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5周年。55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大力支援、無私奉獻和西藏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年紮根邊疆、建設家鄉,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壯麗篇章。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下,西藏各族青年聽從黨的號召、響應時代召喚,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實際行動為西藏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貢獻青春力量。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新時代·新西藏·新青年」專欄,集中展示西藏青年昂揚向上、拼搏進取的時代風貌,唱響雪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
---------------
初夏的日喀則市江孜縣,雲飄藍天,樹掩阡陌,一派寧靜祥和。位於縣城西南面約4公裡的江熱鄉班覺倫布村,村民們有的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有的在溪水邊悠閒地「過林卡」。
在200公裡開外的山南市克松社區林蔭路上,95後青年希若江村正和奶奶洛桑曲珍、爺爺洛桑曲旦講述自己學習火車駕駛技術時的有趣故事。
班覺倫布村、克松社區是兩個曾在新舊西藏歷史上發生過重要事件的地方:一個見證過萬惡的舊西藏社會制度,一個開啟了西藏美好的新社會。
舊章:封建農奴制度暗無天日
61年前,班覺倫布村曾是舊西藏有名的大貴族——帕拉家族的祖業莊園所在地。在舊西藏眾多的貴族中,帕拉家族是僅次於達賴喇嘛家庭構成的「亞奚家族」,是西藏貴族中的五大第本家族。在帕拉家族300多年興衰歷史中,曾先後有5人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要職。
在經濟上,帕拉家族擁有大量的莊園和農奴。有學者考證:「鼎盛時期的帕拉家族,除了擁有拉薩、曲水、山南等地的莊園和國外的大量財產外,僅在年河兩岸江孜縣、白朗縣境內,就擁有37座莊園,12座牧場,計土地3萬餘藏克(1藏克地即播種1藏克青稞種子的土地面積,1藏克約為28市斤——編者注),牛羊1.2萬頭,役使著農奴3000餘人。」
帕拉莊園只是帕拉家族當年37座莊園中的主莊園。這座別墅主體樓高三層,房間裡的金銀玉器琳琅滿目,遺留下來的名貴食品、進口酒飲、精美餐具、珍貴裘皮服飾等應有盡有,再現了帕拉家族當年極盡奢華的生活情景。
養尊處優的背後卻是奴隸的血和淚。帕拉莊園的正南面至今保存著帕拉家最大的奴隸院。佔地僅150平方米的空間內住著14戶60多名奴隸,最大的房間不到15平方米,最小的僅4平方米。
犯錯的農奴,輕則被農奴主用木柄捆兩片生牛皮製成的刑具打耳光,一般打20-30下,或用皮鞭打屁股,一打就是100鞭。犯罪重的農奴除挨揍外,還會被農奴主關進地下倉庫或柴火房,偷竊一類大罪則用木枷、鐵鏈鎖住全身。」回憶起封建農奴主的嚴刑酷法,上了年紀的班覺倫布村村民今天依然不寒而慄。
當年,班覺倫布村一帶流傳著一首民歌,生動地反映了帕拉莊園農奴渴望解放的心聲:
「地獄,殘酷的地獄,
都說看不見它!
帕拉的黑暗深宅,
難道不是地獄嗎?
整天地受奴役,
沒有偷過懶,
到了晚上月亮出來時,
請讓我們停止勞動吧!」
西藏的封建農奴制是極少數封建農奴主的天堂,而對佔人口總數95%的西藏勞動人民來說,卻是人間煉獄。
新曲:共產黨來了苦變甜
「驅散烏雲見太陽,
革命道路多寬廣。
毛主席呀紅太陽,
救星就是共產黨,
翻身農奴把歌唱!」
共產黨來了,壓迫西藏人民的農奴主被趕跑了,農奴翻身做了主人。
克松社區,位於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1959年最先翻開了西藏民主改革的篇章。因此,克松社區常被人們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60多年過去了,克松社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低矮的土坯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寬敞的藏式小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幸福感越來越強,家裡的陳設越來越先進,臉上洋溢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走進希若江村家,寬敞的院子、二層小樓,讓人有進入「別墅」的感覺。「這是黨和政府幫我們建的安居房,自己出一部分錢,國家補貼一部分,房子就建起來了,一點都不吃力。」希若江村的爺爺洛桑曲旦今年80多歲,他說:「克松村變了,過去那個破破爛爛的克松村已經成為歷史了。」
隨著山南市推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克松村撤村設居。但當地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依然習慣稱克松社區為「克松村」。
61年過去了,帕拉莊園也早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江孜縣在延續傳統「紅色旅遊」的思路上,把旅遊資源向外延伸,著重打造「鄉村民俗旅遊」,形成了「紅色+民俗」的旅遊模式。當地政府利用帕拉莊園的旅遊人氣,帶動鄉村民俗旅遊,充分展示傳統的藏族農耕文化和生活習俗,昔日農奴的後人也吃上了「旅遊飯」。
進入新時代後,班覺倫布村村民不再滿足於傳統農牧產業帶來的收益,轉而開始向手工業、養殖業、溫室育苗、藏紅花種植等多種經營方面發展。村裡早已實現通自來水、通路、通廣播電視,冰箱、電視、打酥油茶機、暖氣爐等現代家電戶戶都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健身中心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空前提升。
在帕拉莊園和克松村,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片地,不同的是社會制度變了、人們的生存質量和生活風貌變了。
這裡,只是西藏無數個鄉村在60多年裡走過的共同道路:數百年生活在極其野蠻落後制度下的人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站起來,用自己的雙手,打碎了束縛發展的枷鎖,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全新生活。
在這個新時代,領主的兒子不再是領主,差巴的後人更不再是差巴。
高歌:我們是新時代的追夢人
2014年,克松村小夥希若江村考取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與管理專業,走出山南到拉薩求學。3年的學習時光一眨眼就結束了,正當他為找工作發愁時,青藏鐵路招火車司機的消息傳到了希若江村的耳朵裡。
通過層層考核,希若江村幸運地被青藏鐵路公司選中,到青藏鐵路格爾木機務段培訓。
爺爺洛桑曲旦對孫子希若江村成為青藏鐵路火車司機很是高興。他說:「他是克松村走出去的第一個火車司機,為家裡爭了光,為村裡爭了光。」
初到格爾木,看著自己朝思暮想的火車頭,希若江村說:「原本以為大學畢業後,會和其他人一樣考公務員或是找一家企業上班。沒想到能當火車司機,開著火車奔馳在青藏鐵路線上,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在感謝幸運之神眷顧自己的同時,希若江村更為自己堅持追求人生夢想而欣喜。他說:「要是沒有這些年堅持努力學習,積極要求進步,幸運之神也不會眷顧我。」
學習火車駕駛技術比希若江村想像中難,有好幾次,他都因害怕考試通不過被公司辭退而失眠。「好在,我堅持下來了。」希若江村說。
學習的緊張情緒,很快被父母的親情「化解」了。希若江村忘不了正當自己產生學習畏難情緒時,父母坐著火車來看他了。喝著母親尼瑪卓嘎親手釀的青稞酒,吃著西藏特有的「卡賽」,希若江村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他想:那時讀書不是也很辛苦嗎?那時都挺過來了,現在也一樣。
「沒事,好好學,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聽著父親達瓦的鼓勵,希若江村笑了。
希若江村的父親是一位旅遊車駕駛員,很早就在外跑客運,撐起了養家的重任。「我開客車,兒子開火車,我們家算是『交通家庭』了。」達瓦說,「西藏的交通發展得怎麼樣,從我們家的情況就能看到。」
長時間在外面跑客運,達瓦了解了很多人、很多事。空閒時,他喜歡把自己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講給希若江村聽,鼓勵他好好學習,做一個有夢想、追逐夢想的人。
小時候,希若江村曾經為父親的「嘮叨」不解,心想:「他怎麼有那麼多話哦,聽得我耳朵都出繭子了。」長大一些,特別是現在,希若江村特別感謝小時候父親能給他講那麼多有趣的事。「沒有父母、老師的教導,我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我。」希若江村說。
能夠成為一名火車司機,希若江村感到很光榮。在他看來,克松社區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克松社區增光。「克松社區作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是有光榮歷史的,我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克松社區、西藏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新西藏的廣闊舞臺,為每位夢想者提供了蓬勃生長的空間。在新時代西藏的藍天下,相信越來越多的希若江村會引吭高歌、開啟逐夢之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璐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