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把科研成果推廣到農業生產中丨貴州省農科院生技...

2020-12-26 天眼新聞

春寒料峭,當接到被派駐平壩區天龍鎮參加「萬名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心中升騰起絲絲暖意。作為一個農業工作者,能親赴基層一線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為群眾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為農村農業發展出謀劃策,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我叫鄧祿軍,是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2016年1月到天龍鎮報到的第一天,我就請工作人員與我一起深入天龍鎮天龍村、興旺村、合旺村、二官村,針對種植技術現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農業技術培訓需求等方面進行調研。

通過調研了解到,興旺村蘆車壩作為平壩區蔬菜產業發展的標杆,是全區產業發展學習的榜樣,但是蘆車壩的土壤殘留嚴重、蔬菜產量品質雙降、農產品種類單一、農業產業技術短缺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如何有效突破興旺村產業發展瓶頸?為此,在不斷與省農科院的同事交流請教之後,我決定爭取鎮政府與村支兩委的共同支持,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著力在研發新品種、提升農作物品質上下功夫。在組織對土壤殘留大力清除後,便開始在天龍鎮興旺村開展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與篩選、不同栽培模式以及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試驗。我們共引進示範馬鈴薯品種9個,進行不同壟距以及單雙行起壟栽培模式機械播種試驗示範,在興旺村建立特色馬鈴薯(紫色、紅色、早熟)生產示範基地60畝,並逐步擴大產量,推動建立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為天龍鎮乃至平壩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種薯供應,形成良好的產業銜接,有效解決平壩區種薯貯藏問題。

鄧祿軍察看產業情況

鄧祿軍介紹種植技巧

經過共同努力,馬鈴薯長勢喜人,我們有信心,並朝著「將天龍鎮打造成為馬鈴薯商品薯生產示範基地」的目標不斷前進。

在不斷的深入調研中,我發現興旺村的山藥產業很有潛力發展壯大。我爭分奪秒地開展山藥新品種選育工作,在村內建立山藥新品種選育資源圃1個,現有品種資源80餘份,並從貴州各地朋友、同事手中「求」來當地野生山藥資源,豐富山藥品種,為山藥用途專門化提供技術支持,指導興旺村建立山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基地80畝,2016年帶動山藥種植大戶20餘戶,帶動農戶種植200餘畝,山藥產業發展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產業發展見成效

在短短一年服務期裡,我在平壩田間地野裡留下了無數個腳印。站在興旺村的田埂上,我想把我所有的農識、農技奉獻給這裡辛勤的群眾,更想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推廣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民群眾增收助力,為一方群眾的脫貧攻堅助力。

人物小傳

鄧祿軍,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2016年,派駐平壩區天龍鎮提供農業技術指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恆新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在平壩的田間地頭留下了腳印——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平壩的田間地頭留下了腳印——貴州省農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員 鄧祿軍 2020-12-09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盡責助力當地農業生產丨省農科院...
    我叫黃佑崗,是貴州省農科院水稻所的一名科技人員。2020年為響應「三區」農業科技人才服務基層,我被選派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秋鎮開展科技服務工作。任務下達後,我立即前往平秋鎮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到平秋鎮發展的產業有生薑、稻田綜合種養、大球蓋菇、辣椒、中藥材(黃精、白芨、吳茱萸等)、佛手瓜等。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我深知新技術、新品種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儘管第一次參加科技特派員工作,但我還是想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盡心、盡力、盡責地為當地農業生產幫點小忙,發揮科技特派員橋梁紐帶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道路上,盡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省農科院水稻...
    我是貴州省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宮彥龍,2016年12月進入省農科院工作。2018年,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掛任科技副鎮長。回顧這兩年的科技特派工作經歷,總有那麼幾個小故事銘記於心,讓我深感自豪,我也在脫貧攻堅戰中,盡過自己的微薄之力。
  • ...扶貧故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貴州省農科院生技...
    我是盧揚,2006年入職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來,長期在生產一線從事馬鈴薯、蕎麥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和示範推廣工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盡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研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貢獻。  2006年-2008年,按照單位工作部署,我駐點指導荔波縣冬作馬鈴薯產業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三農」科技,做接地氣的農科人|省農科院...
    我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龍武華,1988年出生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附近的貧困山村,從小就深深體會到了農村貧困帶來的物質匱乏和精神世界匱乏的可怕。2017年6月從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畢業,同年10月進入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參加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推廣「歐標茶」生產,助力夏秋茶提質增效|省農科...
    我叫楊文,農藥學博士,現任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兼任貴州省茶葉研究所病蟲防控研究室首席專家、科研管理科科長。貴州省千層次人才培養對象,貴州省省級科技特派員。與團隊成員一起,到茶園中去發現問題,凝練出科研項目,通過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攻關解決問題,明確了5個新發現,形成了4個防控新技術。  在思南縣4年科特派期間,印象最深的是我到思南縣張家寨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茶樹病蟲害周年防控技術服務,通過調研發現企業只生產春季名優茶而總產值低下,並且伴隨茶園病蟲害發生情況。
  • 科技扶貧實打實——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子軍紮根農村 推廣農業生產...
    安徽農業大學供圖編者的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成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雲南省農科院以精神文明建設助推科研取成效
    省農科院堅持黨建引領,紮實開展職工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文明風尚行動,持續開展農科歷史文化挖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深入開展文明優質服務,為服務「三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科研工作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大好局面。 省農科院提出,農業科研工作延伸到哪裡,文明創建就跟進到哪裡。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謀福祉,我們永遠在路上|省農科院油料研究...
    我是貴州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科技人員黃建斌,1985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一直在貴州農科戰線從事科研育種工作。  2018年3月,受組織派遣,我從貴州省畢節金沙縣西洛街道科技副職轉到銅仁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狗灣壩村任第一書記。破碎的地形地貌、不完善的基礎設施,貧窮迫使青壯勞力外出務工。面對眼前的這一切,感到身上擔子的沉重。為了讓貧困家庭按期脫貧,時間緊,任務重,心想著快速展開工作、融入群眾,承擔起第一書記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做接地氣的農科人,把服務印在大地上|省科技特派...
    這是貴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20年貴州省科技特派員的我對自己的要求。曾經是西部計劃志願者的我,繼續秉持著「奉獻」的志願精神,投身到服務三農的行列中,踏實工作,用實際行動做一名「接地氣」的科技特派員。「接地氣」要深入調研,摸清產業技術需求。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扶貧路,情系家鄉,橘香萬裡|省農科院果樹科學...
    初回家鄉,我通過拜訪縣政府、縣農業局和縣科技局等部門,走訪潮砥、龍泉、共和等鄉鎮,了解到縣、鄉鎮、合作社、農戶等非常支持柑橘產業,希望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支持,促進柑橘產業提質增效。我了解到德江縣目前主要種植的是10-12月份成熟的中熟臍橙,上市期與周邊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競爭壓力較大。
  • 貴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助力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原標題:貴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助力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圍繞貴州重點發展的辣椒、茶葉、食用菌、蔬菜等12個農業特色產業,通過科研項目形式,由貴州省農科院產業專家牽頭
  • 國際茶日丨科研貼近茶產業,苗葉青青映初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姜仁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由此可見,茶產業是重要的富民產業,在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破解茶葉「密碼」,生產轉向高質量這幾天,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夏濤準備好了全國「兩會」的相關材料。
  • 「我的扶貧故事」播下科技扶貧的種子 收穫蕉農致富的喜悅|貴州省...
    2014年10月,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科技人員的我,作為貴州省「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科技特派員來到黔西南冊亨縣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冊亨縣南、北盤江流域河畔的巖架鎮、雙江鎮、百口鄉,晝夜溫差較大,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良好,特別適合發展優質粉蕉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集體力量是脫貧攻堅堅強的後盾和力量源泉|貴州省...
    我叫令狐軍,村裡人私下都稱我為「令狐大哥」。我今年46歲,是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的一名處級幹部。因此,一到茅山村我首先就讓村幹部帶我去了茅山小學。  走進校園,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漏水的教室,坑窪的操場,臭氣燻天的旱廁,擁擠不堪的教師宿舍……此情此景,讓我至今不能釋懷。從那一刻起,教育扶貧就成了我這幾年最重的心結。茅山小學的教育幫扶,開啟了我駐村工作的第一步。
  • 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應對農業供給側改革
    從實踐看,一主與多元還沒有配置好,沒有形成整體效益的最大化,表現在:省、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設置不合理,「兩張皮」現象突出;基層推廣體系布局分散,業務能力弱,效率低下。為此,建議:一、省、市、縣官辦科研機構要建立垂直管理和業務關聯繫統,人員編制、預算和業務由省級農科院統一管理。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扶貧路,情系家鄉,橘香萬裡 | 省農科院果樹...
    我叫李金強,是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自2017年以來連續四年一直派駐在家鄉德江縣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初回家鄉,我通過拜訪縣政府、縣農業局和縣科技局等部門,走訪潮砥、龍泉、共和等鄉鎮,了解到縣、鄉鎮、合作社、農戶等非常支持柑橘產業,希望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支持,促進柑橘產業提質增效。
  • 株洲「牽手」湖南農大、上海農科院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校地合作籤約儀式現場華聲在線4月28日訊(通訊員 王鋒 胡文潔 記者 戴仲輝)春耕生產正當時,強農興農喜事多。4月27日,株洲市分別與湖南農業大學、上海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協議,共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株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毛騰飛,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湖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上海農科院紀委書記吳乃山分別出席有關籤約儀式。
  • 中國農科院發布十大科研進展
    中國農科院發布十大科研進展 2020-06-12 21:40:59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