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人類雖然是能夠直立行走的生物,但並不是一出生就學會用兩隻腳走路的,嬰兒時期的人類是先學會四肢爬行,然後才一點點學會走路的。
而在歷史上,有一種大型生物的遭遇和人類非常相似,那就是巴塔哥尼亞鼠龍,這種恐龍在幼年時期是利用四肢爬行的,但到了成年以後,卻突然改成了兩足行走。
巴塔哥尼亞鼠龍簡稱鼠龍,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鼠龍在出生時非常小,只有人類手掌心般大小,它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出生時的大小僅有其它恐龍平均大小的三分之一。
而鼠龍也屬於早期恐龍之一,它們早在2億1500年前就出現了,未成年的鼠龍化石長度在20至37釐米之間,但在成年後,鼠龍的體型就達到了3米,體重在1噸以上。
大多數長脖子的恐龍一生都依靠四隻腳來走路,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保持身體平衡,但像霸王龍這樣敏捷的肉食類恐龍就是利用兩足直立行走的,雖然它們的前肢在大多數時候都只是擺設。
而從四肢著地到兩足行走的恐龍,除了鼠龍以外,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個的了,不過,很多科學家在一開始也對鼠龍產生了誤會,認為它們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四肢行走恐龍。
但在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利用CT對恐龍的骨架進行了掃描,人們發現,鼠龍的骨架的重力支點發生了位置變化。
在對6隻鼠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科學家對從60克孵化的小龍到1.5公噸的成年恐龍進行總結,鼠龍的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變化。
而它們的中心會從一開始集中在脖子和四肢轉移到背部,從而使得它們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自己兩足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