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2021-01-08 筆寫趣史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命令國史館,開始編撰《貳臣傳》。什麼叫做「貳臣」呢?就是指那些在某一朝為官的人,最終背叛了自己的王朝,改投新的朝代,在朝代更替之際,兼仕兩朝的大臣。

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

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

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可是我們在《貳臣傳》,卻找不到吳三桂的身影,為何他沒被列入《貳臣傳》呢?

吳三桂是明朝崇禎年間中的武舉人,靠父蔭很快就成為都督指揮,繼而一路升為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很是器重吳三桂,讓其擔任遼東總兵,封平西伯,奉命鎮守山海關。

後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自縊,明朝滅亡。在此期間,李自成和清朝都想招降吳三桂。而吳三桂一開始,本來有意歸順李自成,可最終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投降清朝,並幫助清朝順利入關。

吳三桂在清朝立下大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為了穩固地位,吳三桂對清朝很是忠心,甚至親自去緬甸,逼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然後將永曆帝於昆明絞死。憑藉此功,吳三桂便成為親王,成為三藩之一。

然而康熙皇帝即位後,對三藩有所忌憚,於是決定削藩。吳三桂在雲南享受慣了,在雲南他就是「皇帝」,皇帝突然要削藩,他肯定一萬個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他乾脆舉兵造反,妄圖推翻清朝,做個真正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一開始,吳三桂勢如破竹,甚至在康熙十七年,他還在衡州稱帝,建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可惜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吳三桂就病逝了,雖然他表示傳位給皇孫吳世璠,但最終「三藩之亂」還是被康熙平定,吳世璠自刎,首級被送往紫禁城。

乾隆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因此對於吳三桂,乾隆應該是十分痛恨的。他認為吳三桂

「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

就是說在乾隆眼中,吳三桂甚至連「貳臣」都不配,於是乾隆下旨:

「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

即表明在乾隆看來,吳三桂應該是逆賊。因此,他便將吳三桂編入《逆臣傳》中。

「貳臣」好歹還分情況,比如前面說了,洪承疇、孔有德這些人,雖然背叛了明朝,可他們對清朝忠心,還立過功。但「逆臣」一聽,就知道是統治者極為痛恨之人,被編入《逆臣傳》的人,註定是要遺臭萬年的。

而像吳三桂、耿精忠這些,他們原本是明朝大臣,後來投降清朝,卻又背叛清朝。耿精忠在打不贏的情況下,又決定歸順清朝,並表示可以幫康熙剿滅造反之人。這類反覆再反覆的小人,都是統治者最無法容忍的。因此乾隆不僅將吳三桂,編入《逆臣傳》中,還讓其名列榜首。

(參考文獻《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先背叛康熙,又背叛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被誰殺了?
    吳三桂確實算不上好人,甚至也不是一個稱職的漢奸,如果他只是安心做一個不管軍不管民的藩王,也許不至於被康熙下令把他的骨頭都拆散了。吳三桂當然也不是一個忠臣,無論是對明朝還是清朝,他都是叛逆。有人嘲笑「宋張弘範滅宋於崖山」是笑錯了人(張弘範算半個金人),但吳三桂滅明確有其事——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就是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的。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吳三桂,是今天遼寧綏中縣人,祖籍江蘇高郵。他的父親吳襄是明朝的錦州總兵(省一級的軍事主管),也算是將門虎子,善於騎射。崇禎皇帝即位後,吳三桂考中武舉人,後來因戰功累官至寧遠團練總兵(大抵相當於今天地方民兵首長)。
  • 韋小寶麾下的結義四兄弟,在正史中一個是貳臣,另一個是貳臣之子
    我們細看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的履歷,就會發現《鹿鼎記》中韋小寶麾下的「結義四兄弟」,在正史中有一個是貳臣之子,另一個不折不扣的是貳臣,而且進了乾隆下旨編修的《貳臣傳》甲編,與洪承疇、吳六奇(小說中的天地會紅旗香主)算是頭等貳臣——洪承疇位列十七、吳六奇位列五十一,韋小寶麾下結義四兄弟中的老大位列二十,比祖大壽、耿仲明排名還靠前。
  • 李自成打明朝,失敗百次能重起,為什麼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
    李自成推翻明朝,靠的是流民,一路長驅直入,殺入北京。然後,崇禎自殺,李自成在屬下的慫恿下做了皇帝。但此時,李自成對大明舊疆土的控制能力極為有限。因為前期農民軍每到一地,就大量屠殺明朝皇親貴族和士紳,沒被殺的,惶恐不可終日。農民軍都是流寇出身,沒多少文化的,哪裡懂得怎麼治理國家?
  • 吳三桂為何要血洗蒲城縣?
    吳三桂血洗陝西蒲城縣一方面是為了取得清王朝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為了發洩因戰損而產生的怒火。明末叛將吳三桂的大名我想諸位讀者都不陌生,在很多人眼中吳三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當民族大義與私人恩怨相衝突時,他舍大家為小家,歸降清朝從而引狼入室,後來為了個人利益他又轉而背叛清朝,簡直毫無底線可言。
  • 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起兵檄文,專家感慨:難道我們錯怪他了?
    ——《圓圓曲》 陳圓圓素有「秦淮八豔」之名,吳三桂初見陳圓圓,就被她的美貌和才華所吸引,一首《圓圓曲》讓眾人為之傾倒,自此以後,吳三桂就將她納為自己的愛妾。但陳圓圓身份特殊,她本是被田弘搶來獻給明朝的崇禎皇帝,後來才被吳三桂納為妾的,吳三桂也因為陳圓圓和李自成有了過節。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非常長,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可是平西王吳三桂卻不罷休。他假意應允,實際偷偷積蓄力量,最終在同年十一月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後自稱周王,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由於吳三桂在雲南根基深厚,所以迅速佔領了西南地區,而其他兩個藩王看到這個情景也加入進來,一起反清。
  • 韓國發現寄吳三桂書,推翻明朝百年公案,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大梟雄,由於他先叛明後反清,所以,無論是明朝遺老還是清朝史書,對他的評價都很統一:反覆無常,不忠不孝,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首先復盤一下吳三桂的投機軌跡。李自成迫近京畿時,崇禎皇帝召吳三桂從寧遠入衛,但行至玉田,李自成已經攻佔北京。
  • 三藩之亂早期吳三桂勢如破竹,恢復明朝統一全國,他卻沒這個實力
    平西王吳三桂見朝廷撤藩決心已定,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在當年的十一月,誅殺朝廷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起兵造反。吳三桂在反叛初期,由於軍隊長期處於實戰狀態,戰鬥力強悍,同時吳三桂的舊部和黨羽遍布雲貴川,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也紛紛起兵響應,吳三桂的叛軍一度控制了雲貴川、兩廣以及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 乾隆為什麼編纂《貳臣傳》,把叛明降清的功臣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清朝初期,滿清政權對這些明朝降臣一直持正面評價,給他們高官厚祿,為他們加官進爵,雙方是彼此需要、彼此利用的關係。但是,乾隆皇帝登基後,態度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不但大肆痛罵這些降臣的人品氣節,還專門下令編寫了一部《貳臣傳》,將他們收錄其中,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乾隆帝畫像)何為「貳臣」?貳,兩屬也。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明朝的重臣洪承疇投降清廷卻不得重用,還被寫入了《貳臣傳》受辱
    明朝時,有人官居薊遼總督並掛兵部尚書銜,是明帝最為倚重的肱股之臣;清朝時,還有人被授予太子太保,繼續掛兵部尚書銜,是清帝最為信任的漢臣之一。前後雖然矛盾和尷尬,但卻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明末清初最被人詬病和質疑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接下來,我們一同探究洪承疇為何要在明朝末期投降滿清?
  • 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吳三桂,原為明朝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多年率軍鎮守邊關、阻擊清軍入關。明朝被李自成農民軍推翻後,吳三桂被迫降清,引清軍入關並為清廷四處徵戰,掃平了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力量。吳三桂因功被清廷封為雲南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勢力強大。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1673年11月,吳三桂以「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為由發動叛亂。但是,這場叛亂,最後卻以吳三桂的失敗而告終。
  • 吳三桂偏居雲南,又是清軍手下敗將,為何還敢造反?
    當年清軍入關,用許已高官厚祿的方式,大批的收買的明朝舊臣。他們以漢制漢,對投降後金的明朝軍界高層給予封賞,只要你歸順清朝,就可加官進爵,甚至封王建藩。其中臨陣倒戈,幫助清軍入關的吳三桂無疑是其中最具實權的人物。
  • 吳三桂差點就能推翻清朝,為何最後卻兵敗如山倒?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十年後,吳三桂認為自己軍隊戰鬥力夠強,揭起反清的旗幟能贏得百姓的支持。加上康熙皇帝年輕,他對自己的指揮才能更是自信,所以反了。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得不反。
  • 同樣是鎮守雲南,為何沐府能堅持280年,而吳三桂14年就造反了
    明朝滅國後,清朝派吳三桂徵討大明餘黨,而吳三桂也是不負所望,將永曆帝朱由榔勒死。順治皇帝讓吳三桂鎮守雲南,也是三藩之首。然而,隨著少年康熙繼位,吳三桂起兵造反,他在雲南一共待了14年。為什麼沐府能堅持280年,後吳三桂只待了14年呢?翻看歷史,沐氏家族也不是每一代恪盡職守。其中,沐朝弼就沒有遵守祖宗遺志,讓朝廷不得安寧。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清朝統治者為了繼續利用他們手中的力量,在開國之初就根據功績封賞這些叛軍,把他們設為三藩,掌管南方的疆土,鞏固當時尚不穩定的局面,其中吳三桂是三藩中勢力最大的一支。
  • 為清朝打天下,60多歲卻發起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籌碼是什麼?
    1673年,駐守雲貴的吳三桂在歸降清朝30年之後,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誅殺朱國治,然後起兵,掀起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的前奏很多人對這個事情很錯愕,早年替滿清出生入死,打下半個天下的吳三桂,為什麼垂暮之年突然間反清。熟悉歷史的幾乎都知道他,作為歷來排得上號的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