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兩首七絕,隨緣自適,充滿隱居生活的樂趣

2020-12-15 品詩賞詞

王維是盛唐時代的大才子,他的作品不僅詩中有畫,而且經常富有禪意。他從小受到篤信佛教的母親影響,加上安史之亂後的仕途失意,於是逐漸地開始半官半隱,並潛心研究佛學。他的有些作品直接闡述禪理,比如「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有些詩歌隱含禪意,比如「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生充滿磨難,而時光卻如白駒過隙。王維認為,人們之所以留戀塵世、追求名利,都是因為心有執念、不願放下,所以他說,「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無乘及乘者,所謂智人舟。」下面介紹王維的兩首七絕,隨緣自適,充滿隱居生活的樂趣。

戲題輞川別業

唐代:王維

柳條拂地不須折,松樹披雲從更長。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詩的大意是:任憑柳條垂到地面,不用斫折;松樹已經高拂雲霄,也任它更長。紫藤花開得密集,卻能藏猿猴;柏樹葉才長齊,也正好可以養麝香。

這首詩是作者居輞川別業後、未出任右拾遺前所作。從詩中可以看到他經營輞川,不遺餘力,儘量希望保持一種自然生態之美。詩人放任柳和松的自然生長,並讓猴子和香獐有一個適意的生活環境。雖說是戲題,卻反映出詩人對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的思想。

「柳條拂地、松樹披雲、藤花欲暗、柏葉初齊」,全詩通首都用對偶,只有杜甫習用這種手法,而在王維詩中卻屬少見。而一個「藏」字和一個「養」字,也彰顯出詩人熱愛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愉悅心情。這首詩寫得活潑閒適,頗能反映輞川生活的別趣。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盧象,開元中著名詩人,常與王維、表迪等唱和,張九齡執政時被擢為左補闕、司勳員外郎。崔興宗是王維的內弟,當時隱居未仕。本篇作於開元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前,其後盧象也貶官。

詩的大意是:綠樹繁茂,枝丫遮蓋四鄰;階下布滿厚厚青苔,院中卻無一絲雜塵。不戴帽子,兩腿張開,無拘無束地坐在松樹下,冷眼看待世俗之人。

這首詩是王維與盧象一起到內弟家拜訪,讚頌了崔興宗不合流俗的清異品格。「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綠蔭深濃、青苔日厚,長松之下、毫無纖塵。作者以隱居所在景物的超俗,映襯人物的性格。

後兩句神形兼具,「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科頭,指不戴帽子,把頭髮挽起髮髻;箕踞,伸展兩腳而坐,形如簸箕。古時坐如今跪形,伸足而坐,表示不拘禮法。白眼,形容蔑視拘束於禮法的俗士。

《晉書阮籍傳》載,阮籍能作青白眼,見禮法之士,便以白眼對之。短短14個字,便將崔興宗孤高傲世的神情描寫得呼之欲出。詩人雖然描寫的是內弟的居所,但必到的卻是自己的不羈情懷,如此恬淡閒適的生活,真是詩人晚年竭力之追求,也讓後世的讀者羨慕不已!

相關焦點

  • 陸遊的一首七絕,描寫田園生活,清新質樸,更充滿了閒情逸緻
    藍天白雲、清溪碧流,空谷幽蘭、天籟之音,田園生活可以給人很多美好的遐想,也讓人們充滿了期待,更令人忘記煩憂。南宋一位詩人就曾有這樣的深切感受,下面介紹陸遊的一首七絕,描寫田園生活,清新質樸,更充滿了閒情逸緻。
  • 王維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只要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是什麼
    晚年時期的王維效仿很多的古人,選擇在終南山隱居,這樣的一種決定,也使得他最終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創作出了一系列充滿哲理的詩。譬如這首《酌酒與裴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同時也充滿哲理的作品。整首詩意境唯美,寫得也是很深刻。詩人正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著細膩的觀察,並且再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也是別具一格。王維在終南山修行的生活其實是很艱苦,可是他又與別的隱士不一樣,曾經還有朋友來看望,他詩名中的裴迪就是他的好友,而且兩人經常一起談佛論道,閒暇之餘又是詩詞唱和。
  • 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盛唐詩人王維喜歡抒寫山水田園詩篇,他的思想有積極上進的一面,所以其山水田園詩注重描寫景物之美,在淡泊自然中寓有活力。但詩人又感覺仕途受阻、才不經用,也在詩行中流露出厭倦紅塵、淡泊名利的思想。下面介紹的是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 唐代詩最著名的隱居詩人是王維,但這個詩人、這首詩是王維的榜樣
    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王維。王維最讓人欽佩的一點就是,他已經在世俗生活當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還選擇歸隱山林。十幾歲的時候就拿到進士,而後一路升職到右丞相。40歲之後隱居山林,也還是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若非在朝堂當中有幾把刷子,恐怕無法平衡兩種生活。
  • 王維晚年隱居在終南山,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寫下一首很唯美的詩
    王維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又風格多樣,特別是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超越了早期的作品;每一首詩都別具一格,還充滿了詩情畫意。王維這首詩正是寫於晚年,由於一個人在終南山,過著悠然自得生活,也就使得他有著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人生,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一首好的作品,它一定是充滿了詩意,一定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讓人讀了之後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而這首《辛夷塢》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每一句都很美,也很有意境,讀來讓人讚嘆不已。
  • 王維晚年隱居藍田,寫下一首充滿禪意的五絕,曾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竹裡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天時創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絕句。表面上看,遣詞造句平平無奇。寫的都是古代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幽篁」、「深林」和「明月」。詩中的動作,也不過是彈琴、吟嘯。但短短二十個字,組合起來卻別有一番味道。同時,這首詩曾經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 緣聚緣散,早有安排,隨緣自適就好
    生活中,有很多東西註定是與你無緣的,有很多人註定是要離開你的,即使你再強求,即使你再留戀,都不會發生改變,人會離去,期待會落空。緣聚緣散,早有安排。在一段感情裡,能夠相遇是緣分到了,若是能夠長久,那是緣分足夠深,若是匆忙結束,那只是緣分淺。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他在藍田輞川修了間別墅,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生活頗為悠閒。我們讀李白的詩,其中充滿昂揚的鬥志和溢出屏幕的狂傲,在杜甫詩中總能感受到對現實民生困境的同情,但在王維的詩作中,對現實基本是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我們感受不到任何現實的情緒,讀王維的詩就像是聽一曲舒緩的音樂,心緒平靜,沒有起伏。
  • 人到中年,學會看破、放下、隨緣自適
    走過熱情如火的青春期,經過浪漫甜蜜的戀愛期,經受住婚後雞毛蒜皮生活的考驗,終於來到了人生中最為穩定的時期——中年。人到中年早已成家立業,有一個溫馨的家,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孩子已經步入正軌,正健康快樂的成長。一切都趨於穩定,一切都變得平穩,生活仿佛進入了長久的平定期。
  • 「陝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在洛陽得張九齡提拔任右拾遺後,王維隨皇帝回長安,還曾擔任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職。後來由於張九齡罷相等原因,王維大約在40歲以後就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最初王維隱居長安南郊的終南別業,後來他在藍田輞川買到了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故居,這便是後來的王維輞川別業。據《舊唐書》載,在輞川,他經常「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 十首王維最經典的五言律詩,寫出了絕美的詩意生活
    王維是五言律詩寫得最好的唐代詩人之一,《唐詩三百首》中選了他9首五言律詩,數量上僅次於詩聖杜甫的10首,可見蘅塘退士也是很認可王維的五言律詩的。今天小樓就輯錄10首王維的五言律詩,跟大家一同欣賞。1、《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王維寫給一同在輞川隱居的好友裴迪的詩,詩的主題在一個「閒」字。
  • 王維最經典的十首五言律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王維是五言律詩寫得最好的唐代詩人之一,《唐詩三百首》中選了他9首五言律詩,數量上僅次於詩聖杜甫的10首,可見蘅塘退士也是很認可王維的五言律詩的。 今天小樓就輯錄10首王維的五言律詩,跟大家一同欣賞。
  • 王維隱居山林寫的這首詩,通篇無一名句,卻被譽為七律壓卷之作!
    既然是有爭議,那麼肯定有與這首詩相比不相上下的,它就是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王維的稱號是「詩佛」,可見在王維的詩中充滿著禪意。這首詩也不例外: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詩人王維曾隱居4次,有「詩佛」之稱,晚年1首五言絕句,頗具禪意
    唐代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佛王維等,其中王維的稱呼裡有個「佛」字,讓人聯想到他的詩必有超乎尋常的心境。王維也擅長寫絕句,他的詩風雄渾豪氣,有數篇絕句流芳百世。王維和唐代賢相張九齡走得很近,在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罷免官職時,也遭連累,過了一段隱居的生活。在這個階段,王維一心修行打坐,平時賞景吟詩,不過問紅塵之事,在大自然的懷抱盡情地放飛自我。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的這首詩到底表達了什麼?
    晚年的王維過起亦官亦隱的生活,在隱居的過程中,他怡然自得,享受生活,尋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寧靜,閒情漫步,也更加豁達開朗了,並在吃齋念佛中感悟人生,而將這種感悟融合進詩裡後,其詩也增添了一份禪意,也因此獲得「詩佛」的稱號。《終南別業》是王維晚年的作品,退隱之後的王維搬到了終南山腳下,這裡風景優美,詩人在這裡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感受隱居生活帶給人的自由與愜意。
  • 王維這首詩寫得很唯美,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晚年王維看透了人世,於是去到長安郊外的終南山隱居,過著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更加接地氣,創作出來的作品風格也更為多樣,我們所熟悉的《山居秋暝》、《竹裡館》、《鳥鳴澗》、《山中》、《鹿柴》等等,那都是寫於後期,這些詩風格簡練,但是卻美得令人心醉。
  • 王維的傳奇:身陷安史叛軍中,卻憑藉一首七絕,在平叛後免於懲處
    同樣的,在王維晚年的時候,他也遭遇到了「安史之亂」,並且,他還一度委身於安祿山的叛軍中為官,當時王維在叛軍中作出了一首七絕,在後來平叛之後,王維甚至是憑藉著這首詩,而免於懲處。天寶十四年(755年)冬,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隨之攻入大唐都城長安。
  • 【禪意人生】唐代詩人王維中年與晚年的人生心境
    #禪#王維在唐代詩人中負有盛名詩裡說,中年自己愛好修道,興趣頗高,常常獨自去終南山坐禪,體驗到其中樂趣。那麼,王維實際參禪的結果如何呢?他在給張少府的一封回信裡談到了自己的內心境界。《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 李白的這首詩,如一幅寫意畫,訴說了對隱居生活的享受
    有些詩人仕途不得意,過不上那種「朝扣富兒門,暮登天子臣」的生活。他們紛紛離開放棄仕途,過起了隱居生活。如陶淵明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淵明的朵朵菊花點綴了朦朧的南山,而且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烙印。
  • 王維這首詩正如蘇軾評價的那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古人創作詩歌喜歡引經據典,這也使得很多的作品,它難以解讀,後人會誤會其中的意思,不過王維的詩沒有這方面的障礙,他用詞很講究,不過很少使用生僻的字,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不過寫得卻又是很唯美。特別是這首《山中》,可以說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一首,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充滿了情趣,寫得生動有趣,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