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寶島一個日文名叫「巖裡政男」的男性老人,以97歲高齡去世了。
據悉,他將被埋葬在寶島五指山軍人公墓的「特勳區」。
這個公墓,正式名稱為「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位於臺灣省新北市汐止區五指山山區。
這裡常年蒼翠,風景優美,本是一處高爾夫球場的選址。
後來人們發現這裡常年大霧,並不適合作為高爾夫球場。
於是,1980年4月開始,這裡就開始建設為軍人公墓。1982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墓建成,投入使用。
這座公墓主要分為10個區域,分別為:特勳區、上將區、中少將區、上校區、中少將區、上校區、中少校區、尉官區、士官長區、士官區、士兵區。
這裡,已經長眠了很多曾經國民黨將領或軍隊頂層官員,如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等等。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將領。
他們浴血奮戰,為抵禦外敵入侵做出了實際行動。拋開政治因素,按照功勳,他們有足夠的資格在中國國土上,長眠於「特勳區」。
其實,長眠於這裡的中國抗日將領很多,只不過絕大多數的知名度稍微低一些。但這,絲毫無法掩藏他們「抗日英雄」的功績。
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長眠於此的還有哪些戰功卓著的抗日將領。
劉玉章:遼瀋戰役唯一逃脫的國民黨主力
劉玉章(1903年11月11日~1981年4月11日),陝西興平人,黃埔四期畢業。與他同期的有林彪、張靈甫、劉志丹、胡璉等。
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經常手持大刀衝鋒在前,從排長升至副團長。
後來,劉玉章在顧祝同的麾下,參加了中原大戰,矛頭指向馮玉祥。
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劉玉章第二次負傷。傷愈後,頭髮也掉光了。於是便得到了「劉光頭」的外號。
1933年,作為營長的劉玉章參加了抗日戰爭中著名的長城古北戰役,負責在南天門阻擊來犯日軍。
該戰役中,劉玉章右臂中彈負傷。
這場後來被譽為「長城抗戰」的戰役,也成為「盧溝橋事變」前,中國軍隊為數不多的打得比較有聲色的一場抗戰。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劉玉章首創一套對日作戰原則——「兩短一集」, 即短距離、短時間、集中火力,通俗而言就是「靠近猛打」。
臺兒莊戰役中,劉玉章在關麟徵任軍長的第52軍第2師任上校團長。依靠「兩短一集」原則,給日寇製造了很大威脅。
由於作戰太靠近前線,劉玉章在臺兒莊戰役中,先後兩次英勇負傷:一次是被日軍炮彈衝擊波震倒的牆壁砸傷,另一次則是被日軍飛機炸彈炸傷。
傷愈後,劉玉章又跟隨52軍前往武漢,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武漢保衛戰。
憑藉對日作戰中的不俗表現,抗戰結束時,劉玉章已經晉升為師長。
抗戰結束後,劉玉章被派往東北,在遼瀋戰役中,與自己的老同學林彪對峙。也許是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早有預判,劉玉章不惜抗令而死守方便出海的營口。
果然,1948年遼瀋戰役末期,劉玉章率部從營口入海,僥倖逃離東北。
此舉也是劉玉章成為遼瀋戰役中,國民黨唯一逃脫的主力部隊。
薛嶽:二戰剿滅日軍最多的中國抗日「戰神」
薛嶽(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 廣東韶關人,綽號「老虎仔」,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名將。
1918年,薛嶽開始追隨孫中山,成為粵軍著名」三劍客」之一。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到1938年6月,薛嶽分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左翼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輾轉全國各地指揮軍隊抗日。
1939年9月開始,薛嶽開始組織長沙會戰。採用自創的「天爐戰法」, 薛嶽指揮的4次長沙會戰中,除最後一次失利外,前三次均取得勝利,累計殲滅十萬餘日軍。
薛嶽也因此成為「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被譽為抗日「戰神」。
因抗日戰績卓著,薛嶽先後獲得了民國政府的「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
你們遭遇薛伯陵(薛嶽)務必持重——毛澤東
撼山易,撼薛將軍難。——日軍侵華總司令崗村寧次
黃杰:曾救駕蔣介石的「逃跑將軍」
黃杰(1904年11月2日~1996年10月29日) , 湖南長沙人。1924年考入黃埔一期。1960年晉升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黃埔軍校畢業後,黃杰便留校擔任排長。1927年起,加入國民革命軍,歷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副司令員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杰先後參加了長城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滇西緬北戰役等共5次重大會戰,戰功卓著。
尤其是在反攻滇西緬北戰役中,黃杰歷經8個月浴血奮戰,擊敗了日軍56師團,打通了中緬、中印交通線,保證盟國對中國的抗戰物資援助。
事後,黃杰被美國政府授予」自由勳章」。
但是,黃杰的軍事生涯中,也有一個至今令人疑惑不解的敗筆。
1938年5月,驕縱的土肥原師團2萬人孤軍深入徐州。
而這個師團的師團長就是籌建偽滿洲國、鎮壓東北抗日運動、策劃華北自治的劊子手土肥原賢二。
為了消滅這個中國人民的死敵,蔣介石親自飛往鄭州,指揮第一戰區的司令程潛,要用12萬人消滅土肥原賢二的2萬人,並自信地認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就在程潛預計再有兩到三天即可全殲土肥原的時候,負責阻擊日軍的第8軍軍長黃杰,居然莫名其妙地棄城逃走了。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土肥原逃脫包圍。
事後,黃杰解釋因為他的電臺被炸,無法與程潛的第一戰區取得聯繫,所以才逃跑。
於是,國民黨內部譏諷黃杰為「逃跑將軍」。
不過,由於黃杰曾經在中原大戰時,對蔣介石有「救駕」之功,並且又是蔣介石的嫡系,這次逃跑行為並未使他受到嚴懲。
彭孟緝:命戰士將火炮推入河中的中國炮兵三傑之一
彭孟緝(1908年9月12日~1997年12月19日), 湖北武漢人。黃埔五期畢業,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總參謀長。
黃埔軍校畢業後,被派往日本戰野炮兵學校進修。
正是由於由於這次進修,使得彭孟緝對炮兵有著精深的研究。1936年4月,彭孟緝被任命為陸軍炮兵學校重炮兵團團長。而這個團,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重炮團。
抗戰期間,彭孟緝參加過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升至陸軍總司令部中將炮兵指揮官。而當時總司令部的總司令,是大名鼎鼎的何應欽。
1937年11月,在淞滬會戰撤退時,炮兵第十團的部分火炮被埋下地雷的公路橋擋住去路。萬般無奈的彭孟緝,忍痛命令被炮兵看得比生命還珍貴的、中國當時極為緊缺的重炮推入河中。
1945年5月彭孟緝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炮兵指揮部中將指揮官。
當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時,彭孟緝主持了日本炮兵部隊的受降儀式。
對於我國機械化重炮兵的發展,彭孟緝功不可沒。
他死後,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第八號墓穴。
葛先才:參與了守城時間最長、殺傷日軍最多的衡陽保衛戰
葛先才(1904年~1997年), 湖北漢川人,黃埔第四期畢業。
抗戰爆發後,任第十軍預備第十師師長,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
他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衡陽保衛戰。
讓葛先才成名的要數其參與的衡陽保衛戰。此戰役中,葛先才配合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領18000餘名中國軍人,面對11萬日軍的瘋狂進攻,死守衡陽竟然長達47晝夜。
最終,在衡陽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困境下,眼看死守衡陽再已無任何成功的可能性,軍長方先覺率領葛先才等部將,以保全中國傷兵為條件,無奈投降。
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數據,此戰中,中國軍隊死傷1.5萬餘人,犧牲7400餘人。日軍則遭受到了死傷7萬人,被擊斃4.8萬人的重創。
這次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正面交戰中守城時間最長、殲滅日軍最多的單次戰例,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此戰,儘管葛先才等中方將領無奈投降,但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骨氣,使日軍不得不面對「雖勝猶敗」的結局。
參考文獻:
新華社 《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
人民網《蔣經國逝世26周年,臨終嘆李登輝是人生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