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朝真正的敵人是李自成?左良玉、多鐸表示我們才是友軍

2020-12-14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殘部到達荊襄地區,與原本駐紮在這一地區的大順軍大將白旺及其手下七萬大軍會合。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李自成率軍東下,把鎮守武昌的左良玉架到了火山口上。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他陷入了極度矛盾之中。左良玉和李自成也算是熟人了,打了很多年的仗,互有勝負。應該說,左良玉因為與李自成積怨很深,加上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在李自成東下之初還是盡守土之責的。

他一面連續派人上疏弘光朝廷告急,一面調兵遣將抵禦大順軍。

但左良玉與弘光朝廷的矛盾也很深,因為左良玉多與東林黨人,得罪了弘光朝內閣首輔馬士英,而且像左良玉這樣的軍閥,怎麼可能願意犧牲自己,為這個朝廷當炮灰呢?

弘光朝廷忌憚於左良玉的實力,對左良玉的態度不好也不壞,弘光朝高層以內閣首輔馬士英為首的官員希望這個軍閥頭目能與李自成打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對左良玉的求援反應極其冷淡。

左良玉為之交好的眾多東林黨人中,有一位關係很是密切,那就是黃澍這個黃澍搞出了"打馬案」,在南京城與內閣首輔馬士英交惡之後,對弘光朝廷更是怨毒滿腹。

弘光朝抓到一個自稱是「明朝太子」的人,這讓黃澍等東林黨人找到了藉口。他們到處散發叫嚷所謂的「明朝太子」是真的崇禎帝兒子,弘光帝朱由崧是不合法的登基,內閣首輔馬士英等人為了自己的權勢一直在迫害「明朝太子」和東林黨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黃澍等東林黨人為此甚至煽動左良玉起兵造反。

左良玉一個軍閥,本來就對「江北四鎮」四位藩鎮沒有自己的名字極為不滿,加上弘光朝不待見自己,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在煽動下逐漸開始走上造反之路。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假稱接到「明朝太子」密旨,要自己率大軍前往南京城救「太子」,並討伐內閣首輔馬士英等「奸臣」,即所謂的「清君側」。

假傳旨意之後,左良玉立即率大軍乘船東下,殺向南京城。更令人為之氣憤的是,臨走之前,左良玉下令軍隊在武昌地區進行燒殺劫掠,讓武昌百姓深受其害,也讓武昌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其實,此時的左良玉垂垂老矣,重病纏身。此次出師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但自古以來,提出這三個字的基本上都被貼上「造反」的標籤。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龐大,但是極其魚龍混雜,屬於典型的「兵匪」,讓他們打家劫舍,他們在行,讓他們去造反,為左良玉去拼命,那就根本不可能。因此當左良玉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他們就已經惶惶不可終日,軍心渙散,毫無戰心。不過,左良玉的大軍唬住弘光朝那些無能的官員還是足夠了。

當左良玉東下的消息傳到南京城,南京城頓時陷入了一片恐慌與混亂之中,官員無論大小,無論高低,一個個都原形畢露,嚇得屁滾尿流,不少官員直接棄官,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家人跑路了。

不少平日裡與左良玉關係密切的官員此時也開始反對左良玉的做法。

湖廣巡撫何騰較被左良玉劫持到軍隊中,但他堅決反對左良玉的「清君側」的做法,趁著看守的士兵鬆懈的時候,跳水逃走。

左良玉軍隊一路上燒殺劫掠,到達九江後,江西總督袁繼也被左良玉「請」到軍中,左良玉自然是通著袁繼鹹跟著自己一起「清君側」。袁繼鹹堅決不從,不僅苦勸左良玉放棄「清君側」,還苦口婆心地跟左良玉手下的將士們反覆講道理、希望他們停止禍國殃民的行為。

身在重病中的左良玉開始猶豫,一些左軍將領也本來對造反就沒有信心,這下更為動搖,袁繼鹹被允許回到九江城。袁繼成回城之後,下達命令手下將土嚴防死守九江城,堅決不能讓左良玉軍隊進城。

但袁繼鹹的部將張世勳已經被左良玉收買,於夜晚在九江城內縱火開城門,左良玉軍隊趁機攻佔九江城,袁繼成又一次被「請」到了左良玉軍中。此時的袁繼鹹萬念俱灰,投水自盡。左良玉下令將他救起後,再三表示:自己對弘光帝「忠心耿耿」,此舉只不過是討伐馬士英等「奸臣」。

袁繼鹹自知無法逃離,尋死也越來越困難,只能放棄了尋死的念頭,留在左良玉軍中。就在左良玉大軍打算繼續東下之際,又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左良玉突然死了。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四日,身患重病的大軍閥左良玉突然在戰船中吐血而死,留下了一個極其混亂的局面。

左良玉死後,眾將領共同推舉其兒子左夢庚繼承其軍權。左夢庚能力不咋地,但是他知道造反這種事,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回頭只能是死,拼一把反而有可能活下去。於是,他硬著頭皮繼續指揮大軍東下,依然沿著左良玉的策略向南京城殺來。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左良玉東下之後不久,又傳來了清軍南下的消息。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之後,就有了滅亡南明的心思。特別當清軍將大順軍驅逐出陝西之後,多爾袞認為滅明的機會來了。

豫親王多鐸率軍出陝西流關,經洛陽、商丘一線,再向南攻取泗州、揚州,最終進攻南京城,南明弘光王朝陷入了更大的危機之中。在左良玉大軍東下、清朝大軍南下的危急時刻,弘光帝朱由崧召集群臣商討對策,馬士英在朝堂上大吼道:「爾輩東林,猶供口防江,縱左逆人犯?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臣已調良佐兵過江南矣。寧死北,無死逆。」

也就是說馬士英把弘光朝的重要兵力部署都放在對付左良玉大軍上面,對清軍也有防禦,但是極其薄弱。

所幸,「江北四鎮」中的黃得功還對弘光朝比較忠心耿耿,他在荻港、銅陵等地率軍拼死奮戰,打敗了外強中乾的左良玉大軍。左良玉大軍兵敗之後,不敢再出戰,只能龜縮在九江一帶。

到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多鐸率領清軍南下。

東林黨人黃澍眼見大勢已去,徹底撕下了「忠臣」的面具,勸左夢庚向清軍投降。左夢庚在其勸說下,於五月十三日率軍降清。

在明末稱雄一方的「楚鎮」左氏軍閥,至此宣告終結。

左夢庚投降後,清朝既優待又提防,將他編入漢軍正黃旗,除了跟隨英親王阿濟格率軍攻打降而復叛的姜瓖之外,再沒有被起用過,最終於1654年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總督袁繼鹹在被左良玉大軍裹挾到清軍大營之後,拒絕清朝的高官厚祿,堅決不降清,於1646年被清廷殺害。

左夢庚、黃澍與袁繼鹹,降將與忠臣的鮮明對比,真是高下立判。

對於弘光朝的滅亡,不少人總是將著眼點放在清軍的進攻上。

但倘若沒有左良玉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捅上一刀,弘光王朝在抵禦清軍時的勝算自然會大大增加,至少不會崩潰得如此之快。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讓弘光朝在對付左軍與清軍的兩線作戰中顧此失彼,可謂直接導致了弘光朝的滅亡。左良玉之所以會造反,固然有李自成的大順軍進逼的原因。

但實事求是地說,左良玉是一個既有軍事實力又有政治野心的軍閥頭目,在亂世之中試圖奪取權力才是他造反的最根本原因。而且,左良玉及其麾下的「楚鎮」軍閥是弘光王朝內部眾多派系中與東林黨關係密切的一派。對弘光朝廷極度不滿的黃澍等東林黨人在左良玉的「清君側」行動中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左良玉的「清君側」,其實是弘光王朝黨爭內鬥結出的惡果,算得上是南明內部權力之爭的一次大爆發。

戴名世《戴名世集》評價道:「嗚呼,南渡立國一年,僅終黨禍之局。東林、復社多以風節自持,然議論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禍,卒致宗社淪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誅哉!」

戴名世的這段話,狠狠地諷刺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氣節自持」的東林黨,明確的認為弘光朝的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東林黨所掀起的「黨禍」。

相關焦點

  •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真相.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權,史稱,弘光皇帝左良玉當時擁兵80萬,是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因為皇帝是由江北四鎮擁立出來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鎮操縱下完成的。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南明政權建立後視李自成等流寇為首要敵人,對於清兵的入關,南明政府居然非常高興,還提出「聯虜剿匪」的外交政策,試圖拉攏清廷圍剿李自成。 而在清廷這邊,由於是剛剛入關,多爾袞也不願意四面樹敵,因此他一直宣稱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並沒有爭天下的意圖,還下令終止剃髮令,以此麻痺南明,防止南明與李自成抱團。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弘光朝廷缺乏具有遠見卓識的重臣,以致鼠目寸光,看不到危險,竟然採取了「借虜平寇」的國策,一廂情願地幻想著聯合清兵,消滅李自成,然後劃江而治。這就造成了戰略失誤,錯失了乘虛進入河南、山東的大好時機。另外,弘光皇帝是依靠江北四鎮的武力支持,才登上皇帝寶座的;這就使武將地位大大提高。
  • 南明弘光政權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純粹是臆想,只是誤了自己而已
    崇禎十七年六月,南明弘光政權派遣使者到北京與清朝議和,聯合攻打李自成。這一方針被稱為「聯清抗順」。當時馬士英經過與史可法的角逐逐漸掌握了弘光政權的大權。十六日,他推舉陳洪範北行款虜。只不過當時是為了明朝好集中全力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的國內叛亂,然後再與清朝決戰,避免兩線作戰。崇禎對此提議是很熱衷的,朝中也有個別大臣贊成。但是這樣做在當時的背景下,無疑是挑戰士人的底線。明末文人議政風氣盛行,而且往往意氣用事者居多。與清朝議和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賣國的屈辱行為,與當年的秦檜是一個性質。崇禎皇帝不敢承擔這個罵名,只能偷偷進行。等事情敗露之後,他又將責任推給了兵部的大臣。
  • 清軍一到,弘光朝官員勳貴爭迎降?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 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年,李自成奪取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正式宣告滅亡。但是僅僅41天,李自成即狼狽西逃,北京城再次易主,清軍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幫助下擊敗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城,清朝正式入關,走向統一天下之路。史可法這向多爾袞明確的表示清朝可以追擊農民軍,但是南明弘光政權絕對不可能對清朝做任何形式的讓步。
  • 寧予外族,不予家賊:南明弘光小朝廷是如何在一年內作死自己的
    弘光小朝廷建立後幹了點啥呢? 一是皇帝享樂,大臣爭權;二是圍剿李自成;三是向清王朝乞憐。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抗清向西收縮兵力,弘光政權建立後,先後收復了宿遷、歸德、開封、汝寧等地。南明在七月至八月時的控制範圍包括黃河下遊以南,今京廣線黃河長江中間段以東、武昌上遊的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 歷史南明之殤,弘光朝廷為何無法延續大明王朝?
    今天歷史小課堂又開課了,前面我們看了劉邦為何必殺韓信和老子西出函谷關最終去了哪裡?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年間,其實記得在很老的歷史書中,明朝一般在崇禎自盡於煤山歪脖子樹後,北京城破,後面的南渡的南明不到30年的歷史幾乎被一筆帶過,南明的屈辱史今天就不細說了,不然幾天幾夜也講不完,今天主要來分析下為何南渡的南明弘光王朝不能繼續抵抗大清延續大明王朝的血脈。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為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其實南明也還是明朝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弘光帝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國號依舊是「明」,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南明的概念,還是視明朝為正統而不是自立門戶,而之後寫史書的人稱之為「南明」。那為什麼沒有將弘光政權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 強大的敵人?無能的隊友?
    清兵剛入關的時候,打的旗號是弔民伐罪,說是要給崇禎復仇,而敵人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清軍當時不但沒有在佔領區推行剃髮政策,並且還向南京的南明朝廷表示了善意,麻痺了南明官員,南明朝廷的政策也是聯清滅順。直到清軍徹底打垮了大順,才與南明翻臉。
  • 南明悲歌:夭折的弘光朝(下)
    城上白標驟遍…… 當時謠傳崇禎死後,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並且在大順軍與吳、滿聯軍大戰時被裹挾至前線;李自成戰敗後,太子被吳三桂所救,留在軍中。多爾袞正好利用這一傳聞,加上當時北京城還無人知道吳三桂實際上已經降清,於是便讓部隊謊稱奉太子還朝。 對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今人無不痛罵其漢奸行徑。
  • 南明弘光政權曾委派一位登萊巡撫,但始終不敢到登州上任
    清沿明制,也曾設立過此職務,等到北方局勢穩定之後,才徹底裁撤。晚明的政局十分動蕩,不僅內閣學士的人選頻繁變動,地方官也調整不斷。從天啟至明亡,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裡,登萊巡撫換了十多任,平均任期不到兩年。在這十多位登萊巡撫當中,有一位比較特殊,他不僅是最後一任,而且也沒有實際到登州上任。
  • 南明滅亡的起點——弘光三大案之大悲案
    自古皇家最無親情,朱由崧為了得到皇位,使了無數的手段,不惜藉助江浙軍閥勢力,向軍閥勢力低頭才最終拿下皇位(這裡不再贅述朱由崧奪得皇位的過程,關注作者,後續將專門講解朱由崧奪位)。公元1644年六月,朱由崧在南京繼承明廷大統,建立南明政權,年號「弘光」,史稱弘光帝。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上回說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過程中猶豫不決,致使南明立足不穩、軍鎮自大。而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頒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招降明朝降將,並恢復了萬曆時期的賦稅,取消遼餉、練餉等加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統治的局面。
  • 很傻、很天真、很愚蠢的南明小朝廷!
    與此同時,明朝殘餘勢力擁護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但當南明建立後,弘光帝朱由崧卻主動向清朝送禮,這是什麼操作呢?當時的通信條件是十分落後的,南明小朝廷還不了解清朝與吳三桂的關係,他們以為吳三桂向清朝借兵,然後擊敗了李自成,收復北京。
  • 明朝末年,擁兵「百萬」的左良玉為何不進京勤王,建立萬世功勳?
    明朝崇禎皇帝統治後期,農民軍的領頭人物李自成帶領起義軍,很容易的就敲開了北京的城門,明朝三大陣營一時間紛紛投降。孤苦悲憤下的崇禎帝,眼看明朝到了如此地步,心灰意冷,自責不已,最後走上了上吊自盡的道路。而朝中的大臣和太監,也都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然而這個時候,朝廷明明還有一支英勇部隊,為何在國家存亡之際卻沒有出手相助呢?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實際上,清軍入關之初,對於統一中國並沒有多大把握,用於進攻的兵力十分有限,而李自成撤回西北後,其統治區域內掀起了一股明朝官紳起來擒殺大順政權官吏的狂潮,內部極不穩定。這時候,建立於江南地區的南明弘光政權,若能有所作為,積極北伐,前途當不可限量。然而,弘光政權最終還是讓心懷明朝的臣民們失望了。
  •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被清軍打趴呢?
    李自成把四川一帶的張獻忠和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南明尚未建立)為主要競爭對手。李自成將打擊目標放在武昌左良玉與四川張獻忠身上,調集兵力討伐。對於北面,李自成的計劃是:招撫吳三桂,並令吳三桂入京,會合黎田玉等部,進攻張獻忠,而只令居庸關歸順的唐通率8000軍接管山海關!可以說:李自成幾乎完全忽視了北面的滿清。
  • 招撫吳三桂落空、與清朝議和失敗——南明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息傳到南京,福王朱由崧於同年5月15日在馬士英、史可法等人的擁戴下即帝位,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南明政權開始了。當時這個政權才存在了一年多,除了內部腐敗以外,還有什麼原因呢?他們天天講「討賊」、喊「中興」,把主要敵人看成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全力防禦,對北方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還看不到威脅南明存亡的已經不是農民軍,而是清軍。當他們君臣聽說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被清軍和吳三桂軍擊敗,退到山西後,一蹶不振的消息後,非常高興。弘光君臣達成一致意見,形成「聯虜擊寇」的方針,與清朝議和,拉攏封賞吳三桂(此時,他們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