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回看那段歷史,吳三桂確實是有機會將滿清政權趕回關外,匡扶漢人的天下的。或者,退一步,再不濟,他也能學習東晉、南宋,扼守住長江天塹,與滿清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圖|吳三桂畫像)然而,這樣的歷史並沒有上演。從歷朝歷代的歷史看,要想統一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戰略,還得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配套手段。在三藩的鼎盛時期,他們得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可謂佔據了經濟優勢。但是,最終三藩還是敗給了滿清。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
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
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三藩都是清朝問鼎中原的同盟,清廷利用三藩的軍隊,先後剿滅了李自成和南明政權。
吳、尚、耿三人,因為替清廷打江山有功,就都被受封為王,其子嗣皆蒙朝廷優寵,納娶滿洲貴族之女為妻。吳三桂割據了雲貴兩省以及湖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區;尚可喜則坐鎮廣州,下轄廣東全境與部分廣西;耿繼茂以福州為根據地,統理福建。
他們三人治下的領地猶如獨立王國,被稱為「三藩」。
其實,清廷既不想封三個漢人為王,也不想將這大片的土地,交給三個漢人掌管。但是,清廷也沒有辦法,這些地方可不是八旗打下來的,而是依靠此三藩打下來的。
所以,名義上,滿清朝廷往吳、尚、耿三人治下的領地派任了各級行政官僚,不過實際上,這些官僚根本拿不到實際的權力。
在三藩的地盤上,凡軍務、民政、興辦科舉及與土著之間的關係往來、徵收稅賦等權力,都被三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財政方面,三藩王不僅保有地方稅收,獨佔與其他邦國互市的貿易利潤,還不時向朝廷索求巨額的財政補助,以換取他們對清廷繼續效忠。到1660年代,三藩王每年接受朝廷的財政補助已超過五百多萬兩白銀。
自從隋唐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已經從北方轉向了江南。因此,佔據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不僅保有地方財政收入,還能從清廷拿到補助,三藩在經濟上可謂是佔據了優勢。清廷派給三藩的這財政補助,更像是用錢買「忠心」,無疑是飲鴆止渴。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不但看到了清廷表面的統一下,隱藏的三藩「頑疾」,還不顧那些害怕打仗,主張繼續拿錢換太平的官員的反對,依然決定削藩,以求將長江以南的廣大土地納自己的直接統治,以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再看三藩這邊,不是抱著對滿清的忠心,做著藩王的名號可以永久世襲之春秋大夢的糊塗鬼(尚可喜);就是雖有「韓信式結局」的警惕,但沒有主動叛亂的勇氣,在奢華的生活中日益迷失的武人(吳、耿)。
當三藩察覺到剛親政不久,曾經鬥倒過鰲拜的小皇帝並不是善茬兒時,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以退為進,投石問路的對策。
首先,久病纏身的尚可喜,便奏請康熙,表示自己要告老歸返遼東故裡。吳三桂與耿精忠亦上書提出類似撤藩請求。三藩自恃為滿清開國之功臣,這三隻老狐狸這麼做,其實是以退為進,提醒皇帝不要忘了自己的豐功偉績,順便試探下自己這個老王爺在新皇帝心中的分量,以及康熙對於藩鎮存廢的觀感。
三藩們沒想到,康熙這個年輕的皇帝根本就「不講武德」,所以就根本不吃他們這一套。康熙正為削藩的事情頭大呢,如果他主動削藩,這就會讓很多效忠滿清的漢臣有一種「卸磨殺驢」的感覺。他一向主張「滿漢是一家」,這麼做實在是影響團結。
康熙正犯愁呢,三藩竟然自己「送上門來」,康熙見機不可失,便欣然同意他們的請求。康熙十分清楚,這件事一俟表態,雙方的公開決裂就勢所難免了。對此,康熙也早就做好了準備,因為這關乎國運。從這削藩件事就可以看出,康熙既有對戰略上的把握,也有對戰術(政治)上的決斷。與之相比,三藩不管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差很多。
眼看著滿清皇帝在「削藩」這件事上「聖意已決」,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吳三桂和耿精忠知道,已經到了作生死抉擇的時刻了,他們既不想當韓信,也不想當彭越,眼前就只有反清這一條路。
於是,吳三桂在1673年12月建國號為「周」,起兵叛清攻入湖南。第二年(1674年)耿精忠從福建起兵進入浙江。
尚可喜還沉浸在自己滿清「忠臣」的舊夢中,以為自己丟掉了藩王的名號也還能保住一生的榮華富貴,隨意他不肯起兵反清。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並不糊塗,知道滿清皇帝「削藩」可不是只削他們的世襲名號,所以他果斷地軟禁了自己的老父,於1676年在廣東響應吳、耿兩路人馬,揮師北上進入江西。
很快,三藩就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但是,他們對揮師北上,將滿清驅逐出關外並沒有信心。於是,吳三桂在取得湖南後開始躊躇不前,在嶽州與清軍隔江對峙。
因為,清廷在長江以南是間接統治,那裡打仗影響不了朝廷的錢糧收入,但對三藩的影響卻是實打實的。所以,康熙早就做好了跟三藩打持久戰的準備,他在荊州、襄陽、宜昌、武昌等處重點布防,阻止吳軍渡江北上。
吳三桂以常德、長沙、嶽州、湘潭、衡州為戰略據點,而長沙、嶽州為戰略上重點的重點。嶽州等處糧餉「全賴長沙水陸運送」,吳水軍所需鳥機船也在長沙製造。康熙看準了吳軍的弱點,專門派精兵強將來打擊這些弱點。
二、「三藩」各自為戰,吳三桂無力協調作戰,無法持續發動攻勢打擊清軍
這段歷史雖為「三藩之亂」,但三藩卻不像其名號一樣,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跟漢景帝時的「八王之亂」一樣,三藩雖有統一的師出之名,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戰術,基本上是為了搶地盤而各自為戰。
這樣,不但給了清廷布防的時間,也給了康熙分化瓦解他們的可乘之機。三藩叛亂之後,康熙先團結了朝中更大勢力為戰爭協調資源,而後,又制定了長期作戰方針和前期的防守戰略。將叛軍抵擋在長江天塹以南後,康熙開始了下一步的戰略,將三藩分割,並啟動散布吳三桂想兼併三藩的輿論戰。
事實上,戰略目光短淺的吳三桂也是這麼做的。他似乎早就做好了與清廷劃江而治,自己偏安一隅,建立一個南宋式的漢人政權的打算。所以,在三藩之亂初期,他就不斷向耿精忠、尚之信的底盤兒輸送自己的私人勢力。
雖說,三藩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但他們都各自心懷鬼胎。吳三桂這麼做,無疑是加重了其他二藩的離心傾向。
這不嘛,在清軍開始反撲後,耿精忠在1676年率先投降。翌年,尚之信也投降了。吳三桂孤掌難鳴,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三藩」聲名狼藉,無法號召明室的擁護者
要說,清初時期,尤其是江南地區,反清的情緒在民間流行甚廣。「三藩」從佔據經濟優勢作亂開始,到最後一敗塗地,只用了8年時間。
這是為何呢?其實,這怨不著別人。江南的漢人雖然緬懷大明,但他們頭腦卻很清醒,他們對三藩昔日曾積極與滿人合作之事瞭然於胸。正是這三個藩王,加速結束了大明王朝的生命。
所以,三藩無論怎麼積極地宣傳自己反清的目的是恢復漢人的江山,但依舊無法號召那些昔日明室的擁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