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2020-12-26 王靜靜家常事

我們再回看那段歷史,吳三桂確實是有機會將滿清政權趕回關外,匡扶漢人的天下的。或者,退一步,再不濟,他也能學習東晉、南宋,扼守住長江天塹,與滿清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圖|吳三桂畫像)然而,這樣的歷史並沒有上演。從歷朝歷代的歷史看,要想統一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戰略,還得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配套手段。在三藩的鼎盛時期,他們得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可謂佔據了經濟優勢。但是,最終三藩還是敗給了滿清。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

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

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三藩都是清朝問鼎中原的同盟,清廷利用三藩的軍隊,先後剿滅了李自成和南明政權。

吳、尚、耿三人,因為替清廷打江山有功,就都被受封為王,其子嗣皆蒙朝廷優寵,納娶滿洲貴族之女為妻。吳三桂割據了雲貴兩省以及湖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區;尚可喜則坐鎮廣州,下轄廣東全境與部分廣西;耿繼茂以福州為根據地,統理福建。

他們三人治下的領地猶如獨立王國,被稱為「三藩」。

其實,清廷既不想封三個漢人為王,也不想將這大片的土地,交給三個漢人掌管。但是,清廷也沒有辦法,這些地方可不是八旗打下來的,而是依靠此三藩打下來的。

所以,名義上,滿清朝廷往吳、尚、耿三人治下的領地派任了各級行政官僚,不過實際上,這些官僚根本拿不到實際的權力。

在三藩的地盤上,凡軍務、民政、興辦科舉及與土著之間的關係往來、徵收稅賦等權力,都被三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財政方面,三藩王不僅保有地方稅收,獨佔與其他邦國互市的貿易利潤,還不時向朝廷索求巨額的財政補助,以換取他們對清廷繼續效忠。到1660年代,三藩王每年接受朝廷的財政補助已超過五百多萬兩白銀。

自從隋唐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已經從北方轉向了江南。因此,佔據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不僅保有地方財政收入,還能從清廷拿到補助,三藩在經濟上可謂是佔據了優勢。清廷派給三藩的這財政補助,更像是用錢買「忠心」,無疑是飲鴆止渴。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不但看到了清廷表面的統一下,隱藏的三藩「頑疾」,還不顧那些害怕打仗,主張繼續拿錢換太平的官員的反對,依然決定削藩,以求將長江以南的廣大土地納自己的直接統治,以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再看三藩這邊,不是抱著對滿清的忠心,做著藩王的名號可以永久世襲之春秋大夢的糊塗鬼(尚可喜);就是雖有「韓信式結局」的警惕,但沒有主動叛亂的勇氣,在奢華的生活中日益迷失的武人(吳、耿)。

當三藩察覺到剛親政不久,曾經鬥倒過鰲拜的小皇帝並不是善茬兒時,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以退為進,投石問路的對策。

首先,久病纏身的尚可喜,便奏請康熙,表示自己要告老歸返遼東故裡。吳三桂與耿精忠亦上書提出類似撤藩請求。三藩自恃為滿清開國之功臣,這三隻老狐狸這麼做,其實是以退為進,提醒皇帝不要忘了自己的豐功偉績,順便試探下自己這個老王爺在新皇帝心中的分量,以及康熙對於藩鎮存廢的觀感。

三藩們沒想到,康熙這個年輕的皇帝根本就「不講武德」,所以就根本不吃他們這一套。康熙正為削藩的事情頭大呢,如果他主動削藩,這就會讓很多效忠滿清的漢臣有一種「卸磨殺驢」的感覺。他一向主張「滿漢是一家」,這麼做實在是影響團結。

康熙正犯愁呢,三藩竟然自己「送上門來」,康熙見機不可失,便欣然同意他們的請求。康熙十分清楚,這件事一俟表態,雙方的公開決裂就勢所難免了。對此,康熙也早就做好了準備,因為這關乎國運。從這削藩件事就可以看出,康熙既有對戰略上的把握,也有對戰術(政治)上的決斷。與之相比,三藩不管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差很多。

眼看著滿清皇帝在「削藩」這件事上「聖意已決」,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吳三桂和耿精忠知道,已經到了作生死抉擇的時刻了,他們既不想當韓信,也不想當彭越,眼前就只有反清這一條路。

於是,吳三桂在1673年12月建國號為「周」,起兵叛清攻入湖南。第二年(1674年)耿精忠從福建起兵進入浙江。

尚可喜還沉浸在自己滿清「忠臣」的舊夢中,以為自己丟掉了藩王的名號也還能保住一生的榮華富貴,隨意他不肯起兵反清。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並不糊塗,知道滿清皇帝「削藩」可不是只削他們的世襲名號,所以他果斷地軟禁了自己的老父,於1676年在廣東響應吳、耿兩路人馬,揮師北上進入江西。

很快,三藩就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但是,他們對揮師北上,將滿清驅逐出關外並沒有信心。於是,吳三桂在取得湖南後開始躊躇不前,在嶽州與清軍隔江對峙。

因為,清廷在長江以南是間接統治,那裡打仗影響不了朝廷的錢糧收入,但對三藩的影響卻是實打實的。所以,康熙早就做好了跟三藩打持久戰的準備,他在荊州、襄陽、宜昌、武昌等處重點布防,阻止吳軍渡江北上。

吳三桂以常德、長沙、嶽州、湘潭、衡州為戰略據點,而長沙、嶽州為戰略上重點的重點。嶽州等處糧餉「全賴長沙水陸運送」,吳水軍所需鳥機船也在長沙製造。康熙看準了吳軍的弱點,專門派精兵強將來打擊這些弱點。

二、「三藩」各自為戰,吳三桂無力協調作戰,無法持續發動攻勢打擊清軍

這段歷史雖為「三藩之亂」,但三藩卻不像其名號一樣,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跟漢景帝時的「八王之亂」一樣,三藩雖有統一的師出之名,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戰術,基本上是為了搶地盤而各自為戰。

這樣,不但給了清廷布防的時間,也給了康熙分化瓦解他們的可乘之機。三藩叛亂之後,康熙先團結了朝中更大勢力為戰爭協調資源,而後,又制定了長期作戰方針和前期的防守戰略。將叛軍抵擋在長江天塹以南後,康熙開始了下一步的戰略,將三藩分割,並啟動散布吳三桂想兼併三藩的輿論戰。

事實上,戰略目光短淺的吳三桂也是這麼做的。他似乎早就做好了與清廷劃江而治,自己偏安一隅,建立一個南宋式的漢人政權的打算。所以,在三藩之亂初期,他就不斷向耿精忠、尚之信的底盤兒輸送自己的私人勢力。

雖說,三藩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但他們都各自心懷鬼胎。吳三桂這麼做,無疑是加重了其他二藩的離心傾向。

這不嘛,在清軍開始反撲後,耿精忠在1676年率先投降。翌年,尚之信也投降了。吳三桂孤掌難鳴,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三藩」聲名狼藉,無法號召明室的擁護者

要說,清初時期,尤其是江南地區,反清的情緒在民間流行甚廣。「三藩」從佔據經濟優勢作亂開始,到最後一敗塗地,只用了8年時間。

這是為何呢?其實,這怨不著別人。江南的漢人雖然緬懷大明,但他們頭腦卻很清醒,他們對三藩昔日曾積極與滿人合作之事瞭然於胸。正是這三個藩王,加速結束了大明王朝的生命。

所以,三藩無論怎麼積極地宣傳自己反清的目的是恢復漢人的江山,但依舊無法號召那些昔日明室的擁護者。

相關焦點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吳三桂臨危受命,怎奈剛到山海關北京就被攻破,崇禎自縊而死。崇禎死後,李自成失去了依靠了,最後因為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另外一提,吳三桂有個舅舅,叫祖大壽,早在此前也投降了清朝。 起初吳三桂本來是打算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的,怎奈打開了山海關將清兵放進來,被形勢所逼又投降了清朝。
  • 手握重兵30萬的吳三桂,苦戰八年卻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吳三桂為何前期能夠迅速佔領南方六省三藩之亂初期,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福建、陝西、廣東相繼失陷,「東西南北,在在鼎沸」,「自古藩鎮之亂未有甚於此時」,「天下事幾不可問矣」。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清朝最奇葩的現象:打天下的是漢人,守天下的還是漢人,為啥?
    八旗兵清朝能入關是因為滿洲八旗兵作戰勇猛?當然不是。皇太極無疾而終之後,滿洲八旗兵早已名不符其實,過了巔峰時期。多爾袞能率領清兵入關要感謝三個人,其一明朝將領毛文龍,其二,明朝降將洪承疇,其三寧遠總兵吳三桂。
  • 曾國藩與吳三桂都出賣漢人,前者頌德後者卻被罵,原因是什麼?
    前言:曾國藩與吳三桂都是清朝的功臣,曾國藩的歷史評價極高,但是吳三桂已經成了漢奸的代名詞。曾國藩算半個聖人,深受儒家思想薰陶,「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家國觀大於民族觀,古人都覺得讀書是治理天下的。下面分析一下,曾國藩與吳三桂的歷史評價,為何差距如此大。
  • 三藩之亂早期吳三桂勢如破竹,恢復明朝統一全國,他卻沒這個實力
    平西王吳三桂見朝廷撤藩決心已定,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在當年的十一月,誅殺朝廷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起兵造反。但形勢很快就急轉直下,1678年,只做了五個月大周皇帝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皇宮中病逝,三年之後的1681年,清軍攻入老巢昆明,吳三桂的叛亂正式宣告失敗。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明明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又快速滅亡,沒有能夠重新恢復明朝呢?
  • 為清朝打天下,60多歲卻發起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籌碼是什麼?
    1673年,駐守雲貴的吳三桂在歸降清朝30年之後,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誅殺朱國治,然後起兵,掀起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的前奏很多人對這個事情很錯愕,早年替滿清出生入死,打下半個天下的吳三桂,為什麼垂暮之年突然間反清。熟悉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作為歷來排得上號的漢奸。
  • 吳三桂成為平西王后,吳應熊為何留守北京?孝莊太后下了一盤棋
    這幫人團聚在南京,希望以南京作為新的起點,反攻李自成,企圖在這裡恢復大明王朝。 可是這三股力量之中,吳三桂最終選擇了多爾袞的滿清大軍,後來更是幫助多爾袞問鼎天下。 多爾袞當然也沒有辜負吳三桂,將他冊封為平西王,坐鎮雲南。可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何被留在了北京呢?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為何吳三桂叛亂時傭兵70萬,卻輸給了清朝? 其次,吳三桂起兵時是打著恢復漢室天下的幌子,又由於叛亂初期清朝措手不及,讓他快速佔據了南方各省,而當他佔據了半個南方之後卻停止了進攻的步伐,但卻並沒有一個能夠供給糧草物資的地區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經給出過這樣的答案: 「滿族人在徵服中華帝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由漢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滿洲人為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 這裡所說的漢人,主要是指清朝初期,從明朝投降的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四位漢人將領,他們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出力最多,也最得清朝統治者信任。
  • 吳三桂稱帝反清,卻得不到漢人支持,只因他殺了一個人
    經過15年的徵戰,此時吳三桂又攻下了雲南,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清廷允許他在雲南開藩設府,對他完全沒了戒心,命他鎮守雲南,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親王。
  • 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三藩之亂那一場漢人最後的復興戰爭說起明清之交的故事,怕是說上三天三夜,寫上百萬字,耗盡數十年時光都不夠。從那萬曆皇帝薩爾滸之戰未能戰勝女真就已經註定;從那遼東之地,數百萬漢人淪陷就已經昭明;從那李自成大亂關中,崇禎皇帝無奈自盡於煤山上就已經讓人哀悼。
  • 如果沒有吳三桂幫忙,多爾袞能佔領山海關嗎?能消滅南明嗎?
    在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政權的可汗努爾哈赤,率領約6萬八旗兵在薩爾滸(位於今遼寧撫順)大戰中一次就擊垮了11萬明軍,並且消滅了其中5萬多人。  滿族沒那麼多兵員,一旦兵力損失太大,兵源無法及時補充,問題就大了,後果很嚴重。所以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取得的寧遠大捷,其實只和後金軍隊打了2天,後金損失400多兵力後,看形勢不對,馬上就撤退了,好漢不吃眼前虧。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史料記載,耿、尚二人「丁口各二萬」,吳三桂因為四方徵戰,收各路精兵為己用,總計五萬餘。三藩強大的兵力,不僅是國家統一的隱患,其巨額軍餉更成為財政的重大負擔。僅雲南一省的俸餉一年就高達九百餘萬錢,出現了「天下,半耗於三藩」的局面。在政治上,三藩的權力凌駕於朝廷和地方的各級官員之上。
  • 小富即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至於其他歷史人物,或許依然燦爛輝煌,卻未必能有如此大神通,只能算是時勢下的英雄。為了把山海關賣個好價錢,他從清廷那裡得到了「平西王」的承諾,注意是平西親王,而且是裂土封藩那種,有清一代的漢人裡,除了他就是「三順王」之首的孔有德。為了利益能夠兌現,他清醒地拒絕了李自成給他開出的「歸還太子、就任攝政王」條件,轉而迎清軍入關,使局勢再難收拾。
  • 三藩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09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答:首先一個原因,折騰起八年所謂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大王爺。這三位為清朝取天下立下大功的前面叛將,自清朝建國後就勾搭連環,各個仗著王爵身份畫地為牢,實力看上去無比強大。但事實上,除了坐擁精兵的吳三桂外,其他二位的真實實力,都是嚴重注水。
  • 吳三桂手下擁有多少精兵強將?為何他不肯自立,而選擇投降清朝
    崇禎也不指望吳三桂能殺退李自成的人馬,只希望吳三桂能帶領兵馬拖住李自成的軍團,這樣就可以等到南方的兵馬前來勤王了。但是吳三桂也是個有頭腦的人,他知道崇禎是個多疑的老大,之前的關寧主帥袁崇煥什麼下場他也知道。
  • 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使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的最終下場如何?
    此戰,明朝掏出了最後的家底,拼湊了一支兵力約13萬的精銳部隊。根據《明季北略》等書留下來的記錄,清軍出動的士卒也不少於12萬。開始,明軍統帥洪承疇認為清朝國小人少,其精壯男子多被徵發從軍,時間一長必定耽誤農事導致國中饑荒,所以主張穩紮穩打,拖住清軍,使其自困。但主管軍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搬出了崇禎的旨令,以「用師年餘,費糧餉數十萬,而錦圍未解,內地又困」為由,極力催促洪承疇尋敵決戰。
  • 吳三桂偏居雲南,又是清軍手下敗將,為何還敢造反?
    在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區的選官權力交給了吳三桂,這就是著名的西選官制度。吳三桂有權力任命雲南、貴州兩個省的各級官員,除此之外,吳三桂的很多舊部在四川、陝西、廣西等地為官。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康熙的布局書接上文吳三桂輕易拿下湖南、四川後,康熙被迫調整部署。三十年過去了,吳三桂還對八旗騎兵的戰力心懷恐懼。四十六年前,17歲的吳三桂敢率領20名家丁衝入皇太極四萬大軍陣中救父。四十六年後,63歲的吳三桂統帥著十幾萬人不敢過江與萬餘八旗兵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