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2020-12-23 大大大紅袍子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

就是這種三番五次的背叛,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人物,即使他年輕時確實是個響噹噹的抗金英雄。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

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

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清朝統治者為了繼續利用他們手中的力量,在開國之初就根據功績封賞這些叛軍,把他們設為三藩,掌管南方的疆土,鞏固當時尚不穩定的局面,其中吳三桂是三藩中勢力最大的一支。

那時候,清政府雖已入主中原,但各方反清勢力猖獗,一時之間難以平定,因此,清朝統治者賦予這三藩很大的權力,不僅掌握著軍隊的絕對控制,而且還掌握著管轄地方的各種行政權力。

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康熙掌權,儘管由於年幼,他還不能掌控朝政,但有鰲拜這些老將在場,吳三桂等人也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混亂。

但康熙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掌權後先將鰲拜等人清理乾淨,然後為了將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決定削藩。

實際上,康熙的這個決定也是對的,因為清政府直轄的軍隊分布在北方,主要部署在城邑及周邊地區,而南方則由三藩統帥。這樣下去,舊金山難免會發展壯大,想分庭抗禮。而此時的三藩勢力,比以前更加強大,已經完全具備了這種實力。

儘管可以說是三藩,但當時的勢力並不均衡,吳三桂已經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位了,總兵力超過了其他兩藩的總和。

一天,康熙撤銷三藩令,吳三桂等人坐擁重兵,又怎麼可能順從順從,立即開始舉兵反清。

三藩之亂,使當時的整個清政府驚慌失措,因為清政府能夠調集的兵力只有七萬,而三藩又是幾十萬,根本比不上。這是真的,吳三桂反清,一路高歌猛進,把清軍打到了長江以北。

雍正也心慌意亂,甚至想親自出馬,可是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吳三桂還是輸給了康熙。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地理環境嚴重製約著吳三桂反清力量的發展。回顧整個中國歷史,北伐這件事幾乎一直都是失敗的,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最後還是靠著他逆天的運孫權氣,而孫權當年連合肥都沒有打過。這是因為北國比南國發展得早,而且北國地域廣闊,騎兵多,南國水軍雖強,但到了北國,卻沒有用武之地。

第二,吳三桂年事已高,已經沒有當年的熱血。在八年間,吳三桂與清軍以長江為界,如果當時能繼續推進,跨過北方,清軍仍有擊敗的希望。只是遺憾的是,當時吳三桂已年過六十,身心已不再熱血,後半生的指揮也開始遲疑。年少時就不同了,他是明軍中唯一能與清軍抗衡的大將,也能教李自成做人。但年紀大了,打到長江,只想著把長江分治開去,

再者,三藩中,也只有吳三桂堅決反叛,其他兩個藩王只是看著利益伺機而動,清政府也知道這一點,一直在收買這兩個藩王。就是由於內部的不統一,才導致吳三桂心有餘力不足。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布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圖/吳三桂01.在軍事上,吳三桂擁有強大的軍事集團,歸他統維穩旗兵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十營(其中還不包括他原來的嫡系部隊),且有久經戰陣的名將吳應麟、夏國相、張國柱、王屏藩等。從地理角度上看,雲南遠離京都交通閉塞,地勢險要加之十餘年的戰場建設,水陸要塞十分堅固。反觀康熙方面,這位年輕皇帝掌權不久,北方各地不穩,在對付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上明顯缺乏勝算。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吳三桂首先起後,緊接著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加入了這一反清陣營之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原因之一:貽誤戰機吳三桂沒有抓住康熙最尷尬時的戰機,如果把握住康熙犯錯時那幾年的機會,或許吳三桂會很快獲勝。康熙撤藩就很突然,雖然他也有所準備,但是肯定沒有準備得那麼完備。
  • 吳三桂為何只做了五個月的皇帝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
  • 吳三桂偏居雲南,又是清軍手下敗將,為何還敢造反?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人肯定都會對康熙草率宣布撤藩,而被孝莊訓斥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劇中,孝莊除了斥責康熙草率之外,還毫不保留的提出了自己對撤藩的顧慮,那就是擔心宣布撤藩後三個藩王會造反。不得不說,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康熙此舉,確實顯得有些過於的急躁和激進。
  • 康熙為何急於削藩?聽孝莊太后的話等吳三桂老死不是更好嗎?
    清朝入關後,先後分封了三個漢人藩王鎮守雲貴、兩廣、福建地區,而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又是三個藩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但是,削藩就是把已經給人家的利益削掉,等於是割人家的肉,這種事擱到誰身上會願意? 而三藩的實力不容小覷,弄不好就會激起兵變,引起天下大亂,甚至會造成朝廷顛覆的下場。 所以,對於削藩問題,清王朝統治者也是謹慎的,關於如何去掉三藩之患,朝廷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就這樣,吳三桂的勢力還堅持了五年才被平定。其實,從三藩之亂開始,失敗就已經註定,其實就連吳三桂自己也不相信可以推翻清朝,他所追求的不過是劃江而治。三、吳三桂不得人心,士大夫和百姓都不支持他吳三桂投降清朝,放清軍入關屠戮中原,最後更是斬殺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因此漢族士大夫深恨之。吳三桂起兵之前,合法擁有的兵馬有4萬左右,後來為了造反大肆徵兵。起兵的時候號稱有20萬兵馬,其中當然是有水分的,不過就算是打個對摺也有十萬兵馬了。
  • 吳三桂老實接受撤藩不好嗎?為何還要反叛清廷?難道不造反就會死
    那有人會說了,既然容忍不了這種異姓王,那為何當初還要授予他們王爵呢?因為當初是在打天下,如果不給予吳三桂或韓信這樣的人高官厚祿,他們是不會賣命的,那自己就很難得到天下。但是奪取天下以後,皇帝就開始擔心他們了,就害怕他們憑藉手中的權力對自己的地位發起挑戰,那樣說不定自己就無法坐穩江山了。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滿清進關後,吳三桂為其日後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時更是晉爵為親王。 論兵力,論指揮才能,論民心所向,吳三桂都是佔上風的。吳三桂起兵時可謂穩操勝券,怎奈事與願違,吳三桂手握精兵苦戰八年,終是以失敗收場。
  • 前期形勢大好的吳三桂為何最終會失敗?
    吳三桂可是個聰明人啊,康熙的這一做法他立馬就看出了康熙的意圖,但是他也並不能確定康熙想要幹什麼,畢竟是尚可喜主動請求回鄉養老的,於是左思右想吳三桂就想了一個損招,試探試探康熙的口風
  • 吳三桂成為平西王后,吳應熊為何留守北京?孝莊太后下了一盤棋
    可是這三股力量之中,吳三桂最終選擇了多爾袞的滿清大軍,後來更是幫助多爾袞問鼎天下。 多爾袞當然也沒有辜負吳三桂,將他冊封為平西王,坐鎮雲南。可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何被留在了北京呢?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康熙這麼聰明,為何不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等待他們兩個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許多了麼?事實上,認真講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司馬有云: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站位來看,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的不同。
  • 吳三桂手下擁有多少精兵強將?為何他不肯自立,而選擇投降清朝
    此時崇禎就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吳三桂的身上,希望駐守在關寧一帶的吳三桂帶領兵馬南下勤王。當時的吳三桂勢力有多大呢?崇禎為何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吳三桂當時擁有強大的關寧鐵騎,且關寧部隊中擁有一定量的火器,不過他的人馬應該不多,在數量上應該比李自成的人馬差一大截。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
  • 吳三桂差點就能推翻清朝,為何最後卻兵敗如山倒?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十年後,吳三桂認為自己軍隊戰鬥力夠強,揭起反清的旗幟能贏得百姓的支持。加上康熙皇帝年輕,他對自己的指揮才能更是自信,所以反了。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得不反。
  • 三藩之亂:吳三桂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怎麼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對三藩忍無可忍的大清康熙皇帝,終於下了撤藩令。與此同時,不甘示弱的吳三桂,自稱周王,統領天下水陸元帥,聯絡了其它二藩共舉反清復明大旗。於是,雙方在中原大地上拉開了為期八年之久的大戰,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進軍地圖)
  • 吳三桂兵敗後,孫女被人納小妾,康熙知情後,雲貴總督全家遭殃
    蔡毓榮沒有想到,康熙十三年的春天,他接到一封信,信中說吳三桂已謀反。蔡毓榮嚇了一頭冷汗,連忙八百裡加急向京城告急,此時,康熙才知道原來吳三桂真的謀反了。 吳三桂被清廷一再打壓,如今連最根本的藩王身份也保不住,他焉能服氣?於是,吳三桂打算推翻「忘恩負義」的清廷。 為了籌備謀反,吳三桂先給康熙上奏,表示同意撤藩,並且懇請康熙多分給雲南將士一些土地和耕牛。康熙大喜,認為大勢已定。不曾想,八個月後,吳三桂舉兵謀反,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 劉玄初:清初戰略大師,險顛覆清康熙,因吳三桂救子心切功虧一簣
    劉玄初:清初戰略大師,險顛覆清康熙,因吳三桂救子心切功虧一簣 吳三桂統率其精銳部隊配合清軍繼續向西進攻,以求徹底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的部隊節節敗退,吳三桂和清朝的聯軍奪取了山西、陝西等地,李自成敗退到湖北境內被人殺害。吳三桂和清軍聯合進攻重慶和四川,之後,吳三桂攻佔了兩川之地,並收降了劉玄初。
  • 一代闖王李自成,為何會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打敗?其實原因很簡單
    當時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最終失敗,殘餘勢力便一起加入李自成軍,推舉李自成為第二代闖王。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那一年中原爆發大規模的瘟疫,同年明軍在北方糾結大量兵力,以來一場決戰,將清軍這一禍患徹底剷除。當然,戰爭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明朝主力部隊幾乎消耗殆盡,國運就此衰敗。 李自成瞅準明軍無暇顧及自己,開始大力發展,在兩年後將明軍四萬多將士擊敗並盡數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