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今天遼寧綏中縣人,祖籍江蘇高郵。他的父親吳襄是明朝的錦州總兵(省一級的軍事主管),也算是將門虎子,善於騎射。崇禎皇帝即位後,吳三桂考中武舉人,後來因戰功累官至寧遠團練總兵(大抵相當於今天地方民兵首長)。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吳三桂臨危受命,怎奈剛到山海關北京就被攻破,崇禎自縊而死。崇禎死後,李自成失去了依靠了,最後因為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另外一提,吳三桂有個舅舅,叫祖大壽,早在此前也投降了清朝。
起初吳三桂本來是打算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的,怎奈打開了山海關將清兵放進來,被形勢所逼又投降了清朝。滿清能進山海關,我覺得不是打出來的,是偷來的。滿清進關後,吳三桂為其日後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時更是晉爵為親王。
吳三桂為清朝付出頗多,後來得到的回報也是很豐厚的。怎奈吳三桂位高權重之時,也是他消亡的開始。因為人生達到巔峰後,難免讓北京的小皇帝康熙心有不悅,於是吳三桂與清朝的矛盾由此開始。以至於後來,吳三桂又打起反清復明的旗號,企圖起兵造反自己當皇帝。
當時的清朝雖然入關也有二三十年了,而且製造了許多冤案、屠殺事件,的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其根基並沒有徹底穩定,仍有不少士民只是口服而心不服。於是當吳三桂打出反清旗號,可謂是一呼百應,起初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吳三桂能夠迅速拿下的,畢竟只是西南一部分,偌大的中國版圖,尚有大部分在清朝的控制下。況且吳三桂漢奸的汙點是抹不去的,且其手下將領多是酒肉之徒。吳三桂後來雖然也在衡州稱帝,但只做了五個月皇帝,就病死了。
論兵力,論指揮才能,論民心所向,吳三桂都是佔上風的。吳三桂起兵時可謂穩操勝券,怎奈事與願違,吳三桂手握精兵苦戰八年,終是以失敗收場。不是老天爺不保佑吳三桂,而是他的算盤沒有打對。
吳三桂有精兵強將不假,他的指揮才能遠勝於康熙不假,可是起兵後並沒有做戰略部署,並沒有像後來的太平天國那樣,迅速席捲大半個中國。吳三桂得勢後,只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結果給了清朝喘息的機會,讓清朝精心布置一番,最後取得了勝利。
另外,吳三桂打著反清口號,雖然當時也有不少人響應。但當時的民族矛盾已經趨於緩和,況且吳三桂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時沒有站出來,矛盾緩和了又來利用民族矛盾,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即便一開始響應的很多,但並不持久,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只能是離心離德了。
還有就是,康熙當時雖然很年輕,但身邊卻聚集了不少人才。況且康熙雖然年輕,但卻是個有韜略的皇帝,並沒有吳三桂認為的那麼可欺。所以綜合這三點原因,吳三桂起兵就是個笑話,既沒有兵貴神速喪失了戰略優勢,有沒有打對牌,而且還低估了對手。這才是吳三桂沒能取代清朝的原因。
另外,三藩之亂前後持續八年,吳三桂只參與了五年,因為1678年他就病死了,1681年三藩之亂才最終被平定。我覺得若是吳三桂不死,或許三藩之亂會持續更久一些,不過最終還是要失敗的。因為康熙早就為撤藩做準備了,不是像建文帝那樣,上來就大刀闊斧的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