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商人買頂官帽有何用?

2021-02-12 故問學社

授權發布。文章摘自十年砍柴新書《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現代出版社,2020年6月。

清同治五年(1866),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立下大功的曾國荃奉旨復出,任湖北巡撫。

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吉字營攻陷天京城。為了打消朝廷對曾氏兄弟擁兵自重的疑慮,曾國荃在長兄曾國藩的勸說下遣送了部隊,自己以養傷為名上折歸隱故裡。過了一年半,慈禧太后觀察到曾家兄弟對自己的江山沒什麼威脅了,而捻軍還在腹地諸省縱橫馳騁,已經越過河南、湖北邊境突進到湖北大地,急切需要曾國荃這位能打硬仗的驍將出山來對付捻軍,於是任命其為鄂省的巡撫,本意讓他專重軍事。但巡撫是一省軍政長官,而且與同城的湖廣總督相比更偏重於民政,所以在戰事之餘曾國荃還得抽出時間管一省的民政和吏治。

同治五年(1866)十月二十六日,曾國荃向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上了一道《知縣用刑失當解任質審疏》,報告了所轄的漢陽縣知縣刑訊嫌犯致死的案件。

按照清代對食鹽經銷區的劃分,兩湖除鄂西幾個州縣外,其他地區居民必須購買產於江蘇鹽場的淮鹽。淮鹽總局一般是委託各大小經銷商包銷某地的食鹽,包銷商以批發價計算付給淮鹽總局一筆款子,然後零售賺取差價。漢陽縣正源錢店的老闆葉心谷包銷了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在當地的淮鹽配額,應該奉繳銀兩一千八百八十兩二錢九分給官府的食鹽專賣機構。可當時正趕上捻軍進入黃陂縣,距離漢陽已經很近了。在戰爭威脅下,當地百姓紛紛逃難,葉老闆哪還能從容地把包銷的食鹽賣掉?同時,他本人也帶著做生意的流動資金跑到他鄉躲避戰亂。等捻軍被官軍趕出湖北,戰爭威脅解除後,葉老闆和逃難的百姓又回到了漢陽,但這筆包銷食鹽的生意被耽誤了。

從同治五年(1866)三月開始,葉老闆陸續向淮鹽總局繳納了三百一十兩的鹽款,尚欠一千四百餘兩,大約他總是以戰爭襲來、食鹽滯銷為由一直拖欠著。可官府才不管商人強調什麼客觀原因,拖欠的鹽款必須一分不少地繳來,於是淮鹽總局行文漢陽縣知縣讓他催繳。

漢陽縣知縣李振麟數次催繳,都被葉老闆搪塞過去。於是,知縣大怒,便命令公差將店老闆葉心谷抓到衙門逼其交錢。這當然要用刑才管用,沒想到葉老闆經不起刑訊,被衙役給打死了。據用刑的三位衙役劉成、錢洪、鐘相供述:

伺候本官堂訊,提葉心谷比追鹽課。葉心谷信口支展,本官吩咐掌責二十,伊等如數責打,不期致死。

衙役供述的意思是,這葉老闆嘴硬,信口狡辯,大老爺吩咐我們給他掌嘴二十下,沒想到給打死了。

從古至今,刑訊逼供的差役一旦出事了,總會避重就輕為自己開脫。如果真的只是掌嘴二十下,怎麼就可能將一個活生生的人給打死了呢?

在那個時代,官老爺對不聽話的刁民用刑是常事,打死一兩個人也不稀奇。但這個命案怎麼驚動了高層,讓巡撫曾國荃親自向皇帝和太后報告呢?原來這葉老闆不是尋常的商人,而是有官員身份的,他捐錢買了一個州同知的官銜。曾國荃在奏摺中如此說:

至於生監、職員,例應先請斥革,行刑之時尤須細心檢點,如法責打,以昭明慎。

大清的朝廷有規定,有諸生(通俗所說的秀才)以上功名的或有官員身份的,即使涉嫌犯罪,辦案者應向有司請示,先將這人的功名或官員身份褫奪,才能採取強制措施,包括用刑。

可在具體辦案中,有時候把握不好,會突破這一規定。曾國藩於鹹豐三年(1853)在長沙辦團練,設審案局,將一些「通匪」之人就地正法。當時,秀才林明光涉嫌參與「串子會」謀反被處死,但曾國藩事先不向湖南學政(掌管一省文教)劉崑通報,在湖南官場惹出了大風波。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洪、楊大軍席捲長江中下遊時,朝廷必須仰仗曾國藩,所以曾大人「亂世用重典」是朝廷默許的。但眼下一個知縣將一個有州同銜的商人打死了,這就相當嚴重了。州同是從六品,知縣是正七品,葉老闆在品級上比李知縣還高半級。當然,大家都明白七品知縣可是實打實的「百裡侯」,含金量很高,所謂「破家的縣令」,而葉老闆的州同是買來的虛銜。可畢竟人家是花錢向朝廷買的,知縣事先不請示匯報,擅自做主弄死一個有州同銜的商人,打的可是朝廷的臉。

花錢買官也是一個市場,供應方是朝廷,購買方是民間。商人買官和做別的生意一樣,有成本和收益的計算。人家花那麼多錢買一頂官帽,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的安全係數,特別是衝抵官府的合法傷害力。可現在李知縣不管不顧朝廷的規定,把葉老闆打死了(其敢於信口支展大概也是自恃有官帽,以為知縣不能把他怎麼樣),等於破壞了市場規則。作為供應方的朝廷必須對這事嚴加處理,維護自己在市場上的信用。否則,商家們看到買官帽並沒用,不能抗風險,那誰還掏那筆冤枉錢?如此,朝廷的官帽自然會滯銷。

對曾國荃的奏摺,朝廷的處理是,「軍機大臣奉旨:李振麟著解任調省質審,按律究辦」。大概李知縣是一個有氣魄有擔當敢於亮劍的官員,曾國荃的上疏中還講述了李振麟涉及的另一個命案。在葉老闆被打死前,廣東監生何鴻源到各衙門控告,說他的表弟賴義在漢陽縣漢口鎮被差役捆綁送到縣衙,受刑斃命。何監生此番算是「搭車維權」,如果不是刑訊致死一個州同銜的商人,他表弟的死估計是申冤無門。

最終,李振麟受到怎樣的處罰,我沒有查到確切的史料。不過,以常情度之,李知縣的烏紗帽肯定是保不住的,三個奉命用刑的「臨時工」有人坐牢是大概率的事。至於死者家屬呢,官府會掏一筆撫恤金,然後做工作,大約不得不「情緒穩定」。

友情推薦籤名書


掃碼購買籤名書


 

內容簡介《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是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新近力作。本書在晚清大歷史的框架下從家國與世情兩個維度入手,呈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劉坤一等眾多文臣武將的諸多歷史細節,並從他們身邊的朋友、幕僚等延伸開去看當時的歷史和社會,深入探究家國與世情之於歷史的影響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運以及個人命運的歷史真相。本書既書寫了晚清名臣曾、左、李等,也書寫了諸多晚清歷史重要時刻的「另類人物」如毓賢、連文衝、耆英等。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家國情懷,但他們無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面,有些人內心充溢的道義優越感,卻反而害了家與國。作者以歷史人物的人際交往為著眼點,細微觀察和客觀審視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借一個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儘量還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歷史路徑,解鎖了大清王朝終結的根源和迷局。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閒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2004年)、《晚明七十年:1573—1644,從中興到覆亡》(2007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2007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2009年)、《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70後的鄉村記憶》(2011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2013年)、《找不回的故鄉》(2014年)、《歷史的倒影》(2015年)等。學者推薦


從細節裡觀大局,以俗文體見雅才,於娓娓中言諤諤,處混沌世現清白。砍柴先生的晚清史話非常值得一讀。 過去四十年,中國歷史研究領域中進步最大的諸多分支少不了晚清史,不論史料發掘、解讀,還是研究視角的調整,都較先前有了長足進步。晚清史越來越像學術,過去添加給晚清的那些不實之詞漸漸被剝離出去,那些過去極端臉譜化的人物也開始變得豐滿,富有人情味。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時間的恩賜。十年砍柴這部新著適逢其時,既是晚清史進步的結果,也是進步的證據。書中涉及的諸多人物,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祁寯藻、張之洞、劉坤一、李瀚章、郭嵩燾、康有為、譚嗣同、趙烈文、張謇、丁寶楨、許應騤、譚延闓、趙舒翹、剛毅、毓賢等,都是我們這一代知識人眼見著他們或從魔鬼變為人,或從英雄變為狗熊。歲月無情,書寫者有情,十年砍柴這部新著帶來了一股清新的學術氣息。十年砍柴這本書,不同於許多歷史書籍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具體歷史人物的經歷和感受。因此,歷史在這裡也就變得生動形象而有溫度,讀後讓人感慨而難以忘懷。十年砍柴先生成名早,曾經影響過無數讀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他的寫作抱有期待。這部《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是他近年讀史的收穫,他的「中年寫作」自覺讓我讀來動容,我相信這也是雷頤先生稱道的「貫通感」,只有如此讀史,才不會只是獵奇和做談資,而是讓歷史參與並校正當下的生活。

掃碼購買籤名書

相關焦點

  • 村民淳樸感動神仙,讓他們升官卻沒人要,寶劍可得金銀卻用來砍柴
    要做官的快來領官帽官服!」這個聲音從村前喊到村後,幾乎把所有的人都喊醒了,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過了一會兒,又有人喊了:「砍柴去嘍!去砍柴的快出來,大家一起上山嘍!」果然好多人都拿著柴刀出來了。原來,這位呼喊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變為乞丐的神仙,他感到盧王村個個都是好人,有意讓他們升官發財,可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些勤勞善良的農民對做官根本沒有興趣,沒有一個出來跟他要官帽官服的,勞動致富才是人心所向,所以一聽上山砍柴,就會一呼百應。於是神仙改變主意,決定要為盧王民眾增加山林資源。他把裝官帽官服的木船擲向盧王村前,變為一座大山。
  • 男子帶祖傳「官帽」鑑寶,專家用手電一照,忙問:祖上是何人?
    就有一男子帶祖傳「官帽」鑑寶,專家用手電一照,忙問:祖上是何人? 清朝官帽 這頂官帽是一頂屬於清朝的官帽,這也不奇怪,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連接古代與近代,留下來的文物確實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要更加豐富和多元一些
  • 小夥拿祖傳「官帽」去鑑定,專家拿手電筒一照,連忙問:祖上何人?
    在這些喜歡研究古玩的人當中,有一些人是純粹的興趣愛好,但是也有一些人研究古玩是為了能夠獲取相對應的知識,因為在一些特定的古玩中,會記錄一些有用的歷史事件,同時也對於研究我國的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一品官員的帽子頂珠是用紅寶石製作的,因為紅寶石的產量少,而且還寓意著吉祥。二品官員的帽頂是用珊瑚製作的,多半也是紅色,因為紅珊瑚極其的珍貴。有的是粉色,有的為紅色,價格僅低於紅寶石一點點。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當時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到了唐代,因為幞頭使用多的是黑色薄質羅、紗,稱為幞頭羅、幞頭紗。紗羅材質比之絹更適合作幞頭,更為透氣,易於散熱,受到唐人的喜愛。《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了唐代幞頭的造型不斷發生變化。
  • 白居易,一個具有暖男氣質的成功人士 十年砍柴專欄
    文_十年砍柴
  • 洛陽木札嶺:九撞溝是水景天堂,官帽峰是金字招牌!
    春享青山綠水,冬賞冰掛奇觀,洛陽木札嶺景區的一年四季皆是美景,現在買特價門票還送往返小交通,這波特價福利,你get到了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木札嶺景區西200米(近國道311)洛陽木札嶺成人票:60元(原價70元)洛陽木札嶺特價票:100元(含木札嶺大門票+往返小交通套票1張)信息來源:大河票務網看小橋流水,觀雲海瀑布,有著原始森林之稱的木札嶺風景區,山水石林,滿目蒼翠,不愧是天然氧吧,這裡有最牛的官帽山以及通往官帽山的玻璃天橋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為趙匡胤闢謠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宋代的官帽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
  • 官宦人家的必備之物——官帽架
    區氏臻品:三足帶託泥官帽架(小葉紫檀)而古代的帽子則不同,首先,帽子為男性所用,其次不同等級有不同樣式和顏色的帽子,用以區分主人的身份地位,象徵身份地位的帽子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就不能隨便擺放,因此官帽架也是當時官宦人家的必備之物。
  • 鄉村女孩成長記之砍柴
    每一年在正月十五以後,林業局會下達通知,通知每位村民正式開山砍柴,準備一年的柴火。這時候,看山員會拿著鑼在村裡邊敲邊喊:「開山了,開山了!上山砍柴囉!」聽到看山員敲鑼喊開山了的村民,每家每戶都會做好準備,準備在山上大幹一場,砍多多的柴火來燒上一年!
  • 官帽椅的構成——「百川歸海」的產物!
    同時,官帽椅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構成中所體現出的美更是意味深長。「線」的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線」的應用尤為普遍。在官帽椅的構成關係中,除座面與靠背板以外,其餘所有的構件都表現為某種「線」的狀態。官帽椅中的所謂的「線」是指搭腦、椅腿、扶手、聯幫棍以及鵝脖等部件。
  • 農村不值錢的舊縫紉機,經常有商人回收一臺200多,到底有啥用?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不值錢的舊縫紉機,經常有商人回收一臺200多,到底有啥用?在以前農村發展比較落後,人們甚至連溫飽問題都難以得到解決。解決溫飽問題也是七八十年代農民家庭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但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現在農村發展也越來越好,農民家庭也不用再為溫飽問題而發愁。
  • 宋代的長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說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 十年砍柴 l 湖南人的霸蠻氣質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文章來源於文史砍柴 ,作者十年砍柴公號《鄉野與國士》是我寫故鄉的第三本書,比兩本起前《進城走了十八年》《找不回的故鄉》,此書寫得頗為艱難。這艱難,乃是寫作時的境地、心態與年輕時大不同使然。在過去的十年,父親和母親先後患重病,數次住院治療,且在三年之內相繼謝世。父母在世,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年輕,因為心中尚有一份童真氣;父母俱亡,一下子就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我了,歲月如流、馬齒徒長的中年心態日益濃烈。在這樣生活狀態、情感狀態大變動的時期,靜下心來寫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患病的雙親,我在過去的十年內必須一次次返鄉。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今天說說官帽,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上古時,軒轅黃帝時期就已經戴冠冕,算是官帽的雛形吧。 東晉時,有了紗製成的「烏紗帽」,成為後代官職的代名詞,但那時的烏紗帽還沒有成為官職的象徵,上至天子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戴。
  • 【往事如風】 回憶少年時代砍柴的往事
    時至今日,開門七件事的意義已與當時有很大的區別了。  人們為何要將柴放在七件事之首呢?  那是由柴聯想到火,而火又是與柴聯 系在一起的,有了火就能產生光和熱 的能量,也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那時,可作為燃料的物質非柴莫屬!小時侯家裡取暖,燒開水,炒菜做飯,煮豬食,凡是用到熱能的,一律靠火提供,不像現在用煤,用電,用液化氣解決一切。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官帽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
  • 晚清首富胡雪巖:從富可敵國到一貧如洗,一個紅頂商人的末路
    作為首富,胡雪巖到底有多少錢呢? 有人估算過他的資產,巔峰時期,大概有兩千多萬兩白銀。 要知道,當時清末政府的一年稅收是3000萬兩白銀,他一個人的資產就頂國庫的三分之二,當之無愧的是富可敵國。胡雪巖的權力有多大呢? 就在他銀號倒閉的兩年前,他還因為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被授予三品銜,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
  • 如魚得水消費者何女士:十年同窗情誼深 一朝購買添信任
    有了老同學這層關係給我的購買加了一份保障。【新浪家居】:那從您進如魚得水專賣店開始一直到最後的成交,大概用了多長時間?【何女士】:至於何時成交,我覺得是見了第一面就成交了。我看到這個同學的時候,我想到原來是我之前高中的隔壁同學,所以我覺得應該是信任這個詞讓我馬上就決定要用如魚得水的窗簾。
  • 汽車頂上的鯊魚鰭究竟有何作用?難道只是裝飾?內行人:作用大了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準相不斷提高,必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開始考慮去買車的事情,以前買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大家收入都不高,車價相對來說比較貴,能買得起車的人都是絕對的有錢人,但是現在一方面是汽車價格不斷下降,出現了很多高性價比車型,同時人們的收入也提升了,所以現在對於大家來說,買車已經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