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2020-12-26 騰訊網

吳三桂,是今天遼寧綏中縣人,祖籍江蘇高郵。他的父親吳襄是明朝的錦州總兵(省一級的軍事主管),也算是將門虎子,善於騎射。崇禎皇帝即位後,吳三桂考中武舉人,後來因戰功累官至寧遠團練總兵(大抵相當於今天地方民兵首長)。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吳三桂臨危受命,怎奈剛到山海關北京就被攻破,崇禎自縊而死。崇禎死後,李自成失去了依靠了,最後因為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另外一提,吳三桂有個舅舅,叫祖大壽,早在此前也投降了清朝。

起初吳三桂本來是打算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的,怎奈打開了山海關將清兵放進來,被形勢所逼又投降了清朝。滿清能進山海關,我覺得不是打出來的,是偷來的。滿清進關後,吳三桂為其日後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時更是晉爵為親王。

吳三桂為清朝付出頗多,後來得到的回報也是很豐厚的。怎奈吳三桂位高權重之時,也是他消亡的開始。因為人生達到巔峰後,難免讓北京的小皇帝康熙心有不悅,於是吳三桂與清朝的矛盾由此開始。以至於後來,吳三桂又打起反清復明的旗號,企圖起兵造反自己當皇帝。

當時的清朝雖然入關也有二三十年了,而且製造了許多冤案、屠殺事件,的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其根基並沒有徹底穩定,仍有不少士民只是口服而心不服。於是當吳三桂打出反清旗號,可謂是一呼百應,起初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吳三桂能夠迅速拿下的,畢竟只是西南一部分,偌大的中國版圖,尚有大部分在清朝的控制下。況且吳三桂漢奸的汙點是抹不去的,且其手下將領多是酒肉之徒。吳三桂後來雖然也在衡州稱帝,但只做了五個月皇帝,就病死了。

論兵力,論指揮才能,論民心所向,吳三桂都是佔上風的。吳三桂起兵時可謂穩操勝券,怎奈事與願違,吳三桂手握精兵苦戰八年,終是以失敗收場。不是老天爺不保佑吳三桂,而是他的算盤沒有打對。

吳三桂有精兵強將不假,他的指揮才能遠勝於康熙不假,可是起兵後並沒有做戰略部署,並沒有像後來的太平天國那樣,迅速席捲大半個中國。吳三桂得勢後,只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結果給了清朝喘息的機會,讓清朝精心布置一番,最後取得了勝利。

另外,吳三桂打著反清口號,雖然當時也有不少人響應。但當時的民族矛盾已經趨於緩和,況且吳三桂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時沒有站出來,矛盾緩和了又來利用民族矛盾,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即便一開始響應的很多,但並不持久,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只能是離心離德了。

還有就是,康熙當時雖然很年輕,但身邊卻聚集了不少人才。況且康熙雖然年輕,但卻是個有韜略的皇帝,並沒有吳三桂認為的那麼可欺。所以綜合這三點原因,吳三桂起兵就是個笑話,既沒有兵貴神速喪失了戰略優勢,有沒有打對牌,而且還低估了對手。這才是吳三桂沒能取代清朝的原因。

另外,三藩之亂前後持續八年,吳三桂只參與了五年,因為1678年他就病死了,1681年三藩之亂才最終被平定。我覺得若是吳三桂不死,或許三藩之亂會持續更久一些,不過最終還是要失敗的。因為康熙早就為撤藩做準備了,不是像建文帝那樣,上來就大刀闊斧的幹。

相關焦點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我們再回看那段歷史,吳三桂確實是有機會將滿清政權趕回關外,匡扶漢人的天下的。或者,退一步,再不濟,他也能學習東晉、南宋,扼守住長江天塹,與滿清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圖|吳三桂畫像)然而,這樣的歷史並沒有上演。從歷朝歷代的歷史看,要想統一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戰略,還得需要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配套手段。
  • 手握重兵30萬的吳三桂,苦戰八年卻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一、吳三桂為何前期能夠迅速佔領南方六省三藩之亂初期,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福建、陝西、廣東相繼失陷,「東西南北,在在鼎沸」,「自古藩鎮之亂未有甚於此時」,「天下事幾不可問矣」。對於吳三桂反清後所形成的號召力,就連清朝統治者也不諱忌。
  • 吳三桂手下擁有多少精兵強將?為何他不肯自立,而選擇投降清朝
    崇禎也不指望吳三桂能殺退李自成的人馬,只希望吳三桂能帶領兵馬拖住李自成的軍團,這樣就可以等到南方的兵馬前來勤王了。但是吳三桂也是個有頭腦的人,他知道崇禎是個多疑的老大,之前的關寧主帥袁崇煥什麼下場他也知道。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為何吳三桂叛亂時傭兵70萬,卻輸給了清朝? 首先,吳三桂所謂的擁兵70萬,是算上了同他一起造反的尚之信(尚可喜之子)、耿精忠以及臺灣的延平王鄭經的兵力。而當時康熙採用剿撫並用的方式,提出「即與保全,恩養安插」。通過分化反叛力量的方法孤立吳三桂,並先後招撫了吳三桂的隊友以及手下親信。
  • 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入關嗎?不能,大清還會亡國
    說的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聯合關外清軍將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清朝由此而得以從東北入主中原,進而席捲四海八荒,定鼎燕京,華夏大地就此沉淪兩百餘年。那麼,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還能入關嗎?對此,許多人會說,當時滿清鐵騎天下無敵,就算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他們遲早會入住中原,只是時間長短而已。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
  • 如若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幾十萬的部隊,能擋得住清朝大軍嗎
    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問題,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李自成能把清軍趕出山海關嗎?一、清朝軍隊的成熟,兵器多,種類全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清軍的實力。在清朝進入之前,清朝控制了中國東北和蒙古的大片地區。在後金時期,戰術單一。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耿精忠戰敗之後,尚之信隨即宣布起兵反清,然而他只是在喊喊口號而已,並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吳三桂。最坑的就是,尚之信最後沒打一仗,直接投降了清軍,吳三桂一口老血噴出啊。三藩之亂中,耿精忠和尚之信都沒有對清朝產生多大的威脅,兩年就被平定了,剩下的時間其實就是吳三桂在和清朝單挑。
  • 歷史解密: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入關嗎?不能,大清還會亡國
    鵡臚栒坳沎餋蠳椑遼蚶鯎繪嵫嗀律祻帤橅镺烑湛蝪遷湛榻頱尠昰鴪寕桰赺蓕磟繹輻寕溼皕嫑偳噠縏牁饈鈉燩後鰮歔」說的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聯合關外清軍將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清朝由此而得以從東北入主中原,進而席捲四海八荒,定鼎燕京,華夏大地就此沉淪兩百餘年。
  • 吳三桂差點就能推翻清朝,為何最後卻兵敗如山倒?原因其實很簡單
    吳三桂的一生便是如此,他以迎清兵入關名噪一時,卻在30年後舉兵叛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面對破碎的江山心灰意冷,選擇了自盡。他一死,意味著明廷徹底完蛋,所有的明廷故臣都急忙尋找出路。其中一條便是投降大順,在關鍵位置上的吳三桂考慮的就是這一條,大順自然也希望他歸順。可惜的是在關鍵時候,吳三桂受到了幾條極重要的消息,這消息令他改變了主意。
  • 三藩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09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答:首先一個原因,折騰起八年所謂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大王爺。這三位為清朝取天下立下大功的前面叛將,自清朝建國後就勾搭連環,各個仗著王爵身份畫地為牢,實力看上去無比強大。但事實上,除了坐擁精兵的吳三桂外,其他二位的真實實力,都是嚴重注水。
  • 吳三桂叛變為何沒能反敗為勝?看完這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在吳三桂和清朝的鬥爭中其實他是有機會可以戰勝清朝的軍隊的,但是為什麼最後會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公元一六七四年,吳三桂因為康熙撤藩的命令,發動了「三藩之亂」。在這個叛亂的初期,清朝其實是沒有發現他的不對勁的地方的,從康熙12年的年底到13年的三月份這四個月的時間裡面,吳三桂攻陷了很多的重要的地區,打得清軍也是猝不及防,所以清軍完全是沒有還手之力的。要說這一些是他能夠成功叛變的原因之一,那他的各個大將的支持,簡直就是如虎添翼。在這些人的支持之下,清朝的江山有一半都已經掌握在了吳三桂的手中。
  • 吳三桂投降清朝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一路勢如破竹,十餘萬宣大邊軍望風而降,大順軍二月初八日便攻佔太原。面對危局,明王朝決定放棄孤懸於關外的寧遠,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急調其率關寧軍入京勤王。令人奇怪的是,吳三桂接到命令後,並沒有星夜兼程,以國家危亡為重,而是藉口要攜帶關外的百姓,直到三月上旬才撤出寧遠,十六日方才抵達山海關。此時李自成已兵臨北京城下。
  • 鰲拜權勢滔天,為何不取代康熙自己做皇帝?
    鰲拜號稱手握滿清近40萬大軍,自從首輔索尼病死,老對手蘇克薩哈被鰲拜搞死,鰲拜已然達到權力巔峰,整個八旗攀附者甚多,重要的部門大吏都是鰲拜一黨,確實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可就算這樣鰲拜最終也沒有謀權篡位,難道他忠心耿耿被康熙誤判了?
  • 劉宗敏搶了陳圓圓,使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的最終下場如何?
    此戰,明朝掏出了最後的家底,拼湊了一支兵力約13萬的精銳部隊。根據《明季北略》等書留下來的記錄,清軍出動的士卒也不少於12萬。開始,明軍統帥洪承疇認為清朝國小人少,其精壯男子多被徵發從軍,時間一長必定耽誤農事導致國中饑荒,所以主張穩紮穩打,拖住清軍,使其自困。但主管軍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搬出了崇禎的旨令,以「用師年餘,費糧餉數十萬,而錦圍未解,內地又困」為由,極力催促洪承疇尋敵決戰。
  • 李定國這麼厲害,永曆帝卻為何被吳三桂所殺?
    封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部10萬增援湖廣,結果尼堪來了也不管用,衡州之戰中被李定國伏擊而送了性命。尼堪,是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孫子,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勇猛和善戰,久經戰陣、戰力值相當高,是滿清非常有名的將領。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為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為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
  • 吳三桂為何要血洗蒲城縣?
    吳三桂血洗陝西蒲城縣一方面是為了取得清王朝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為了發洩因戰損而產生的怒火。明末叛將吳三桂的大名我想諸位讀者都不陌生,在很多人眼中吳三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當民族大義與私人恩怨相衝突時,他舍大家為小家,歸降清朝從而引狼入室,後來為了個人利益他又轉而背叛清朝,簡直毫無底線可言。
  • 為清朝打天下,60多歲卻發起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籌碼是什麼?
    1673年,駐守雲貴的吳三桂在歸降清朝30年之後,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誅殺朱國治,然後起兵,掀起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的前奏很多人對這個事情很錯愕,早年替滿清出生入死,打下半個天下的吳三桂,為什麼垂暮之年突然間反清。熟悉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作為歷來排得上號的漢奸。
  • 三藩之亂:吳三桂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怎麼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康熙?
    與此同時,不甘示弱的吳三桂,自稱周王,統領天下水陸元帥,聯絡了其它二藩共舉反清復明大旗。於是,雙方在中原大地上拉開了為期八年之久的大戰,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進軍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