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遺韻】跟著非遺遊文登:海鹽製作技藝

2021-02-25 文登發布

  海鹽是「百味之祖」,關乎國計民生。文登產鹽的歷史長達兩千餘年。文登南部沿海灘涂廣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力資源豐富,具備曬鹽的優良條件,自古以來盛產海鹽。清代以前均有不少鹽民以煎鹽為業,但由於煎鹽含有雜質,味苦性燥,食之對身體有害,且煎鹽程序繁多,因此價格昂貴。1874年始改煎為曬,主要工藝可分為建(整)灘、納潮、制滷、結晶和堆坨幾個流程。文登高島海鹽曬制技藝一直延續古老曬鹽程序。

  建灘:就是在淺海灘上用海泥壘砌其一個個長方形大壩,壩頂部平整為可用人力車運送物資道路,有的壩頂稍寬一點,為堆放物資備用。在壩內建池,清代以前,以個體為單位勞作,常建有9個鹽池,按高低階梯式排做,連為一體每個相連的鹽池分別遞高30釐米左右。鹽池有大小之分,大的約有1800平方米,小的約有1000平方米。壩基全用塊石豎著壘砌抹平。池底用塊石鋪平或用機、石壓實整細光潔,使之鹽池裡底面堅實光滑,為曬鹽撈鹽做好基礎準備。每個鹽池地面一般整為裡高外低態勢,為梯層分流鹽水曬鹽準備。

  納潮:當海水上潮時,用風車將海水從大海裡提取引進最高鹽池。當鹽池裡的水位高達20釐米時即可停止灌注。春天海水一般含鹽濃度為1.5℃,雨天提取的海水濃度為0.8℃—1℃。鹽民們將鹽池外海潮水鹹度、水位,及時提取高濃度海水納入池內。納潮時間一般掌握晴天納潮頭,雨後納潮尾,平時納潮中,這樣提取的海水含鹽濃度高,對快速曬鹽縮短了晾曬時間。

  制滷:利用太陽和自然風來蒸發池內的水分,當第一鹽池海水曬過5天後便把池水放入第二個鹽池晾曬,即用風車把海水提取放入第一個鹽池同前池一樣水位。後每天依次將每個池水放入下一個池中。大鹽池每天放1—2次海水,小鹽池一天只放一次海水,這樣每天依次放曬。當鹽池海水在第4個鹽池時,海水濃度便可達到16℃—17℃,到第6池時,池中海水濃度便可達到20℃—22℃,這樣慢慢晾曬,池中海水便濃縮成飽和滷水。

  結晶:當飽和滷水濃度達到25℃時,即可結晶。根據結晶池中飽和滷水的Na、Mg比值,實行分段結晶。Na、Mg比值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逐段排洩,並從飽和滷裡抽取滷水補充至各個結晶鹽池中,促其濃度滷水結晶。

相關焦點

  • 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祥雲汪情)
    汪情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祥雲縣雲南驛鎮汪情村。
  •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是由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積極申報,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族魁寶。
  • 道不盡齊魯糧油好之「膠東花餑餑」:從文登走向全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雨童 劉宇膠東花餑餑,作為流行於膠東文登一帶的麵食,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在當地傳承人、麵點師和企業的推動下,膠東花餑餑日益形成產業,開始暢銷全國各地。這一造型各異、營養健康的飲食,和蘊含了傳統技藝和美好祝願的民俗文化,也得以更廣泛的傳承和傳播。
  • 趣說雅州③|蘆山木雕技藝精 「巧雕」古道背夫群
    為了提高技藝,劉毅恆先後到福建、浙江等地尋訪木雕藝術大師,並將他們請到蘆山來,現場指點迷津。2005年,他獲得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木雕技藝也愈發爐火純青。「如果沒有創新,劉氏木雕走不遠。」劉毅恆構思、雕刻的茶馬古道木雕群,便是一個「創新樣本」。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潛泉印泥製作技藝)
  • 福州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2014年11月,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千餘年來備受喜愛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史料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雛形,南宋出現記載,明朝窨茶技藝逐漸成熟,清朝後期變得興旺。它曾經進貢出口,廣受喜愛。外交部茉莉花茶禮茶均由福州生產。
  • 製作技藝可追溯至1600年前!
    2011年,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古老而獨特的製作技藝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去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今年9月,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將在羅浮山舉行……中醫藥文化關注度持續升溫。日前,記者前往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入採訪。
  • 傳統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的守護人
    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傳統弓箭製作技藝傳承人,出身弓箭世家的他15歲就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技藝,具有豐富的制弓經驗。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受到家庭薰陶,鄂建燁從小就對於弓箭有特殊的熱愛。尤其對傳統弓箭的製作,鄂建燁有著極高要求,從選材、製作到後期裝飾,都一絲不苟。圖為鄂建燁在打磨做弓用的竹子。
  • 博山豆腐箱製作技藝
    百姓生活的相對富足,形成了博山獨特的飲食習慣和家常飯菜的製作工藝。  博山豆腐箱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食,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風味,走遍博山的千家萬戶後,竟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極大興趣。  豆腐箱是山東省博山傳統名吃,相傳清乾隆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招待用膳時,上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食後讚不絕口。
  • 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
    「唐蕃古道」是一條古老的道路,因文成公主和親吐蕃而聞名中外,至今還是民族團結與繁榮的象徵。同時,唐蕃古道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的重要通道,成為「一帶一路」的西南通道的現代交通網絡一部分。
  • 傣鄉風情|記錄傣族大鼓製作技藝
    傣鄉風情|記錄傣族大鼓製作技藝 2020-03-12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垣瑰寶】蔚縣青砂器製作技藝
    蔚縣青砂器製作技藝屬傳統手工藝,其產品按不同用途分為砂鍋、砂壺、砂銚等器皿,以用途廣泛、性能特殊而久負盛名,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在5000多年前,蚩尤被黃帝打敗,逃到蔚縣境內,由於又飢又餓,他挖了塊泥捏了個鍋的模樣放在火上就燒成了青色的砂器東西,往裡面盛上水就可以做飯。這是蔚縣最早的青砂器的傳說。
  • 一家,一菜脯,她用13年傳承非遺技藝
    家喻戶曉的菜脯,便是由蘿蔔經過「曬醃藏」三道工序製作而成,與鹹菜、魚露並稱「潮汕三寶」。「食粥配菜脯」成為井都人的傳統習慣,菜脯製作也成為井都人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產業,技藝傳承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時至今日,菜脯早已跟隨潮人的腳步傳遍全國各地乃至大洋彼岸。
  • 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到匈奴、鮮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廣泛使用角弓,角弓製作技藝也在11世紀蒙古族手中發展到頂峰。1225年,成吉思汗為了慶賀統領中亞眾國,在布哈素赤海舉辦了全蒙古盛大的那達慕,神箭手哈薩爾之子也松格將軍遠射335弓(相當於525米),為了紀念這項射箭紀錄,成吉思汗命令立石碑,史稱成吉思汗碑文。由此可見當時蒙古族角弓製作技藝的高超。
  • 《鹹陽琥珀糖製作技藝簡介》
    今天推送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鹹陽琥珀糖製作技藝》。鹹陽琥珀糖是具有鹹陽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琥珀糖原名虎皮糖,簡稱皮糖,亦稱加料皮糖。在清朝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時,一日偶感風寒咳嗽不止,鹹陽知縣向她進獻虎皮糖。西太后吃後頓覺病情好轉,細看此糖顏色金黃內含核桃仁,色白如玉,酷似琥珀,遂說:「此糖可名琥珀糖」。
  • 遺世承美|傳承中國傳統的金銀精工製作技藝精華——營口老世興金銀...
    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十三期:營口老世興金銀製作技藝金店,清時稱作首飾樓或銀樓。銀,或示貴氣、或示富有、或示純潔、或示大方而別受鍾愛。
  • 閩南風味 仙草製作技藝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民間美食文化,詹氏兄弟遵崇祖訓,傳承了漳臺民間傳統田草(仙草凍)的製作方法,使這一清涼降火的民間良方得一流傳下來,並將漳臺仙草傳統製作工藝與現代食品工程技術相結合,為「泰山」企業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 蘭溪姚村留存東陽木雕一縷遺韻 系蘭溪木雕源出東陽的重要例證
    他說,這些建築大部分是在太平天國之後重建的,他的祖父姚金聚(1885-1963)就跟著郭金局為這些建築製作木雕構件。姚金聚的養女、96歲的徐愛文曾於2019年向姚煥強講述了姚金聚的拜師經歷。1895年,姚村開工建造齊政堂,由郭金局把作雕飾。郭金局號寶珊,大家都稱其為「寶珊師」。時年11歲的姚金聚因為家裡窮讀不起書,有空就去看東陽木雕師父雕花,經常向師父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