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是「百味之祖」,關乎國計民生。文登產鹽的歷史長達兩千餘年。文登南部沿海灘涂廣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力資源豐富,具備曬鹽的優良條件,自古以來盛產海鹽。清代以前均有不少鹽民以煎鹽為業,但由於煎鹽含有雜質,味苦性燥,食之對身體有害,且煎鹽程序繁多,因此價格昂貴。1874年始改煎為曬,主要工藝可分為建(整)灘、納潮、制滷、結晶和堆坨幾個流程。文登高島海鹽曬制技藝一直延續古老曬鹽程序。
建灘:就是在淺海灘上用海泥壘砌其一個個長方形大壩,壩頂部平整為可用人力車運送物資道路,有的壩頂稍寬一點,為堆放物資備用。在壩內建池,清代以前,以個體為單位勞作,常建有9個鹽池,按高低階梯式排做,連為一體每個相連的鹽池分別遞高30釐米左右。鹽池有大小之分,大的約有1800平方米,小的約有1000平方米。壩基全用塊石豎著壘砌抹平。池底用塊石鋪平或用機、石壓實整細光潔,使之鹽池裡底面堅實光滑,為曬鹽撈鹽做好基礎準備。每個鹽池地面一般整為裡高外低態勢,為梯層分流鹽水曬鹽準備。
納潮:當海水上潮時,用風車將海水從大海裡提取引進最高鹽池。當鹽池裡的水位高達20釐米時即可停止灌注。春天海水一般含鹽濃度為1.5℃,雨天提取的海水濃度為0.8℃—1℃。鹽民們將鹽池外海潮水鹹度、水位,及時提取高濃度海水納入池內。納潮時間一般掌握晴天納潮頭,雨後納潮尾,平時納潮中,這樣提取的海水含鹽濃度高,對快速曬鹽縮短了晾曬時間。
制滷:利用太陽和自然風來蒸發池內的水分,當第一鹽池海水曬過5天後便把池水放入第二個鹽池晾曬,即用風車把海水提取放入第一個鹽池同前池一樣水位。後每天依次將每個池水放入下一個池中。大鹽池每天放1—2次海水,小鹽池一天只放一次海水,這樣每天依次放曬。當鹽池海水在第4個鹽池時,海水濃度便可達到16℃—17℃,到第6池時,池中海水濃度便可達到20℃—22℃,這樣慢慢晾曬,池中海水便濃縮成飽和滷水。
結晶:當飽和滷水濃度達到25℃時,即可結晶。根據結晶池中飽和滷水的Na、Mg比值,實行分段結晶。Na、Mg比值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逐段排洩,並從飽和滷裡抽取滷水補充至各個結晶鹽池中,促其濃度滷水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