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931年—999年),北宋初年大將。 他在北宋統一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攻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曹彬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任樞密使。999年,曹彬病逝。
楊業(?—986年 ),北宋名將。 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隨軍北伐,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孤立無援,於陳家谷力戰被擒,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曹瑋(973年—1030年),北宋名將,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軍,破章埋族,滅撥臧,大破吐蕃軍,屢立戰功。後因宰相丁謂誣陷,連貶知萊州,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1030年去世,獲贈侍中,諡號武穆。
狄青(1008年—1057年),北宋名將,因其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在宋夏戰爭中,立下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範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範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1057年狄青去世,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宗澤(1060年—1128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嶽飛(1103年—1142年),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書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曾先後四次從軍,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1140年,他揮師北伐,大敗金軍,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後被誣陷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韓世忠(1090年—1151年),南宋名將、詞人。與嶽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18歲時應募從軍,先平定了苗劉之亂,在黃天蕩大敗顏宗弼 ,為官正派,不依附奸相秦檜,為嶽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後悠遊而終。1151年逝世,享年61歲,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1176年,諡號「忠武」。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南宋初年名臣。 他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後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世稱「虞雍公」,歷任左丞相、四川宣撫使等。1174年,虞允文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肅」。他的作品有《辨鳥賦》《誅蚊賦》,傳世墨跡有《適造帖》等。
孟珙(1195年—1246年),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 孟珙早年隨父抗金,並參與滅金的蔡州之戰。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後特贈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
王堅,(1198年—1264年),南宋抗蒙名將。 王堅早年加入忠順軍,後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開慶元年,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撤退蒙軍,史稱釣魚城之戰。後調任湖北安撫使等職,因遭賈似道排斥,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內安使,1264年,鬱憤而卒,諡忠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