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漢中江邊又開了一種小花,這種花的名字非常好聽,叫做忘憂草,也被稱為母親花。
(攝影:阿甘帝)
我們總會希望能有忘憂草,以此來忘記我們的憂愁。可忘憂草真的存在嗎?事實上,忘憂草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國產植物,不僅可供觀賞,還可食用入藥。它就是俗稱「黃花菜」或「金針」的萱草。
(攝影:阿甘帝)
諼草,即萱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認為種植此草,可使人忘憂。
對萱草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衛風·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中「焉得諼草」的「諼草」就是忘憂草「萱草」。這首詩在講一位獨守家門的婦女思念在外徵戰的丈夫。自從丈夫被君王徵召參軍後,這位婦人便終日憂愁想念。她無心梳洗打扮,頭髮蓬亂像飛散的蒲公英一樣。最後,這位婦人在樹後種植萱草,希望能通過種植和觀賞萱花來排解憂愁。據晉張華《博物志》記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張華認為,萱草能令人忘憂,是因為食用後會產生快樂的情緒。總之,不管是觀賞忘憂,還是食用生樂,早在《詩經》的時代,在《伯兮》這首詩產生之時,萱草就與忘憂的含義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其實,在中國古代,萱草不僅是忘憂的代表,還常常作為母親的代稱。成語「椿萱並茂」指的就是父親和母親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其中「椿」代表父親,「萱」代表母親。《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萱草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北邊的堂屋幽暗,適合種植萱草。而「北堂」又常常作為母親的代稱,如稱對方的母親為「令堂」。故而適宜在北屋種植的萱草就和母親聯繫了起來,成為母親的代稱。
唐朝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王冕《偶書》寫道:「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這些都是把萱草作為母親的象徵來想念、來歌頌。
論「忘憂草」還是「母親花」,體現出的都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中國的古人認為草木通情,人的心情、意志會被花草感知並表現出來。所以孤獨的婦人認為萱草會理解自己的思念,並通過陪伴等方式緩解自己的憂愁。而在外的遊子則認為家中的萱草會感受到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代替自己陪伴母親。正是這些詩意的想像使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也使我們在精神承受痛苦的時候找到積極樂觀的排遣方式。不得不說,這是我們古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來源:漢中在線整理 編輯:楊清 審核:廖繼偉
投稿郵箱:623326267@qq.com
廣告合作:微信號/手機號:1869166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