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恐龍寶寶化石顯示其外形特徵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2020-12-26 cnBeta

據外媒CNET報導,人類嬰兒和成年人看起來很不一樣。而板龍(Plateosaurus)幼龍的骨骼化石顯示其外形可能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板龍是一種曾經居住在歐洲的大型長頸恐龍。一塊特殊的板龍寶寶骨骼化石正在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些早已滅絕的動物的生活和時代。

這隻恐龍寶寶重達130磅(60千克),身長7.5英尺(2.3米),於2015年在瑞士被發現。德國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本周在《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雜誌上發表了對這隻暱稱為 "Fabian "的恐龍的研究報告。

一隻成年板龍的重量可能超過4噸。科學家們將恐龍寶寶的骨骼化石與成年標本進行了比較,發現它看起來像一個縮小版的大恐龍。「考慮到板龍幼龍的體重是成年恐龍的1/10,板龍幼龍看起來已經和成年恐龍如此相似,這一點更加引人注目。」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Jens Lallensack 在周五波恩大學的一份聲明中說。

研究小組將Fabian與目前已知的相關恐龍寶寶進行了比較,這些恐龍被認為在年輕時是四足動物,成年後才改用兩足行走。這使得Fabian類似成年恐龍的特徵更加引人注目。

2.2億年前,板龍曾在地球上遊蕩。研究人員在泥漿捕獲生物的「骨床」中發現了成年板龍的標本,但板龍寶寶的骨骼化石非常罕見。研究合著者Martin Sander.說:「較小的個體可能沒有那麼容易沉入泥中,因此在骨床處的代表性不足。」

Fabian正在填補關於年輕恐龍可能長相的空白,但研究人員很想找到更多的標本,以確定恐龍寶寶是一個例外還是該物種幼龍的典型。

相關焦點

  • 罕見恐龍胚胎化石證實恐龍出生時鼻尖長角
    >正是靠著三維立體成像,昆德拉得到了迄今為止最完整,最清晰的蜥腳類恐龍胚胎頭骨化石,他立刻就判斷出恐龍胚胎化石屬於巨大的蜥腳類恐龍,但是卻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種恐龍生下的。缺乏自衛能力的小恐龍會用鼻尖角反擊捕食者,不過這個解釋似乎並不太合理。與其用鼻尖角與兇猛的食肉動物搏鬥,還不如逃跑或者躲藏起來呢!兩隻大眼向前看除了奇特的鼻尖角,恐龍胚胎頭骨的另一個特徵也引起了古生物家的注意,那就是巨大的眼眶孔,表明剛出生的小恐龍就長著一對大眼睛。
  • 恐龍也會得癌?畸形化石顯示,7600萬年前恐龍也深受骨癌之苦!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史前的恐龍同樣也會患癌!據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加拿大科學家在一隻存活在7600萬-7700萬年前的成年尖角龍骸骨化石中,發現了惡性腫瘤。 尖角龍是一種四足食草恐龍,頭上有很多的角。其身長約6-8米、重約3-4噸,成群地生活在白堊紀的北美洲。
  • 恐龍時代的水下霸主,棘龍當之無愧|恐龍|棘龍|化石|龍化石|恐龍時代_網易訂閱
    不得不說,棘龍的確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史前怪獸,它們的體長可達17米,甚至超過了霸王龍,體重在6.4-7.5噸之間,略遜於霸王龍,卻在其他肉食恐龍中鶴立雞群。更可怕的是,棘龍不僅僅能夠在陸地上橫行無忌,甚至是水下霸主。研究表明,棘龍很可能擁有著在水下遊泳的能力,這使得它們成為了恐龍時代罕見的水陸兩棲霸主,使得兩個世界的生物都聞風喪膽。
  • 澳洲發現1億年前嬰兒恐龍骨骼,分析其體重僅198克
    一些較小的骨骼化石可能屬於體型較小的鳥腳亞目恐龍,是一種雙足食草動物,成年時期體重可達到20公斤,由於發現的骨骼殘骸較小,推測其死亡時體重大約198克,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未從恐龍蛋中孵化就已死亡。考古遺址並未發現恐龍蛋,考古學家通過分析骨骼生長年輪得出該結論,其骨骼生長年輪與樹輪相似,可用於確定遠古樹木的形成年代。
  • 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答案可能是,其它恐龍。 然而,得益於一些罕見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險象環生的中生代,就存在許多直闖龍巢、大啖龍肉的屠龍者。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
  • 【樂享科學】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預警:本文可能含有高能圖片)恐龍,作為頂級捕食者,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仔細辨認後,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自貢市民李飛發現恐龍腿骨化石。李飛向紅星新聞記者詳細介紹,他分析認為,這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長約110釐米,可能是恐龍的脛骨,即小腿骨。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有了恐龍骨骼的形態學特徵和足夠的化石骨架知識,古生物學家可以大致確定恐龍標本在恐龍家族樹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觀察其他特徵,特別是恐龍亞群共有的特徵,他們可以更詳細地找出這種動物的確切歸屬。 我們今天使用的恐龍分類系統首次發表於1887年。
  • 山東一地發現兩種恐龍,意外證明恐龍時代我國跟美洲是緊密相連的
    在我國的山東省諸城市,有一個以恐龍化石為主題的國家地質公園,名字就叫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又稱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是因為這裡曾經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有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恐龍化石群(恐龍澗化石長廊,超2萬平方米),有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恐龍足跡群(皇龍溝恐龍足跡群,有11000多個恐龍足跡),其中臧家莊化石層疊區重疊著七層化石分布區,涵蓋著多個年代的恐龍化石,對研究恐龍的進化演變有著重要實證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認定諸城是舉世罕見的古生物地質奇觀。
  • 雷龍(恐龍):名聲頗大的恐龍之一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有研究者形容,雷龍是典型的巨型恐龍,成年個體體長22米、高4.5米,重達15噸。它頭部較小,外形扁平,眼睛長在後部隆起的頭頂。雷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恐龍之一了,其在很多電影廣告等媒介上經常出現。作為一種大型的素食的恐龍,雷龍的外形看起來也非常巨大,只看其化石,都非常有視覺衝擊力。
  •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個「恐龍寶寶」
    其中巨型長形蛋、戈壁凌柱型蛋,更是世界稀有罕見,獨一無二。今天的主角中華貝貝龍,就發現於此地。早在1993年,人們在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東2公裡處,發現了一個恐龍蛋化石,這個化石明顯跟其他恐龍蛋化石不同。從外觀上看,除了幾個明顯的恐龍蛋印記之外,還有一堆骨骼化石散落在周圍。
  • 孩子們最想知道的恐龍知識來了!《給孩子的恐龍簡史》讀懂恐龍
    到了侏羅紀,降雨量增多,氣候變得潮溼,這樣就促進了某些植物的生長,也為一些植食性恐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白堊紀的地球因為板塊漂移,地球開始和現在的地球接近,恐龍被分布至世界各個角落。在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氣候下,恐龍演化的外形也有了顯著差異。
  • 擁有鷹鼻子一樣的恐龍被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外形真的很獨特
    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恐龍,因為外形奇特所以把它定義在了已知恐龍裡面的「怪胎秀」中。它有著鷹鼻子,可能是鴨嘴恐龍的早期代表,也許他是鴨嘴獸的遠祖也說不定。最終,在白堊紀末期,進化的哈卓龍作為分支代表成為了地球上最常見的恐龍。鴨嘴恐龍家族的新發現它們共同特徵是寬廣而扁平的下巴結構,類似於鴨嘴角,可能是為了適合咀嚼植物的碎片。在一些物種中,鴨嘴角結構比其他物種的嘴更寬,很少會有明顯不同的例子。所以所有的恐龍吃的食物和飲食方式可能也是相似的。
  • 恐龍百科:恐龍的化石故事
    地質學家挖出了一具恐龍化石。二層樓那麼高大!青蛙、壁虎、黃鼠狼這些小動物們一看到它,嚇得一邊撒尿一邊逃!「別怕!我不過是動彈不得的化石。我的骨架埋在地下,經過6500萬年的變化而成了石頭。恐龍化石的聲調十分悲哀。一隻青蛙壯壯膽,爬上前問:「您這麼高大,怎麼會絕了種呢?」「這正是我要問你的。你們小得比不上我的一顆牙齒,可是,卻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你們有什麼絕招嗎?」小動物們一陣驚喜。還是那隻青蛙說:「要說我的絕招,那是冬眠,我們藏入地下,躲避嚴寒。
  • 極為罕見:「決鬥恐龍」化石將首次向公眾展出
    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化石被稱為「決鬥恐龍(Dueling Dinosaurs)」,它將捕食者和獵物保存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在戰鬥中,它非常得完整甚至還有皮膚的印跡。兩具骨骼化石同時出現在一起的情況並不多見,更別提這對最著名的恐龍了。
  • 遼寧發現一種新暴龍類恐龍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小組在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恐龍合集:終於知道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太兇殘了!
    其四肢粗短,脖子短縮,腦骨寬,體長約7.5至10.7米,寬1.8米,高1.2米,體重只有3至4噸。  這種恐龍裝甲車的身體兩側覆蓋著骨質甲片,這是由許多骨骼都溶接在一起而產生的,這些甲片上還密布著脊突。相同構造的還有甲龍的頭部,化石顯示在其眼部區域也有骨骼,顯示出它的眼皮也有胄甲。由骨骼溶接而成的頭骨本身相當堅固,但是留給大腦的空間也相應變小,實在是利弊相當。
  • 考古沉睡千萬年的上古寶物——恐龍化石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一起考古沉睡千萬年的上古寶物——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等有時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 考古顯示,霸王龍寶寶的頭骨比老鼠還小
    成年霸王龍、霸王龍寶寶和人類的對比一塊可能是霸王龍胚胎的化石顯示,這種巨大的頂端食肉動物,剛生下來時的頭骨只有老鼠那麼大。但是現在,對這兩塊化石的分析揭示了關於這些小動物的各種秘密。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首席研究員格雷戈裡·芬斯頓介紹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此類發現。任何種類的幼年霸王龍都是極其罕見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我們懷疑可能是胚胎的骨頭。」這隻小小的,只有2.9釐米的霸王龍頜骨上,還長著八顆小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