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5位藩王繼承皇位,只有1人符合祖制,其餘4人是怎麼回事?

2020-12-22 騰訊網

為防止發生動亂,朱元璋很早便確立了皇位繼承原則,具體為:

「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設想中,皇位繼位共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皇帝有子嗣,則優先選取嫡長子繼承大位;第二種情況是皇帝無子嗣,則由皇帝的兄弟繼承大位,且必須選嫡母所生,是屬於藩王繼承大統。

然而,估計連朱元璋都沒有想到的是,明朝16位皇帝中,竟然有5位都是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這5位皇帝分別是

永樂皇帝朱棣、景泰皇帝朱祁鈺、嘉靖皇帝朱厚熜、隆慶皇帝朱載垕、崇禎皇帝朱由檢

,而且這5位中竟然只有隆慶皇帝朱載垕1人符合他定的祖制。

先說說隆慶皇帝朱載垕的情況。朱載垕是嘉靖皇帝之子,即非長子也非嫡生,但排在他之前的皇子都早逝了,因此按序他應該被確立為皇太子。然而,嘉靖皇帝晚年沉迷於求仙問道,信奉術士那套「二龍不得相見」的說辭,至死不肯立太子,還是執意把朱載垕封為了裕王。

嘉靖皇帝死後,朱載垕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但作為嘉靖皇帝在世兒子中的長子,按祖制早就應該被立為皇太子,所以朱載垕的繼位並沒有什麼問題。

然而,除了朱載垕外,其餘4位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的,就都不符合祖制了。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關於朱棣:

洪武三年,朱棣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城。然而,建文元年,朱棣不滿朱允炆削藩行為,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成功趕走了朱允炆。

這個時候,按祖制應立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圭為皇帝,最不濟也應該是朱允炆的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均在世)為皇帝,結果朱棣直接自立為帝,而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不符合祖制的,只不過成王敗寇,誰也不敢說啥。

關於朱祁鈺:

宣德十年,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兵敗被俘。諸大臣為防止蒙古族藉機要挾朝廷,於是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但這個決策是完全不符合明朝祖制的,因為在明英宗出徵之前,就已經冊封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按規定當立朱見深為皇帝。

只不過,此時朱見深尚且年幼,而且朱祁鎮出徵前也曾命朱祁鈺監國,所以大臣便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就連當時的皇太后也同意,但不管怎麼說這都不符合皇位繼承原則。

關於朱厚熜:

正德十四年,年僅12歲的朱厚熜承襲興王。正德十六年,朱厚照因病去世,並未留下任何子嗣,且由於其父親朱佑樘比較專情,只娶了一個女子,以至於朱厚照連個同父的兄弟都沒有。楊廷和與張皇太后商議,選取與朱厚照血脈較近的朱厚熜繼位皇位。

朱厚照與朱厚熜只是堂兄弟的關係,所以很不符合祖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楊廷和等老臣想出了將朱厚熜過繼給朱佑樘的方法,但被朱厚熜給拒絕了,為此還整出了一個「大禮議」事件。

關於朱由檢:

朱由檢乃是明喜宗朱由校的異母弟弟,登基之前被封為信王,其實他的繼位也並不是很符合要求,因為朱元璋規定兄終弟及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為嫡母所生。不過,明朝自宣德朝以後,皇后多無子嗣,所以後代皇帝進行了便宜處理,只要是同父就行,但是嚴格來說朱由檢也是不符合規定的。

此情此景,朱元璋應該是鬱悶的,自己一口氣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後代竟然連個繼承大位的皇子都找不到。事實上,這也正是困擾明朝的重要魔咒之一,因為從宣德時期之後,貌似皇后想要生個子嗣就變得非常困難了,以至於「嫡長制」這個立儲原則,幾乎演變成了「立長制」。

聲明:文中圖片來往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朝16位皇帝,就有10位絕後,這是怎麼回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君王朱由檢,一共歷經16帝,276年。然而這16個皇帝中,就有10位皇帝絕了後,這是怎麼回事?首先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將他們都分封為藩王。雖然也有夭折的,或是中途因為各種原因離世的,但很明顯,朱元璋沒有絕後。不然,明朝哪來的16位皇帝,還有那麼多坐吃山空的宗室。其次就是朱棣,朱棣有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無後,其餘三個兒子都有後代。不過次子朱高煦,後來被朱瞻基活活烤死,兒子也被處死了。但朱高熾和朱高燧都有後代。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明朝的藩王是與其他朝代藩王不同的,朱元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們,害怕讓他們駐守邊疆就會放虎歸山,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們鎮不住這些功勞頗大的大將們。於是他讓自己的兒子們和一個侄孫鎮守全國各個地方,但是為了防止他們起兵造反,又限制他們的軍事力量。等到了朱棣登上皇位後,他就進一步削弱藩王們手中的兵權。
  •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法律《大明會典》規定親王的王城,城牆的高度為二丈九尺(將近10米),王城的周長為三裡(1.5公裡)。這樣地方上的軍、政兩方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王府的屬官,藩王就是他們當然的領導。 以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為例,秦王府有護衛兵馬4萬餘人,這支部隊完全聽命於秦王,不受他人節制,遇到戰爭,陝西邊塞的所有兵馬一體受秦王節制,遵從秦王的指揮,同時,秦王府的屬官還兼任地方上的都指揮使或者布政使,除了皇帝,沒有任何官吏敢於挑戰秦王的權威,開國公侯也概莫能外。
  • 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藩王對明朝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如果不是明末那麼多的宗室,說不定明朝還能再撐一段時間,養豬還能殺了吃肉,養這些藩王一點作用都沒有。  最開始給的俸祿也非常高,歲祿為五萬石糧食。換算成現在的數字是多少呢?根據《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會在眾多兒子之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沒想到朱元璋居然將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相當於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標的太子之位。最後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標便繼承了他的皇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
  • 明朝藩王護衛人數的變遷情況:總體上是逐漸減少
    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等年齡較長的兒子,一開始都有3個護衛,護衛部隊最多的有1.9萬名;年齡較小的藩王,比如肅王、慶王,也有1個護衛,護衛人數至少3000名。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都認為,藩王擁有重兵,對朝廷不是好事,為此開始削藩。
  • 明朝共有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3、明朝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大臣于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看來英宗也就要這樣一生了。可是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復闢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復闢成功。
  • 明朝于謙的千古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鮮為人知
    于謙劇照結合于謙的命運來看,他少年時創作的詩句卻一語成讖,最終含冤而死。意思是,不殺于謙,你奪回來的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順。明英宗只好同意。事實上,這仍然不是明英宗下決心殺于謙的主因,徐有貞說的話只能代表他本人的狠毒。于謙最終被殺的原因和前文提到的襄王有關。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明英宗的叔父。當初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主,孫太后最初計劃讓朱瞻墡進京繼承皇位。
  • 明朝封地洛陽的藩王,封號很獨特,有一個淨幹壞事諡號「厲王」
    公元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建國號大明。公元1370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
  • 明朝一共有多少位晉王?一共多少代人?
    從公元1378年第一代晉王朱棡就藩太原,到1644年明朝滅亡,明朝晉王共有14位(包括追封的),共12代人。那麼明朝晉王的地位是如何變化的?明朝晉王的世系又是怎樣延續的?明朝藩王的地位變化晉王的設立——塞王的巔峰。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長陵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坖,及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歷史上的昭陵屢遭破壞,修復後開放。▲明初各大藩王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將其葬在明東陵,即明孝陵的東側。
  • 明朝藩王的一生,成親需8步可娶多位側妃,看完你還想當嗎?
    導語:明朝藩王的一生,成親需8步可娶多位側妃,看完你還想當嗎?明朝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年代,藩王在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藩王十分適合安於現狀的人,這裡所說藩王,指的是明成祖以後的藩王。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筆者覺得,老朱的想法出發點還是挺好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在高高在上的皇權誘惑下,朱家人雖然比起不少皇朝流血是少了很多,但是也有靖難之役,寧王之亂,朱高燧等幾起流血犧牲事件,在朱棣上位以後,老朱苦心經營的藩王拱衛皇室制度被朱棣敲的粉碎,他把邊境線上的幾位藩王比如遼王等紛紛遷徙到內地嚴加看管,皇權和藩王的衝突在朱老四的手裡暫時告了一段落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根據血緣親疏劃分爵位,除了親王、郡王爵位固定外,其餘爵位都每世下降一級。比如說,親王兒子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郡王;郡王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鎮國將軍,妾所生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鎮國將軍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兒子一律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兒子一律為鎮國中尉;鎮國中尉兒子一律為輔國中尉;輔國中尉兒子一律為奉國中尉;奉國中尉兒子永遠為奉國中尉。
  • 明代藩王只能在當地活動,他們的生活真的很愜意嗎?
    藩王在明朝,可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早期朱元璋有個看似完美的制度設計,那就是「分封建衛,藩屏王室」。把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分封出去了,讓他們到各地就藩。
  • 為何選擇了群臣都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縱觀整個明朝,在我看來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末代崇禎皇帝比較正常外,其餘明朝皇帝都是奇葩,極具個性化,性格非常獨一無二,做事情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的!明武宗的爺爺是明憲宗,明朝第九位皇帝,歷史上稱為成化帝,是明英宗的長子(也是獨子)。明憲宗經歷過廢立,童年過的很恐懼,父親被人俘虜,叔叔當皇帝時又把自己的太子位給廢了,可以說,明憲宗過了一個悲慘的童年。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體恤民情,任用賢臣,讓明朝實力又得到了恢復。總得來說,明憲宗是一位比較優秀的皇帝。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不過,等到清朝一統天下之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從而割據一方,不利於清朝江山的穩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
  • 明代藩王軍權的變遷:從守衛邊疆的中堅力量到依附於帝國的寄生者
    朱元璋1、軍權的轉移,最終目的是為了朱家天下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一人因夭折未受封外,其餘諸子皆封為藩王。洪武九年十月,朱元璋命秦王朱為首,帶領其餘晉、燕、周等十位藩王,前往安徽鳳陽、臨清等地進行練兵,另外,朱元璋有意識的對藩王進行實戰性的操練,如命齊王朱博協助山東總兵傅友德進行圍剿叛亂,並對戰鬥後齊王的表現進行總結,認真的向自己的兒子進行軍事上的教導。隨著藩王的逐漸成長,朱元璋就逐步安排藩王就藩。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大家都覺得朱元璋設立的這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起初,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他想要利用這些藩王拱衛中央朝廷的統治,並讓他們鎮守邊疆作為朝廷的籬笆,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封詔書中可以看出:「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