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佔北宋都城汴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和諸多皇室宗親,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
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
雖然趙構復興了宋朝皇室,南宋又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但宋朝的中興難稱榮耀。中興四將都可謂戰功卓著,但又有誰是名副其實,又有誰是名不副實的呢?
今天@下呂居士就來談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和補充。
中興四將
張俊
張俊在宋高宗趙構稱帝過程中有擁立之功,之後張俊跟隨趙構轉戰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官位也不斷提升,做到了樞密使,封清河郡王。在政治敏感度和洞察力方面,張俊遠超嶽飛和韓世忠,張俊憑藉擁立之功成為趙構的親信。張俊69歲去世,善終,追封循王,諡號忠烈,配享宋高宗太廟。
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張俊
張俊的主要軍功有:平定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和割據勢力、明州之役小勝金軍、柘皋之戰大破金軍。而明州以役的小捷被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柘皋之戰也為「十三處戰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歷次對金的戰爭中,張俊都衝在在前線,是宋軍的主帥。
韓世忠
韓世忠平民出身,為人中直,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和平定宋朝各地叛亂倆下赫赫戰功。韓世忠曾在平定苗劉之亂中解救了宋高宗,此戰確立了韓世忠在軍中的地位。韓世忠62歲去世,善終,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享宋高宗太廟。
韓世忠的主要軍功有:西北抗擊西夏,參與平定方臘起義並生擒方臘,平定苗劉之亂、平定建安範汝為、廣西曹成等流民叛亂,黃天蕩之戰大破金兀朮,大儀鎮大捷等。
劉光世
劉光世參與了鎮壓河南張迪的叛亂、方臘叛亂、抗擊西夏,在與金作戰中也屢立佔中。劉光世54歲去世,善終,追封鄜王,諡號武僖。
嶽飛
嶽飛曾四次從軍,曾參與過對遼作戰。嶽飛參與或指揮對金作戰數百次,率領嶽家軍收復建康、襄陽六郡,多次北伐收復中原大片領土,多次擊敗金兀朮。嶽飛被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在風波亭,年僅40歲。宋孝宗為嶽飛昭雪平反,追諡武穆,後追封鄂王,追諡號忠武。
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宋孝宗
四大名將之評價
有些人將張俊列在南宋中興四將之首,有些人將嶽飛列在榜首。韓世忠、嶽飛都是出身行伍,級別比較低,相比他們,張俊參軍很早,在論資排輩的軍隊中,張俊的地位很高,嶽飛就曾是張俊的屬下,所以張俊位列此版本中興四將的榜首。嶽飛位列榜首的原因是在四將中功勞最大。
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忠愍諡議》
嶽飛、韓世忠雖與張俊、劉光世二人並列,但張、劉二人的作為和評價明顯名不副實。
撇開人品,張俊的主要軍功來自鎮壓內部的農民起義和抗擊偽齊,在與金的戰爭中立功不多。劉光世的軍功不多,而且在與金作戰中不積極,一味躲避或逃跑,憑藉部將之功得到晉升。
說到人品,張、劉二人明顯不是君子。張俊貪婪好財,憑藉擁立之功,大肆兼併土地,還通過巧取豪奪佔據大量宅邸,張俊家共有良田上百萬畝。張俊的子孫曾為南宋捐獻十萬石租米。劉光世貪財好色,軍政廢弛。很明顯,張俊和嶽飛相比不是職業的軍人,而是明顯的投機分子。
光世早貴,其為大將,御軍姑息,無興復志,論者以此咎之。—宋 李心傳
南渡諸將以張、韓、劉、嶽並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光世自恃宿將,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卒致酈瓊之叛。迎合檜意,首納軍權,雖得善終牖下,君子不貴也。二人方之韓、嶽益遠矣。 —元 脫脫
劉光世的軍功明顯配不上中興四將之名,所以後人認為應以劉錡頂替他。
史稱南渡諸將,莫如張、韓、劉、嶽。劉光世一庸將耳,毫不足道,或謂以劉錡當之,理或然歟?—蔡東藩 近代史學家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張俊早期對嶽飛有提攜之恩,但後期張俊也無心抗金,轉而依附秦檜,變成了主和派,配合秦檜促成了嶽飛的冤獄。
渡諸將以張、韓、劉、嶽並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劉,雖有勤王之績,然既不能守越,又棄四明,負亦不少。矧其附檜主和,謀殺嶽飛,保全富貴,取媚人主,其負戾又如何哉? —元脫脫
相比而言,嶽飛和韓世忠就是單純的將軍,而非政客或者政治家,在國家遭受外族入侵的時候,勇敢站出來並奮戰的前線,以圖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因韓世忠對趙構有救駕之恩,而且韓世忠懂得自保,所以得以善終。嶽飛的戰功明顯要高於南渡諸將,但功高蓋主,不知自保,被齷齪軟弱的統治者因為個人利益而殺害。嶽飛雖蒙冤,但他的功績和精神是不可磨滅的。
談談南宋的中興
中興是指王朝從衰微或變亂中再次興旺。除去漢武帝之後的昭宣中興,唐朝的元和中興等王朝中期的自我修復,東漢的光武中興、晉元帝的衣冠南渡中興晉室和南宋的所謂中興實際上是重新建立了新的朝代,但仍延續前朝的國號,要不然不會出現西漢與東漢、西晉與東晉、北宋與南宋之分。
東漢光武帝作為中興之主明顯要比東晉元帝、南宋高宗名副其實很多,東漢在疆域版圖上與西漢相差不大,中興後國內經濟社會得多恢復,對外還能對匈奴保持優勢,但東晉和南宋就是完全的偏安政權了。東晉雖然國內朝局混亂,權臣當政但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並未處於弱勢,尤其是桓溫、劉裕等北伐甚至給了光復中原的希望。
南宋則自始至終都是一種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擄,宋朝軍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強硬的君王執行強硬的對外政策,軟弱的君王推行軟弱的國策。北宋滅亡,趙構被擁立為帝,一時之間名將輩出,如宗澤、李綱、嶽飛、韓世忠等,但趙構作為最高統治者對金作戰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與金談判時的籌碼,只想到自己個人的利益,任用奸臣,殘殺忠良,居然將北伐連戰連捷的嶽飛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殺害,而殺害嶽飛居然是《紹興和議》中金國提的要求。
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裡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宋史·嶽飛傳》
《紹興和議》讓宋朝失去中原大片領土,宋朝需要向金稱臣,納歲幣。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來了東南半壁江山。雖然後代歷史將南宋作為中國歷史的正統,但趙構自己將正朔送給金國。這樣的皇帝配不上嶽飛這樣的將軍。南宋也只能是一個偏安的政權。
註: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侵刪。
大家好,我是@下呂居士,一個歷史愛好者,閒暇之餘,跟大家探討一下歷史,共同學習。歡迎關注!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