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當接到被派駐平壩區天龍鎮參加「萬名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心中升騰起絲絲暖意。作為一個農業工作者,能親赴基層一線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為群眾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為農村農業發展出謀劃策,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我叫鄧祿軍,是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2016年1月到天龍鎮報到的第一天,我就請工作人員與我一起深入天龍鎮天龍村、興旺村、合旺村、二官村,針對種植技術現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農業技術培訓需求等方面進行調研。
通過調研了解到,興旺村蘆車壩作為平壩區蔬菜產業發展的標杆,是全區產業發展學習的榜樣,但是蘆車壩的土壤殘留嚴重、蔬菜產量品質雙降、農產品種類單一、農業產業技術短缺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如何有效突破興旺村產業發展瓶頸?為此,在不斷與省農科院的同事交流請教之後,我決定爭取鎮政府與村支兩委的共同支持,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著力在研發新品種、提升農作物品質上下功夫。在組織對土壤殘留大力清除後,便開始在天龍鎮興旺村開展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與篩選、不同栽培模式以及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試驗。我們共引進示範馬鈴薯品種9個,進行不同壟距以及單雙行起壟栽培模式機械播種試驗示範,在興旺村建立特色馬鈴薯(紫色、紅色、早熟)生產示範基地60畝,並逐步擴大產量,推動建立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為天龍鎮乃至平壩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種薯供應,形成良好的產業銜接,有效解決平壩區種薯貯藏問題。
鄧祿軍察看產業情況
鄧祿軍介紹種植技巧
經過共同努力,馬鈴薯長勢喜人,我們有信心,並朝著「將天龍鎮打造成為馬鈴薯商品薯生產示範基地」的目標不斷前進。
在不斷的深入調研中,我發現興旺村的山藥產業很有潛力發展壯大。我爭分奪秒地開展山藥新品種選育工作,在村內建立山藥新品種選育資源圃1個,現有品種資源80餘份,並從貴州各地朋友、同事手中「求」來當地野生山藥資源,豐富山藥品種,為山藥用途專門化提供技術支持,指導興旺村建立山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基地80畝,2016年帶動山藥種植大戶20餘戶,帶動農戶種植200餘畝,山藥產業發展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產業發展見成效
在短短一年服務期裡,我在平壩田間地野裡留下了無數個腳印。站在興旺村的田埂上,我想把我所有的農識、農技奉獻給這裡辛勤的群眾,更想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推廣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民群眾增收助力,為一方群眾的脫貧攻堅助力。
【人物小傳】
鄧祿軍,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2016年,派駐平壩區天龍鎮提供農業技術指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恆新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