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2020-12-22 騰訊網

從16世紀末期開始,來自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開始崛起,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徵戰,他們不僅統一了東北、內蒙地區的少數民族諸部落,還屢次入侵大明,佔領了山海關之外廣袤千裡的遼東之地。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不過,等到清朝一統天下之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從而割據一方,不利於清朝江山的穩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

為何起源於東北一隅,人口,經濟、文化都不發達的滿族人,僅僅用數年時間,就徵服了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經給出過這樣的答案:

「滿族人在徵服中華帝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由漢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滿洲人為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

這裡所說的漢人,主要是指清朝初期,從明朝投降的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四位漢人將領,他們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出力最多,也最得清朝統治者信任。

所以在皇太極稱帝和順治時,這四人先後兩次被封為異姓藩王,成為清初四大漢人藩王。可是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的「三藩之亂」,有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孫),那四大藩王之中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去了哪裡?怎麼沒有參加叛亂呢?

據《明季稗史初編》記載,孔有德祖籍山東,乃孔子後裔,明朝時其祖先闖關東遷居到了遼陽。孔有德出生之後,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很小就開始外出做苦力賺錢補貼家用。長大後在鐵嶺做礦工,多年的社會遊歷,讓孔有德練就了一身好武功。

孔有德的發跡,離不開明末皮島總兵毛文龍的提拔,史載天啟初年,清兵攻佔遼陽、瀋陽等地,孔有德與大哥孔有性走投無路,只能投靠了盤踞在皮島的毛文龍部,當了一名士兵。因為孔有德長於弓馬,驍勇善鬥,深受毛文龍器重,每次大戰都派他為先鋒,幾年下來,孔有德從小兵一路升任為參將。

崇禎即位後,重用袁崇煥,任命他為薊遼督師,袁崇煥在視察遼東時,聽聞皮島總兵毛文龍雖名義上歸順朝廷,實則到處燒殺搶掠,冒領軍餉,於是用尚方寶劍處死了他。其實毛文龍所部雖然軍紀敗壞,貪汙腐敗,但經常騷擾清朝後方,對於牽制清軍作用重大。

作為毛文龍的心腹愛將,孔有德始終認為袁崇煥是剪除異己,而毛文龍實則是「無罪橫受屠酷」。於是他和老鄉耿仲明商量之後,一起逃回了山東,投靠了登州巡撫孫元化。

崇禎五年,孔有德、耿仲明因為率兵支援遼東戰事不利,在吳橋發動兵變,率兵攻佔了登州城。第二年,因為明朝大軍的圍剿,二人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棄城出海,投降了清朝。聽說明朝兩位能徵善戰的大將來降,皇太極非常重視,立刻親自出城市迎接,並設宴款待,親舉金卮酌酒飲之。

酒宴之後,孔有德被皇太極授予都元帥一職,有獨自統兵之權。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同時被封王的還有懷順王耿仲明和智順王尚可喜,史稱「三順王」。但以孔有德威望、職位最高,所以被稱為大清朝第一漢人藩王。史載:崇禎間有三叛臣,其首惡為孔有德。

清軍入關之後,孔有德與吳三桂等三位藩王一同率軍追擊李自成和南明割據政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平定了天下。「與自己同胞作戰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氣、謀略和聰明才智,真令人嘆為觀止。」

順治六年(1649年),朝廷以江南時局不穩為由,下旨讓三順王出徵,孔有德被改封為定南王,去徵討最複雜的廣西地區。一年之後,孔有德率軍攻佔桂林,將明靖江王等人俘虜,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成了一名手握重兵的藩王。

可惜不久之後,孔有德就碰到了一個厲害的對手,號稱南明第一將的小諸葛李定國。順治九年(1652年),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橫掃湖南,然後揮師進入廣西,兵鋒直指桂林。坐鎮桂林的孔有德面對被後世贊為「小諸葛」的李定國,毫無招架之力,僅僅一個月後,桂林就被攻破,走投無路的孔有德縱火自焚而死。

最後,對於孔有德這位藩王,為清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在孔有德戰死沙場之後,清朝理應冊封孔有德的後人繼承王位。不過,因為孔有德的兒子孔廷訓逃跑過程中被明軍俘獲,這讓清朝也是愛莫能助了。在得知孔有德的死訊之後,順治皇帝賜諡號武壯,也即在諡號上給出了肯定和讚賞的態度。之後,孔有德之子孔廷訓在順治十五年(1659年)被李定國下令處斬,孔有德絕嗣,女兒孔四貞則被清朝孝莊太后收為養女。因為這一原因,清朝初期原本冊封的四個藩王,最終只出現了三藩之亂,也即不管孔有德有沒有造反的意圖,他都沒有參加三藩之亂的機會了。

就三藩之亂來說,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歲左右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未能改變叛軍的困境。同年秋,吳三桂病死,形勢陡變。叛軍無首,眾心瓦解。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在此基礎上,康熙皇帝下令清軍趁勢發動進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為清軍恢復。但馬寶、胡國柱等叛軍仍困獸猶鬥,節節頑抗;以致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清朝大軍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其實公正的來說,就算孔有德不死,與吳三桂等人一起發動「四藩之亂」,那等待他們的也將是以失敗告終。因為當時清朝已經入中原將近三十年,除了雲貴等少數地區還有抗清活動外,其他地區基本都已臣服,認可了清朝的正統地位,加上康熙皇帝乃是不世出的千古一帝,所以叛亂自然很難成功。

相關焦點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對於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規定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具有一定的兵權,但是軍隊數量是有規定的,朱元璋以為這樣就既可以讓自己子孫守護自己的江山,又能夠避免藩王兵力權力過大,進而造反,危及朝廷。可惜的是他死後沒多久,朱棣就造反了。
  • 「三藩」之亂時,其實有一位藩王是真心撤藩,至死不願扯旗造反
    待雲貴、兩廣、福建等省相繼平定後,清廷為了便於鎮壓,乾脆命這幾個人率領部下就地駐紮,分封為藩王。「三藩」歷經多爾袞、福臨時期,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駐紮在雲貴;耿精忠受封靖南王,駐紮在福建;尚可喜受封平南王,駐紮在廣東;孔有德受封定南王,駐紮在廣西。
  • 看完五位藩王被削藩的下場後,終於知道明成祖朱棣為何要冒險造反
    擺在建文帝眼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各地藩王擁兵自重,多有不法。看似文弱的建文帝,內心卻十分縝密,在群臣的鼓動下,削藩政策如期開展,開始之處,非常順利,十個月間連續削掉了五個藩王。朱元璋畫像後來我們都知道,燕王朱棣奉天靖難,以朝中存有奸臣為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起了靖難之役。最後皇權落入朱棣一脈,那麼那些被削藩後的藩王都是什麼結局?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三藩之亂」如何爆發的?前期形勢大好的吳三桂為何最終會失敗?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外族政權在中原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作為外族政權來說,清朝的統治一直都不是順風順水的,從努爾哈赤建立起大清,一直到溥儀退位。 清朝一直都宛如汪洋大海之中的一葉扁舟沉沉浮浮,顛沛流離。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他們三人治下的領地猶如獨立王國,被稱為「三藩」。其實,清廷既不想封三個漢人為王,也不想將這大片的土地,交給三個漢人掌管。但是,清廷也沒有辦法,這些地方可不是八旗打下來的,而是依靠此三藩打下來的。二、「三藩」各自為戰,吳三桂無力協調作戰,無法持續發動攻勢打擊清軍這段歷史雖為「三藩之亂」,但三藩卻不像其名號一樣,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跟漢景帝時的「八王之亂」一樣,三藩雖有統一的師出之名,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戰術,基本上是為了搶地盤而各自為戰。
  • 為何還要反叛清廷?難道不造反就會死
    吳三桂這種割據一方的異姓藩王絕對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人物,生怕他們哪天有異心,就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威脅。韓信不就是如此嗎,就是劉邦容不了這種異姓王,才會決定對韓信等割據一方的諸侯動手。那有人會說了,既然容忍不了這種異姓王,那為何當初還要授予他們王爵呢?
  • 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三藩之亂那一場漢人最後的復興戰爭說起明清之交的故事,怕是說上三天三夜,寫上百萬字,耗盡數十年時光都不夠。從那萬曆皇帝薩爾滸之戰未能戰勝女真就已經註定;從那遼東之地,數百萬漢人淪陷就已經昭明;從那李自成大亂關中,崇禎皇帝無奈自盡於煤山上就已經讓人哀悼。
  • 歷史上五大藩王叛亂,以一隅敵全國,僅有一次成功,其餘全部失敗
    三監之亂西周武王滅商後,為了管理被徵服的廣大土地,把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到了東方,設置為三監,來監視控制商紂王之子武庚與殷商遺民,防止他們造反。等到武王去世,周公輔政,管叔覺得自己比周公年長,應該由自己執政,於是拉攏兩個弟弟與武庚一起叛亂。周公親自東徵,誅武庚,殺管舒,流放蔡叔,把霍叔廢為庶民,就此平定了三監之亂。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那有人會說,民間不是一直有反清復明的組織嗎,怎麼能說天下百姓都臣服了?相信大家都聽過「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很多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其實這些人實際上,要不是前明宗室,想繼續過養尊處優的日子,所以才造反。
  • 明朝共有5位藩王繼承皇位,只有1人符合祖制,其餘4人是怎麼回事?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設想中,皇位繼位共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皇帝有子嗣,則優先選取嫡長子繼承大位;第二種情況是皇帝無子嗣,則由皇帝的兄弟繼承大位,且必須選嫡母所生,是屬於藩王繼承大統。
  • 吳三桂偏居雲南,又是清軍手下敗將,為何還敢造反?
    在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區的選官權力交給了吳三桂,這就是著名的西選官制度。吳三桂有權力任命雲南、貴州兩個省的各級官員,除此之外,吳三桂的很多舊部在四川、陝西、廣西等地為官。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 大清為何要削藩?
    但是南明一消失,各位大明降將就開始慌了,畢竟愛新覺羅一家是能和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畢竟皇子們一個爹生得都可以拔刀相向,更何況大明降將這種叛臣,大清用他們的時候固然爽,但是用完麻煩事也就多起來了。從順治朝開始,到康熙初年,朝廷給了三位藩王過多的特權,這樣的綏靖政策導致藩王完成了對所管轄地區真正控制,這樣的行為對大清朝廷政治上的威脅很大,讓百姓只知有王而不知有大清,這是對朝廷權威的削弱。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明朝的藩王是與其他朝代藩王不同的,朱元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們,害怕讓他們駐守邊疆就會放虎歸山,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們鎮不住這些功勞頗大的大將們。於是他讓自己的兒子們和一個侄孫鎮守全國各個地方,但是為了防止他們起兵造反,又限制他們的軍事力量。等到了朱棣登上皇位後,他就進一步削弱藩王們手中的兵權。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什麼才是少年天子最關注的國事呢?通過數年的聽政和學習,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大清王朝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
  • 朱元璋把兒子分封各地為藩王,個個手握兵權,這種制度究竟如何?
    《封神榜》中,商紂王時期天下共八百諸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伯候姬昌造反,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結果周朝後期出現了更為混亂的局面——春秋和戰國。還有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這些都是大肆分封的惡果。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明知道分封藩王會造成天下大亂,還要採取分封制度,把他的兒子們都派往邊疆呢?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藩王獨大帶來的隱患,決意進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
  • 為清朝打天下,60多歲卻發起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籌碼是什麼?
    沒有吳三桂的浴血奮戰,有沒有清王朝都兩說,然而在他晚年60多歲的時候揮師反叛,這個動作不像一個徵戰沙場多年的老將的作為,根據他後面的行動路線,顯然他沒有完整的籌備和合理的計劃。回到1673年三藩之亂以前,這一年康熙12年,三藩都上書請求扯藩,康熙在經過廷議之後決定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