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投降清朝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2021-02-13 這才是戰爭

公元1644年,為明崇禎第17年,也是明王朝最後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事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今後幾百年的命運,而肇成這一切的便是本文的主角吳三桂。民間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吳三桂是因為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奪走,才降而復叛,向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投降,引清兵入關,那麼事實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仔細剖析隱藏在史料下的蛛絲馬跡,也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隨後誓師東徵,渡黃河而入山西。一路勢如破竹,十餘萬宣大邊軍望風而降,大順軍二月初八日便攻佔太原。

面對危局,明王朝決定放棄孤懸於關外的寧遠,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急調其率關寧軍入京勤王。

令人奇怪的是,吳三桂接到命令後,並沒有星夜兼程,以國家危亡為重,而是藉口要攜帶關外的百姓,直到三月上旬才撤出寧遠,十六日方才抵達山海關。此時李自成已兵臨北京城下。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開始圍攻北京九門,十九日便破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瘋狂砍殺一眾妃嬪之後,於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不見一人前來,走投無路之下,自知被群臣拋棄的他最終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自縊而亡,死後留書一封,把責任丟給諸臣,言無面目見祖宗,最後希望大順軍勿傷百姓。(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只是不知他死前想過沒有,既然他如此心念百姓,而李自城張獻忠也曾經是他的百姓,那為何依然活不下去要起來造反呢?

此時的吳三桂手握五萬遼兵,處於北京與山海關之間,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接下來的選擇,每一步都對歷史影響重大。

李自成進城以後,雖然將拷掠百官,籌措軍費當成了重中之重。但是為了拉攏吳三桂,卻也頗費一番心機,不僅派遣已被封為定西伯的降將唐通前去山海關勸降(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好生安撫了他住在北京的父親吳襄,沒有向吳家追繳一分一毫。還專門將他的愛妾陳圓圓接入宮中,交由太監王永章負責照料,尋常人等休想靠近一步。

站在歷史與命運的十字路口,吳三桂開始了他一系列精彩的表演。二十五日,他向大順投降並獻上了山海關,可是二十七日,吳三桂趁夜回師又重新將奪山海關奪回,隨後他給他的父親吳襄寫了一封信,解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聽說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將陳圓圓納為私有(前日因探報劉宗敏掠陳妾),於是他向滿清借兵(所以起兵殺賊殆盡,已向清國借兵),可又恐怕消息錯誤(本擬長驅直入,深恐陳妾或已回家、或劉宗敏知悉乃兒妾,並未殺,以招兒降。)所以來信詢問。明眼人都知道這封信表面是寫給他的父親吳襄,但吳襄為了保命,肯定會第一時間把信交給李自成。這封信應該就是吳偉業那句聞名遐邇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由來。正因為這句詩,吳三桂和陳圓圓之間的感情故事成為了中國民間津津樂道的談資。

事情發展到現在仿佛只是個誤會,既然看起來似乎因愛妾被奪而起,那麼派人告訴吳三桂他的愛妾原封不動即可解決。於是李自成寫信告訴吳三桂,對他的行為表示諒解,並重申了對於吳襄和陳圓圓的保護。四月一日,收到信的吳三桂後果然馬上幡然醒悟,再次交出山海關的防務,又一次率領軍隊向北京進發。為了向大順表示自己的忠心,吳三桂還於沿途張貼安民榜文,告訴沿途居住的老百姓,他麾下的軍隊可是一支文明之師呢(帥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當所有人都認為大事已定的時候,四月四日夜,吳三桂突然縱兵大掠,星夜北返,又一次將山海關奪回。

這次叛變之後,吳三桂發出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其中最後一段,寫得格外慷慨激昂,仿佛蘇武再世,文天祥重生(我父赫赫宿將,矯矯王臣,反愧巾幗女子,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

從繳文中來看,他大義凌然地痛斥自己的父親竟然不能做大明的忠臣,於是奮而與之決裂,就算李自成當他的面將老父丟入沸鼎,也不能改變他忠於大明的拳拳之心。此番陳詞的確相當動人,不過聯繫到前幾日,他剛剛在安民告示裡,親口說去北京朝見新主。這種迅速翻臉不認的能力,實在是令人佩服。而且他如此反覆,更證明了他絲毫不顧忌被李自成當做人質的家人與愛妾的性命安危。

那麼吳三桂這一切的所做所為究竟是為何呢?當然不是為了他的愛妾。聯繫到他之前宣稱向滿清借兵,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端倪,吳三桂其實一直在權衡利弊,此時若向大順稱臣,縱能獲一時恩寵,但長久之後,地位肯定比不上常年跟隨在李自成身邊的宿將。而向滿清借兵,如果可以成功,一時風雲際會之下,未必不可以重複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的故事。這點從他寫給多爾袞的求援信中可以看出。(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當年後晉高祖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酬,並尊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引契丹派兵相助,打敗了後唐李從珂,雖然留下千載漢奸的罵名,最終被永遠地釘在華夏民族的恥辱柱上,卻也成就了他本人帝位。

不過吳三桂卻錯算了一件事,那就是多爾袞的野心。多爾袞他要的可不是什麼土地財帛,他想要是整個華夏神州!

四月初九日,多爾袞原本從瀋陽起兵(頃日九王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意圖從薊州、密雲破邊牆而伐明。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後,多爾袞率軍馬上轉向遼西走廊,直奔山海關而來。狡猾地多爾袞看穿了吳三桂的真實想法,他在回信中沒有理會吳三桂裂地以酬的條件,而是誘其投降,並許諾晉封吳為藩王。(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面對多爾袞的給予的條件,吳三桂依仗手頭還有幾萬關寧軍作為資本,暫時還沒有動心。他在寫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裡,對其將自己晉為藩王的許諾不置可否,只是希望清軍加快趕來(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懇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同時他又一次向李自成詐降,使大順軍在路上多浪費了三天的寶貴時間。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多爾袞同時率軍趕到山海關。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多爾袞決定先按兵不動,隔岸觀火。

由於白天與李自成的交戰過程中,接連不利,為了避免兵敗覆滅,吳三桂放棄了成為石敬唐的幻想,認清現實。連夜馳入清軍大帳,向多爾袞當面輸誠,受封為滿清平西王,相約兩軍聯手作戰。次日,清軍突然出現在一片石戰場,向大順軍側後發起進攻,前後夾擊之下,李自成迅速潰敗。

遭受敗績的李自成,於撤往北京的途中,為了發洩對吳三桂的憤恨之情,將隨軍的吳襄處死,並將頭懸掛在一根高杆之上。隨後似乎是預見了自己將來失敗的命運,他下令將俘獲的崇禎的三個皇子和其他幾個明朝蕃王全部釋放,每人發放路費銀兩,並囑咐他們在逃亡的路上不要被清軍發現。而與此同時,那個前不久還號稱要做大明忠臣的吳三桂正督率全軍立刻剃頭,如有不從者,當即斬首。從此之後,他的部隊成為了滿清入侵中原的急先鋒。

由此看來,吳三桂的每一步行動,不論是從山海關前的數次反覆,還是後來於昆明用弓弦親手勒死永厲帝,都是在精打細算後,所做出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明末這樣的混蛋太多,於是都把他當成擋箭牌,在勒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之前,雖然其頭上頂著金錢鼠尾,但由於他的任務是主要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且舉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他的名聲一時間在士紳中還是不錯的。那些為吳三桂辯護,說他無奈投降的人,其實是想說自己也很無奈啊。細究一下,就算邏輯感人,那也不管不顧了。

明末士大夫們整日讀聖賢書,滿口仁義道德,以忠義二字自居,平日裡互相攻訐,結果事到臨頭,剃髮易服者如過江之鯽,全是些水太涼,頭皮癢之流的人物。用現在的話說,都是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國人讀聖賢書兩千年,名分二字謂之高於生死,有些人實在過於混蛋,生前名要不了,只好追求身後名。

滿清定鼎之後,吳三桂以平西王之尊,派人攜重金希望吳偉業改掉,衝冠一怒為紅顏之句,就是一種配合市井傳言的故意表演,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當漢奸的行為做掩飾而已。

實際上結合吳三桂於山海關前數次反覆的行為,就知道他既不會在乎自己老爹也更不會在乎一個小妾的死活。

畢竟對於這種梟雄人物來說,小妾可以再娶,兒子可以再生,老爹死了可以上香,自己的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 :楚惜刀,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

——————————————————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原創發布,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

如果本篇文章使您有所收益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給本文作者打賞和鼓勵,本文讚賞收入,歸作者所有

點擊下方原文閱讀,有很多沒有發布在公眾號的文章

相關焦點

  • 吳三桂為何入京勤王也敢遲到,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吳三桂為何入京勤王也敢遲到,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天啟二年的武進士。明末時期,吳襄原本可以平靜的安安穩穩過日子,但是後金對關外的不斷侵擾讓他不得不防。身為武進士,他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敵寇進攻,吳襄便在遼西一帶辦起了團練,抵抗後金的入侵,居然頗有成效。
  • 吳三桂手下擁有多少精兵強將?為何他不肯自立,而選擇投降清朝
    那吳三桂看到勸降信後,為何要先想到的是投降李自成呢?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吳襄和愛妾陳圓圓都在北京城,他不能棄他們於不顧;第二是因為明朝都已經滅亡了,沒人再為他的人馬撥發軍餉了,他不能看著自己的手下都餓死吧。於是他打算先到北京城去看看情況。
  • 吳三桂死後,他妻子陳圓圓去哪了?專家:你把碑上的「聶」字拆開
    1644年,吳三桂投降清軍,並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因此受封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在昆明將南明永樂帝殺害,繼而晉封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和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眾所周知,康熙帝年輕時候做出的大成就裡就包括撤藩,相比於明代朱允炆削藩,19歲的康熙帝更有手腕,康熙帝認為「撤亦反,不撤亦反。
  • 孝子、猛將,古代王朝軍閥身份的吳三桂,真的是一個情種嗎?
    了解歷史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吳三桂這個人吧,與他脫離不了關係的還有一個女人,那就是陳圓圓。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我們所了解到的一些有關吳三桂與陳圓圓的事,大多的都是說吳三桂為了陳圓圓而放棄了國恨家仇,最終選擇投靠清朝。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看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山海關,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向他投降?
    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是政治正確的結果,因為吳三桂是明朝的臣子。按照傳統的忠軍思想,既然當了明朝的臣子,就要一輩子忠於明朝。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就成了亂臣賊子。當然在清朝人編寫的歷史裡有這樣的記載,吳三桂的家小都在北京城中,包括他的父親吳香和愛妾陳圓圓。當時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下,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已經把山海關大權交給了李自成派去的接收官員,率領自己的兵向北京進發。在半道上聽到了消息,自己一家人被嚴刑拷打,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部下給搶走了。
  • 吳三桂降清:衝冠一怒真是為陳圓圓?其實根本原因並非如此
    據傳當時進京以後,李自成有個手下叫做劉宗敏,他擄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聽聞勃然大怒,遂降清,引清兵入關後與多爾袞會合,一同舉兵攻打李自成。有了這句話的存在,似乎為當時吳三桂降清找了「藉口」,而陳圓圓也成了如今吳三桂降清的「背鍋禍水」。可事實上,吳三桂降清,真的就是因為一個陳圓圓那麼簡單嗎?顯然,吳三桂作為一個在政壇和戰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梟雄人物,僅僅為了陳圓圓這似乎有點說不通,完全是莽夫之舉。那麼,吳三桂降清的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內幕呢?
  • 吳三桂降清,是一怒為紅顏還是為父報仇?有人給出了第三種答案
    面對李自成和清兵的南北夾擊,吳三桂的進退在當時的戰勢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最終,吳三桂投降清軍,並引清軍入關,在隨後的戰爭中,為清朝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是什麼讓吳三桂決定投降清朝的呢?是廣為流傳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是有人說的為父報仇?亦或是什麼別的原因呢?
  • 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使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的最終下場如何?
    也就是吳襄考中武進士的第九年,即1631年,吳襄已被提拔為了管轄萬人乃至數萬人的錦州總兵。有父如此,有舅如此,吳三桂的仕途自然很順暢。這裡需要說明兩點,一是吳三桂並非紈絝子弟,而是有實打實戰功的軍中悍將,如1629年率20名騎兵從數萬女真騎兵陣中救出其父吳襄的壯舉,再如1632年隨軍討伐孔有德山東叛亂之戰;二是吳三桂善於交際,如方一藻、洪承疇經略遼東時,吳三桂第一時間就拜在其門下。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尚
    但吳三桂顯然不是一個孝子,他選擇了投降清朝。那麼是因為他是一個忠臣,想要為舊主報仇嗎?那更不靠譜。因為按照歷史記載,最初吳三桂是準備投靠李自成的,那樣一來可以保全家人,而來自己還是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遂召集手下商量,分析了如今「闖王勢大,我軍孤立」的形勢,表達了自己投降的想法。而這也得到了吳三桂部下的同意。於是唐通接防山海關,吳三桂率軍向京城進發,準備入城朝覲李自成。但在路上,吳三桂得到消息,李自成部下劉宗敏強佔自己的女人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轉而投向了多爾袞的懷抱。
  • 陳圓圓為了保住吳三桂全家,被迫委身劉宗敏,此舉害慘了李自成
    吳三桂一到山海關,正面臨清兵的重大壓力,他忙於築城方略,巡查防守情況,加緊訓練士兵,雖則想念陳圓圓,但因軍務在身,不敢過於分散精力迷戀女色,但吳三桂畢竟在青春的旺盛之期,一種本能的性慾衝動,也難以壓抑,心想讓父親吳襄送陳圓圓到山海關來,以盡歡娛,但又因大敵當前,勝負難料,只好打消這一念頭。
  • 歷史上的陳圓圓和李自成有染嗎?未見史載
    陳圓圓被寫入文學作品,最著名的當推清初詩人吳梅村作的《圓圓曲》,詩中有「痛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至今引起文人騷客的思念。後來,陳圓圓的形象又走上舞臺,其名氣之響,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俠的特點之一,於是,陳圓圓又進入了武俠世界。
  • 吳偉業也曾在清朝為官,為什麼反而罵吳三桂投降清朝?
    在中國古人的思想價值觀中,這種「兩截人」是遺臭萬年的,這是他如論如何也抹不掉的人生汙點,吳偉業不會不知道這一點,但他面對同是「兩朝人」的吳三桂,卻沒有絲毫的體諒和寬恕,激烈地批評自己的這位同姓,到底原因何在呢?
  • 今天我們說一說歷史上的陳圓圓和作品中的陳圓圓有什麼區別?
    後來,陳圓圓的形象又走上舞臺,其名氣之響,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俠的特點之一,於是,陳圓圓又進入了武俠世界。陳圓圓在金庸筆下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是在《碧血劍》中,她被李闖王的大將劉宗敏擄獲,一出場就引得這些草莽英雄如痴如迷,甚至醜態百出。二是在《鹿鼎記》中,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 一怒衝冠為紅顏吳三桂與陳圓圓的相知相愛相離
    擔任遼東總兵的吳三桂說起吳三桂,就不得不提陳圓圓,陳圓圓長的扶風弱柳,絕色傾城,乃是難得的絕色美人。吳三桂一力支撐山海關。崇貞帝下詔招吳三桂回京商量禦敵事務。也是這一年崇禎帝將陳圓圓賜給吳三桂,兩人一個血氣方剛,威武霸氣,一個明豔動人,少女懷春吳陳一見相遇如故。吳三桂,對於絕色佳人絕世名妓是愛之又愛,吳三桂把陳圓圓安排在了北京吳府,並與其父吳襄商定成婚日期就回山海關鎮守去了,陳圓圓則和吳襄留在北京以為人質。
  • 《鹿鼎記》之大奸臣吳三桂的前世今生!
    先有昏君聽信讒言撤換了最有能力抵擋後金大軍的袁崇煥,後有吳三桂之流直接引開清軍入關。這一內一外地配合,直接催生了明朝的滅亡。清初藩王吳三桂最有名的事情莫過於「衝冠一怒為紅顏」了。話說,這陳圓圓本來是吳三桂的小妾,奈何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後,手下劉宗敏擄走了陳圓圓。
  • 《圓圓曲》:陳圓圓到底有多大魅力?讓吳三桂放棄了至親和名節
    崇禎皇帝田貴妃之父田弘遇,當時為了討皇帝的開心,便下江南網羅美女,陳圓圓當然也在其中,遂以重金被田弘遇購入府中,找機會獻給君王。只可惜「大廈將傾」、國將不國,崇禎皇帝無暇顧及其它,陳圓圓被冷落之後又重新回到了田府。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為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為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
  • 吳三桂老實接受撤藩不好嗎?為何還要反叛清廷?難道不造反就會死
    在清朝定鼎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立下了卓越的功勳,於是居然有一些激進的歷史愛好者覺得,沒有吳三桂,或許清朝完全不能統一天下。實際上吳三桂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做出如此舉動,為何會這麼說呢?因為當初想要投降李自成是因為自己的一家老小都在李自成手中,而且大明已亡,沒有人再養著他和他手下的軍隊了,於是他要到北京去觀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