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真相.

2021-02-23 小酒愈醇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權,史稱,弘光皇帝

左良玉當時擁兵80萬,是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

因為皇帝是由江北四鎮擁立出來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鎮操縱下完成的。

左良玉做為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竟然被排擠到帝國政府的邊緣地位。雖然南京政府誰也不敢無視左良玉的利益,但中央政府內部,卻顯然沒有一個完全看左良玉眼色行事的高級官員。

面對這種局面,左良玉自然希望改變。於是左良玉讓黃澍入朝,公然挑戰馬士英的權力。在朝堂之上,黃澍向皇帝公布馬士英的十大罪狀,並且對馬士英動起了手。黃澍敢這樣做,因為他背後站著左良玉軍事集團;左良玉之所以讓黃澍如此做,無非是想使南京政府由自己來操縱。

如果馬士英在這次事件中被打倒,那南明中央政府自然就會大舉換成親左良玉的人了。

但馬士英卻並沒有因此被打倒。

因為皇帝沒有響應黃澍去打擊馬士英;而且普遍朝臣也並沒有追隨黃澍大舉圍攻馬士英。

左良玉軍事集團派到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南京政府只是一個孤零零的政治人物罷了。雖然他背後有左良玉的支持,可以肆無忌憚的打罵馬士英,卻顯然沒有在中央政府,取得任何人的響應與支持;既然如此,馬士英的地位自然無可動搖了;左良玉在中央政府內,自然也無法取代江北四鎮的影響力。

弘光皇帝仍然選擇馬士英、選擇江北四鎮。因為弘光皇帝明白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改投左良 玉,並提高一心與馬士英作對的黃澍地位,那局面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上帝也不敢保證;所以弘光皇帝決定繼續保持原來的政治格局。

左良玉想在中央政府插一腳的企圖失敗了。

江北四鎮、馬士英做事;都可以打著中央政府的名義;從這層意義上,他們是處於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之中。

左良玉在擁立皇帝之時遲疑了一步,於是就喪失了這種優勢,但左良玉真正的優勢在於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最終兩派決裂了,在滿清大軍就要南下的背景下,他們開始了大火拼。

江北四鎮、左良玉都瘋了嗎?顯然不是的,他們都非常有理性。

左良玉東下,是因為如果不東下就得與滿清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已到達了長江上遊);他們面對滿清一點打仗的膽子也沒有,但與自己的友軍打仗還有點信心。

江北四鎮回師南京與左良玉打仗,是因為他們真聽馬士英的命令、或是忠心弘光皇帝嗎?顯然也不是的,因為不回師南京城就得與滿清軍隊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也到了江淮)。他們也同樣是面對滿清沒有一點打仗的膽子,但與自己友軍還有點信心。

左良玉要清君側;江北四鎮要保護南京中央政府;實際上都是為自己面對滿清不戰而逃找個好聽的理由罷了。

 他們之間之所以會公然火拼;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滿清有可能只會駐足長江,沒有征服江南的意思,那面對江南這一塊肥肉,左良玉、江北四鎮自然都想往自己碗裡多夾點;於是他們自然會為此大打出手了。

當然了,面對滿清咄咄逼人的攻勢;就是再傻的人也知道,幻想滿清會駐足長江,那純粹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種幻想,偏偏這麼有市場。

當然了,左良玉、江北四鎮等人,也知道這種幻想太不切實際了。於是他們從一開始起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滿清駐足長江,那他們打敗自己的友軍後,就可以在江南擁有最大的發言權了。

當然了,如果滿清揮師南下的意圖;那他們就馬上投降滿清,從而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軍事集團的既得利益。

所以滿清大軍兵臨長江際,左良玉與江北四鎮都是放棄江北地區,大舉南移並相互火拼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擁兵「百萬」的左良玉為何不進京勤王,建立萬世功勳?
    而此時的左良玉竟然讓手下軍士去掠奪江面上的貨物,做著一些打家劫舍,滿足自己的勾當,明朝的存亡對他而言根本沒有什麼多大的關係。為什麼明朝值此危難之際,身為大將的左良玉卻視而不見呢?首先來分析一下左良玉手下的所謂「百萬」大軍。
  • 南明弘光朝真正的敵人是李自成?左良玉、多鐸表示我們才是友軍
    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李自成率軍東下,把鎮守武昌的左良玉架到了火山口上。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他陷入了極度矛盾之中。左良玉和李自成也算是熟人了,打了很多年的仗,互有勝負。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江北四鎮總兵由此開始飛揚跋扈,不聽朝廷調度,自行其是,大肆掠奪民間財富;他們相互之間還為爭奪地盤,不惜兵戎相見。像高傑暗殺黃得功不成,黃得功脫險後,立即興兵攻打高傑。最後,督師史可法就像個老婆婆一樣,到處勸和,才勉強維持住局面。
  • 崇禎朝的良將甚多,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起義?
    「時來運轉皆同力,失去英雄不自由」。崇禎朝時期各種矛盾激化,個人縱有天大本領也很難挽救危局。財政困難,缺軍餉。崇禎帝及朝廷不知兵大臣掣肘。朝廷腐敗,失去民心。軍隊訓練不到位以及清兵過強,農民人數眾多等等許多原因導致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1644年清軍入關前局勢圖) 而就在一個多月前,聞聽崇禎皇帝山陵崩的明朝官員在南京擁立福王長子朱由崧為帝,是為弘光帝,史稱南明政權。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更加嚴重的是,被崇禎帝朱由檢寄希望於封伯換取率軍勤王的左良玉、劉澤清、唐通三人均藉故不聽調遣。沒有辦法,崇禎帝朱由檢只能再次將目光放到「諸臣贊勷」這股東風上,希望能借這股東風促成南遷。面對急轉直下的形勢,大部分朝臣雖然同意南遷,但卻希望皇太子南遷、朱由檢留守京師。
  • 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1644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李自成奪取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正式宣告滅亡。但是僅僅41天,李自成即狼狽西逃,北京城再次易主,清軍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幫助下擊敗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城,清朝正式入關,走向統一天下之路。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大舉反明旗幟,起義軍隊迅速攻破北京,大明崇禎皇帝自縊而亡,同時,遠在山海關之外的滿族首領皇太極大兵壓境,由於吳三桂背叛明軍,吳三桂打開關隘,清軍八旗迅速入關。在寧錦一線,明軍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在和荷蘭等西方列強戰鬥中繳獲的紅衣大炮,大敗清軍,迫使清軍迅速擊敗明軍的計劃破產,而後金首領努爾哈赤,也被袁崇煥一箭射死。但是,沒有戰死在戰場上的名將袁崇煥,卻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底下的大臣向明朝皇帝誣告說,袁崇煥擁兵自重,有聯清抗明之舉動。
  • 南明悲歌:夭折的弘光朝(下)
    但路振飛有守土之責必須顧全大局,所以沒有接受,而是明確表態: 有勸某去南京扶立者,此時某一動則淮、揚不守,天下事去矣。此功自讓與南國元勳居之,必待南都議定。不然,我奉王入而彼不納,必且互爭,自不待闖賊至而自相殘,敗事矣。 既然崇禎諸子全無下落,那麼只能考慮在皇室近支藩王中做選擇。
  • 清軍佔領北京後休整近半年,南明為什麼沒有北伐?
    山東、河南大批的州縣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清廷收入囊中,那麼在這半年裡,弘光朝廷為什麼完全沒有作為呢?弘光朝廷立國就不穩,史可法對擁立福王朱由崧猶豫不決,導致朱由崧依靠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四鎮將擁立,皇帝沒有實權,弘光朝廷反而處處處受制於武將。武將憑藉手中的兵就能獲得弘光朝廷的封賞、加官進爵,也都懶得在戰場上廝殺。
  • 崇禎帝被逼自縊後,手握80萬大軍的藩王們在幹嘛?難怪南明能滅亡
    明朝末期,李自成起兵包圍了北京城,崇禎帝不願向李自成妥協,於是上吊自縊。崇禎帝死後明朝南邊的那些藩王都在幹些什麼呢?說起來有些唏噓,當崇禎上吊自縊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各地後,鎮守南邊的藩王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傷心,而是興奮。
  • 李自成進攻京師之時,明朝各地還有幾十萬大軍,為何不來救崇禎?
    崇禎時期的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人無不視軍隊為自己亂世崛起的根基,自然不肯為了即將傾頹的明朝損耗兵力。到了南明弘光朝,軍閥們甚至還玩了一出「清君側」的把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昭然若揭。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明朝各地衛所表面上還有很多軍隊,但其實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也沒有經濟能力開拔去馳援京師。
  • 寧予外族,不予家賊:南明弘光小朝廷是如何在一年內作死自己的
    弘光作為南明的第一個朝廷就此建立,其實權控制在馬士英等人手中。馬土英以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的身份處理事務,其他大學士根本無權插手。 德高望重的史可法在南明小朝廷中也插不上話,做不了事,不多久就不得不離開朝廷,去揚州督領軍隊去了。
  • 大明王朝世系圖(附南明)
    此時紅巾軍已韓林兒為皇帝建立宋抗擊元朝,朱元璋在郭子儀死後領導其部隊。公元1356年朱元璋佔領應天,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擴大勢力,隨後先是擊敗陳友諒,又打敗張士誠和方國珍 ,於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朝。隨後使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上攻打元朝,元庭北遁大都被攻陷。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就這樣,清軍入關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吳三桂投降滿清,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眼裡,也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罷了。李自成是撤出了北京,但是仍然佔據大量地盤,軍隊數量也不少。況且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存在。
  • 恪盡職守的熱血將領左良玉,是如何變成跋扈自雄的軍閥的
    從此,左良玉對上司的命令虛與委蛇,在與農民軍作戰時,遇到強敵就避而不戰;只有遇到弱小的農民軍隊伍才進行戰鬥。並且,左良玉大肆招降農民軍中意志不堅定的叛徒,擴充自己的軍力;進而壯大自己的軍威,以此來擁兵自重,跋扈自雄。左良玉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清軍一到,弘光朝官員勳貴爭迎降?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 崇禎死後清軍入關,李自成部下卻擁立崇禎堂弟為帝,這是為何?
    朱元璋分封圖如果說這樣的好事落到自己頭上時,應該感謝祖宗才對,但是有人偏偏不願意,而且面對送上門的皇位堅決拒絕,而且一個大男人還痛哭流涕,最終「眼腫如桃」,如此不堪的畫面不敢想像。然而,明朝就有這樣膿包的一位藩王。
  • 同樣都是偏安政權,為何南宋能撐150年,而南明撐不過20年?
    北宋雖亡,但是南方的統治根基健在,在趙構振臂一呼下,南宋建立,大一統帝國集權模式繼續開啟,整個南方的軍政大權都牢牢的掌握在了皇帝和中央手中,再加上民心向宋,南宋又佔據了長江天塹的地理優勢,在擁有絕對經濟實力的情況下,是具備和蒙古帝國打持久消耗戰的條件。
  • 李自成抗清最激烈的1645年,張獻忠為什麼攻打大順政權漢中
    公元1645年正月張獻忠親率大西軍主力北上,攻打大順佔據陝西漢中地區。開始張獻忠的大西軍進展順利,主力先鋒李定國迅速打敗大順大將韓文佔據漢中。但隨後大順軍名將賀珍率部迅速救援漢中,先打敗並生擒大西虎威將軍張能第,後又兩次打敗大西軍主力李定國部,最終迫使張獻忠放棄佔領漢中退回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