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隊長的扶貧「關鍵字」
2017年8月,崆峒區委政法委正科級幹部田紅兵主動申請,去單位的幫扶村西陽鄉下馬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怎麼幹?躊躇滿志的田紅兵剛想明白,要用實際行動做出回答:全身心融入下馬村,帶著感情、全心全意、不遺餘力地幹!
就迎來了下馬村的各種大小事……
路
雨大,路毀。
毀了就修。
田紅兵帶著大伙兒修路。
「如果山上有洪水下來,水沒處排,不得不從老百姓的地裡過條水路,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田隊長憶起修路的初衷。
不但不肯,村民甚至把農具扛了出來,要和修路的扶貧隊員們「硬槓」。
「要是敢從我家地裡走水路,我就挖斷你們的水管子!」
一時間,劍拔弩張。
田隊長的衣服被情緒激動的村民一把撕爛。
那一刻,從事政法工作10多年的老田想起了數月以來,他從一個個單位跑進跑出,顧不得吃飯喝水,磨幹了嘴皮子,只為湊錢給下馬村老百姓修條像樣的路,結果……
他落淚了。身旁的鄉親們實在看不下去,紛紛上前勸阻。
村民鬆開緊攥的拳頭,回頭看看身後一大一小兩個兒子,嘴唇顫抖著,眼裡有了懊悔。
「他們很無辜,之所以情緒激動,也是因為長期生活在偏遠閉塞環境下,法律意識淡薄、思想觀念跟不上政策形勢。」「路必須得修,要是修不好,一代代下去,父親的命運就是兒子的命運。」田紅兵的話,刺痛著那位村民。
最終,老百姓讓出了水路,就這樣,大家磕磕絆絆的把村上所有道路加寬維修了一遍。
一次經歷更讓田紅兵意識到了農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他說:「我唯獨擔心村民以後又因為不懂法律而在跟外界打交道的時候吃虧,所以每次走訪入戶必做的工作就是向老百姓宣傳法律法規。」
睦
早晨6點,田紅兵被村民馬俊禮的一通電話吵醒。
10分鐘穿衣洗漱,隨即前往馬俊禮家。
「她要跟我離婚!田隊長,你得給我做主!」田紅兵的睡意在馬俊禮的委屈聲中清醒了一大半。
一番詢問、兩個多小時的勸解,兩口子終於打開心扉,冰釋前嫌。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不讓一個家庭破碎,老百姓的家庭和睦幸福了,脫貧致富才有意義。」回村部的路上,田紅兵給隊員小郭說道。
打開心更要聚齊心。田隊長嘴邊常掛著一句話:「只有離老百姓的心近了,我們離脫貧致富才不遠了」。
因為心中裝著群眾,群眾都樂意把家長裡短的事情告訴田隊長並請他幫忙。駐村3年,田紅兵共調解矛盾糾紛70多件,使下馬村從3年前的「上訪村」變成了現在的「和諧村」。
橋
初到下馬村不久,正趕上2018年1月省級貧困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組來村上普查。
還是深冬,田紅兵開著皮卡車載著評估組隊員駛過河面,前往前溝社入戶。
「全社十五六戶人每次要蹚一條河才能回家,必須得修座橋。」田紅兵回憶:「那天我們在前溝社入完戶返回的路上,沒想到車陷進河道怎麼也出不來。眼看天越來越黑,急得評估組的大學生直流眼淚。」
村裡路過的老鄉看到了,找來一群附近的老百姓幫忙推車。「一二三,起!」大家一擁而上,喊著口號把車從泥濘的河道裡抬了出來。
看到大伙兒幫忙抬車時的奮不顧身,還有沾滿泥水的褲腿衣角,再想到他們下雨天出行時的泥濘不堪,田紅兵的眼圈紅了。他向老鄉承諾:「在我駐村結束之前一定幫大家把橋修好!」
接下來的3年裡,田紅兵協調幫扶單位——區委政法委及相關部門籌集資金17萬元,先後為前溝社、小岔社修建了過水橋,對全村4個社13公裡的生產道路全部進行了拓寬,埋了涵洞、修了水渠。
康
路修好了,其他村有的,下馬全都有了。
「從前我入戶『教訓』過的那些不願脫貧致富的村民,現在家裡養著四五頭牛,嘗到甜頭後都在打問政策,想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這是令田紅兵最為欣慰的事。
貧困戶安志江說:「有田隊長的鼓勵和幫助,我養起了牛,以後我還要養更多的牛。雖然我是村上最後一個脫貧的,但是現在我要爭取第一個奔小康!」擠在他臉上的褶子既是生活留下的印記,也藏著對脫貧致富的嚮往和信心。
搬房養牛,改天換地,家家戶戶的日子都好了起來,田紅兵和隊員們盤算著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
去年5月,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魏晉隴提起了健康體檢:「咱們村的村民常年勞作,身體都落下了病,能不能給大伙兒組織一次體檢?」
想到就幹,田紅兵聯繫平涼博愛醫院,爭取到了免費體檢名額,由駐村工作隊員上門接送,為村裡30名建檔立卡戶免費做了健康體檢。
當把村民馬文前送到家門口時,他激動地說:「我活了5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去醫院檢查身體。感謝田隊長!感謝工作隊!」
「脫貧攻堅路上沒有坦途,要突圍出去,就得像雄鷹一樣志存高遠,也要像紅牛一樣踏實吃苦。」田紅兵說。如今,在他的努力下,下馬村71戶貧困戶借著政策東風,靠著努力勤奮,改變了貧困的面貌,過上了嶄新的生活。
來源:平涼日報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飲水思源】崆峒:田隊長的扶貧「關鍵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