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生平家世考

2021-02-23 虞氏人文

四川虞氏家族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在其發展歷史上出現了虞允文和虞集。虞允文因采石之戰而聞名,並官至宰相;虞允文的五世孫虞集在元朝時又以弘才博學而著稱。至今仁壽(現今四川仁壽縣)人仍以此為榮,自豪地把家鄉的這兩位先生合稱「二虞」。虞允文家族中還出現了較多的學問家和教育家,如虞剛簡、虞汲等。虞允文和虞集生平事跡相對來說較清晰,而虞允文家族的總體面目十分模糊。相關資料也十分有限,本文只做至虞允文孫子一世。目前對虞允文家族研究的材料主要有:虞允文父親虞祺——楊椿《虞秦公祺傳》、任瀚《虞秦公世德碑》,虞允文——楊萬裡《虞公神道碑》,虞允文次子虞公著——《南宋虞公著夫婦墓志銘》,虞允文孫子虞剛簡——魏了翁《虞公(剛簡)墓志銘》,虞集——歐陽玄《虞雍公(集)神道碑》、趙汸《虞公(集)行狀》。

對虞氏的先世,各種資料都記載得很統一,「系出周虞仲,在六國曰卿,在唐曰世南」,「虞氏系出虞仲,世家會稽」。虞仲是周太王的次子、周文王的伯父。因為在族譜或史書中經常難免會有穿鑿附會的說法,所以虞仲是否真是虞氏的祖先,還難以下結論。一般地,虞氏從較近的唐代虞世南開始,這種說法較為可信。「遠祖永興公世南,仕唐為弘文館學士,由越徙京兆。"虞氏家族以京兆為郡望,這從他們的封號可以體現出來,虞氏家族成員裡很多都有「雍」字,如虞允文封雍國公,虞汲封為雍郡公,虞集死後追封為仁壽郡公,但歐陽玄在為他作神道碑時,仍稱他為雍國公。

唐僖宗時,虞氏家族在虞殷的率領下入蜀,並定居隆州仁壽。關於入蜀時間,各種記載基本上一致,但對虞殷後的子孫的情況所載不詳,楊椿《虞秦公祺傳》講得也不清楚:「歲久,家富族滋,大率好善積德。」直到南宋時由於虞允文曾經官至宰相的緣故,對虞允文的祖父輩、父輩才有較詳細和統一的記載。

虞允文的曾祖父虞昭白,生平事跡不詳,死後以虞允文故贈太師、周國公。祖父虞軒,未仕,以虞允文故死後贈太師、魏國公,史載祖父虞軒「好善積德」,在當地威望很高。

父親虞祺(1077—1147),字齊年,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曾任太常博士、潼川府路轉運判官,死後贈太師、秦國公。他不僅從小「知孝敬父母」,而且很聰明,「四歲口誦數百言,既長學愈力」。虞祺三十九歲時考中進士,然後任命華州、瀘州、成都等地。為官期間,對當地重複徵收的賦稅,他都予以免除,贏得當地民眾擁護。據任瀚《虞秦公世德碑》記載在潼川府轉運判官知潼川府(今四川三臺)任上,上疏請求「罷四方無名貢獻,黜貪墨吏謝天下」,得到朝廷批准,「所部減氓租半」。虞祺因為冒犯秦檜而丟官,晚年「閉戶著書,不預外事」,但「舊所嘗部父老,日饋遺問訊,不絕道路」。他「以疾卒於官,年七十一」。虞祺在虞氏家族的發展史上地位重要,家族的興旺從虞祺開始。楊椿評價說「後來子弟炅炅有成立,為國家倚緩急者,必歸秦公。」。

虞允文(111O一1174),字彬甫,一作彬父、並父。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抗金英雄。虞允文自幼勤奮好學,《宋史》本傳稱其「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早年,因父親鰥居多病,不肯離左右。父死,紹興二十四年(1154)始登進士第。累官至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他指揮並取得了采石之戰的勝利。後曾官至宰相,又三次鎮守四川,備戰北伐。在虞氏家族發展史上,虞允文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與他官至宰相有關,關鍵在於此後虞氏家族繁衍更加興旺,據魏了翁《虞公(剛簡)墓志銘》記載,虞允文曾說: 「吾家自曾大父而下,世傳一子。」。虞允文後,虞氏子孫甚多。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長子虞公亮,以父蔭為奉議郎、直秘閣。虞公亮性格高簡,終身沒有做官,死後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次子虞公著(1165~1226),嘉定中(1216年左右)中進士,曾任開州(今四川開縣)、渠州等地知州,官至中奉大夫、仁壽縣開國男,贈光祿大夫。1982年,四川彭山縣文物調查組在彭山縣江口鎮發現了虞公著及其夫人留氏的合葬墓,找到夫妻二人的墓志銘。留氏為南宋孝宗、光宗二朝名臣留正的女兒,留正是虞允文提拔的士人,在他擔任四川安撫使時,將女兒許配給公著。

三子原名虞公遜,宋孝宗賜名虞杭孫。乾道中(1170年左右)中進士,歷任餘杭(今浙江臨安縣東)縣丞、知長寧軍(今四川長寧)、大理寺丞、官至中奉大夫,贈通議大夫。虞杭孫守長寧時,武寧溪有巨石橫中流,他組織人員鑿開巨石,讓船能通行,至今巖石上尚有「虞公峽」三字。

女一名,小名樞娘,嫁給從事郎、黎州軍事推官張熠。

虞允文孫子較多,虞公亮、虞公著各有子六名,虞杭孫一系資料尚缺。

虞公亮長子虞易簡,曾任棗陽軍(治今湖北棗陽)使、知大寧監(治今四川巫溪)。

次子虞剛簡(11 64~1227),字仲易,一字子韶,世稱滄江先生。他早在12歲時就以門蔭入仕,為承奉郎。此後,任華陽(今四川成都)知縣、綿州(今四川綿陽)通判。寧宗嘉定八年(1215)由知萬州任罷。嘉定十一年,起知簡州。時金人犯邊,制置使董居誼召虞剛簡為參議官。虞剛簡建議提高軍士的待遇,「抽還忠義人之配內郡者,以紓邊人之憤,又請緩科三路餉夫之直」,這些措施得到採納。虞剛簡積極備戰,招募軍士,修屯田之利。三年之間,募得三十九萬二千餘人,而墾田百餘萬。嘉定十五年,擢夔州路提點刑獄,改利州路。理宗寶慶二年(1227)卒,年六十四。虞剛簡著有《易傳》、《論語解》、《詩說》。據《宋元學案》記載,虞剛簡築室於成都之合江,建滄江書院,授書育人。虞剛簡研讀儒家「六經」,於《易》尤為精研,花費十六年時間,將周敦頤、二程、邵雍、朱震等各家之說融會貫通,隨文申義,著為《易說》。後人對虞剛簡評價很高,「虞允文孫八人,皆好修,唯剛簡最知名」。他還是宰相趙雄的女婿。魏了翁為其作《利州路提點刑獄主管衝佑觀虞公墓志銘》,另((宋元學案》卷七十二《二江諸儒學案》有《提刑虞滄江先生剛簡》小傳。

三子虞方簡,歷任江安、夾江(今均屬四川)知縣、長寧知軍、普州(今四川安嶽)、蓬州(治今四川儀隴二龍場)、邛州(治今四川邛崍)知州。

四子虞爍,曾任青神(今屬四川)知縣、茂州(治今四川茂汶風儀鎮)知州。

五子虞夷簡,曾任郫縣(今屬四川)丞、永康軍(治今四川都江堰市)別駕、榮州(治今四川榮昌)知州。

據《虞公著碑誌拓本》。可知,虞公著六個兒子分別為:虞普,曾權知石泉軍(治今四川北川縣治城鎮);虞曾,曾任什邡縣(今屬四川)丞;虞泰,曾任眉山縣(今屬四川)丞;虞時,曾任邵陽縣(今屬湖南)主簿;虞會,為登仕郎;虞香,為通仕郎。

 

歡迎關注虞氏人文

相關焦點

  • 許雋超|《綠野仙蹤》作者李百川 生平家世考實
    關於《綠野仙蹤》評點者陶家鶴的生平家世,近亦有所得。檢浙江紹興《會稽陶氏族譜》(陶在銘修,光緒二十九年刻本),於卷八《世系三下》中覓得陶家鶴,其祖陶式玉、父陶承熹及胞叔、堂兄等世表,並迻錄之:             式玉,原名素耜,字尚白,號存齋,行二十。康熙壬子(1672)舉人,丙辰(1676)進士,歷官廣西道監察御史、巡按江南兩淮鹽漕察院。
  • 左怡兵:清代曲家周大榜的家世、生平與著述探考
    關於周大榜的花部戲曲創作,學界已有初步探討,本文則依據《周氏家譜》及新發現的《傳忠堂駢體文集》等材料,系統梳理周大榜家世背景;試從應舉、交遊及遊幕等三方面對周大榜的生平進行細緻探考;並對周大榜的詩文、彈詞及戲曲等著述作全面考述,為今後深入研究周大榜的戲曲創作奠定基礎。
  • 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啟家世生平考
    史籍中關於《本事詩》作者孟啟生平的記載不多,著名學者如餘嘉錫、王夢鷗均有考證,但所得甚少。
  • 虞允文字彬甫原文及翻譯
    宋高宗命令虞允文前往蕪湖催促李顯忠接交王權的軍隊,並犒賞駐紮採石的宋軍。虞允文到達採石時,宋軍將士們三五成群,卸除武裝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權手下的敗兵。虞允文剛剛部署完畢,敵軍已經大聲叫喊起來,完顏亮親自指揮數百艘戰船橫渡長江而來,徑直逼近宋軍,宋軍向後稍稍退卻了一些。虞允文親入戰陣指揮,拍著時俊的肩背說:「你的膽識謀略天下聞名,現在你站在陣後就顯得像女人孩子一樣(膽小)了。」時俊就揮舞著雙刀出戰,將士們不怕犧牲,與金軍展開殊死搏鬥。金軍大敗。皇帝感到非常欣慰,嘉獎讚嘆。
  • 虞允文,被迫上陣卻是書生救國
    虞允文是個標準的讀書人,六歲就能背誦《九經》,七歲就能做文章了,想想我七歲的時候字都沒認多少,真是慚愧。虞允文曾注《唐書》、《五代史》,藏於家;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流傳於世。紹興二十三年考中進士。
  • 沈乃文 | 關於米萬鍾生平及其家世(中)
    「圖錄考」未曾涉及。考元璐墓誌所記, 是在萬曆三十九年。葉向高「米仲詔詩序」記:「仲詔去而為令, 三更邑, 淹回十餘年, 而後得一曹郎, 榷稅近畿。不數月, 又請告歸。」就是說萬鍾升任戶部左曹郎之後, 去了河西務。那裡是當時京東第一鎮, 江南漕艘必經的漕渠咽喉, 旅店叢集, 百貨積居, 故而戶部在當地分司榷稅。
  • 南宋的中興:離不開能文能武的四川名相虞允文輔佐
    葉義問當時忌憚金軍氣勢,不敢親自到軍中鼓舞將士,就派虞允文代替。虞允文還沒到採石江邊軍營,對岸金軍鼓聲陣陣傳來,王權所部士兵紛紛散坐路旁,皆準備逃走。虞允文十分吃驚,立刻聚集將士勸說大家一戰。 史書繪聲繪色演繹虞允文的「激將法」,宋軍見虞允文自告奮勇出來作主,都表示:「大家這些年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
  • 虞允文一介書生,膽識超群,以少勝多,採石大戰力挽狂瀾
    虞允文的父親是朝廷官員,按照宋朝的制度,虞允文受父親的功勳能夠入朝為官。虞允文是個孝子,在母親去世後,他極度悲傷,早晚在墳前哭泣。丁憂到期後,因為父親生病,虞允文不忍離開他的身邊,所以一直沒有補官。父親過世之後,他參加了科舉考試並高中,才開始踏入仕途。1161年秋,完顏亮親自率領十七萬金兵抵達淮河北邊,準備渡淮。
  • 南宋虞允文:出將入相二十年,被毛澤東譽為「千古一人」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藉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後,虞允文極度悲傷。他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有疾病,故七年未曾調官,直到父親逝世之後,才重新投身功名。《宋史·虞允文傳》:父死,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秦檜當國,蜀士多屏棄。
  • 虞允文去世後宋孝宗北伐之心破碎遂開始內禪
    虞允文的去世,讓孝宗收復中原的夢想破滅 張浚、吳璘等名將先後去世後,孝宗能依靠的人,只有虞允文一人。 宋孝宗把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宰相虞允文身上,他曾經對虞允文說:「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可見他對虞允文之器重。
  • 【文氏溯源】文彥博家世考
    《晉陽學刊》2006年第5期侯小寶、李寅生的《〈文潞公集〉版本考略》中提及「維申」時,其頁下腳註為:「維申,為文彥博第六子文及甫的字。」此說亦誤,當源於四庫本《潞公文集·提要》或《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潞公集提要》在論及維申時所加按語。       《故裡三賢之文彥博》[1]載:「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位自稱是文彥博第22代子孫的文老先生。
  • 高中生平時考多少分,高考才能考上985大學?高三老師給出了答案
    高中生平時考多少分,高考才能考上985大學?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再或者是老師,都習慣根據學生平時的成績去預測學生將來能考什麼樣的大學,在這裡一位高三老師就給大家分享了考985大學的分數,學生平時考試只有達到了這個水準,高考才有把握上985大學,看看你的成績是否能上985大學呢?
  • 吳敬梓生平(附:生平大事年表)
    (《題王溯山左茅右蔣圖》)但是不久他看到自己的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1691—1767)等等落選而歸,因為博學鴻辭考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考中的,有的人參加考試以後沒有選中就回家了。他看到這些現象,他心裡又感到慶幸,覺得幸虧沒有出去出這種醜!所以對吳敬梓來說這種功名在他心中是盈蕩著的,但是,他對功名有著自己特殊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也寫進了《儒林外史》當中。
  • 五千年周氏家世
    他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他繼承先父文王遺志滅紂克商的戰績,在《史記》和許多古史籍中都有詳細記載。經長期研究考證,已將公元前1046年認定為武王進行牧野決戰、翦紂滅商之年,也即西周王朝的起始之年。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長安)。
  • 後人對他的生平研究,一代摩詰居士
    王維雕像王維任太子中允、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與受偽職等問題,王維任太子中允後為太子中庶子之職,兩《唐書》本傳都有記載,陳鐵民《王維生平五事考辨書後附錄傳本誤收詩文,王維事跡資料匯錄、詩評、畫評、王維年譜、王維集版本考等資料,是迄今為止最完備、最具權威性的新注本。
  • 廣南夫子陳希伋之家世、裡居探源
    至於其家世情況,則可從其傳中「肄業太學十餘年」一語得到解答。據《辭海》辭條釋:「太學古學校名。……漢興太學,立五經博士以養天下士。唐代太學與國子學、四門學並隸國子監。宋因之,凡七品以上子弟得入國子學,八品以下之子弟及庶民之俊秀者,得入太學。……」由此可以推斷,希伋之家世當是八品以下之官宦世家或富庶之家的俊秀子弟。但屬前者之可能性較大。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
  • 張南垣資料最新發現:喬萊《張處士墓志銘》考略
    全文刊登於《風景園林》2020年第4期P118-125 黃曉,劉珊珊,秦紹楹.張南垣的生平、家族與交遊:喬萊《張處士墓志銘》考略[J].風景園林,2020,27(4):118-125.
  • 黃聖依家世不簡單,媽媽也是學霸,和安迪全程英文對話震驚網友!
    其實之前就有關於黃聖依的家世不簡單這樣的說法,畢竟黃聖依出道也很早,後來還能嫁入豪門成功上位。這一次黃聖依的媽媽上熱搜,主要也是沒想到原來黃聖依的媽媽是個學霸。黃聖依家是書香世家,黃聖依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學霸,因為之前黃聖依的開始成績也被曝光過,考的很不錯。有點像易烊千璽,自己原本就可以靠顏值吃飯,偏偏有很有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