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是太原人,他們家是當地的豪門。和他同郡的郭泰(字林宗)就認為他是「王佐之才」。
《後漢書·王允傳》: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裡,王佐才也。」遂與定交。
王允年少時就志在立功報國,於是時常學習背誦經文傳書,早玩練習騎馬射箭。他後來被三公同時徵辟,做了侍御史。
《後漢書·王允傳》: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為侍御史。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王允率軍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並且和皇甫嵩、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王允搜查到一封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發現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寫成奏摺上奏皇帝。漢靈帝十分憤怒,責問張讓。張讓急忙叩頭謝罪。竟然沒有受到處罰。
事後,張讓對王允心懷忿恨,找了個事情誣陷王雲,第二年,王允被下獄。不久,正趕上朝廷大赦,王允被釋放,恢復原職。但沒出十天,他又被以其他罪名再次逮捕。
《後漢書·王允傳》: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等受降數十萬。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而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間,復以他罪被捕。
司徒楊賜(楊彪之父、楊修祖父)素來知道王允為人清高,不想讓他繼續被侮辱了,於是派人勸告他。有一名好鬥氣的下屬帶著藥去獄中探望王允時,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王允怒斥拒絕,並將杯子扔在地上,走上囚車。王允被送到廷尉府後,他周圍的人都十分著急,朝臣對此也紛紛嘆息。重臣何進、袁隗(袁紹的叔父)、楊賜一起上奏為王允辯解。王允因而被免去了死罪。這年冬天,朝廷大赦,但王允仍然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三人再度替王允說話,等到下一年,王允才被釋放。當時,朝中宦官當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王允害怕自己再被定罪,於是改名換姓,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後漢書·王允傳》: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徵。兇慝難量,幸為深計。」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於君,當伏大闢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共上疏請之曰:「夫內視反聽,則忠臣謁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說,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勳,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書奏,得以減死論。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鹹復為言。至明年,乃得解釋。是時,宦者橫暴,睚眥觸死。允懼不免,乃變易名姓,轉側河內、陳留間。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王允於是趕赴京師奔喪。當時,大將軍何進準備誅殺宦官,徵召王允參與謀劃。董卓廢立漢獻帝後,王允被封為太僕,兼任尚書令。
《後漢書·王允傳》:及帝崩,乃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召允與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拜太僕,再遷守尚書令。
董卓遷都長安時,因為董卓還留在洛陽,他便將朝廷政務都委託給了王允。王允掩飾真情,委屈心意,奉承附和董卓。董卓也對他推心置腹,毫不懷疑。王允得以扶持皇室。
《後漢書·王允傳》: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不久,王允看見董卓引發的災禍和危害十分深遠,篡位謀逆的徵兆已經顯現。便秘密與黃琬等人商議誅殺董卓。於是讓楊瓚擔任左將軍,士孫武率兵出武關道,借著討伐袁術的名頭分兵進攻董卓,同時將天子請還洛陽。董卓對這件事起了疑心,讓士孫瑞留在長安。王允於是讓士孫瑞做了僕射,讓楊瓚做了尚書。
《後漢書·王允傳》: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並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徵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僕射,瓚為尚書。
192年,連著下了兩個月的雨。王允便和士孫瑞、楊瓚借著登臺祈神降雨的機會繼續之前誅殺董卓的謀劃。士孫瑞認為,陰雨連綿正是想讓他們除掉董卓的天象,所以他們應該把握天時,先發制人。王允贊成,於是聯合因為與董卓的小妾私通而內心惶恐的呂布,一舉將董卓殺死。
《後漢書·王允傳》:三年春,連雨六十餘日,允與士孫瑞、楊瓚登臺請霽,復結前謀。瑞曰:「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者勝。幾不可後,公其圖之。」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為內應。會卓入賀,呂布因刺殺之。
誅殺董卓後,王允起初想赦免董卓的部將,呂布也多次相勸。但王允因此生疑,認為他們本來無罪,只是跟隨董卓犯錯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王允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
《後漢書·王允傳》: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王允生性剛直而有鋒芒,起初害怕董卓,所以始終克制。董卓覆滅,王允認為再也沒有危難了,便從此居功自傲、面無和悅之色,所以大家也都不再擁護他。
《後漢書·王允傳》: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董卓的部隊大都是涼州人,王允商議將他們全部罷免。有人告訴王允,涼州人忌憚袁家、畏懼關東軍,如果取締了他們,那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那兒安撫,然後慢慢與關東謀劃。」但王允反對,他認為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和自己是同一陣營的,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後漢書·王允傳》: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並且互相傳告:「蔡邕他們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剝奪我們的兵權,今天奪了兵權,明天就可以置我們於死地。」
《後漢書·王允傳》: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
董卓的部將李傕和郭汜於是合謀叛亂,率兵攻陷了長安。長安陷落後,呂布慌忙出逃,招呼王允一起走。但王允拒絕了,他說:「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願望不能實現,我願意以死報效朝廷。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們。如今大難臨頭,我不忍獨自苟活。請你多多鼓勵關東豪傑,要常常念及皇上!」
《後漢書·王允傳》: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王允隨後被殺死,享年56歲,他的長子、次子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
《後漢書·王允傳》: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
總的來說,王允是一位剛正不阿、頗有氣節、善於隱忍、足智多謀的大漢忠臣。但他在誅殺董卓後,逐漸剛愎自用、居功自傲,而且沒有處理好涼州兵的問題,最終身死人手,可謂活該。
而關於王允殺死名儒蔡邕(蔡文姬之父),有記載稱他是因為經常被蔡邕說得理屈詞窮,所以記恨蔡邕,雖然記載未必靠譜,但結合王允自己的作死經歷,恐怕也不會差太多了。
惠棟曰:《商芸小說》云:初, 允數與邕會議,允詞常屈,由是銜邕。後允誅卓, 並收邕,眾人爭之,不能得。
本公眾號現已通過小程序實現評論功能,點擊下圖和大家暢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