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1866),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立下大功的曾國荃奉旨復出,任湖北巡撫。
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吉字營攻陷天京城。為了打消朝廷對曾氏兄弟擁兵自重的疑慮,曾國荃在長兄曾國藩的勸說下遣送了部隊,自己以養傷為名上折歸隱故裡。過了一年半,慈禧太后觀察到曾家兄弟對自己的江山沒什麼威脅了,而捻軍還在腹地諸省縱橫馳騁,已經越過河南、湖北邊境突進到湖北大地,急切需要曾國荃這位能打硬仗的驍將出山來對付捻軍,於是任命其為鄂省的巡撫,本意讓他專重軍事。但巡撫是一省軍政長官,而且與同城的湖廣總督相比更偏重於民政,所以在戰事之餘曾國荃還得抽出時間管一省的民政和吏治。
同治五年(1866)十月二十六日,曾國荃向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上了一道《知縣用刑失當解任質審疏》,報告了所轄的漢陽縣知縣刑訊嫌犯致死的案件。
按照清代對食鹽經銷區的劃分,兩湖除鄂西幾個州縣外,其他地區居民必須購買產於江蘇鹽場的淮鹽。淮鹽總局一般是委託各大小經銷商包銷某地的食鹽,包銷商以批發價計算付給淮鹽總局一筆款子,然後零售賺取差價。漢陽縣正源錢店的老闆葉心谷包銷了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在當地的淮鹽配額,應該奉繳銀兩一千八百八十兩二錢九分給官府的食鹽專賣機構。可當時正趕上捻軍進入黃陂縣,距離漢陽已經很近了。在戰爭威脅下,當地百姓紛紛逃難,葉老闆哪還能從容地把包銷的食鹽賣掉?同時,他本人也帶著做生意的流動資金跑到他鄉躲避戰亂。等捻軍被官軍趕出湖北,戰爭威脅解除後,葉老闆和逃難的百姓又回到了漢陽,但這筆包銷食鹽的生意被耽誤了。
從同治五年(1866)三月開始,葉老闆陸續向淮鹽總局繳納了三百一十兩的鹽款,尚欠一千四百餘兩,大約他總是以戰爭襲來、食鹽滯銷為由一直拖欠著。可官府才不管商人強調什麼客觀原因,拖欠的鹽款必須一分不少地繳來,於是淮鹽總局行文漢陽縣知縣讓他催繳。
漢陽縣知縣李振麟數次催繳,都被葉老闆搪塞過去。於是,知縣大怒,便命令公差將店老闆葉心谷抓到衙門逼其交錢。這當然要用刑才管用,沒想到葉老闆經不起刑訊,被衙役給打死了。據用刑的三位衙役劉成、錢洪、鐘相供述:
伺候本官堂訊,提葉心谷比追鹽課。葉心谷信口支展,本官吩咐掌責二十,伊等如數責打,不期致死。
衙役供述的意思是,這葉老闆嘴硬,信口狡辯,大老爺吩咐我們給他掌嘴二十下,沒想到給打死了。
從古至今,刑訊逼供的差役一旦出事了,總會避重就輕為自己開脫。如果真的只是掌嘴二十下,怎麼就可能將一個活生生的人給打死了呢?
在那個時代,官老爺對不聽話的刁民用刑是常事,打死一兩個人也不稀奇。但這個命案怎麼驚動了高層,讓巡撫曾國荃親自向皇帝和太后報告呢?原來這葉老闆不是尋常的商人,而是有官員身份的,他捐錢買了一個州同知的官銜。曾國荃在奏摺中如此說:
至於生監、職員,例應先請斥革,行刑之時尤須細心檢點,如法責打,以昭明慎。
大清的朝廷有規定,有諸生(通俗所說的秀才)以上功名的或有官員身份的,即使涉嫌犯罪,辦案者應向有司請示,先將這人的功名或官員身份褫奪,才能採取強制措施,包括用刑。
可在具體辦案中,有時候把握不好,會突破這一規定。曾國藩於鹹豐三年(1853)在長沙辦團練,設審案局,將一些「通匪」之人就地正法。當時,秀才林明光涉嫌參與「串子會」謀反被處死,但曾國藩事先不向湖南學政(掌管一省文教)劉崑通報,在湖南官場惹出了大風波。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洪、楊大軍席捲長江中下遊時,朝廷必須仰仗曾國藩,所以曾大人「亂世用重典」是朝廷默許的。但眼下一個知縣將一個有州同銜的商人打死了,這就相當嚴重了。州同是從六品,知縣是正七品,葉老闆在品級上比李知縣還高半級。當然,大家都明白七品知縣可是實打實的「百裡侯」,含金量很高,所謂「破家的縣令」,而葉老闆的州同是買來的虛銜。可畢竟人家是花錢向朝廷買的,知縣事先不請示匯報,擅自做主弄死一個有州同銜的商人,打的可是朝廷的臉。
花錢買官也是一個市場,供應方是朝廷,購買方是民間。商人買官和做別的生意一樣,有成本和收益的計算。人家花那麼多錢買一頂官帽,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的安全係數,特別是衝抵官府的合法傷害力。可現在李知縣不管不顧朝廷的規定,把葉老闆打死了(其敢於信口支展大概也是自恃有官帽,以為知縣不能把他怎麼樣),等於破壞了市場規則。作為供應方的朝廷必須對這事嚴加處理,維護自己在市場上的信用。否則,商家們看到買官帽並沒用,不能抗風險,那誰還掏那筆冤枉錢?如此,朝廷的官帽自然會滯銷。
對曾國荃的奏摺,朝廷的處理是,「軍機大臣奉旨:李振麟著解任調省質審,按律究辦」。大概李知縣是一個有氣魄有擔當敢於亮劍的官員,曾國荃的上疏中還講述了李振麟涉及的另一個命案。在葉老闆被打死前,廣東監生何鴻源到各衙門控告,說他的表弟賴義在漢陽縣漢口鎮被差役捆綁送到縣衙,受刑斃命。何監生此番算是「搭車維權」,如果不是刑訊致死一個州同銜的商人,他表弟的死估計是申冤無門。
最終,李振麟受到怎樣的處罰,我沒有查到確切的史料。不過,以常情度之,李知縣的烏紗帽肯定是保不住的,三個奉命用刑的「臨時工」有人坐牢是大概率的事。至於死者家屬呢,官府會掏一筆撫恤金,然後做工作,大約不得不「情緒穩定」。
友情推薦籤名書
掃碼購買籤名書
內容簡介《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是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新近力作。本書在晚清大歷史的框架下從家國與世情兩個維度入手,呈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劉坤一等眾多文臣武將的諸多歷史細節,並從他們身邊的朋友、幕僚等延伸開去看當時的歷史和社會,深入探究家國與世情之於歷史的影響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運以及個人命運的歷史真相。本書既書寫了晚清名臣曾、左、李等,也書寫了諸多晚清歷史重要時刻的「另類人物」如毓賢、連文衝、耆英等。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家國情懷,但他們無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面,有些人內心充溢的道義優越感,卻反而害了家與國。作者以歷史人物的人際交往為著眼點,細微觀察和客觀審視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借一個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儘量還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歷史路徑,解鎖了大清王朝終結的根源和迷局。作者簡介
掃碼購買籤名書