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非常長,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吳三桂首先起後,緊接著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加入了這一反清陣營之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
這場大亂,對於剛剛親政的康熙帝來說,可以說是一場非常大的考驗。但是這場大亂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究竟是什麼原因開始的這一場大亂,又緣何失敗呢?這期間又有著什麼離奇的故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重新了解一下那段歷史。
撤藩之舉激怒吳三桂
清代康熙時期,有一些早之前封的藩王勢力越來大,已經達到了與中央政府可以抗衡的局面。
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康熙在公元1973年下令撤藩,主要針對的就是福建的靖南王、廣東的平南王和雲南的平西王,由於此舉太過突然,沒有任何先兆,所以各藩王已經猜到了皇帝的用意。
此時靖南王與平南王雖然心中也有不滿,但終究還是主動配合,並請辭回家。可是平西王吳三桂卻不罷休。
他假意應允,實際偷偷積蓄力量,最終在同年十一月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後自稱周王,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在雲南根基深厚,所以迅速佔領了西南地區,而其他兩個藩王看到這個情景也加入進來,一起反清。
除此之外,隨著戰事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武裝力量都參與進來,一時之間夾雜了陝西、廣西、河北、四川等等的軍事力量。看起來吳三桂已經佔據了優勢,可是最終他還是走向滅亡,這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貽誤戰機
吳三桂沒有抓住康熙最尷尬時的戰機,如果把握住康熙犯錯時那幾年的機會,或許吳三桂會很快獲勝。
康熙撤藩就很突然,雖然他也有所準備,但是肯定沒有準備得那麼完備。尤其是在三藩之亂興起的時候,康熙的計劃和最後的執行差之千裡。
前來平叛的將軍都懦弱無能,根本沒有與吳軍正面戰鬥過。這七年的平叛時光,吳三桂如果能速戰速決,抓住時機,恐怕會大勝康熙的。
原因之二:戰略失誤
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失敗原因,吳三桂如果戰略正確的話,即使不能完全勝利,也至少可以劃江或者劃黃河守住自己的地盤。
但是他的戰略方針嚴重錯誤,在關鍵時刻停駐湖南,並沒有一鼓作氣進行進攻。彼時的吳三桂兵起雲南,但是很就直接插入到長江南岸。
不知為何,他並沒有趁清兵沒有準備之時直接渡江作戰,而是滯留在湖南,失去了機會。如果他當時直奔黃河以北,能夠獲得那邊的響應,那麼此戰幾乎已經定了勝局。
由於駐守湖南,給了清軍集結的時間,最終面對清軍的攻打,吳軍的士氣低落,面對清軍穩穩的長江防線,吳三桂已經無力回天了。清軍正是依長江防線,從兩翼包抄各個擊破,最終直逼湖南而去,將吳軍滅殺在此。
原因之三:政治分散
吳軍聯盟畢竟是一些零散的軍事力量臨時組建起來的利益聯盟。吳三桂稱帝這件事,這些軍軍集團都不認可。
所以他們在作戰之時必然是沒有一個最終信仰,很容易被擊敗。事實表明,這種各懷心思集結而成的鬆散團體,禁不起任何形式的打擊。
吳軍的軍事聯盟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各自為政,戰鬥都是混亂沒有統一的戰略方針,這也造成最終走向失敗。
原因之四:人品不佳
最後不得不說,失敗是因為人品不好。吳三桂這個人反覆無常,他在明朝時開關迎進清軍,可是剛剛做了幾天清朝的官,又要對清朝開戰,這個人的反覆可見一斑。
吳三桂其人,在他那些盟友心中自然也是衡量過的,所以雖然聯手一起對抗康熙,但是內心都在擔心日後會有新的問題。
所以做事都是給自己留三分餘地,如此一來,戰爭過程中難免是一團散沙,同床異夢,失敗也在所難免。
結語:
吳三桂造反所起的「三藩之亂」,最終被康熙滅掉,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渙散的軍事集團由於戰略失誤而導致了由勝利轉向滅亡的典型案例。
除了剛剛小編說到的原因,吳三桂的叛亂應該有更多的原因。歷史就是這樣,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已經發生,就不會再有重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