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內憂外患,大清為何比大明命硬?
原因很簡單。
崇禎的水平比起慈禧、恭親王奕訢來,就是個敲鍵盤的憤青。從兩方面,可以看出差距來。
一方面,相比於崇禎,清廷知道誰是自己的生死威脅,誰僅僅是個面子問題,其戰略上有主次先後,拎得輕重。
當時的清王朝比明末慘多了,太平軍盤踞江南,捻軍肆虐黃淮,杜文秀割據云南,回亂擾攘陝甘,新疆也是動蕩無比,俄國侵略東北,天地會擾亂廣州,英法侵略北京廣州,可謂天下騷亂,無一處之寧靜,而大清的財政也因江南餉絕而基本上破產了。總體來看,這種局面不亡,簡直沒有天理。
但是敵人再多,只要大清的領導人知道誰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敵,誰是貪便宜謀小利的烏合之眾,誰是可以收買的潛在盟友,就可以制定出正確的戰略,並有效利用僅有的資源,從而挽回危局。
大清的策略很正確:英法俄是可以收買的外國侵略者,不過是貪圖特權、土地和財帛,大筆一揮送他們便是,結果這些外國人退出北京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紛紛成為大清的堅定捍衛者,在上海、武漢作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天地會、杜文秀、苗沛霖和南疆叛匪,不過是烏合之眾,沒有雄圖大志,不必集中力量消滅,可以安撫、收買甚至漠視;唯有太平軍,是必須消滅的死敵,所以大清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太平軍,「傾天下之力,覆此金湯」,最終挽救了大清。
明末的崇禎則恰恰相反。後金不過是想要土地、美女、金錢和名分,卻遲遲不給,非得用最精銳的軍隊死磕,優秀的部隊不是被耗在關外,就是被殲滅;而面對大明國內的闖獻叛匪,崇禎則剿撫不定,最終使其做大。所以,崇禎是個毫無主次思維和戰略能力的庸人,分不清關鍵利益和虛名浮譽的區別,動輒以情緒決定政策。
另一方面,比起清廷的隨機應變,崇禎撈錢和花錢的技術嚴重不過關。
1、明廷徵稅比清朝少得多,崇禎朝的財政相當僵化,不但商稅開不出來,而且糧銀也因大量的免稅士紳而徵集有限;而清廷在各省份私自設卡,釐金關銀盤剝無數,賣官鬻爵,向洋行借錢等等,為了徵集軍費,可謂不擇手段;
2、明軍的主力始終都是花錢無數的政府軍,到來後來這些軍隊因為政府沒錢養活,變成了劫掠無度、不受控制的流氓軍頭部隊,如左良玉、高傑等;而清軍的主力已經不是花費財政最兇的政府軍,而是讓士紳有產階層自籌軍隊,富人嘛,熟讀詩書禮儀,永遠都是擁護朝廷的,也好控制。大清花富人的錢,保祖宗的江山,最多也只是給這些有錢人幾個頂戴而已。
總之,明朝的崇禎比起慈禧來,簡直差太多。看看明史就知道了,崇禎對軍權忌刻到連孫傳庭造田養兵都不放心,動輒幹預下獄,還不如一個滿洲寡婦的度量水平。
明之亡,實由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