒。
殊不知清廷已經在北京建立穩固的長久統治,不久之後就要南下,踏平弘光朝廷,當然這是後話。弘光朝廷不打算去接收山東、河南,準備與清廷劃江而治、偏安一隅。除此以外,弘光朝廷打算坐山觀虎鬥,等清廷徹底消滅了大順,再與清廷聯絡。
在1644年夏秋,清廷雖然沒有大規模出兵山東、河南,但卻派出官員巡撫各地,所帶的兵馬很少。青州趙應元事件發生時,山東巡撫方大猷可調集的兵力僅600多人,可見弘光朝廷只要出兵北上,山東、河南唾手可得,各地擁立明朝的武裝、盜賊,小則數千人,多則十多萬,只是缺乏明朝官員的統領。
弘光朝廷也不是完全沒有搭理山東,而是僅派出幾個使者,在還沒有被清廷佔領的州縣任命官員。但是沒有武力作為後盾,一切都只是表面文章,許多官紳因為得不到弘光朝廷的支援不得不投降清廷。種種跡象表明,弘光朝廷只滿足偏安一隅,因為戰爭還未結束,弘光朝廷內部就開始了內鬥。
馬士英靠鎮將坐上了東閣大學士,就把閹黨阮大鋮招入朝廷,大肆打擊東林黨人士。唯獨錢謙益擅長見風使舵,雖然事前並不贊成擁立福王,但是事後為馬士英歌功頌德,馬士英甚至推薦錢謙益做了禮部尚書。
總而言之,由馬士英、史可法主政的弘光朝廷,文武大臣多是一些沒有文韜武略的政治侏儒。他們仍然以退入山西、陝西的李自成作為主要敵人,對多次進入中原、已經進駐北京的清廷一味忍讓,甚至寄希望於清廷幫助他們消滅農民軍的美夢。弘光朝廷想的只是保住江南,完全沒有進取之心,置千萬百姓於不顧。
崇禎朝大學士蔣德璟指出,歷史上晉、宋偏安江南的時候,北方都有強敵。現在順治帝年幼,內部爭權奪利,又剛剛入關立國不穩,中原百姓無不期待王師。只需內外文武同心發兵北伐,很快就能收復失地,不是晉、宋二朝可以比擬的。但是史可法、馬士英等人不願意北伐與清廷爭鋒,那就只能等待清軍南下了!
最後依然是求個關注,持續更新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