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身為康熙駕崩時唯一在場之人,為何沒選擇更強大的八爺黨?

2021-01-17 騰訊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康熙帝玄燁駕崩於暢春園,根據《上閣內諭》和《清世宗實錄》來看,康熙帝駕崩的有些突然,並沒有留下親筆遺詔,當時在場的也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一人而已,隆科多先是口頭宣布康熙遺命,立四阿哥胤禛為繼承人,三天以後,康熙遺詔才正式寫出並頒布天下。

雍正帝在繼位之初,也承認了隆科多一人在場聆聽遺命的說法,但到了雍正四年,隨著八爺黨被清除,雍正的說法改為是康熙帝召見了諸位阿哥和隆科多,當眾宣布立他為繼承人的。

等到雍正七年,徹底坐穩皇位的雍正,進一步完善了雍正四年的說法,具體說出了在位七位阿哥的名字,最後這一說法記載入《清聖祖實錄》。

可以說當時不同史料之間的記載是自相矛盾的,但雍正完善後的這個說法,很明顯經不起推敲,康熙帝駕崩時根本沒那麼多阿哥在場的,像雍正的兒子乾隆帝在位時期,談及雍正的繼位,都沒有以這個說法來佐證父親雍正的繼位沒問題,而是這般說道:「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歷史上雍正繼位有著是否篡位的爭議,的確不是一個康熙遺詔可以證明的,畢竟這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在場唯一證人隆科多口頭宣布的遺命,三天以後根據隆科多所說的內容,康熙遺詔才正式出現,當然就事論事來說這只是證明有所爭議,並非代表雍正就一定是篡位了。

同時這更是說明了在康熙、雍正二帝皇權交替之際,九門提督隆科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康熙帝駕崩時,就他一個人在場,說直白點就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可以說隆科多當時有著很大的選擇權,身為九門提督,手握兵權有著自保之力,有著這一保證,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是唯一人證的優勢來操縱皇位繼承人選,結果是隆科多最終倒向了老四胤禛,而非實力雄厚的八爺黨,而且是相當堅定的支持老四。

為什麼隆科多不選擇實力雄厚的八爺黨呢,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番。

其實關鍵在於八爺黨實力太雄厚了,不只是有著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共四位皇子,還有很多顯赫的王公大臣支持,這其中不少大臣的官階和地位都在隆科多之上,所以即使隆科多支持老八或者老十四登上皇位,立下首功,也很難在這個龐大利益集團中居於重要地位。

而老四的集團相對來說遜色太多了,如果說隆科多倒向老八集團是錦上添花,那麼他倒向老四集團肯定是雪中送炭,所以他自然是要將這件事利益最大化,最終選擇了相對來說可以獲得更大回報的老四一方。

而隆科多這一做法,自然換來雍正的投桃報李,在雍正繼位之初被下令與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並且承襲一等公的爵位,還加授為吏部尚書,可謂是位極人臣。

而且雍正不稱呼其名,是稱呼他為舅舅。當然說起來這二人的關係的確可以說是舅甥關係,因為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之弟,而雍正則是由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所以相比之其他皇子,隆科多與老四自然更加親密,這點可以說也是他之所以倒向老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當時清廷銓選官吏,隆科多甚至都可以不加請示而加以幹涉,被稱之為「佟選」。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因為隆科多功高震主加之飛揚跋扈,甚至分享了雍正的部分皇權,因此在雍正五年被清算,而當時他的41款重罪之中,有著這麼一條:「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

這個罪名,其實反應出了一些非同尋常的重要信息,表面來看是隆科多借著擁立之功是飛揚跋扈不知天高地厚,但背後深思來看,這個康熙駕崩時在場的唯一大臣,如果公事公辦,按照正常程序擁立雍正,何至於如此呢,如果他是為了自己個人利益公權私授的話,則是很有可能這般自持擁立之功的,所以是自比諸葛亮,並且因此被收拾。

當然無論隆科多是公事公辦,還是公權私授,從現實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堅定的支持老四,關鍵原因還是在於這樣可以使他利益最大化,但是他忽略了人性的複雜,最終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老十七為什麼敢在康熙駕崩時為四哥仗義執言?
    電視劇中康熙駕崩這一幕就好像跳反一樣亮明了身份其實在電視劇中老十七為雍正仗義執言就好像玩英雄殺跳反一樣,在關鍵時刻老十七胤禮和二十四阿哥胤秘跳反了,這哥倆一大一小分別在康熙駕崩後,老八一夥跟著起鬨嚷嚷著不是傳位四阿哥是傳位十四阿哥時站出來力挺了雍正。
  • 《雍正王朝》十四爺答應八爺上折卻一字不寫,康熙操控全局
    一旦太子被扳倒,各黨之間也立刻展開奪嫡之爭推選太子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後推選太子,康熙爺一招欲擒故縱讓滿朝文武誤認為太子人選是八爺,最後八爺因為「八王大、八大王,王上加白」而元氣大傷。二阿哥胤礽再次被立為太子,八爺黨依然在尋找扳倒太子的機會,甚至這一次八爺想連四爺一起剷除。
  • 雍正王朝:康熙臨終為何要重用隆科多?這才叫帝王心術的巔峰
    在整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隆科多始終處在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搖擺之中,讓其選擇站位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利己原則」!隨著康熙皇帝的身體狀況逐漸發展,「九子奪嫡」也逐漸行至最為關鍵的時刻。在當時的複雜局勢下,被圈禁於宗人府已經長達10年的皇十三子胤祥不能被釋放,這樣才能儘可能的麻痺「八爺黨」,才能充分保證康熙皇帝的傳位計劃順利實施。
  • 雍正王朝:康熙駕崩,為何隆科多等十三爺到暢春園後才捧出遺詔?
    在康熙即將駕崩的前夕,作為九門提督的隆科多成了最炙手可熱的人,八爺胤禩在掌控了豐臺大營之後,又曾試圖爭取隆科多。可以說,在當時的狀態下,誰得到了隆科多的幫助,誰就控制了整個北京城。隆科多沒有立即答應,但肯定也沒有完全拒絕,他手足無措地找到佟國維指點迷津。佟國維告訴他,等康熙找他,看康熙支持的是誰,然後就把所有的寶都押上。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我們來看下康熙皇帝的三道詔書:第一道密旨寄給四阿哥胤禛:命他即刻召見隆科多,嚴密注視太子一黨的動向,一旦發現他們圖謀不軌,即著胤禛捉拿太子,隆科多將太子黨羽一體捕獲。既然康熙皇帝已經默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為何還要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隸屬「八爺黨」的皇十四子胤禵呢?就算皇十四子胤禵乃係帶兵出身,可此時隸屬於「四爺黨」皇十三子胤祥還沒被圈禁呢,為何就不能將這個任務交給更能出色完成的胤祥呢?
  • 老十也屬於「八爺黨」,為何雍正沒有動他,看看他的背景就明白了
    在清朝歷史上面,九子奪嫡讓多少人看得淚目,康熙皇帝的皇子膽識,魄力皆屬上乘,但也正因為優秀的兒子太多了,因此這個皇位也成了眾兄弟失和的原因。在四爺黨和八爺黨的爭奪當中,四爺黨獲勝了,雍正登基。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面對自己的手足,雍正也不曾心慈手軟。
  • 無情最是帝王家,九子奪嫡失敗後,八爺黨的結局到底有多慘?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兒子個個更是不甘平庸,都盯著那隻龍椅,而這些兒子恰恰又是能力,手段相當,誰都不願輸給對方,而當時的九子奪嫡就包括大阿哥,太子黨,三阿哥,四爺黨,八爺黨。其中八爺黨實力最為雄厚,即使是太子胤礽,也被八爺黨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太子兩立兩廢還是沒能保住太子之位。
  • 《雍正王朝》裡,八爺允祀垮臺被抄家時,為何能藏下上千萬兩銀子?
    八爺分錢」的場面,是其中十分震撼的一個:身為和雍正帝從頭鬥到尾的大反派,垮臺的八爺允祀淡定一脫外衣,甩出藏在衣服裡的大把銀票,然後把這筆總數上千萬兩的財富,盡數分給妻妾僕人們。給自己的「賢王」生涯,悽然畫了個句號,更叫多少刷劇觀眾,一遍遍發出「八爺真有錢」的感慨。那麼,比起電視劇裡的虛構劇情來,歷史上真實的八爺允祀,能偷偷攢下這麼多錢嗎?如果參考允祀的合法收入,身為「和碩廉親王」的允祀,以《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每年可享受白銀一萬兩的待遇。這麼一筆巨款,他就是省吃儉用一百年也攢不下來。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駕崩當晚,為何不是隆科多去迎胤禛入宮
    在正史中,康熙皇帝駕崩後,頒布遺照其實又隔了一段時間的,並非是在康熙皇帝駕崩當晚,胤禛就順利繼位的,可見胤禛的繼位過程比《雍正王朝》中還要驚險。隆科多是胤禛能夠繼位的關鍵,胤禛在康熙皇帝病重期間,作為領侍衛內大臣掌控住了紫禁城內的宮禁,而隆科多是九門提督,北京城的防務是隆科多掌管著,按常理來說,康熙皇帝應該讓隆科多去接胤禛入宮才正常,但是派去接胤禛的是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張五哥。
  • 康熙皇帝最想傳位於哪位皇子?四阿哥胤禛,還真不是第一人選
    ——《康熙遺詔》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時任九門提督的康熙近臣——隆科多口傳《康熙遺詔》,命雍親王皇四子胤禛繼位為帝,是為雍正皇帝。首先,《康熙遺詔》本身就疑點重重康熙皇帝駕崩時,隆科多只是「口頭宣布」了康熙遺命,命皇四子胤禛繼位為帝。
  • 八阿哥將天石換成了死鷹,康熙在過大壽時知道嗎?他為何沒有深究
    康熙拿到這隻死鷹的時候,差點沒當場氣撅過去。好在他控制住了自己,他立刻分析出,這隻死鷹絕對不是十四阿哥胤禵所送。任何一個有腦子的皇子,都不會給康熙送這麼個破玩意兒。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把禮物給掉包了。負責送禮物的是鄂倫岱,這是八爺黨的人。
  • 雍正王朝:為何八爺黨隆科多幾個旗主王爺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十三爺當年辦差時使過的小軍官,如今都是參將遊擊,帶兵掌實權的管帶。十三爺練兵的時候跟他們能打成一片,在同一個鍋裡吃飯,他們狠信服十三爺,願意遵從十三爺的號令。康熙駕崩當晚,四爺放出了十三爺,十三爺幫助四爺控制了局面,八爺他們搞八王議政的是時候也是十三爺力挽狂瀾,這是八爺黨的最後一搏,自此之後,八爺黨徹底敗了。
  • 雍正王朝:八爺為何把十四爺獻給康熙的壽禮換成死鷹?有何深意?
    這鄂倫岱原本是八爺派去監視掣肘十四爺的,但鄂倫岱是個武夫,性子比較直,沒有那麼多小心思,被十四爺用一封假信策反了,鄂倫岱進京以後,首先拜訪了八爺,順便應付的對八爺說了西北的情況,又說十四爺派他進京獻禮,八爺就讓鄂倫岱把禮物放他這,到時候他一起送進去,鄂倫岱也沒多想放下禮物就走了。
  • 雍正王朝:隆科多本來位極人臣,他為何卻和八爺黨聯合搞八王議政
    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了,一廢太子之時,隆科多又找到佟國維要職位,隆科多還向佟國維說了誰能當新太子的想法,結果被佟國維痛批了一番,最後甩手給了他一個理藩院守監的職位,隆科多很生氣,合著你讓我去當牢頭啊,佟國維斬釘截鐵的說:就這個職位,你去不去吧,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無奈之下,隆科多去了,整天以打巨型麻將作為消遣。
  • 康熙駕崩,四爺終於繼承大統,若曦做了什麼?李德全不原諒她
    皇上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似乎也感覺到了自己大限將至,皇上一面安排四爺在十五日代他去行祭天大禮,一面又派人悄悄召十四爺回京,往年的祭天大禮都是由太子舉行的,看來此時皇上對四爺的確很重視,不過皇上派人去召十四爺回京這件事,還是讓四爺始終不放心,四爺在臨行前特地去看了皇上,此時的萬歲爺已經躺在床上
  • 揭秘:隆科多為何是唯一承旨大臣?
    《中國歷史大詞典》「隆科多」詞條有「聖祖時,為唯一傳遺詔大臣」,其出處應當是雍正5年(1727年)的一段上諭:「皇考升遐,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11月13日那天,即使不包括醫生、太監、侍衛等,也幾乎不可能出現只有康熙、隆科多、胤禛單獨在場的情形。更加重要的是,康熙晚年經歷「九子奪嫡」之痛,既執意將繼位人身份保守至最後一刻,又要讓該知道的人直接且及時知道、一錘定音而確保有效性。
  • 雍正王朝:康熙要傳位四爺,為何不解除成文運兵權?暗藏玄機
    儲位之爭,爭的是聖心,但臨門一腳靠的還是實力。要想君臨天下,軍權是關鍵因素。《雍正王朝》中,諸皇子為了奪嫡,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軍權的爭鬥。康熙也深知兵權的重要性,在培育皇子時就已經開始布局,胤祥與胤禵朝著軍事化的方向發展,就是為了日後能夠起到關鍵作用。
  • 九子奪嫡裡的老八為何不被康熙所喜呢?關鍵在於他母親的身世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九子奪嫡裡的老八為何不被康熙所喜呢?關鍵在於他母親的身世。 九子奪嫡是發生在康熙末年的一場皇權鬥爭,參與者是康熙的九個兒子(一共是24個)。
  • 胤祥身為宗室,威脅遠大於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他結局最好
    於是有三個人脫穎而出,成為最受皇帝信任的人,他們就是胤祥、隆科多、年羹堯。至於雍正為什麼選他們三個呢?首先康熙駕崩後,是隆科多傳達康熙「口諭」,傳位於皇四子胤禛,之後還有了傳位遺詔。由於康熙臨終時,身旁並沒有什麼人,所以雍正即位遭受到很大質疑,特別是「八爺黨」。
  • 《雍正王朝》中的八爺之死:遠未揭開真相的團滅式政治屠殺
    照理說,八阿哥黨在康熙朝與雍正是死對頭,雍正一上位就應該大殺特殺,直接進行肉體消滅,為何還一反常理,將八阿哥任命為親王、大臣呢? 在《雍正王朝》的劇情中,雍正如此安排,是為了借重八爺的才能,希望他能摒棄前嫌,和自己和衷共濟,力挽朝局。 可惜這都是為尊者諱。真實的雍正,可沒這麼好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