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如何爆發的?前期形勢大好的吳三桂為何最終會失敗?

2021-01-19 騰訊網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外族政權在中原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作為外族政權來說,清朝的統治一直都不是順風順水的,從努爾哈赤建立起大清,一直到溥儀退位。

清朝一直都宛如汪洋大海之中的一葉扁舟沉沉浮浮,顛沛流離。在清朝統治者在位期間,就曾經發生過許多次謀朝篡位,想要奪取皇權,其中三藩之亂算是多次反清事件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功率最高的一次,最後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還是被康熙平定。

三藩之亂是說三個藩王起兵造反的反侵事件,這三個藩王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很多朋友可能會好奇,當年不就是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讓清軍入主中原的嗎,怎麼現在又起兵造反了?當時的吳三桂正在鎮守山海關,他聽到了李闖王攻破北京城的消息以後,並沒有帶著兵馬立馬南下進攻李自成的叛軍,而是扭頭投靠了滿清,讓滿清的八八旗鐵騎入主中原,統治了天下。

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他就非常忌憚這三個藩王,主要是因為當時滿清的主要兵力來自於滿清的那些舊的貴族,而這三個藩王之中掌握的兵力卻是幾倍於滿清皇族的。如果三個藩王一旦有起兵謀逆之心,清朝手裡的那些兵力根本難以抵擋。

於是平定三個藩王,成了康熙迫在眉睫的第一要務,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後顧之憂,康熙可以說是日日夜夜殫精竭慮,剛巧這個時候年事已高的尚可喜請求回鄉養老。康熙一看這是個好機會,於是立馬就同意了他的申請,順便撤掉了他的藩王職位,還讓他底下的士兵全部解散卸甲歸田,這個行為,既解決了一個事例,還給另外兩個藩王敲醒了警鐘。

吳三桂可是個聰明人啊,康熙的這一做法他立馬就看出了康熙的意圖,但是他也並不能確定康熙想要幹什麼,畢竟是尚可喜主動請求回鄉養老的,於是左思右想吳三桂就想了一個損招,試探試探康熙的口風。

當時吳三桂就找到了耿精忠,二人聯名上書請求康熙帝撤藩,康熙皇帝撤藩的心思早就有了,而且已經下定了決心,收到吳三桂的這份奏摺以後,就立馬召集了文武百官詢問他們的意思,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讓康熙三思,畢竟撤藩之事太過冒險,有幾個老臣卻明白康熙的心思,支持康熙,撤掉這些藩王,認為吳三桂野心勃勃,他這個舉動莫不是有了什麼別的心思,奉勸康熙帝下手要趁早。

當時的吳三桂早已成了氣候,不僅擁有龐大的軍隊土地,他的財富也十分驚人,有史書記載:

「席黔國(公)莊田之利,又滅水西安氏,獲其累世財寶無算。諸奴客以言利進,商賈偏於海內,遠至迤西,徼外珍寶充牣,富於天室,園囿聲伎之盛,僭侈踰禁中矣」。「吳之所部,視三藩為眾。平滇後,收諸降將,兵益強。滇池固僻饒,三桂厚自封殖」。「日解餉銀,時供糧;莊佃三百六,鋪稅千萬兩;今朝給銀貿易,明日發貨市鬻;庫倉金銀,幣帛積之如山,廄圈騾馬豚羊畜之如林」。

當時清朝朝廷為了養活三藩的軍隊,每年都有巨大的財政開支。「合計天下正賦,止八百七十五萬餘兩,而雲南一省需銀九百餘萬。」考慮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康熙立馬就執行了撤藩令。

吳三桂聽聞這個消息以後立馬震怒,其實也不能怪康熙,他自己作死,結果把自己給玩進去了,沒有辦法的吳三桂立馬就召集自己手下的人馬準備起兵謀反,將不支持他的人都關起來,聯合另外兩個藩王尚可喜和耿精忠,拉開了三藩之亂的序幕。

三藩之亂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可以說是佔盡了風頭,當時的吳三桂手底下兵強馬壯,滿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擋,吳三桂迅速就佔領了南方和清政府南北對峙,如果這個時候吳三桂繼續往北方打,那麼清朝可能就此覆滅,可畢竟人老了,實在是沒有精力了,於是吳三桂佔據南方之後就想著,就這樣算了吧,和清政府平分天下,沒想到這樣卻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

康熙可沒想著跟他平分天下,畢竟自己祖宗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在自己手裡要跟別人平分,康熙迅速集結了一支精銳之師,開始反擊,這個時候也可能是天命使然,吳三桂突然因病去世,剩下的另外兩個藩王頓時就沒了戰意和士氣,康熙還下令說只要你們投降,就寬大處理,還能夠將功折罪,沒多久叛軍就開始內部瓦解,潰不成軍,康熙立馬抓住機會大舉進攻,兵分三路進攻雲南,在一年的艱苦奮戰之後,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歷時8年,終於為清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上層統治階級爆發的三藩之亂卻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滅頂之災,我們知道清朝為了統一中原不擇手段,甚至還進行了多次的屠殺,就包括著名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清軍依舊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清史稿.王騭傳》裡記載的王騭在康熙的上疏中說「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裡,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瘡痍。自蕩平後,休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 這個時期四川人口的損失,平民的死亡顯然和清軍是脫不了干係的。

其實不僅是四川,其他相關地區也遭受類似的厄運,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數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瀏陽縣知縣曹鼎新說「自甲寅吳逆倡亂,……以至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

這裡說的就更明確了「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聯繫到清軍一向有屠殺平民的傳統,再加上清朝方面的官員也不會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這類記載的真實性是沒有疑問的。

其實三藩之亂的爆發,康熙也有很大的責任,結合到我們今天來說,就是典型的職工為了公司為了老闆做牛做馬任勞任怨,最後老闆卻把他給辭退了,讓人覺得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雖然能夠理解古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採取一些極端的措施可以理解。

但是武力撤藩顯然是最不可取的一個方法,在古代歷史上存在過許多的類似問題,康熙只要多借鑑一下前朝經驗,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他偏偏選擇了這個下下策,給天下蒼生帶來了滅頂之災,可惜可嘆吶!

相關焦點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康熙的布局書接上文吳三桂輕易拿下湖南、四川後,康熙被迫調整部署。1675年五月三藩之亂形勢圖吳三桂為什麼不過江?長江邊上的吳三桂在想些什麼呢?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 三藩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
    但偏趕上家門不幸,其子尚之信竊取了大權,且性情兇殘狂妄。三藩之亂還沒爆發,尚家的內訌,就是火藥味十足。而且造反這事,雖說商之信勁頭很足,尚可喜卻是堅決反對。甚至三藩之亂爆發初期,尚可喜還一度宣稱要平叛,跟吳三桂結結實實打了幾場。直到尚之信軟禁了尚可喜,尚家才算正式跟風,投身三藩之亂裡。至于靖南王耿精忠?他造反的決心卻是十分堅定。
  • 三藩之亂:吳三桂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怎麼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對三藩忍無可忍的大清康熙皇帝,終於下了撤藩令。與此同時,不甘示弱的吳三桂,自稱周王,統領天下水陸元帥,聯絡了其它二藩共舉反清復明大旗。於是,雙方在中原大地上拉開了為期八年之久的大戰,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進軍地圖)
  • 三藩之亂早期吳三桂勢如破竹,恢復明朝統一全國,他卻沒這個實力
    但形勢很快就急轉直下,1678年,只做了五個月大周皇帝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皇宮中病逝,三年之後的1681年,清軍攻入老巢昆明,吳三桂的叛亂正式宣告失敗。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明明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又快速滅亡,沒有能夠重新恢復明朝呢?
  • 為清朝打天下,60多歲卻發起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籌碼是什麼?
    1673年,駐守雲貴的吳三桂在歸降清朝30年之後,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誅殺朱國治,然後起兵,掀起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的前奏很多人對這個事情很錯愕,早年替滿清出生入死,打下半個天下的吳三桂,為什麼垂暮之年突然間反清。熟悉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作為歷來排得上號的漢奸。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相關閱讀三藩之亂丨大清開國三順王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文/王凱迪明朝崇禎末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滿清王朝,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大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為了八旗大軍的第一帶路黨。滿清統一全國後,耿繼茂(耿仲明之子)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自此,三藩之勢割據一方,成犄角之勢。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
  • 三藩之亂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觀史,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和漢朝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最先主張削藩的大臣結局卻截然不同。 雖然最後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晁錯之死,卻成了歷史悲劇。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爆發,由於康熙準備不足,清軍最初節節敗退。這時,有人建議把削藩的「始作俑者」納蘭明珠殺掉,以平眾怒,康熙卻沒有像漢景帝一樣殺掉忠臣。結果,當三藩之亂被平定後,明珠一躍成為清朝一代權臣。這件事,還要從頭說起。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吳三桂臨危受命,怎奈剛到山海關北京就被攻破,崇禎自縊而死。崇禎死後,李自成失去了依靠了,最後因為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另外一提,吳三桂有個舅舅,叫祖大壽,早在此前也投降了清朝。 起初吳三桂本來是打算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的,怎奈打開了山海關將清兵放進來,被形勢所逼又投降了清朝。
  • 三藩之亂中的高密人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歷時八年之久。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因為吳三桂軍事實力巨大,且在清軍入關的進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視的勞績,因而吳三桂被清王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  靖南王耿忠明,鎮守福建。可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端之前就現已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在三藩作亂中,耿繼茂是首要參與者。  三藩中實力最弱的應當即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鎮守廣東,手裡只要六萬兵力。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功臣,最終卻沒能落得好下場,死在了邊遠之地。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吳三桂首先起後,緊接著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加入了這一反清陣營之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尤其是在三藩之亂興起的時候,康熙的計劃和最後的執行差之千裡。前來平叛的將軍都懦弱無能,根本沒有與吳軍正面戰鬥過。這七年的平叛時光,吳三桂如果能速戰速決,抓住時機,恐怕會大勝康熙的。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可是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的「三藩之亂」,有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孫),那四大藩王之中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去了哪裡?怎麼沒有參加叛亂呢?
  • 吳三桂為何只做了五個月的皇帝
    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在三藩的鼎盛時期,他們得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可謂佔據了經濟優勢。但是,最終三藩還是敗給了滿清。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