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為何比大明命硬:一個憤青的失敗

2021-01-07 騰訊網

同樣內憂外患,大清為何比大明命硬?

原因很簡單。

崇禎的水平比起慈禧、恭親王奕訢來,就是個敲鍵盤的憤青。從兩方面,可以看出差距來。

一方面,相比於崇禎,清廷知道誰是自己的生死威脅,誰僅僅是個面子問題,其戰略上有主次先後,拎得輕重。

當時的清王朝比明末慘多了,太平軍盤踞江南,捻軍肆虐黃淮,杜文秀割據云南,回亂擾攘陝甘,新疆也是動蕩無比,俄國侵略東北,天地會擾亂廣州,英法侵略北京廣州,可謂天下騷亂,無一處之寧靜,而大清的財政也因江南餉絕而基本上破產了。總體來看,這種局面不亡,簡直沒有天理。

但是敵人再多,只要大清的領導人知道誰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敵,誰是貪便宜謀小利的烏合之眾,誰是可以收買的潛在盟友,就可以制定出正確的戰略,並有效利用僅有的資源,從而挽回危局。

大清的策略很正確:英法俄是可以收買的外國侵略者,不過是貪圖特權、土地和財帛,大筆一揮送他們便是,結果這些外國人退出北京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紛紛成為大清的堅定捍衛者,在上海、武漢作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天地會、杜文秀、苗沛霖和南疆叛匪,不過是烏合之眾,沒有雄圖大志,不必集中力量消滅,可以安撫、收買甚至漠視;唯有太平軍,是必須消滅的死敵,所以大清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太平軍,「傾天下之力,覆此金湯」,最終挽救了大清。

明末的崇禎則恰恰相反。後金不過是想要土地、美女、金錢和名分,卻遲遲不給,非得用最精銳的軍隊死磕,優秀的部隊不是被耗在關外,就是被殲滅;而面對大明國內的闖獻叛匪,崇禎則剿撫不定,最終使其做大。所以,崇禎是個毫無主次思維和戰略能力的庸人,分不清關鍵利益和虛名浮譽的區別,動輒以情緒決定政策。

另一方面,比起清廷的隨機應變,崇禎撈錢和花錢的技術嚴重不過關。

1、明廷徵稅比清朝少得多,崇禎朝的財政相當僵化,不但商稅開不出來,而且糧銀也因大量的免稅士紳而徵集有限;而清廷在各省份私自設卡,釐金關銀盤剝無數,賣官鬻爵,向洋行借錢等等,為了徵集軍費,可謂不擇手段;

2、明軍的主力始終都是花錢無數的政府軍,到來後來這些軍隊因為政府沒錢養活,變成了劫掠無度、不受控制的流氓軍頭部隊,如左良玉、高傑等;而清軍的主力已經不是花費財政最兇的政府軍,而是讓士紳有產階層自籌軍隊,富人嘛,熟讀詩書禮儀,永遠都是擁護朝廷的,也好控制。大清花富人的錢,保祖宗的江山,最多也只是給這些有錢人幾個頂戴而已。

總之,明朝的崇禎比起慈禧來,簡直差太多。看看明史就知道了,崇禎對軍權忌刻到連孫傳庭造田養兵都不放心,動輒幹預下獄,還不如一個滿洲寡婦的度量水平。

明之亡,實由崇禎。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文/王凱迪明朝崇禎末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滿清王朝,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大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為了八旗大軍的第一帶路黨。滿清統一全國後,耿繼茂(耿仲明之子)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自此,三藩之勢割據一方,成犄角之勢。
  • 大清為何要削藩?
    大清從入關開始,開始重用一些南明降將,比如說吳三桂。隨著大明降將們的賣力攻伐,大清也順利拿下了江山,將南明徹底滅亡了。但是南明一消失,各位大明降將就開始慌了,畢竟愛新覺羅一家是能和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畢竟皇子們一個爹生得都可以拔刀相向,更何況大明降將這種叛臣,大清用他們的時候固然爽,但是用完麻煩事也就多起來了。
  • 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後金為大清?
    清朝最初是由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原本叫後金,但是二十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
  • 大明王朝究竟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還是大清王朝推翻的?
    南明能中興大明嗎?一切其實還存在極大的變數。1,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大明在1644年確實已經結束這一年,李自成建立大順,北方的大明官僚紛紛倒戈,正式開始了改朝換代。如果僅從長城以內看中國,那麼大順與南明成為了事實上的南北朝。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這一戰使得大明王朝的氣數全部消失殆盡,可以說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皇太極與崇禎的這最後一戰的全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歷史的車輪無人能夠阻擋,這一戰大明徹底失敗,再難崛起。同時也向歷史宣告了從此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清。
  •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挨了一個日本憤青一槍,這一槍到底有多貴
    當年甲午一戰,北洋水師被打的幾乎全軍覆沒,當時世界震驚,因為這樣的結局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啊,當時大清的海軍並不弱於日本的聯合艦隊,如果非要做比較的話,甚至要高出甚多,但是仍舊是敗了,敗在了體制上。大概是62.5萬兩白銀,看著挺多的,但是老太后過一個生日花了多少?答:700萬兩!老太后這個生日等於花光了一個北洋艦隊的錢啊!當時別說老太后,甚至全國都沒意識到甲午海戰對中國的影響有那麼大,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迎來了一場性命交關的戰爭。
  • 《大明風華》大清有孝莊文皇后,大明有誰?孫若微在她面前很渺小
    首先想到她,一點兒不意外,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史料也較為詳實,作家、編劇、導演等也喜歡寫和拍。 近期《大明風華》熱播,其中出現了一位皇后,後來的皇太后、太皇太后,她雖然沒有大清的孝莊文皇后那麼被大家所熟知,但其對大明的功績不亞於孝莊對大清。
  • 憤青的意思是什麼 憤青的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都會看到「憤青」這個詞語,那麼「憤青」是什麼意思呢?「憤青」的意思是有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沙文主義思想、言論和行動的青年。憤青的全稱是「憤怒青年」,憤青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
  • 我們常說的命硬是什麼?命硬到底好不好?
    其實就是簡單的說是初一出生的男孩子和十五出生的女孩子命硬。命硬一般就是迷信的說法,一是說生辰八字不好,剋死親屬的我們稱呼此人命盤過硬,二是說經常遭遇各種坎坷,但是總是能扛過去,怎麼也折騰不死,這種我們一般稱呼為命大。
  • 蕭功秦:如果你真愛國,就請超越憤青思維
    聯繫其動蕩十年中所經歷的憤青故事,蕭功秦不禁感嘆:如果你真愛國,就請超越憤青思維。 當一個國家民眾的憤青思維被調動擴大,就容易引發高度的對立情緒和戰爭狂熱,在此緊張氛圍下的意外事件,很容易綁架政府決策者的政治外交戰略,訴諸不可避免的戰爭途徑解決,反而會對國家利益造成很大的危害。 憤青一詞雖然見於現代,但在古代因憤青思維引發的誤國案例卻也不少。
  • 劉瑜:「憤青」的下場
    在「憤青根據地」紐約、舊金山等地,成千上萬的憤青們從城市各個角落湧現出來,相聚在街頭,以音樂、舞蹈、吼叫、罵娘、大字報、小漫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熱愛和平的心聲。憤青們在自越戰以來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幾十年後,終於贏來了又一個春天。不過站在大街上渾水摸魚地吼一兩嗓子是一回事,站在講壇上擲地有聲地散布賣國言論又是一回事。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明軍行軍圖第三、沒有充分了解對手,大明對蒙古的了解還停留在那個被明成祖朱棣打的臣服大明的蒙古,還沒有意識到瓦剌和被擊敗的韃靼是不一樣的,而且通過20多年的休整,蒙古已經開始再次崛起,在這種一個變強,一個變弱的情況下
  • 《大明風華》太子太子妃討喜,孫若微失敗,遠不如她黑化讓人期待
    《大明風華》太子太子妃討喜,孫若微失敗,遠不如她黑化讓人期待。 文/巖姐 原創內容,抄襲必究! 朱亞文、湯唯主演的古裝劇《大明風華》播出以後,吸引了很多的人追劇,主要是因為該劇的輕鬆氛圍,給了觀眾很多的歡樂和開心。
  • 明朝國號為何是「大明」 正解明朝國號的由來
    那麼,朱元璋為何把這一新生國家的國號定為「大明」,其實在當時朝野對此國號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太多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國號的由來逐漸又變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持續多年,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兩種。
  • 《命硬》原唱唔系側田??
    不過有幾多人知道《命硬》一開始其實唔系側田嘅呢?今年Wyman得閒喺屋企無嘢做順手將《命硬》嘅第一份填詞搵咗出嚟仲分享咗呢首歌嘅一啲故事原來《命硬》嘅第一版歌詞系寫俾女歌手嘅歌名叫《她整晚在寫信》講述一個女仔連夜寫信俾心上人嘅故事
  • 范文程為何忠於大清?他的結局如何?
    清朝建立前後,范文程積極討伐明朝,對大清建立新制建議獻策,被看做是清朝開國文臣之首。他一生輔佐四位清朝帝王,死後康熙帝親筆書寫祭文,並賜予諡號「文肅」。人們不禁要問,范文程為何要忠於大清?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呢?我們今天來說說這件事情。萬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於遼東瀋陽,據《清史稿》記載:「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謫瀋陽,遂為瀋陽人,居撫順所。」
  • 大明隻手遮天的東林黨,為何在我大清毫無波瀾?大人,時代變了!
    從1604年顧憲成正式重新建立東林書院開始,到南明政權滅亡為止,東林黨人在明朝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這種以「師生」、「同學」、「同鄉」的身份互相勾連的團體,最終成長為一個極其龐大的勢力。但是在清軍統一天下之後,就很難看見東林黨人再出來攪風攪雨,這些自詡為"清流"的人在清朝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為何東林黨人在清朝就不行了呢,難道是那些東林人轉性子了?首先咱們要清楚東林黨的背景。最早的東林黨只是一群聚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評論朝廷政策、抨擊腐敗官員的文人士紳,哪知道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大。
  • 流血的遼東戰場,上億大明軍隊,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皇太極在瀋陽,也就是當時的盛京,祭告天地,建國號大清。在這場規模盛大的"開國大典"上,東北諸族、蒙古一些部落皆跪地俯首歡呼,只有兩個人拒不跪拜。這兩個人是朝鮮使臣羅德憲和李廓,面對皇太極的淫威,兩人將生死置之度外,淡然地說:"臣墮地之初, 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虜, 偷安僅存, 縱延晷刻, 其於祖宗何, 其於天下何, 其於後世何?"
  •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人們在聽到「三足鼎立」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過是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而明朝末年大清入關時的局面與此卻頗為相似。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在攻下北京城後,建立大順,並且在倉促之下稱帝。然而,因為李自成所率領的部隊大多都是由百姓組成,沒有管理經驗,這就導致了其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許多重大錯誤,其中之一便是吳三桂降清。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大元皇帝的個人權力靠蒙古貴族來實現,大明皇帝的個人權力就慘了一點兒,只能靠太監和錦衣衛來實現。大清皇帝呢?大清皇帝有八旗啊!愛新覺羅家族自己就有一旗,而且還有大量的包衣奴才。所以,大清的文官根本就無法架空愛新覺羅家族,不是這夥人不想而是這夥人不能。大清皇帝背後,就站著最強支柱力量、滿清八旗。你大清文官就不可能像大明文官那樣「欺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