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事力量的核心是八旗,而八旗的核心是滿洲八旗,根據《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一文,順治五年八旗丁額是這樣的。
當然,這個數字是入關後漢人大量投充到旗下以及滿洲貴族採買家奴之後的數據。
文中的臺尼堪屬於努爾哈齊起兵前居住在口外的遼東漢人,他們被大量編入滿洲包衣佐領;
漢軍八旗當中的漢軍旗分,包衣佐領和漢軍一樣,都有獨立的戶籍,因此可以視臺尼堪為正身旗人,不過包衣阿哈尼堪則不屬於此例。
包衣阿哈尼堪為清朝入關後投充到八旗的漢人,包衣阿哈即家奴,屬於八旗當中奴隸這一階級,這種人的數量最多,他們沒有獨立的戶籍,只能附屬在主家的戶籍下,其數量遠多於滿洲、蒙古、漢軍正身旗丁的總和。
根據《八旗通志》,清初八旗當中滿洲旗分佐領有310個,蒙古旗分有佐領120個,漢軍旗分有佐領164個,合計594個牛錄,這個數據並不全面,因為沒有區分佐領和丁額不足額的半分佐領,而且完全按照旗分統計,沒有區別滿洲旗分下佐領的民族構成。
不過這不妨礙我們得出一個清初人口的大致數據,因為皇太極時期一個佐領的丁額是兩百丁,雖然未必是全面數據,但是也可以得到一個大致數據。
通過計算清初八旗共有壯丁11萬8千人,如果在算上未滿兩百丁的佐領以及百丁左右的半分佐領,清初也約有十万旗丁。
現在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結論,清初旗丁大約有十萬,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此例來換算,清初八旗共有約五十萬人口。
至於清初為什麼能擊潰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其實無外乎兩點,第一是軍事優勢,第二是因為內地地主階級傾向於清朝。
清朝得軍事優勢除了部隊戰鬥力之外,再就是清軍戰略正確。
從歷史來看,清軍往往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兵力、火力發起快速突擊,爭取儘可能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並佔領重要節點。
而南明以及農民軍殘部因為部隊戰鬥力問題很難能扛得住清軍的快速突擊,尤其懼怕滿洲八旗。
因為清初有很多例子,都是綠營打著滿洲八旗的旗號,往往能把敵軍嚇破膽。
金聲恆就打著八旗鐵騎已到江西的旗號佔領了江西,李成棟更是輕鬆拿下廣州城。
而且在野戰當中,清軍滿洲重騎兵往往發動一次衝鋒就能快速擊潰反抗勢力。
正因為清朝的軍事優勢,讓地主階級和清朝合作。因為地主階級發現只有清朝足夠強制,能重建已經崩潰的社會秩序,清朝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再加上對農民軍的痛恨,所以他們迅速採取了和清朝合作的態度。因為要治國離不開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大多數出自家境殷實的地主階級;而清朝想要管理基層,又離不開地主階級所組成的鄉紳群體的支持。畢竟取天下靠武力,但是能否得天下必須取得知識分子、地主階級的支持。
士為秀民,所以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