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盛唐時代的大才子,他的作品不僅詩中有畫,而且經常富有禪意。他從小受到篤信佛教的母親影響,加上安史之亂後的仕途失意,於是逐漸地開始半官半隱,並潛心研究佛學。他的有些作品直接闡述禪理,比如「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有些詩歌隱含禪意,比如「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生充滿磨難,而時光卻如白駒過隙。王維認為,人們之所以留戀塵世、追求名利,都是因為心有執念、不願放下,所以他說,「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無乘及乘者,所謂智人舟。」下面介紹王維的兩首七絕,隨緣自適,充滿隱居生活的樂趣。
戲題輞川別業
唐代:王維
柳條拂地不須折,松樹披雲從更長。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詩的大意是:任憑柳條垂到地面,不用斫折;松樹已經高拂雲霄,也任它更長。紫藤花開得密集,卻能藏猿猴;柏樹葉才長齊,也正好可以養麝香。
這首詩是作者居輞川別業後、未出任右拾遺前所作。從詩中可以看到他經營輞川,不遺餘力,儘量希望保持一種自然生態之美。詩人放任柳和松的自然生長,並讓猴子和香獐有一個適意的生活環境。雖說是戲題,卻反映出詩人對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的思想。
「柳條拂地、松樹披雲、藤花欲暗、柏葉初齊」,全詩通首都用對偶,只有杜甫習用這種手法,而在王維詩中卻屬少見。而一個「藏」字和一個「養」字,也彰顯出詩人熱愛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愉悅心情。這首詩寫得活潑閒適,頗能反映輞川生活的別趣。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盧象,開元中著名詩人,常與王維、表迪等唱和,張九齡執政時被擢為左補闕、司勳員外郎。崔興宗是王維的內弟,當時隱居未仕。本篇作於開元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前,其後盧象也貶官。
詩的大意是:綠樹繁茂,枝丫遮蓋四鄰;階下布滿厚厚青苔,院中卻無一絲雜塵。不戴帽子,兩腿張開,無拘無束地坐在松樹下,冷眼看待世俗之人。
這首詩是王維與盧象一起到內弟家拜訪,讚頌了崔興宗不合流俗的清異品格。「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綠蔭深濃、青苔日厚,長松之下、毫無纖塵。作者以隱居所在景物的超俗,映襯人物的性格。
後兩句神形兼具,「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科頭,指不戴帽子,把頭髮挽起髮髻;箕踞,伸展兩腳而坐,形如簸箕。古時坐如今跪形,伸足而坐,表示不拘禮法。白眼,形容蔑視拘束於禮法的俗士。
《晉書阮籍傳》載,阮籍能作青白眼,見禮法之士,便以白眼對之。短短14個字,便將崔興宗孤高傲世的神情描寫得呼之欲出。詩人雖然描寫的是內弟的居所,但必到的卻是自己的不羈情懷,如此恬淡閒適的生活,真是詩人晚年竭力之追求,也讓後世的讀者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