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人類的嬰兒恐龍,幼年只有掌心大小,成年後學會兩足行走

2020-12-23 奇點使者

筆者-小文

人類雖然是能夠直立行走的生物,但並不是一出生就學會用兩隻腳走路的,嬰兒時期的人類是先學會四肢爬行,然後才一點點學會走路的。

而在歷史上,有一種大型生物的遭遇和人類非常相似,那就是巴塔哥尼亞鼠龍,這種恐龍在幼年時期是利用四肢爬行的,但到了成年以後,卻突然改成了兩足行走。

巴塔哥尼亞鼠龍簡稱鼠龍,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鼠龍在出生時非常小,只有人類手掌心般大小,它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出生時的大小僅有其它恐龍平均大小的三分之一。

而鼠龍也屬於早期恐龍之一,它們早在2億1500年前就出現了,未成年的鼠龍化石長度在20至37釐米之間,但在成年後,鼠龍的體型就達到了3米,體重在1噸以上。

大多數長脖子的恐龍一生都依靠四隻腳來走路,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保持身體平衡,但像霸王龍這樣敏捷的肉食類恐龍就是利用兩足直立行走的,雖然它們的前肢在大多數時候都只是擺設。

而從四肢著地到兩足行走的恐龍,除了鼠龍以外,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個的了,不過,很多科學家在一開始也對鼠龍產生了誤會,認為它們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四肢行走恐龍。

但在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利用CT對恐龍的骨架進行了掃描,人們發現,鼠龍的骨架的重力支點發生了位置變化。

在對6隻鼠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科學家對從60克孵化的小龍到1.5公噸的成年恐龍進行總結,鼠龍的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變化。

而它們的中心會從一開始集中在脖子和四肢轉移到背部,從而使得它們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自己兩足站立。

相關焦點

  • 恐龍是鱷魚的祖先嗎?為什麼地球「霸主」大都是兩足行走的動物?
    鱷魚的祖先是恐龍嗎?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這是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案: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地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 罕見的恐龍寶寶化石顯示其外形特徵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據外媒CNET報導,人類嬰兒和成年人看起來很不一樣。而板龍(Plateosaurus)幼龍的骨骼化石顯示其外形可能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板龍是一種曾經居住在歐洲的大型長頸恐龍。這隻恐龍寶寶重達130磅(60千克),身長7.5英尺(2.3米),於2015年在瑞士被發現。德國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本周在《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雜誌上發表了對這隻暱稱為 "Fabian "的恐龍的研究報告。一隻成年板龍的重量可能超過4噸。
  • 傳說幼年響尾蛇比成年蛇更毒?這是真的嗎?
    獵物的大小影響蛇毒的注入量毒液的注入量與蛇大小有關海斯博士的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成年響尾蛇一次性往往能夠注入更大劑量的毒液當人類不小心幹擾到響尾蛇時,它採取的防禦性攻擊,所帶來的後果要比掠食性攻擊小一些。但研究同時還發現了,即便是在防禦性攻擊的時候,成年大型響尾蛇,所注入的毒液劑量要比幼年蛇大,原因是它們有更多的毒液可以利用。
  • 恐龍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
    而如今,科學家了解到這種恐龍其實是兩足行走的動物。 攝影:PAOLO VERZONE 最近幾年, 跨學科實驗成為新時代對恐龍研究的典型設置。 (滑動下圖查看完整版)
  • 為什麼說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很可能是進化中發生的最大一個錯誤
    我們讀過高中的同學都知道,歷史教科書上對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這件事評價十分積極,不僅將直立行走當成是人類出現的標誌之一,還大力讚揚這是人類進化的一個表現,事實上人類從四條腿爬行進化成兩條腿走路,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消耗的能量確實降低了,邁開的步距也大了很多,不過在人類學會直立行走的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科學家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說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很可能是進化中發生的最大的錯誤
  • 僅憑一眼,科學家怎麼知道一隻恐龍多少歲?樹木年輪給了人類啟發
    審核-小文自從18世紀一位法國醫生在野外發現了第一例恐龍化石後,這一曾經統治地球長達2億多年的物種逐漸浮出了水面。隨著世界各地發現、出土的恐龍化石越來越多,人類更加堅定地相信在一兩億年前地球上遍布著恐龍這種龐然大物。這一種群和如今自然界其它動物種群一樣存在眾多種類,形態、生活習性也各異。據了解它們發源於2.4億年前,最終在大約6500萬年前消失。那麼問題來了,人類是怎樣靠恐龍化石就知道恐龍的年齡呢?看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朋友會說看化石的大小不就行了嗎?
  • 幼年嬰兒、成年老年人頭身比畫法
    想必這些都是繪畫初學者們經常在想的問題吧,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學習好繪畫,然後繪畫出自己想要畫的畫面,比如說想要畫個妹子或者嬰兒或者老人,但是卻不知道怎麼畫才好 那麼今天靈貓課堂就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一些關於如何繪畫人物頭身比的教程給大家,初學者如何畫出正確的人體比例?
  • 暴龍超科代表恐龍,霸王龍,特暴龍,帝龍等
    與哺乳類不同的是,霸王龍科恐龍的牙齒是不停成長、替換的,和大白鯊有點象。利物浦大學的一個近年研究,認為霸王龍咬合時,嘴部後部可以產生8000到15000牛頓的咬合力,相當於大白鯊的2倍,獅子的6倍,異特龍的3倍,可能是咬合力最大的恐龍。四肢:霸王龍有兩個強大的右腿,後肢強壯,每隻腳各承受約半隻大象的重量。腳掌只有三個腳趾接觸地面,蹠骨離地,腳後另有一上爪。
  • 穿越到恐龍時代的你,該如何馴養恐龍——恐龍馴養指南
    大約在在距今4500年以前,人類完成了對大型哺乳動物的馴養,對在全世界作為馴化候補者(被認為具有馴養價值的動物)的148種陸生食草類大型野生哺乳動物進行無數嘗試,最終卻只有14種成功被馴化。作為新手,我們需要先挑選身材嬌小,攻擊力不強的食草性恐龍下手。似鳥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似鳥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小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因為它的樣子非常像鴕鳥,所以似鳥龍還有一個名字叫鴕鳥龍。
  • 世界之最——恐龍之最
    最小的恐龍一一細顎龍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它比雞體型稍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但是你可不要小看它,它可是長有銳爪的肉食性動物。
  • 人類竟與恐龍共同生活過……
    身長達到20餘米的超級巨鱷,飛翔時雙翼帶著旋風的戈氏鳥,殘忍狡詐的霸王龍....最後,恐龍家族憑藉著身體上的優勢,成了地球上的主宰。在這殺機四伏的歲月,可有人類的一席之地? 可是讓考古學家們很不解的是,在恐龍腳印化石不遠處,還殘留著一些奇怪的腳印化石,大約39釐米至42釐米,只 有後肢腳印,沒有前肢的痕跡。腳趾之間沒有蹼, 非常清晰地分開,還能看見腳上的螺紋。這些奇怪的腳印和恐龍化石的腳印交錯行走,甚至有一 個腳印疊蓋在一個三指恐龍腳印上。
  • 恐龍合集:終於知道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太兇殘了!
    通過搶救性發掘工作,目前已形成長度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牆體面積1155平方米,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  歷來恐龍都是備受關注的,或許很大部分是因為人類誕生以後恐龍早已滅絕的原因,對於未知大家總是充滿好奇。
  • 各種動物的行走和奔跑,它們的運動形式千差萬別
    昆蟲行走的速度還與體形大小以及溫度有一定的關係,例如美洲蜚蠊在25℃溫度下每秒鐘前進約70釐米,最快為130釐米。螃蟹橫行到幾時?在節肢動物中,走路最奇特的是螃蟹。「且將冷眼看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螃蟹類一般都是橫行的,這是它們奇特的身體構造決定的。
  • 海洋中反差最大的生物,成年後體型是幼年的6千萬倍
    筆者-小文在陸地上,說到最蠢的生物,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豬,但你又知道,在海洋裡什麼生物是被冠以「最蠢」稱號的嗎?但別看翻車魚的個頭很大,實則它們在海洋中是屬於最容易被欺負的類型,由於翻車魚缺乏真正的尾巴,因此它們遊泳的速度也極其慢,在被敵人追趕時翻車魚笨重的身材就成了累贅。但奇怪的是,翻車魚幾乎不會做反抗,而是任由敵人啃咬,潛水員就曾親眼目睹一條翻車魚被海獅咬掉了半截身子,仍然在水裡慢悠悠地遊動著。
  • 世界恐龍之最盤點 最重恐龍重達100噸
    如果你想了解恐龍的世界之最,那一定要看看下面的介紹。  世界上最高最重的恐龍:極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北美洲,牛角龍擁有陸地動物中已知最大型的頭顱骨之一,長度為2.6米;只有最近命名的五角龍超越這個數值,長度為3米。根據最新估計值,牛角龍的身長可能約9米,重量估計為4到6公噸。  世界上蛋最大的恐龍:高脊龍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櫛龍和副櫛龍很大不同不可混淆,副櫛龍的頭冠是向後下彎曲。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奧氏櫛龍,身長9.8米,頭顱骨長1米。奧氏櫛龍的重量為1.9噸,發現於蒙古的窄吻櫛龍,體型較大,正模標本約12米長。原櫛龍 Prosaurolophus ,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其冠要短。
  • 人類有可能是被外星人設計出來的嗎?
    如果人類是設計出來的,那麼設計人類的設計師可能會面臨開除,因為人類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而是縫縫補補後的結果。我們知道,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此時的哺乳動物體型非常小,大約只有老鼠那麼大。由於當時恐龍是地球的主宰,哺乳動物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或者樹上,人類的遠古祖先就是生活在樹上的這支。後來,恐龍滅絕了之後,哺乳動物憑藉著體型較小,對能量的需求變少才僥倖逃過一劫。然而逃過一劫的不是只有人類,還有恐貓這種大型食肉動物,專門以人類遠古祖先為食。
  •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據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5月6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報告發現一個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這些標本包括兩組可追溯至約9200萬年前的幼年個體骨架,新種恐龍的發現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空白。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而在研究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像我們常見的老虎、獅子等肉食性動物,都是四肢行走,而牛馬羊等植食性動物也都是四肢行走。可在遠古時期,地震龍以及腕龍等植食性動物,雖然是以四肢行走,但霸王龍、迅猛龍等肉食性恐龍則是以雙足行走,這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恐龍種類出現如此大的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