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有個童謠:」小小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兒忘了娘.」可能有的朋友們也會唱。沒錯,這說的就是麻雀。
麻雀很常見,尤其是農村。可是你知道麼,現在隨處可見的麻雀是從外國進口的,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說起來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了。咱大家都知道,剛建國的時候咱們國家百廢待興,生活條件也沒那麼好。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而老百姓辛辛苦苦種的糧食,卻會被麻雀偷吃,所以給麻雀起了個外號叫「老家賊」。據統計,每隻麻雀每年能吃掉4.5公斤的糧食,如果殺死100萬隻麻雀,差不多能節約好幾萬人的糧食。所以當時把麻雀與老鼠、蒼蠅、蚊子並稱為「四害」,在1958年2月12日,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提出在10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消滅老鼠、麻雀、蚊子、蒼蠅的任務,於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滅「四害」的行動。
儘管是滅四害,但是只有麻雀在這場運動中損失最大,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危險。
因為麻雀一般在屋簷下築巢,幼鳥容易被抓;它的天敵也多,貓、蛇等都是;麻雀體型較小,身體儲存的能量有限,無法支持長期的飛行。所以人們通過通過揮舞樹枝杆子等,讓麻雀筋疲力盡而死或被抓;同時因為麻雀體溫較高,對能量的需求量大,幼鳥如果沒有餵養在幾小時內就會死亡。種種原因,導致除滅麻雀效果最好,最容易出成績。據報導,不到一年全國就消滅了近20億隻麻雀。
但在1960年6月前,大家都痛苦的意識到,麻雀不僅吃糧食種子,還吃昆蟲,包括很多的害蟲。麻雀的食物中,只有一半是糧食,另外一半基本都是害蟲。麻雀消失後,由於沒有麻雀來控制害蟲的數量,這些蟲子肆無忌憚的生長和繁殖,造成糧食大幅度的減產,比起麻雀造成的損失嚴重的多。正因為這個原因,農業產值慘不忍睹,最重要的水稻產量也跌入了建國以來的新低。害蟲的泛濫,外加對林地的過度採伐,還有環保意識的不強使毒藥和殺蟲劑的濫用,共同造成了連續三年的大饑荒。
為了恢復生態,根據中科院的建議,麻雀從四害中除名,同時從蘇聯大批量引進麻雀,這些年來不斷繁衍,現在才能隨處可見到麻雀。
但是隨著這些年環境的破壞和汙染,城市裡也很難見到麻雀,即使有,也是很少。我老家是農村的,環境相對來說要好些。但是隨著化肥農藥等的使用,麻雀的數量這些年比起我小時候也少了不少。
現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中就包括生態的振興,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相信麻雀的數量也會慢慢多起來,不會重蹈原先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