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虞氏家族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在其發展歷史上出現了虞允文和虞集。虞允文因采石之戰而聞名,並官至宰相;虞允文的五世孫虞集在元朝時又以弘才博學而著稱。至今仁壽(現今四川仁壽縣)人仍以此為榮,自豪地把家鄉的這兩位先生合稱「二虞」。虞允文家族中還出現了較多的學問家和教育家,如虞剛簡、虞汲等。虞允文和虞集生平事跡相對來說較清晰,而虞允文家族的總體面目十分模糊。相關資料也十分有限,本文只做至虞允文孫子一世。目前對虞允文家族研究的材料主要有:虞允文父親虞祺——楊椿《虞秦公祺傳》、任瀚《虞秦公世德碑》,虞允文——楊萬裡《虞公神道碑》,虞允文次子虞公著——《南宋虞公著夫婦墓志銘》,虞允文孫子虞剛簡——魏了翁《虞公(剛簡)墓志銘》,虞集——歐陽玄《虞雍公(集)神道碑》、趙汸《虞公(集)行狀》。
對虞氏的先世,各種資料都記載得很統一,「系出周虞仲,在六國曰卿,在唐曰世南」,「虞氏系出虞仲,世家會稽」。虞仲是周太王的次子、周文王的伯父。因為在族譜或史書中經常難免會有穿鑿附會的說法,所以虞仲是否真是虞氏的祖先,還難以下結論。一般地,虞氏從較近的唐代虞世南開始,這種說法較為可信。「遠祖永興公世南,仕唐為弘文館學士,由越徙京兆。"虞氏家族以京兆為郡望,這從他們的封號可以體現出來,虞氏家族成員裡很多都有「雍」字,如虞允文封雍國公,虞汲封為雍郡公,虞集死後追封為仁壽郡公,但歐陽玄在為他作神道碑時,仍稱他為雍國公。
唐僖宗時,虞氏家族在虞殷的率領下入蜀,並定居隆州仁壽。關於入蜀時間,各種記載基本上一致,但對虞殷後的子孫的情況所載不詳,楊椿《虞秦公祺傳》講得也不清楚:「歲久,家富族滋,大率好善積德。」直到南宋時由於虞允文曾經官至宰相的緣故,對虞允文的祖父輩、父輩才有較詳細和統一的記載。
虞允文的曾祖父虞昭白,生平事跡不詳,死後以虞允文故贈太師、周國公。祖父虞軒,未仕,以虞允文故死後贈太師、魏國公,史載祖父虞軒「好善積德」,在當地威望很高。
父親虞祺(1077—1147),字齊年,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曾任太常博士、潼川府路轉運判官,死後贈太師、秦國公。他不僅從小「知孝敬父母」,而且很聰明,「四歲口誦數百言,既長學愈力」。虞祺三十九歲時考中進士,然後任命華州、瀘州、成都等地。為官期間,對當地重複徵收的賦稅,他都予以免除,贏得當地民眾擁護。據任瀚《虞秦公世德碑》記載在潼川府轉運判官知潼川府(今四川三臺)任上,上疏請求「罷四方無名貢獻,黜貪墨吏謝天下」,得到朝廷批准,「所部減氓租半」。虞祺因為冒犯秦檜而丟官,晚年「閉戶著書,不預外事」,但「舊所嘗部父老,日饋遺問訊,不絕道路」。他「以疾卒於官,年七十一」。虞祺在虞氏家族的發展史上地位重要,家族的興旺從虞祺開始。楊椿評價說「後來子弟炅炅有成立,為國家倚緩急者,必歸秦公。」。
虞允文(111O一1174),字彬甫,一作彬父、並父。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抗金英雄。虞允文自幼勤奮好學,《宋史》本傳稱其「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早年,因父親鰥居多病,不肯離左右。父死,紹興二十四年(1154)始登進士第。累官至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他指揮並取得了采石之戰的勝利。後曾官至宰相,又三次鎮守四川,備戰北伐。在虞氏家族發展史上,虞允文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與他官至宰相有關,關鍵在於此後虞氏家族繁衍更加興旺,據魏了翁《虞公(剛簡)墓志銘》記載,虞允文曾說: 「吾家自曾大父而下,世傳一子。」。虞允文後,虞氏子孫甚多。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長子虞公亮,以父蔭為奉議郎、直秘閣。虞公亮性格高簡,終身沒有做官,死後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次子虞公著(1165~1226),嘉定中(1216年左右)中進士,曾任開州(今四川開縣)、渠州等地知州,官至中奉大夫、仁壽縣開國男,贈光祿大夫。1982年,四川彭山縣文物調查組在彭山縣江口鎮發現了虞公著及其夫人留氏的合葬墓,找到夫妻二人的墓志銘。留氏為南宋孝宗、光宗二朝名臣留正的女兒,留正是虞允文提拔的士人,在他擔任四川安撫使時,將女兒許配給公著。
三子原名虞公遜,宋孝宗賜名虞杭孫。乾道中(1170年左右)中進士,歷任餘杭(今浙江臨安縣東)縣丞、知長寧軍(今四川長寧)、大理寺丞、官至中奉大夫,贈通議大夫。虞杭孫守長寧時,武寧溪有巨石橫中流,他組織人員鑿開巨石,讓船能通行,至今巖石上尚有「虞公峽」三字。
女一名,小名樞娘,嫁給從事郎、黎州軍事推官張熠。
虞允文孫子較多,虞公亮、虞公著各有子六名,虞杭孫一系資料尚缺。
虞公亮長子虞易簡,曾任棗陽軍(治今湖北棗陽)使、知大寧監(治今四川巫溪)。
次子虞剛簡(11 64~1227),字仲易,一字子韶,世稱滄江先生。他早在12歲時就以門蔭入仕,為承奉郎。此後,任華陽(今四川成都)知縣、綿州(今四川綿陽)通判。寧宗嘉定八年(1215)由知萬州任罷。嘉定十一年,起知簡州。時金人犯邊,制置使董居誼召虞剛簡為參議官。虞剛簡建議提高軍士的待遇,「抽還忠義人之配內郡者,以紓邊人之憤,又請緩科三路餉夫之直」,這些措施得到採納。虞剛簡積極備戰,招募軍士,修屯田之利。三年之間,募得三十九萬二千餘人,而墾田百餘萬。嘉定十五年,擢夔州路提點刑獄,改利州路。理宗寶慶二年(1227)卒,年六十四。虞剛簡著有《易傳》、《論語解》、《詩說》。據《宋元學案》記載,虞剛簡築室於成都之合江,建滄江書院,授書育人。虞剛簡研讀儒家「六經」,於《易》尤為精研,花費十六年時間,將周敦頤、二程、邵雍、朱震等各家之說融會貫通,隨文申義,著為《易說》。後人對虞剛簡評價很高,「虞允文孫八人,皆好修,唯剛簡最知名」。他還是宰相趙雄的女婿。魏了翁為其作《利州路提點刑獄主管衝佑觀虞公墓志銘》,另((宋元學案》卷七十二《二江諸儒學案》有《提刑虞滄江先生剛簡》小傳。
三子虞方簡,歷任江安、夾江(今均屬四川)知縣、長寧知軍、普州(今四川安嶽)、蓬州(治今四川儀隴二龍場)、邛州(治今四川邛崍)知州。
四子虞爍,曾任青神(今屬四川)知縣、茂州(治今四川茂汶風儀鎮)知州。
五子虞夷簡,曾任郫縣(今屬四川)丞、永康軍(治今四川都江堰市)別駕、榮州(治今四川榮昌)知州。
據《虞公著碑誌拓本》。可知,虞公著六個兒子分別為:虞普,曾權知石泉軍(治今四川北川縣治城鎮);虞曾,曾任什邡縣(今屬四川)丞;虞泰,曾任眉山縣(今屬四川)丞;虞時,曾任邵陽縣(今屬湖南)主簿;虞會,為登仕郎;虞香,為通仕郎。
歡迎關注虞氏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