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中興:離不開能文能武的四川名相虞允文輔佐

2020-12-22 騰訊網

南宋算中華歷史上最鬱悶憋屈的時期之一,原本膽小的宋高宗趙構依靠吳玠吳璘、嶽飛韓世忠等大將僥倖坐穩龍椅。使南宋能夠維繫住南方一直認為是他選擇傳位給相對能幹的孝宗趙昚。可如果孝宗沒有遇到虞允文在采石磯力挫完顏亮南徵;如果不是虞允文一直關心完善四川、荊湖防禦;如果不是當宰相後為孝宗選拔眾多人才,做諸多事情,南宋中興很可能虛有其表。

由於孝宗身為皇帝,又是南宋難得一個振作的皇帝,這個來自四川的虞允文在宋代歷史上並不算太出名,除了一個采石之戰,很多人也忽略他低調的事跡。

四川仁壽虞允文墓前塑像

一、虞允文受秦檜壓制意外捲入采石之戰

虞允文生於北宋末年,四川隆州仁壽人(今眉山市仁壽縣),據說遠祖是唐朝開國功臣虞世南,如楊萬裡等友人寫給虞允文的一些紀念文章都提及祖上功名。

宋代眉山地區文化積澱深厚,出過像三蘇一樣震鑠古今的文豪世家,虞允文生於鄰近州縣,少年時誦讀《九經》,學問積累深厚,年輕時依靠父蔭出仕做過一些小官。母親去世,父親有病,虞允文一年七年都待在家裡。《宋史》稱:「(母)既葬,朝夕哭於墓側……七年不調,跬步不離左右。」

紹興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已經四十出頭才去科考,中進士及第。這一榜堪稱風雲際會,沒有真材實料絕對難以出人頭地。年僅二十三歲的著名詞人張孝祥列為狀元,其他同榜文士還有範成大和楊萬裡。

據說秦檜很想把自己孫子秦壎選為狀元,但高宗趙構難得頭腦清醒,選了文才出眾的張孝祥。秦檜非常不滿,對張孝祥無可奈何,但將其他有才華的人都弄走了,像範成大到徽州,楊萬裡到贛州,虞允文就回到四川,在彭州、黎州、渠州各地任職。

當時北方金主完顏亮雖然是奪位,可他是開國君主之外,唯一一個有志向實現南北混一的皇帝。大力提拔女真之外的漢人、契丹人、渤海人,原本這是有利於團結的策略,可由於他刻意壓制女真權貴,所以內部敵視情緒非常嚴重,這種情況下,完顏亮發動南徵,試圖轉移矛盾,顯然早埋下失敗的種子。

講述虞允文事跡的連環畫

宋朝紹興二十八年(1158),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來後報告,金主以修繕開封為南都大有以遷都之名謀劃南侵之意,趙構認為雙方修好已久,對方沒什麼藉口。湯思退剛接替秦檜提升為宰相不久,他主張議和,聲望不夠服眾,就疑心孫道夫找茬,有意推薦主戰的老鄉張浚(四川綿竹人,而孫道夫是眉州丹稜縣人)上位排擠他,一氣之下把孫道夫貶去綿州(今綿陽市)。

次年,金朝的賀宋正旦使施宜生南來,也出於好意透露了北方可能會起兵 。高宗趙構頓時手忙腳亂,一方面立趙瑗為皇子(即孝宗趙昚),打算退位逃避;另一方面,紹興三十年春,派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再探虛實。葉義問證實金主即將南下開封,其實是趁機南犯。為了提振士氣,高宗不得不將左相湯思退罷免,讓右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布置兩淮守備。

金朝正隆六年(1161),完顏亮巡視開封後,留太子完顏光英坐鎮,分四路朝南進發,一路水軍從海上朝臨安方向;一路從蔡州下荊湖地區;一路從西面的鳳翔朝四川進犯;完顏亮親自領中軍朝壽春出擊,四路大軍共六十萬眾,號稱百萬,確有一舉消滅南宋的架勢。

宋朝這邊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上遊巴蜀地區防務;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下遊諸路軍馬,擔負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原韓世忠部下猛將,在黃天蕩一戰成名)為京湖制置使,率兵三萬戍鄂州,因成閔已經年屆七旬,再令守襄陽的吳拱(吳璘之兄名將吳玠的長子)犄角相應,協同防守長江中遊;以李寶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上襲擊金朝水軍。

金兵前期進展順利,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劉萼(宛平名門漢族劉彥宗之子)部攻取宋歸化軍、蔣州、信陽軍。《大金國志》記載劉萼對完顏亮的重用非常振奮,主動請纓帶兵。與副都統僕散忠義率中路軍從唐州、鄧州直撲荊襄,非常順利,然後積極準備船隻。

影視劇中高宗趙構形象

大將徒單貞(娶宗幹女,是完顏亮的同母妹,他與完顏亮一起參與殺熙宗的行動)領兵二萬在盱眙打敗建康都統制王權。此人來歷很複雜,最初是兩河義軍丁進屬下,丁進被老將宗澤收編,但宗澤死後,丁進舉兵投降金軍,被韓世忠打敗,王權被韓世忠徵用後,也以勇猛著稱,職務不斷提升。

自主將韓世忠被閒置,王權升官以後與從前判若兩人。採石一戰,王權居然在揚州、和州、瓜州、採石之間不斷來回折騰,只為躲避金軍。完顏亮趕到和州指揮,兵部尚書耶律元宜(其父野律慎思當年投降金軍元帥完顏粘罕,告知天祚帝逃亡西夏,受到嘉獎賜姓完顏氏,耶律元宜受完顏亮器重,提升為兵部尚書兼神武軍都總管)擊退宋軍,斬首數萬,宋軍退保江南。

這時,高宗在臨安聽聞王權畏戰,丟失陣地,居然來回躲避金軍,又氣憤又恐懼,《皇朝中興紀事》稱高宗想殺王權,同知樞密院黃祖舜秘密諫言勸阻,認為王權固然有罪過,但大戰之際殺大將只會損失士氣,反而讓敵人得意,建議暫時留用。

趙構又準備逃跑去海上,宰相陳康伯等反覆勸諫,趙構才勉強同意留下繼續抵抗,安排一些重要大臣到前線鼓舞宋軍,虞允文湊巧隨葉義問被派往江淮一帶,正負責前建康都統王權所部。但王權潰敗以後,從和州逃到採石,軍隊十分渙散。

原本虞允文只是陪同葉義問的隨從副手,無論如何戰事都與他不會有直接關係的,而且宋軍狀態可說糟糕至極。天意造化弄人,讓他一個書生文士面對金朝大軍居然一戰成名,可以說是千載不遇的奇蹟。

二、挽救危亡:虞允文在採石如何取得大捷?

金朝正隆六年(1161)十月,完顏亮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渦水入淮河處)渡淮河,進佔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逃到採石。接著揚州失守,劉錡也退守瓜州(劉錡早年曾為高宗趙構扈從,在嶽飛、韓世忠、張俊解除兵權時,主動交出部隊出任地方,比較得信任,幾年後重新帶兵。完顏亮南徵時劉錡已有病,大戰次年就病死,年六十四),宋軍被形容「中外震恐」。

這時,北方發生變故,閒置在東京遼陽的完顏雍忽然宣布登位。他是阿骨打第三子訛裡朵的兒子,完顏亮對宗族嚴酷,自然完顏雍獲得不少人擁護,在遼東一帶收聚兵馬。軍心不安是兵家大忌,完顏亮盤算速戰速決,從採石過長江往東南直奔臨安,基本就避開建康、鎮江等要塞,只要拿下南宋行在,完顏亮就能夠振作大軍聲望,他就不懼北方的完顏雍和殘破的宋軍。

完顏亮的傳記

宋軍建康都統制王權遭撤換,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受命督江淮軍事,虞允文出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算是隨行助手,葉義問舉薦西北軍大將李顯忠接替王權。

李顯忠與辛棄疾一樣,都經歷千難險阻從北方來歸。他是西北軍將才,一些史料傳說是唐朝皇室後裔,可信度不大高。李顯忠先投奔四川駐防的吳家軍,沿途招募近四萬人,受吳玠稱讚:「忠義歸朝,惟君第一。」到臨安見了皇帝,趙構非常高興,將原來的名字世輔改成顯忠。

原本李顯忠也防守在兩淮,金軍在長江沿線謀划過江,他的行動比較遲緩。葉義問當時忌憚金軍氣勢,不敢親自到軍中鼓舞將士,就派虞允文代替。虞允文還沒到採石江邊軍營,對岸金軍鼓聲陣陣傳來,王權所部士兵紛紛散坐路旁,皆準備逃走。虞允文十分吃驚,立刻聚集將士勸說大家一戰。

史書繪聲繪色演繹虞允文的「激將法」,宋軍見虞允文自告奮勇出來作主,都表示:「大家這些年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有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提醒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不排除虞允文說服軍士這一幕很有戲劇性,也不能否認王權的宋軍底子並不差,畢竟是韓家軍班底(以江淮水軍為主)。就是王權本人變得膽小畏戰,其實這些部下並沒有怎麼與金軍交戰過,只是一味退讓,將士們心裡窩火沮喪可能也不算誇大其詞。

虞允文將宋軍在江邊做了誘敵埋伏,讓對岸金軍以為大量宋軍真的逃掉了。當金軍船隻過江,宋軍突然擂鼓,以韓家軍為主的兩批水軍前來截斷金軍,然後岸邊埋伏的宋軍殺出,金軍猝不及防,前隊大敗,後隊金軍一時不敢過江。

次日,宋軍主動到北岸楊林渡(又叫楊林口,位於安徽和縣江邊),完顏亮軍心再次大亂,退回和州,再退揚州。採石大戰勝利後,虞允文火速到鎮江提醒劉錡防範完顏亮過江,劉錡躺在床上拉著虞允文的手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表現了當時資深老將對虞允文的敬佩之情。

對於采石之戰經過,千百年來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主要是認為虞允文領導一夥潰逃殘兵打敗金軍近四十萬大軍,顯然是過於誇張不實的說法。那麼,到底虞允文在採石大戰中實際發揮有多大作用?

宋軍原本布置各路隊伍的主要決策者是右相陳康伯,葉義問作為負責到江淮暫代督師的大臣沒有親臨前線,改由虞允文替代,所以充當了採石前線的指揮者。虞允文的確團結王權所部將士,振作士氣,以埋伏誘敵為策略,在採石巧勝金軍前鋒部隊第一戰,也是事實。爭議主要在虞允文當時打敗金軍的規模。客觀來說,這一批只是金軍試圖過江的前鋒部隊,規模可能並不大。

完顏亮的前鋒隊伍在採石失利,知道對岸宋軍有防備,就改變了策略,轉向揚州,想要突破瓜州。主力大軍在瓜州再次失利,遇到劉錡也有防備,還包括虞允文趕來提醒,由楊存中領軍抵抗,導致金軍徹底失敗,一代金主完顏亮被部下耶律元宜所殺。

只比虞允文稍晚一些的羅大經撰《鶴林玉露》載:中原對抗北邊的「四勝」,宋朝就記「寇萊公澶淵、陳魯公採石」,認為采石之戰是宰相陳康伯為主導。另外僅比虞允文稍晚的朱熹在《朱子語類》也說:「謝安之於苻堅 ,如近世陳魯公之於完顏亮……」顯然他們都代表了南宋當時人對采石之戰的看法,有一定參考意義。

宰相陳康伯畫像

由於採石一線完顏亮統領是金軍主力,共十七八萬人,虞允文雖然親臨前線,但沒有完全阻擋和打擊金軍主力全部,完顏亮大批隊伍實現了轉移,虞允文獲得阻擊金軍前鋒的勝利。而不是說整個採石大戰都由虞允文指揮完成,這中間有很大區別。

三、輔助北伐:虞允文在四川協助吳璘收復失地

高宗趙構在宋軍大勝以後返回臨安行在,授御營宿衛使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讓虞允文為副使,對功勞最大的二人都進行提升。趙構後來對人說,楊存中好比是他的郭子儀。不過當時文臣反對楊存中去荊襄,虞允文也沒能到任。覲見高宗時,建言趁著勝利的士氣收復失地,高宗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改任他為川陝宣諭使。

因此,虞允文回到家鄉四川與大將吳璘謀劃收復中原。吳璘積極準備,之後配合老鄉兼老上司張浚北伐,出兵攻鳳翔,收鞏州、秦州等地。這時宋孝宗剛即位,因史浩、湯思退害怕引發更大戰事,要求收兵。即使張浚北伐失利,虞允文上書解釋,但宋孝宗不得不與金人議和,下令前線宋軍退兵。

所謂隆興北伐失利,主要受制於內部因素,張浚雖然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但被認為「志大而量不弘,氣勝而用不密」。太上皇趙構說「張浚徒有虛名,其實不過是專把國家名器錢物做人情的小人!」話很不中聽,但有一定合理性,張浚的確高估自己。

張浚提拔張孝祥任都督府參贊軍事,趙構不無諷刺地說:「張孝祥一定很精通軍事吧!」迫使張浚更改任命。當得知孝宗繞開三省和樞密院直接給前線下達北伐詔令時,太上皇氣地將孝宗召入德壽宮,要他收回成命,孝宗想了半天才痛心地指出:「中原久陷,今不規復,其他豪傑必起而取之。」這是孝宗對待收復北方意志最堅定的一次。

當時宰相史浩做過孝宗老師,聽說出兵,大怒說:「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還當什麼宰相!」上書攻擊張浚、陳康伯,請求辭職。孝宗不惜罷免史浩,同意出知紹興府。可惜這一次張浚部下不和,這就是來採石接手的李顯忠與另一宋將邵宏淵鬧矛盾。

邵宏淵久攻虹縣不克,李顯忠派攻下靈璧的降卒來勸說金軍投降。邵宏淵很沒面子,激李顯忠去攻宿州,雖然取得勝利,但陷入金軍援兵圍攻。邵宏淵不僅按兵不動,還在李顯忠後方作祟,擾亂軍心,導致自亂陣腳,一十三萬宋軍丟盔棄甲退出戰場。不得不促成隆興和議,為此,西北方面吳璘、虞允文等佔據的秦州、商州等地又以割讓方式退給金人。

宋孝宗雄心壯志嚴重受挫,一直沒多少作為。他鑑於秦檜長期攬事,雖然欣賞虞允文這樣的人才,並沒有長期任用。乾道三年(1167),虞允文被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已經相當於宰相。不久吳璘去世,四川制置使汪應辰暫掌職務。四川防務事關大局,孝宗擔心汪應辰「不習軍事」,就命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撫使,特地告誡:「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軍前事,卿一一親臨之。」

虞允文途徑郢州(今湖北鍾祥),奏請築黃鷹山城;過襄陽時,奏請修繕襄陽府城。八月,虞允文抵達漢中,又前往沔陽。在四川宣撫使任上,虞允文積極整頓官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

宋孝宗的傳記

四、穩定社稷:虞允文忠心主事協助孝宗傳位

兩年後,虞允文入朝拜相,大力提拔賢良,洪适、汪應辰、楊萬裡、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都是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最終周必大、趙汝愚成為宰相,這二人加上輔導趙惇學習的留正,就是孝宗留給光宗的輔臣班底。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被授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顯然是地位最重要的大臣。但他請求鎮撫四川,還是希望以光復大業為重。當時,他受到御史蕭之敏參劾。孝宗諮詢太上皇意見,連一向「大事糊塗」的趙構都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哪裡?不要讓虞允文去職。」孝宗將蕭之敏外調,又賜扇安慰虞允文。虞允文卻認為蕭之敏為人正直,請召他回朝開闢言路。孝宗非常敬佩虞允文氣度,命大臣曾懷將此事寫在《時政記》中。

孝宗後期對繼承人問題非常頭疼,虞允文不避嫌疑,幾番敦促孝宗定下社稷根本。

乾道元年(1165)四月,排行第三的趙惇先得子,兩個月後,嫡長子趙愭也生下兒子。不僅兒子間有競爭,連長孫的名分也暗中較勁。但趙愭因暑期得病,誤用藥而死。東宮虛位四年,按立長的常規,理應立次子趙愷。但趙愷過於仁弱,孝宗更看好第三子趙惇,可一時不易決斷。

直到乾道六年正月出現大雷雨,諫議大夫陳良翰率先上奏天象預警,認為是東宮久空的原因。拖到夏天,虞允文見孝宗近半年了還沒有動作,主動提出應該確立東宮正位,這是社稷根本,當時孝宗表示「早有此意」,還說擇日單獨召見虞允文商議。

之後又從十月遷延到年底十二月,虞允文一心為南宋安穩謀劃,不顧個人安危,再次希望孝宗儘早定下來,「上順天心,下從人望」,直到次年三月,終於定下來是恭王趙惇。

在後人筆記中記載,據說太上皇趙構曾經找魏王趙愷留宿德壽宮,一連住了幾日做工作,等到趙愷回到自己府邸,已經聽到消息。不無委屈地表示:「翁翁留我,卻使三哥越次做太子。」(見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

之後,孝宗加魏王保寧軍節度使,出判寧國府。這是南宋孝宗特殊安排的一處地區,由宣州升級而來,實際得名是當地寧國軍,屬於軍事區劃,而不是行政區劃。治所是今安徽宣城的宣州區,為何要到這裡?其實是孝宗趙昚入宮為皇子前居住過的故裡,對古代帝王稱「潛邸」。

為了讓魏王順利離開臨安,虞允文再次勇擔重任,受命在玉津園為趙愷踐行安撫。虞允文鼓勵趙愷,他是宋朝第一個被弄到地方管理事務的皇子,雖然受優待,從此遠離宮廷。趙愷受虞允文諄諄囑咐,不再怨天尤人,臨走時,虞允文送行,趙愷蹬車還拉著虞允文手說:「更望相公保全。」

古人說話意味深長,尤其一些關鍵情況,趙愷這話就一語雙關。既希望虞允文身為宰相,能夠在朝堂上維繫大局,可以保護趙愷不受到傷害,同時也暗示虞允文自己多多保重,可以長久留在朝中主持大事,不管怎樣,有虞允文這樣的人在朝堂,於公於私都是很有益的。

不久,虞允文為了積極謀劃收復大業,請命離開臨安去了四川,沒多久病死在任上。雖然虞允文對大事更為上心,但對於南宋孝宗光宗之間傳位穩定,在朝時多次敦促孝宗定下太子畢竟起到重要推動和安撫的作用。

虞允文離開臨安不久死了,趙惇迫不及待企盼孝宗早日禪位給他。他也一再試探,去走太皇太后吳氏(高宗皇后)的門道,聽吳氏傳來的回話"你父親說你還是未歷練的孩子",趙惇氣得一把抓下幘巾,指著頭髮說:「我頭髮都白了,還說孩子!這豈不是罪過翁翁嗎?」指太上皇趙構禪位時孝宗三十六歲,而這時趙惇已快四十了。

歷來認為趙惇當上皇帝,實際他的精神有問題,導致南宋一代不如一代。但趙惇病發是當上皇帝兩年後的事情,用俗話說就是——被老婆逼瘋了!在孝宗時期的趙惇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的精神健康有問題。

趙惇年輕時十分精明,善於「演戲」。雖然不能說他為人很「虛偽」,但可以說他是兢兢業業希望達到孝宗的要求成為太子,何況他的確受孝宗喜歡。

孝宗趙昚在位有二十多年,真正能夠完全做主,不顧慮太上皇趙構幹擾,統共才幾年,要孝宗立刻就放手的確很難轉過彎。立太子一事出於虞允文一再勸諫,不能說孝宗當時的拖延考慮傳給趙惇是一種敷衍,何況太上皇都知道虞允文一向公忠體國,在這個事情上也支持孝宗,還幫著演戲拖住趙愷加以安撫,完成了冊立太子。

虞允文對魏王趙愷的勸慰完全出於穩定的大局觀,連趙構如此小心眼的人,都叮囑孝宗不能錯失虞允文,足以說明朝野上下都知虞允文胸襟坦蕩,這也是趙愷對虞允文抱有保全他的希望。可趙愷到地方兩年後(淳熙七年1180)病死,孝宗得到消息後好像鬆口氣,多次對大臣惋惜說趙愷「福氣稍薄」,就像他早有先見之明一樣。

歸根結底,孝宗是想多做點事,同時想多考察趙惇,廢長立幼畢竟還是有些引爭議。那麼,眾所周知後來光宗被李鳳娘逼瘋,實際他的精神不健康。虞允文是不是推著孝宗犯了一個傳位失誤的大錯?據當時情形分析,不外幾點:

一、孝宗喜愛趙惇是多數大臣都知道的,遲遲不決定,是有一些顧忌心理,按說虞允文屬於宰相近臣,對孝宗的心理是了解的,這不算意外。

二、既然了解孝宗心理和朝局情況,那麼虞允文還急於孝宗確立太子,是屬於宰相輔佐皇帝的本職範疇。至於太子是趙惇還是趙愷,虞允文的表現並不算有傾向。這有點像當年李績對唐高宗李治立武氏「屬於陛下家事」的態度,但虞允文又比李績負責,多次提醒孝宗及早定下,若怕牽涉立儲惹來非議,若出於自保而避嫌,提醒過皇帝一次就盡到責任,大可不管不顧。顯然,虞允文在其位謀其事,一心公忠體國,為社稷根本而謀事,盡顯無私本色。

相關焦點

  • 南宋虞允文:出將入相二十年,被毛澤東譽為「千古一人」
    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撫使、知樞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旋即再鎮四川,封爵雍國公,世稱「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累贈為太師,諡號「忠肅」。虞允文姿貌雄偉,慷慨磊落。
  • 虞允文生平家世考
    虞允文因采石之戰而聞名,並官至宰相;虞允文的五世孫虞集在元朝時又以弘才博學而著稱。至今仁壽(現今四川仁壽縣)人仍以此為榮,自豪地把家鄉的這兩位先生合稱「二虞」。虞允文家族中還出現了較多的學問家和教育家,如虞剛簡、虞汲等。虞允文和虞集生平事跡相對來說較清晰,而虞允文家族的總體面目十分模糊。相關資料也十分有限,本文只做至虞允文孫子一世。
  • 宋朝十大名將:兩宋各五人,南宋中興四將有兩人入內
    宗澤(1060年—1128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嶽飛(1103年—1142年),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書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 虞允文,被迫上陣卻是書生救國
    虞允文是個標準的讀書人,六歲就能背誦《九經》,七歲就能做文章了,想想我七歲的時候字都沒認多少,真是慚愧。虞允文曾注《唐書》、《五代史》,藏於家;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流傳於世。紹興二十三年考中進士。
  • 虞允文去世後宋孝宗北伐之心破碎遂開始內禪
    為了迫使南宋接受和議,金兵乘機南下,連續攻克楚州、濠州、滁州。東南為之震動。 與紹興和約相比,南宋儘管爭回一點權利,但仍舊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虞允文的去世,讓孝宗收復中原的夢想破滅 張浚、吳璘等名將先後去世後,孝宗能依靠的人,只有虞允文一人。 宋孝宗把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宰相虞允文身上,他曾經對虞允文說:「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可見他對虞允文之器重。
  • 各省名相:四川歷史上的十個著名宰相
    張浚 南宋 1097年-1164年 四川綿竹市張浚進士出身,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因張俊等勤王復闢有功,任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他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中興四將雖然趙構復興了宋朝皇室,南宋又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但宋朝的中興難稱榮耀。中興四將都可謂戰功卓著,但又有誰是名副其實,又有誰是名不副實的呢?
  • 虞允文一介書生,膽識超群,以少勝多,採石大戰力挽狂瀾
    虞允文本是南宋一名優秀的文人和書法家,後來。金兵橫渡淮河,逼進長江的危機情況下,他主動組織宋軍抗金,成功組織了金兵渡江,獲得了採石的勝利一戰,其英雄事跡得到後世的廣泛讚揚,成了受人尊敬的抗金名臣。毛澤東曾贊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 為何宋代之後,大家對「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看法根深蒂固?
    不過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一直被外敵環伺,兩宋都以「弱宋」聞名於後世。對於「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似乎對於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虞允文字彬甫原文及翻譯
    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淳熙元年薨。後四年,上幸白石大閱,見軍皆少壯,謂輔臣曰「虔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尋詔贈太傅,賜諡忠肅。宋高宗命令虞允文前往蕪湖催促李顯忠接交王權的軍隊,並犒賞駐紮採石的宋軍。虞允文到達採石時,宋軍將士們三五成群,卸除武裝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權手下的敗兵。
  • 嶽飛死後,南宋為何沒被金國滅了?「中興四將」戰鬥力有多強悍?
    說到南宋抗戰時期,就不得不提到民族英雄嶽飛了,公元1128年,他遇到宗澤,此後開始了他的前線抗戰的一生,在他帶領下的抗金戰爭中,南宋甚至是佔得了優勢。這倒是為南宋換來了短暫的和平,宋高宗與金國籤訂了《紹興和議》,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來的。 嶽飛被害後,南宋仍然存在了二十多年,那為何嶽飛死後,金軍沒有趁機攻打南宋呢?其實守住南宋,並不只是嶽飛一個人的功勞,只不過是嶽飛的悲慘經歷實在是讓人遺憾不已,這才會讓人以為嶽飛是保家衛國的關鍵人物,其實在抗金將領中,多的是人才。
  •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
    南宋統治者是不是有眼無珠,說不清楚,但是不用辛棄疾還真是故意的。為什麼南宋統治者要故意不用辛棄疾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雖然北宋滅亡的罪名不在這些官員,而且有很多官員投降金朝;但是對於南宋政府來說,變節行為是其所不能容忍的。辛棄疾的這種身份很敏感的,一般來說這種身份很容易被人懷疑是不是間諜?南宋朝廷沒把辛棄疾當間諜還算好的了。可以說辛棄疾在南宋想要被重用,首先過不了政治審查這一關啊。
  • 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死於1194年
    金朝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揮兵六十萬、號稱百萬,分四路南下入侵南宋,幸虧在采石之戰中,文臣虞允文倉促上陣,指揮宋軍擊敗南渡的金兵,隨後,金兵內亂,完顏亮在軍中被殺,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42年的整整15年間,金兵不斷南下,先是攻滅北宋,後面又多次撕毀和議不斷南侵,逼得宋高宗甚至一度乘船出海逃亡
  • 南宋抗金名將—劉錡
    順昌之戰阻遏了金軍南侵的矛頭,穩定了局勢,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楊汝翼後曾撰《順昌戰勝破賊錄》。劉錡以功建節,授武泰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順昌知府、沿淮制置使。     同年七月,劉錡任淮北宣撫判官,時嶽飛北伐駐潁昌(今河南許昌),而張俊已自毫州退兵,嶽飛已陷入於孤軍作戰地位,告急於劉錡,劉錡派部將雷仲出兵牽制,進抵太康縣(今屬河南)。
  • 明朝僅次於「三楊」的內閣,輔佐明孝宗朱祐樘成為大明中興之主
    因此,他在歷史上被稱為明朝的「中興之主」,他統治的時期也被贊稱為「弘治中興」。 朱祐樘之所以能夠開創「弘治中興」的盛世局面,離不開自己的勵精圖治,更離不開大臣們的通力合作和傾心輔佐。
  • 肥水一勝而南北勢定:被一個「代理主帥」改變的南宋歷史進程
    淮防已破,如果天然的長江防線不能固守,完顏亮主力渡江,臨安和南宋政權的存亡則不堪設想。 恰在此時,腐敗的南宋將軍王權首先放棄廬州(今安徽合肥),劉錡亦回揚州。稍後,王權由和州(今安徽和縣)繼續南逃,劉錡也過江回到鎮江。長江以北地區全部失陷,當時「中外震恐」,「上欲航海」,真是危急之至。
  • 張姓雖然沒有出過皇帝,但卻出過「四大名相」,你能說出幾個
    歷史事實雖然如此,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不好回答,不過,我們今天也不打算去回答,因為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張姓中的皇帝,而是張姓中的名相。張姓雖然沒有出過皇帝,但卻出過「四大名相」,對於這張姓的「四大名相」,你能說出幾個呢?
  • 抵抗金軍「戰爭狂魔」完顏亮,為南宋續命百年的竟是這位文弱書生
    他做夢也沒想到,讓他美夢成幻,甚至魂斷江邊的,不是南宋的勇猛悍將,而是一位名叫虞允文的一介書生。事實上,完顏亮揮軍南下,並不是完全一時衝動,而是對南宋朝廷做過底線測試。曾派使者蠻橫無理地於大庭廣眾之下,羞辱宋高宗,企圖惹怒大宋皇帝,怒斬來使,撕毀合約,造成金軍南下的正當理由和口實。
  • 假如沒有金國內訌相助,南宋還能保全嗎?
    采石之戰正當海陵王率領的主力兵臨長江北岸,南宋長江防線岌岌可危之際,接連發生了兩件事情,導致金兵功敗垂成,撤軍北還:第一件事,虞允文率部在采石之戰中擊敗金軍,致使金軍渡江的圖謀落空戰船南宋完全沒有機會!
  • 追本「中興四將」,溯源南宋初期對金戰爭之始末
    文|青樓大茶壺《中興四將圖》故宮博物院現藏南宋畫師劉松年所繪之《中興四將圖》,絹本設色,縱26釐米,橫90.6釐米,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題,已擦去,而現存清代乾隆帝墨筆楷書重題,依次是"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嶽鄂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