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命令國史館,開始編撰《貳臣傳》。什麼叫做「貳臣」呢?就是指那些在某一朝為官的人,最終背叛了自己的王朝,改投新的朝代,在朝代更替之際,兼仕兩朝的大臣。
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
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
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可是我們在《貳臣傳》,卻找不到吳三桂的身影,為何他沒被列入《貳臣傳》呢?
吳三桂是明朝崇禎年間中的武舉人,靠父蔭很快就成為都督指揮,繼而一路升為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很是器重吳三桂,讓其擔任遼東總兵,封平西伯,奉命鎮守山海關。
後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自縊,明朝滅亡。在此期間,李自成和清朝都想招降吳三桂。而吳三桂一開始,本來有意歸順李自成,可最終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投降清朝,並幫助清朝順利入關。
吳三桂在清朝立下大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為了穩固地位,吳三桂對清朝很是忠心,甚至親自去緬甸,逼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然後將永曆帝於昆明絞死。憑藉此功,吳三桂便成為親王,成為三藩之一。
然而康熙皇帝即位後,對三藩有所忌憚,於是決定削藩。吳三桂在雲南享受慣了,在雲南他就是「皇帝」,皇帝突然要削藩,他肯定一萬個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他乾脆舉兵造反,妄圖推翻清朝,做個真正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一開始,吳三桂勢如破竹,甚至在康熙十七年,他還在衡州稱帝,建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可惜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吳三桂就病逝了,雖然他表示傳位給皇孫吳世璠,但最終「三藩之亂」還是被康熙平定,吳世璠自刎,首級被送往紫禁城。
乾隆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因此對於吳三桂,乾隆應該是十分痛恨的。他認為吳三桂
「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
就是說在乾隆眼中,吳三桂甚至連「貳臣」都不配,於是乾隆下旨:
「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
即表明在乾隆看來,吳三桂應該是逆賊。因此,他便將吳三桂編入《逆臣傳》中。
「貳臣」好歹還分情況,比如前面說了,洪承疇、孔有德這些人,雖然背叛了明朝,可他們對清朝忠心,還立過功。但「逆臣」一聽,就知道是統治者極為痛恨之人,被編入《逆臣傳》的人,註定是要遺臭萬年的。
而像吳三桂、耿精忠這些,他們原本是明朝大臣,後來投降清朝,卻又背叛清朝。耿精忠在打不贏的情況下,又決定歸順清朝,並表示可以幫康熙剿滅造反之人。這類反覆再反覆的小人,都是統治者最無法容忍的。因此乾隆不僅將吳三桂,編入《逆臣傳》中,還讓其名列榜首。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