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2020-12-22 深一歷史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非常長,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吳三桂首先起後,緊接著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加入了這一反清陣營之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

這場大亂,對於剛剛親政的康熙帝來說,可以說是一場非常大的考驗。但是這場大亂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究竟是什麼原因開始的這一場大亂,又緣何失敗呢?這期間又有著什麼離奇的故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重新了解一下那段歷史。

撤藩之舉激怒吳三桂

清代康熙時期,有一些早之前封的藩王勢力越來大,已經達到了與中央政府可以抗衡的局面。

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康熙在公元1973年下令撤藩,主要針對的就是福建的靖南王、廣東的平南王和雲南的平西王,由於此舉太過突然,沒有任何先兆,所以各藩王已經猜到了皇帝的用意。

此時靖南王與平南王雖然心中也有不滿,但終究還是主動配合,並請辭回家。可是平西王吳三桂卻不罷休。

他假意應允,實際偷偷積蓄力量,最終在同年十一月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後自稱周王,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在雲南根基深厚,所以迅速佔領了西南地區,而其他兩個藩王看到這個情景也加入進來,一起反清。

除此之外,隨著戰事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武裝力量都參與進來,一時之間夾雜了陝西、廣西、河北、四川等等的軍事力量。看起來吳三桂已經佔據了優勢,可是最終他還是走向滅亡,這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貽誤戰機

吳三桂沒有抓住康熙最尷尬時的戰機,如果把握住康熙犯錯時那幾年的機會,或許吳三桂會很快獲勝。

康熙撤藩就很突然,雖然他也有所準備,但是肯定沒有準備得那麼完備。尤其是在三藩之亂興起的時候,康熙的計劃和最後的執行差之千裡。

前來平叛的將軍都懦弱無能,根本沒有與吳軍正面戰鬥過。這七年的平叛時光,吳三桂如果能速戰速決,抓住時機,恐怕會大勝康熙的。

原因之二:戰略失誤

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失敗原因,吳三桂如果戰略正確的話,即使不能完全勝利,也至少可以劃江或者劃黃河守住自己的地盤。

但是他的戰略方針嚴重錯誤,在關鍵時刻停駐湖南,並沒有一鼓作氣進行進攻。彼時的吳三桂兵起雲南,但是很就直接插入到長江南岸。

不知為何,他並沒有趁清兵沒有準備之時直接渡江作戰,而是滯留在湖南,失去了機會。如果他當時直奔黃河以北,能夠獲得那邊的響應,那麼此戰幾乎已經定了勝局。

由於駐守湖南,給了清軍集結的時間,最終面對清軍的攻打,吳軍的士氣低落,面對清軍穩穩的長江防線,吳三桂已經無力回天了。清軍正是依長江防線,從兩翼包抄各個擊破,最終直逼湖南而去,將吳軍滅殺在此。

原因之三:政治分散

吳軍聯盟畢竟是一些零散的軍事力量臨時組建起來的利益聯盟。吳三桂稱帝這件事,這些軍軍集團都不認可。

所以他們在作戰之時必然是沒有一個最終信仰,很容易被擊敗。事實表明,這種各懷心思集結而成的鬆散團體,禁不起任何形式的打擊。

吳軍的軍事聯盟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各自為政,戰鬥都是混亂沒有統一的戰略方針,這也造成最終走向失敗。

原因之四:人品不佳

最後不得不說,失敗是因為人品不好。吳三桂這個人反覆無常,他在明朝時開關迎進清軍,可是剛剛做了幾天清朝的官,又要對清朝開戰,這個人的反覆可見一斑。

吳三桂其人,在他那些盟友心中自然也是衡量過的,所以雖然聯手一起對抗康熙,但是內心都在擔心日後會有新的問題。

所以做事都是給自己留三分餘地,如此一來,戰爭過程中難免是一團散沙,同床異夢,失敗也在所難免。

結語

吳三桂造反所起的「三藩之亂」,最終被康熙滅掉,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渙散的軍事集團由於戰略失誤而導致了由勝利轉向滅亡的典型案例。

除了剛剛小編說到的原因,吳三桂的叛亂應該有更多的原因。歷史就是這樣,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已經發生,就不會再有重來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吳三桂,原為明朝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多年率軍鎮守邊關、阻擊清軍入關。明朝被李自成農民軍推翻後,吳三桂被迫降清,引清軍入關並為清廷四處徵戰,掃平了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力量。吳三桂因功被清廷封為雲南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勢力強大。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其實,從三藩之亂開始,失敗就已經註定,其實就連吳三桂自己也不相信可以推翻清朝,他所追求的不過是劃江而治。總的來說三藩之亂的失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反清聯盟中有兩個巨坑一個坑是鄭經,他是鄭成功後人,當時佔據臺灣。
  • 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起兵檄文,專家感慨:難道我們錯怪他了?
    ——《圓圓曲》 陳圓圓素有「秦淮八豔」之名,吳三桂初見陳圓圓,就被她的美貌和才華所吸引,一首《圓圓曲》讓眾人為之傾倒,自此以後,吳三桂就將她納為自己的愛妾。但陳圓圓身份特殊,她本是被田弘搶來獻給明朝的崇禎皇帝,後來才被吳三桂納為妾的,吳三桂也因為陳圓圓和李自成有了過節。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取代清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吳三桂臨危受命,怎奈剛到山海關北京就被攻破,崇禎自縊而死。崇禎死後,李自成失去了依靠了,最後因為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另外一提,吳三桂有個舅舅,叫祖大壽,早在此前也投降了清朝。 起初吳三桂本來是打算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的,怎奈打開了山海關將清兵放進來,被形勢所逼又投降了清朝。
  • 吳三桂稱帝反清,卻得不到漢人支持,只因他殺了一個人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此時的吳三桂已經被封為「平西伯」,而且正在回京勤王的路上,行至山海關時,明朝滅亡的噩耗傳來,此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吳三桂不停地為自己尋找靠山,最終降了清。
  • 吳三桂差點就能推翻清朝,為何最後卻兵敗如山倒?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十年後,吳三桂認為自己軍隊戰鬥力夠強,揭起反清的旗幟能贏得百姓的支持。加上康熙皇帝年輕,他對自己的指揮才能更是自信,所以反了。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得不反。
  • 吳三桂貴為平西王,卻為何要反清?
    吳三桂其實也想安安穩穩做個平西王,但是他的利益跟清廷的利益完全相反。如果當時南明還在,那麼清廷還需要他來做白手套。然而南明迅速被吳三桂剿滅了,吳三桂這樣的良弓自然就要被雪藏了。但是吳三桂不僅僅是一個人,在平西王這個名頭之下還有著一群人要養,所以面對大清撤藩,他除了謀反無路可走。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
  • 降清之後的吳三桂內心糾結萬分,忠義之糾葛糾纏不清
    說到明末清初的那些事,吳三桂是必然的。吳三桂這個名字早就作為叛國的代表人物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但說實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吳三桂並沒有那麼特殊,也沒有什麼底線。應該說他是個「有一定忠孝觀念的投機者」。
  • 康熙的重臣:人稱「活呂布」,一生都忙著換主子,最後自盡身亡
    四換主子:由清軍變成明軍投降清軍的姜瓖也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他本以為清軍會重用他,不想清軍對他是有功不獎,無罪卻罰。鬱郁不得志的姜瓖越想越窩火,再加上手下將領的鼓譟,姜瓖於公元1649年正式樹起反清復明的大旗。
  • 三藩之亂:吳三桂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怎麼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康熙?
    與此同時,不甘示弱的吳三桂,自稱周王,統領天下水陸元帥,聯絡了其它二藩共舉反清復明大旗。於是,雙方在中原大地上拉開了為期八年之久的大戰,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進軍地圖)
  • 手握重兵30萬的吳三桂,苦戰八年卻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福建、江西一帶,有朱統錩「以前明宗室名號,糾集黨羽,盤踞山谷」,與耿精忠軍唱和;江西、浙江有眾多的「土寇」、「義旅」。第三,軍隊譁變,加入反清行列。三藩反清的主力,主要是漢人官兵,因而其向背對綠營官兵震動很大。史載:湖南被攻陷後,「綠旗官兵降賊者眾」。而以精銳著稱的陝甘綠營,曾接連三次兵變。
  • 《鹿鼎記》之大奸臣吳三桂的前世今生!
    先有昏君聽信讒言撤換了最有能力抵擋後金大軍的袁崇煥,後有吳三桂之流直接引開清軍入關。這一內一外地配合,直接催生了明朝的滅亡。清初藩王吳三桂最有名的事情莫過於「衝冠一怒為紅顏」了。話說,這陳圓圓本來是吳三桂的小妾,奈何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後,手下劉宗敏擄走了陳圓圓。
  • 招撫吳三桂落空、與清朝議和失敗——南明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弘光帝朱由崧這個小朝廷非常腐敗,皇帝昏庸,顛倒黑白,朝廷內鬥不已。弘光君臣達成一致意見,形成「聯虜擊寇」的方針,與清朝議和,拉攏封賞吳三桂(此時,他們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有的大臣還把吳三桂比作中興唐朝的名將郭子儀、李光弼,還有的大臣甚至說吳三桂功在郭、李之上。他們認為,有吳三桂的累戰累勝,又有清兵的幫助,感到明朝中興有望。大學士馬士英建議對吳三桂應速行封賞。
  • 吳三桂偏居雲南,又是清軍手下敗將,為何還敢造反?
    關於吳三桂的兵力,歷史上的說法很多,有說不足十萬的,有說三十萬的,當然,諸如吳三桂號稱三百六十萬大軍的這樣的數據就有些離譜了。不過,從當時的一些歷史記載來看,吳三桂湊個二十萬大軍應該不成問題。在《清世祖實錄》裡記載:雲南平西王下,官甲一萬員名,綠旗兵及投誠兵共六萬名。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來還當了皇帝
    吳三桂祖籍南直隸高郵,出身於遼西的將門世家,父親吳襄是錦州總兵,他因父親的原因,很早就開始了軍旅生涯,在對清軍的戰鬥中也是屢立功勳。 當吳三桂的隊伍到達玉田時,得知北京已被攻陷,崇禎帝也自縊身亡,明朝也已經滅亡了。無奈之下,吳三桂返回寧遠,在皇太極與李自成兩股勢力之間徘徊。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就是這種三番五次的背叛,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人物,即使他年輕時確實是個響噹噹的抗金英雄。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
  • 前期形勢大好的吳三桂為何最終會失敗?
    在清朝統治者在位期間,就曾經發生過許多次謀朝篡位,想要奪取皇權,其中三藩之亂算是多次反清事件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功率最高的一次,最後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還是被康熙平定。 三藩之亂是說三個藩王起兵造反的反侵事件,這三個藩王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1673年11月,吳三桂以「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為由發動叛亂。但是,這場叛亂,最後卻以吳三桂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