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2020-12-14 歷史研習社

文/王凱迪

明朝崇禎末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滿清王朝,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大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為了八旗大軍的第一帶路黨。滿清統一全國後,耿繼茂(耿仲明之子)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自此,三藩之勢割據一方,成犄角之勢。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布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

圖/吳三桂

01.戰前狀態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實力最強。在經濟上,他壟斷鹽井、金礦、銅山之利,嚴徵關市商稅。並在遼東、蒙古、四川、西藏互市茶、馬、藥材等物品,財力冠絕中原。

在軍事上,吳三桂擁有強大的軍事集團,歸他統維穩旗兵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十營(其中還不包括他原來的嫡系部隊),且有久經戰陣的名將吳應麟、夏國相、張國柱、王屏藩等。從地理角度上看,雲南遠離京都交通閉塞,地勢險要加之十餘年的戰場建設,水陸要塞十分堅固。反觀康熙方面,這位年輕皇帝掌權不久,北方各地不穩,在對付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上明顯缺乏勝算。

圖/清初三藩

02.戰略對決

1673年,吳三桂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屏藩率軍攻入四川,一路由馬寶率軍自貴州攻入湖南。·康熙下令奪其王爵,殺其在京之子,緩撤其餘兩藩,以孤立吳三桂。雙方數十萬大軍在湖廣與川陝兩大戰場展開對決,大戰一觸即發。

吳軍張國柱、夏國相率主力相繼進入湖南,清朝湖南巡撫廬震率軍退往宜昌,吳軍隨即攻佔長沙、常德、嶽陽、衡陽等地,與清軍隔長江對峙。在西北戰場上,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清,殺死大學士莫洛,奪走清軍大量作戰物資,轉而進攻甘肅。

王屏藩趁機率軍由漢中出隴西、固原、定邊等地,以響應王輔臣,與此同時,吳三桂在川中連戰連捷,大西南與大西北連成一線,清軍只能固守西安待援。如果此時觀察雙方控制區,吳三桂的地盤已經與清王朝平分天下。

此時,吳三桂犯下了一個致命的戰略失誤:東線主力部隊不渡江北上反而東進江西,西線部隊死磕西安城而不入中原,如此兩招臭棋,貽誤了重要的戰機。以吳三桂與清朝的戰爭態勢來看,吳三桂必須趁當時清王朝初入中原之際,以亂打亂,不在乎一城一池之爭,直接摧毀清王朝的統治中樞,方才有取勝之機。而此時的吳三桂明顯希望坐收全功,將江南與西安全部收入囊中後再一鼓作氣全軍出擊,而這也恰好給了康熙調兵遣將之機。

03.崩盤之時

在吳三桂屯兵西安,東收江南之時,康熙及時抓住這一戰機集中兵力於西線,命大學士圖海為定遠大將軍,統帶西線各路人馬,在平涼與響應吳軍的王輔臣展開戰略決戰,一舉將王輔臣部圍困在平涼城北,「日斷糧草,夜予炮擊」,並使用政治攻勢對王輔臣進行二次誘降,成功瓦解了吳軍在關陝的優勢,讓吳三桂喪失了據西北以統一中原的機會。

江南方面,由於吳軍一心沿江收復江南,從而給予清軍鉗形夾擊的空間,清軍一路從贛中突入長沙,一路從江陵渡江,向湖口等吳軍的薄弱地段發動連續進攻,吳軍連遭敗績,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1676年10月,耿、尚兩藩王相繼投降清朝,吳三桂成為孤家寡人。兩年之後,吳三桂暴病而亡,清朝大軍從東西兩線向大西南挺進,吳氏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吳三桂早期的進兵機遇選擇十分正確,當時清王朝的血腥政策以及明朝故民的故國之思還未消失,吳三桂一出兵就取得了有力的戰略態勢。然而,吳三桂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優柔寡斷,放棄了以亂打亂,快速制敵的戰略決策,反而逡巡不前,最終喪失了絕佳的戰略機會,敗亡無日。

參考文獻:1.《吳清戰爭簡析》

2.《中國全史百卷本》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
  • 細解萬曆朝鮮戰爭:大明出兵,局勢逆轉,光復北部朝鮮
    其實,早在漢城失陷之後,李昖就已經派出使節請求大明的支援。但是因為朝鮮潰敗得太快,大明至今還沒有派兵來援。明朝此時的皇帝是萬曆帝朱翊鈞,這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8年,不過他可是一個暴脾氣,因為設立儲君與一班大臣交惡後,他常年不上朝親政,在後宮奢靡享樂。誰也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基本稱得上昏君的皇帝,卻主導了這場戰爭。
  • 一代闖王李自成,為何會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打敗?其實原因很簡單
    崇禎皇帝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慘的一位皇帝,他雖然沒有唐宗宋祖般的威武,但也不是昏庸無能之輩,可到了他上位的時候,連年的自然災害,瘟疫爆發,滿人在北方不斷侵略,國家內部農民起義等等井噴式爆發,活生生把大明王朝拖垮了。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吳三桂成為平西王后,吳應熊為何留守北京?孝莊太后下了一盤棋
    吳三桂前期是一個非常難的人,我們試想一下,當時他的母國大明已經滅亡,他必須要面對三股勢力帶來的壓力。 首先是剛剛入主北京的李自成大軍。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改朝換代,他們已經取代了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順王朝。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看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吳三桂投降清朝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只是不知他死前想過沒有,既然他如此心念百姓,而李自城張獻忠也曾經是他的百姓,那為何依然活不下去要起來造反呢?此時的吳三桂手握五萬遼兵,處於北京與山海關之間,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接下來的選擇,每一步都對歷史影響重大。
  • 吳三桂腦後天生反骨?為何崇禎不得不信任吳三桂?
    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和姨夫裴國珍均為大凌河的軍官,吳三桂年紀輕輕,更是提為前鋒右營參將。可以說,吳家已成為了祖家之外的另一個豪門望族、軍閥集團。吳三桂天資「聰明自然超群」,蹣跚學步的年紀,父親吳襄就有意訓練他的騎射本領,每天手不離箭,股不離鞍。稍長,任俠尚武,能騎馬獨闖山林,射殺猛獸。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這七年的平叛時光,吳三桂如果能速戰速決,抓住時機,恐怕會大勝康熙的。原因之二:戰略失誤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失敗原因,吳三桂如果戰略正確的話,即使不能完全勝利,也至少可以劃江或者劃黃河守住自己的地盤。彼時的吳三桂兵起雲南,但是很就直接插入到長江南岸。不知為何,他並沒有趁清兵沒有準備之時直接渡江作戰,而是滯留在湖南,失去了機會。如果他當時直奔黃河以北,能夠獲得那邊的響應,那麼此戰幾乎已經定了勝局。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尚
    話說當初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令吳三桂全軍回防京城,從山海關到京城兩百多裡的路程,吳三桂足足走了十一天,等他接近京城外圍時,崇禎早已經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只好率軍返回山海關。此後李自成的使者唐通接觸了吳三桂,其送了吳三桂白銀4萬兩,以作軍餉,並對其承諾,只要歸附,便可封侯。
  • 大明罪人吳三桂:本可成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卻將一手好牌打稀碎
    衝冠一怒為紅顏 之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放棄了投降於李自成的想法,毅然命手下將士們打回山海關,開城門迎清軍。這一做法,雖凸顯了吳三桂有情有義,不負美人之託的責任,卻令他成為大明不折不扣的叛徒。 這一點,無論用何種理由,都無法洗清他背負的罪行。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其實,從三藩之亂開始,失敗就已經註定,其實就連吳三桂自己也不相信可以推翻清朝,他所追求的不過是劃江而治。總的來說三藩之亂的失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反清聯盟中有兩個巨坑一個坑是鄭經,他是鄭成功後人,當時佔據臺灣。
  • 吳三桂為何入京勤王也敢遲到,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吳三桂為何入京勤王也敢遲到,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天啟二年的武進士。明末時期,吳襄原本可以平靜的安安穩穩過日子,但是後金對關外的不斷侵擾讓他不得不防。身為武進士,他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敵寇進攻,吳襄便在遼西一帶辦起了團練,抵抗後金的入侵,居然頗有成效。
  • 吳三桂手下擁有多少精兵強將?為何他不肯自立,而選擇投降清朝
    此時崇禎就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吳三桂的身上,希望駐守在關寧一帶的吳三桂帶領兵馬南下勤王。當時的吳三桂勢力有多大呢?崇禎為何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吳三桂當時擁有強大的關寧鐵騎,且關寧部隊中擁有一定量的火器,不過他的人馬應該不多,在數量上應該比李自成的人馬差一大截。
  • 終究是天不佑大明,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憂憤而逝
    公元1658年,清兵由降將吳三桂、洪承疇等率領,分三路進攻雲南、貴州。李定國分三路阻擊,都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回昆明。永曆帝和他的幾個親信官員驚慌失措,逃往緬甸。永曆帝逃往緬甸後,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上收集人馬,打擊清軍,準備恢復。他接連十三次派人去接永曆帝回國,永曆帝都不敢回來。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奕而後,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僕今者兵喪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霑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這封信確實很感人。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為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為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吳三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漢奸,此人背叛大明朝、擁清軍入關、剿滅李自成、勒死永曆帝,而這一切都始於其在甲申國難之際的抉擇。然而世受皇恩的吳三桂難道願意走上這條路嗎?公元164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位山海關總兵為什麼會在明、清、順之間做出那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