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晚期,董卓一度掌權禍亂朝綱,幸好有王允使出美人計,給董卓獻上自己的義女——貂蟬,通過她離間了董卓與呂布兩人。最後在王允的說服之下,呂布把董卓殺了,然後一度與王允共同處理東漢事務。這是三國演義中的版本,在歷史上,多方考證並不存在貂蟬這一人物,但是王允的計殺董卓卻是千真萬確的。對於東漢室來說,王允可以說是大功臣一名,不過他有功的同,也存在著過,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東漢走向滅亡的步伐。
年少為官,不畏強權。王允出身於官宦世家,他本人又天資聰慧,自覺習武強身,所以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已經被舉薦入仕。雖然王允是少年為官,但是他本身的修養卻是非常地高,敢於與當時買賣官職的王球作鬥爭,也差點丟了自己的性命。幸好被當時剌史鄧盛所救,為了報答救命之恩,王允在鄧盛部下工作,他的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得到上司的好評與宣揚,自此王允的名聲是越來越廣。
寧死不屈,氣節高尚。在黃巾軍討伐中,王允因上奏查張讓,卻反被咬一口,讓自己連翻入獄。在眾人都勸王允退而求全身的時候,王允卻是寧死不屈。雖然當時三公要臣都上書請求免雲王允的罰,奈何張讓從中作梗,使得王允一直到入獄後第二年才被放出來。出獄後的他,當時沒辦法與張讓相抗,只能離開京成,待到靈帝死後才回來弔喪。
一心為國,忍辱負重。在各路人馬一心在誅宦官爭權之時,王允卻是心系已經被挾持的少帝安危,派兵與盧植一同保護少帝,待平定後再接少帝回宮。經歷過風雨的王允,處事方面更加成熟隱忍。面對董卓得權,廢舊立新、殘殺太后、豪搶暴奪,他假裝投於董卓,實際上在暗地保報文獻、密謀如何把董卓誅殺,以正漢室。終於讓他等到了呂布有反董之心,於是就利用呂布把董卓殺了。
人的確無完人,王允也是一樣。當清除了董卓以後,王允與呂布共同把握朝中事務,這時候的王允那個顆忠君之心始終沒變,不過他的處事方式卻有了很大的改變。他開始以功自傲,慢慢地失去了朝中大臣們的支持。更加上因為蔡邕對董卓的一聲嘆,王允卻要把他至於了死地,這件事情多人勸阻無效後,不由讓人慨嘆:王允如此不善待人才,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要把有才能的大臣害死了。而當此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議論時,王允雖然意識到自己錯,但是為時已晚。
在軍事方面,王允因為涼州原為董卓部下,而對他們不信任,並且不給予善待,還有意解散他們,這樣一來,王允與涼州軍之間就埋了下不快。再加上涼州百姓看到王允要解散涼州軍,心裡就不安定了,便到處傳言說要王允要殺掉涼州軍,傳言一出,整個涼州城亂了起來。有了之前王允對蔡邕的處理方法,涼州軍為了自保,在李傕和郭汜的帶領下,一舉攻陷了長安。這王允到頭來還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最終沒有丟下年幼的皇帝而逃,死於了李郭兩人之下。
看到王允的這一生,為人正直、忠君愛國,在歷練當中也去掉了年輕時的銳氣,學會了隱忍。可是到了晚年得志之時,卻逃不過自己內心虛榮的侵蝕,以功自傲。處理董卓的舊部時,沒有聽同僚的勸解,一意孤行,最後讓自己死在了董卓舊部李傕和郭汜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